- 865.00 KB
- 2021-04-14 发布
主题七 华丽
转身
——
现代中国的经济建设之路
-
2
-
-
3
-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期
,
在开展
“
一五
”
计划过程中
,
逐步形成计划经济体制。随着社会的发展
,
计划经济体制的弊端日益显现。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后
,
农村与城市的经济体制改革相继展开
,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逐步建立。中国最终找到了一条适合中国国情的社会主义现代化道路
,
推动了中国社会经济高速、稳定、繁荣发展。
-
4
-
一
二
三
一、现代中国经济体制的
演变
-
5
-
一
二
三
-
6
-
一
二
三
二、全面认识我国的计划经济体制
1
.
含义
:
又称指令型经济
,
是对生产、资源分配以及产品消费事先进行计划的经济体制。其基本特征是高度集中
,
排斥市场调节
,
以指令性计划和行政管理为主。
2
.
过程
(1)
第一阶段
(1949
年
10
月至
1950
年
6
月
)
是计划经济体制的萌生阶段。
1949
年底
,
我国没收了官僚资本主义的工业企业
,
建立了国营工业
,
掌握了国民经济命脉
,
开始建立社会主义公有制。不久
,
对非公有制的私营工商业实行了调整
,
使私营工商业初步纳入了计划生产的轨道。
-
7
-
一
二
三
(2)
第二阶段
(1950
年
6
月至
1952
年
8
月
),
是计划经济体制的初步形成阶段。中央首先加强了对国营工业生产和基本建设的计划管理。对农业、手工业加强计划领导。在调整私营工商业的基础上
,
要求私营工商业遵照执行政府制定的产销计划。在市场管理方面
,
国家指令要求国营贸易公司正确地执行价格政策。
(3)
第三阶段
(1952
年
9
月至
1956
年
12
月
),
是计划经济体制的基本形成阶段。
1952
年
11
月成立了国家计划委员会。
1953
年
10
月
16
日
,
中共中央作出了《关于实行粮食的计划收购与计划供应的决议》
,
农民生产的粮食由国家统一收购
,
全社会所需要的粮食全由国家供应
,
后来发展成为包括粮食、油料、棉花、棉布等在内的一整套农产品统购统销制度体系。
1954
年我国制定和颁布了第一部宪法
,
计划经济体制成为我国法定的经济体制。
-
8
-
一
二
三
3
.
作用
(1)
运用这种新的经济体制有助于在短期内医治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之前遗留下来的经济恶性波动
,
以顺利地渡过经济困难时期。
(2)
在经济发展水平低
,
建设资金严重短缺
,
国力有限的条件下
,
运用这种指令性的计划经济体制
,
能保证把有限的资源集中到重点建设上
,
为推动国民经济发展奠定了物质基础。
-
9
-
一
二
三
三、全面认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1
.
从原因上看
:
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是我国经济实践发展的客观要求。
(1)
生产力发展的客观要求。
20
世纪
50
年代所建立起的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
,
强调国家对整个经济活动实行高度集中管理
,
但随着经济的发展
,
其弊端越来越明显
,
日益制约我国经济的健康发展。
(2)
改革实践的必然选择。改革开放的实践证明
,
要使社会主义经济充满生机和活力
,
就必须充分发挥市场机制的作用
,
从根本上破除传统的计划经济体制。
(3)
理论探索的科学结论。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
,
围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问题
,
形成了邓小平理论。
-
10
-
一
二
三
2
.
从特点上看
: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是市场经济与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的有机融合。具体表现为
:
(1)
所有制结构上
:
以公有制经济为主体
,
个体经济、私营经济、外资经济等多种所有制经济长期共同发展
,
不同经济成分还可以自愿实行多种形式的联合。
(2)
分配制度上
:
坚持以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
(3)
宏观调控上
:
能有效地把当前利益与长远利益、局部利益与整体利益结合起来
,
更好地发挥计划与市场两种手段的优势。
-
11
-
一
二
三
3
.
