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492.50 KB
- 2021-04-14 发布
宁夏青铜峡市高级中学2019-2020学年高二上学期期中考试
地理试题
一、选择题
1.某地往西是东半球,往东是西半球,往南是寒带,往北是温带,该地的经纬度是
A. 30°N,160°E B. 23°26′N,20°W
C. 66°34′S,20°W D. 66°34′S,160°E
【答案】D
【解析】东西半球的分界线是20°W和160°E,根据地球的自转方向,某地往西是东半球,往东是西半球,该地的经度为160°E。寒带的范围为66°34′°—90°;温带的范围为23°26′°—66°34′°,往南是寒带,往北是温带,说明该地处于南半球,纬度为66°34′S。答案为D。
2.假如人类移居月球生活,下列现象可能发生在月球的是
①昼夜现象 ②电闪雷鸣
③朝霞、晚霞 ④日食、月食
⑤行走如跳远
A. ①② B. ③④
C. ④⑤ D. ①⑤
【答案】D
【解析】
【详解】由于月球表面没有大气层,因而没有天气变化,不会出现电闪雷鸣、朝霞、晚霞,不会出现月食现象,但会出现昼夜现象,月球质量体积小,月球引力小,只有地球的九分之一,所以人类在月球上行走如跳远,非常轻松,所以选D。
3.在太阳系中,地球不同于其他7颗行星的地方是
A. 由固体物质组成 B. 自西向东围绕太阳公转
C. 体积巨大,能够吸引住大气 D. 日地距离适中,使地表具有适宜的温度
【答案】D
【解析】地球是太阳系中一颗普通的行星,从运动特征来看,地球与其他七大行星十分相似;从结构特征来看,地球与水星、金星和火星有许多相似之处。地球是一颗特殊的行星,它是目前人类发现的唯一存在生命的天体。这是由地球所处的宇宙环境、地球本身的条件等多种因素决定的。水星、金星、地球和火星的表面都为固体,A错误;八大行星绕日公转的方向为自西向东,B错误;地球的体积和质量适中,使地球周围形成适合生物呼吸的大气,C错误;日地距离适中,使地表具有适宜的温度,是地球上存在生命的自身条件之一,D正确。故选D。
读北半球到达大气上界太阳辐射随纬度变化的分布图,完成下列各题。
4. 全球到达大气上界太阳辐射分布的突出特点是
A. 由南向北递减 B. 由高纬地区向低纬地区递减
C. 由北向南递减 D. 由低纬地区向高纬地区递减
5. 太阳辐射对地理环境的影响主要有
①维持地球表面的温度 ②推动大气运动、水循环的主要能源
③为地球火山爆发提供能量 ④地球生物生存所需能源最主要来源
A. ①②③④ B. ①②④
C. ①③④ D. ①②③
【答案】4. D 5. B
【解析】试题考查太阳辐射对地球的影响。
【4题详解】
从图中看全球到达大气上界太阳辐射分布的突出特点是由低纬地区向高纬地区递减,D正确。
【5题详解】
太阳辐射维持地球表面的温度,推动大气运动、水循环的主要能源,是地球生物生存所需能源最主要来源,B正确;地球火山爆的能量来源于地球内部。
读下图,回答下列问题。
6. 若上图中是地球,则甲、乙、丙、丁四人看到的地球自转线速度最快的是
A. 甲 B. 乙
C. 丙 D. 丁
7. 若某人在乙处观察,此人所见的经纬网为下图中的
A. B.
C. D.
【答案】6. C 7. A
【解析】
【6题详解】
地球自转线速度由赤道向两极递减,故最靠近赤道的丙看到的自转线速度最快。故选C。
【7题详解】
乙处为从北半球上空侧俯视地球,故选A。B为从赤道上空看地球的侧视图,C、D为从北极点、南极点上空俯视地球的俯视图。故选A。
美国国家航空航天局观測到了一颗距离太阳系不远的红矮星(恒星)斑爆发,它释放的能量相当于数千次太阳經斑释放能量的总量,会吹撒行星的大气层。据此完成下列小题。
8. 关于太阳活动的说法,正确的是
①太阳活动以黑子和耀斑为主要标志,主要发生在太阳内部 ②太阳活动剧烈时磁针不能正确指示方向 ③无线电短波通信可能会受到干扰 ④黑子出现在太阳的色球层
A. ①② B. ①③
C. ②③ D. ③④
9. 此次红矮星耀斑产生的带电粒子流到达附近行星时,行星上可能出现的现象有
①大气被吹散,表面成为不毛之地 ②其表面温度一定会升高
③地球上各地都会出现极光 ④行星上可能会出现“磁暴”现象
A. ①② B. ③④
C. ①④ D. ②③
【答案】8. C 9. C
【解析】
【8题详解】
太阳活动以黑子和耀斑为主要标志,主要发生在太阳外部的大气层;太阳活动剧烈时会干扰地磁场使磁针不能正确指示方向,无线电短波通信可能会受到干扰;太阳黑子出现在太阳的光球层。据此分析选C。
【9题详解】
根据材料可知,该矮行星释放的能量巨大,会吹撒行星的大气层。当该红矮星耀斑产生的带电粒子流到达附近行星时,行星上大气被吹散,表面成为不毛之地,但表面温度不一定会升高;地球上两极地区都会出现极光;带电粒子流会干扰地磁场,行星上可能会出现“磁暴”现象,据此分析选C。
10.下图中的虚线是水平运动物体的原始方向,实线是其偏转方向,正确的图示是
A. B.
C. D.
【答案】B
【解析】受地转偏向力的影响,物体水平运动北半球右偏,南半球左偏,B正确;
A物体向南过赤道后应该左偏,A错误;
C物体向北过赤道后应该右偏,C错误;
D物体在南半球运动过程中应该左偏,D错误。
11. 欧阳修在《醉翁亭记》所说的“野芳发而幽香,佳木秀而繁阴,风霜高洁,水落而石出者,山间之四时也”。其四时之景不同,是因为
A. 地球的自转 B. 地球的公转及黄赤交角的存在
C. 昼夜交替 D. 地球公转速度的变化
【答案】B
【解析】材料中的四时之景指的是一年中的四季变化,四季变化是地球公转产生的现象,与地球自转无关,A错;地球绕日公转时,由于有黄赤交角的存在,导致太阳直射点的南北移动,产生了地球上中纬度地区明显的四季变化,B对;昼夜交替现象主要是地球自转的结果,C错;地球公转速度的变化是北半球夏半年比南半球长的原因,与季节变化无关,D错。故选B。
12.当黄赤交角比目前增大时
A. 极昼极夜的范围将缩小
B. 广东汕头市(23.5°N)将失去太阳直射的机会
C. 有阳光直射的范围将扩大
D. 四季变化比较明显的地区范围扩大
【答案】C
【解析】黄赤交角的度数决定着回归线的度数,极圈的度数与回归线度数互余。如果黄赤交角比目前增大,那么极圈的度数将缩小,极昼、极夜的范围将扩大,A错。回归线的度数变大,有阳光直射的范围将扩大,汕头市(23.5°N)不会失去太阳直射的机会,B错误,C正确。四季变化比较明显的地区(主要是温带地区)范围缩小,D错。
读下图. 回答下列问题。
13. 与②地相比,⑤地
A. 角速度和线速度都大 B. 角速度和线速度都小
C. 角速度相等,线速度小 D 角速度小,线速度相等
14. 当③地日出时,北京时间是
A. 5时 B. 6时
C. 17时 D. 23时
【答案】13. C 14. D
【解析】考查地球自转速度的规律,区时的计算。
【13题详解】
除极点外,地球自转线速度从赤道向两级递减,任何地点角速度相等。读图可知,图中⑤地纬度比②地高,所以线速度小于②地,而角速度与②地相同。故选C。