从实践意义上看
:
这是社会主义理论的创新
,
解放和发展了生产力。
(1)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是以邓小平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对马克思主义经济理论的丰富和发展。
(2)
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能充分调动各种积极因素
,
加速我国现代化建设的进程
,
最终实现共同富裕。
(3)
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是我国适应经济全球化的重要举措
,
有利于推动经济全球化的发展。
-
12
-
1
2
3
4
1
.(2017
福建泉州适应性练习
,31)
下表为东北地区工农业比例关系的变化情况
,
这一变化说明
(
)
A.
社会主义改造完成
B.
国家政策的调整
C.
国民经济比例失调
D.“
大跃进
”
运动开始
答案
解析
解析
关闭
本题主要考查
20
世纪
50
年代至
70
年代探索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实践。社会主义改造是生产关系由私有制到公有制的转变
,
与材料中工农业比例无关
,
故
A
项错误
;1953—1957
年国家实行
“
一五
”
计划
,
在东北优先发展重工业
,
会出现东北地区农业比重明显低于工业比重的现象
,
故
B
项正确
;
国民经济比例失调是
1958
年
“
大跃进
”
带来的后果
,
故
C
项错误
;“
大跃进
”
运动开始于
1958
年
,
故
D
项错误。
答案
解析
关闭
B
-
13
-
1
2
3
4
2
.“
一五
”
计划期间
,
农业发展缓慢
,
如
1954
年
,
因为农业生产未能完成计划
,
导致工业生产缺乏原料
,
从而影响了工业发展计划的实现。这一现象直接导致了
(
)
A.
农业生产关系的加速调整
B.
工业生产计划的放弃
C.
社会主义制度的基本建立
D.
城市化进程不断加快
答案
解析
解析
关闭
本题考查社会主义改造的进程。材料关键信息是
“
农业发展缓慢
”“
影响工业发展计划
”,
所以需要加速农业生产关系的调整
,
即实现农业的集体化
,A
项符合题意
;“
一五
”
计划在工业上取得重要成就
,
故
B
项错误
;
农业的社会主义改造只是社会主义制度建立的一个环节
,
不能得出
C
项的结论
;
农业的社会主义改造与城市化进程无关
,
排除
D
项。
答案
解析
关闭
A
-
14
-
1
2
3
4
3
.(2017
湖南长郡中学冲刺
,31)1985
年
,
广东《羊城晚报》刊登的一篇《从
“
星期六工程师
”
引出的
……
》报道中写道
:“
一些大学老师利用周末
,
到珠三角的企业
‘
炒更
(
对乡镇企业进行技术指导
)’,
周六接走
,
周日晚送回。
”
材料中的
“
炒更
”
现象说明
(
)
A.
我国知识经济开始兴起
B.
科教兴国战略已经确立
C.
计划经济体制已被打破
D.
市场经济体制趋向建立
答案
解析
解析
关闭
本题主要考查经济体制改革。中国的知识经济兴起于
20
世纪
90
年代末
,
故
A
项错误
;
中国的科教兴国战略正式提出于
1995
年
,
故
B
项错误
;
根据材料
“
一些大学老师利用周末
,
到珠三角的企业
‘
炒更
(
对乡镇企业进行技术指导
)’”,
可知这种现象已然突破计划经济的框架和束缚
,
故
C
项正确
;
中国的市场经济体制在
1992
年党的
“
十四大
”
上才正式提出且迟至
21
世纪初我国才建立初步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
故
D
项错误。
答案
解析
关闭
C
-
15
-
1
2
3
4
4
.(2017
安徽淮南一模
,31)
在改革开放初期
,
广东有一个说法
:
遇到绿灯往前走
,
看到黄灯赶紧走
,
碰上红灯绕着走。但
1992
年他们说
:
北京送来了更通畅的绿灯。这说明
(
)
A.
广东是改革开放的排头兵
B.
经济体制之争备受关注
C.
思想解放加速了改革开放
D.
简政放权取得初步成效
答案
解析
解析
关闭
本题主要考查邓小平南方谈话的影响。深圳、珠海、汕头、厦门是改革开放的排头兵
,
故
A
项错误
;
材料说的是改革开放
,
并非经济体制改革
,
故
B
项错误
;
据材料中
“1992
年
”,
可知
1992
年邓小平南方谈话
,
深刻回答了长期束缚人们思想的许多重大认识问题
,
把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推进到新阶段
,
故
C
项正确
;
材料未体现简政放权
,
故
D
项错误。
答案
解析
关闭
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