【14题详解】
图中③地位于赤道,日出为6时。已知0°经线,可得知共轭经线为180°,③地位于180°经线以东45°,故其经度为135°W,为西九区,它与东八区相差17个时区,区时相差17个小时,东八区在西九区东边;要加上17个小时,故北京时间为23时。故选D。
2018年罗斯世界杯是第21届世界杯足球赛。比赛于2018年6月14日至7月15日在俄罗斯境内11座城市中的12座球场内举行。读地球绕日公转示意图,回答下列问题。
15. 俄罗斯世界杯足球赛期间,地球在公转轨道上的位置需要经过图中的
A. ① B. ②
C. ③ D. ④
16. 俄罗斯世界杯足球赛期间,北京的昼长时间和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分别是
A. 先变长后变短;先增大后减小 B. 先变长后变短:先减小后增大
C. 先变短后变长;先增大后减小 D. 先变短后变长:先减小后增大
【答案】15. C 16. A
【解析】
【15题详解】
读图可知,③为远日点,时间为7月初,世界杯足球赛比赛时间为6月14日至7月15日,故C项正确。
【16题详解】
世界杯足球赛比赛时间为6月14日至7月15日,以夏至日(6月22日)为界,夏至日之前,高安昼长夜短,昼渐长夜渐短,正午太阳高度角增大;夏至日之后,昼渐短夜渐长,正午太阳高度角减小,故A项正确。
在阿根廷(西三区)举行的世界青奥会男子跳高比赛刚刚结束,湖南师大附中高一学生陈龙同学,于当地时间2018年10月14日下午1时获得冠军!并创2米22个人最好成绩,打破青奥会纪录。据此完成下列小题。
17. 附中老师最早在什么时候得知陈龙夺冠消息
A. 10月14日23:00 B. 10月14日12:00
C. 10月15日0:00 D. 10月15日12:00
18. 陈龙10月19日阿根廷当地时间17:00出发,飞行25个小时到达北京首都机场,请问飞机落地时北京时间为几点钟?
A. 10月20日5:00 B. 10月21日5:00
C. 10月20日4:00 D. 10月21日4:00
19. 陈龙同学于2018年9月17日由长沙出发到南京参加国家队集训,再到2018年10月21日载誉归来。在此期间关于地球公转速度的叙述,正确的是
A. 越来越快 B. 越来越慢
C. 慢—快—慢 D. 快—慢—快
20. 从长沙出发至载誉而归,陈龙同学参赛期间,下列可能出现的现象是
A. 我国北方出现“秋高气爽”的天气 B. 正是到北极考察的最佳季节
C. 正是我国华北平原春小麦播种季节 D. 北极点附近极夜的范围呈扩大的趋势
【答案】17. C 18. B 19. A 20. A
【解析】
【17题详解】
北京时间为东八区的区时,比西三区早11小时。据材料,西三区时间2018年10月14日下午1时获得冠军,此时对应北京时间2018年10月14日24时,也就是10月15日0:00,故附中老师最早在15日0:00得知陈龙夺冠消息,选C。
【18题详解】
起飞时为西三区10月19日17:00,北京时间为东八区的区时,比西三区早11小时。起飞时对应北京时间10月20日4:00,25个小时后为北京时间10月21日5:00,选B。
【19题详解】
9月17日到10月21日期间,太阳直射点一直向南移动,在9月23日前后移至赤道,之后移到南半球。此时段,地球已经离开公转最慢的远日点向近日点移动,故地球公转速度越来越快,选A。
【20题详解】
从长沙出发至载誉而归,也就是从9月17日到10月21日期间,此时段,太阳直射点一直向南移动,在9月23日前后移至赤道,之后移到南半球,该时段对应北半球的秋季。该参赛时间段内,我国北方出现“秋高气爽”的天气;该时段已经结束了到北极考察的最佳季节;正是我国华北平原冬小麦播种季节;北极点附近极昼范围不断缩小过秋分后极夜的范围呈扩大的趋势。据此分析选A。
2018年春运比往年来得晚了一些。铁路春运在北京时间2月1日拉开惟幕,直至3月12日结束。读“太阳光照图和太阳直射点回归运动图”。完成下列小题。
21. 当太阳直射点位于②点位置时
A. 北回归线及其以北地区正午太阳高度达一年最大
B. 中国的东北平原寒风凛冽
C. 北半球正午太阳高度达一年最大
D. 我国进入冬季
22. 乙图与甲图太阳直射点对应的位置是
A. ① B. ②
C. ③ D. ④
23. 关于甲图叙述,正确的是
A. EF为晨线,总与经线圏斜交 B. 太阳直射点经度为120°E
C. K点所在纬线昼长为8小时 D. 赤道正午太阳高度为56.5°
【答案】21. A 22. B 23. C
【解析】
【21题详解】
春分日(3月21日前后)、秋分日(9月23日前后)太阳直射赤道,夏至日(6月22日
前后)太阳直射北回归线,冬至日(12月22日前后)太阳直射南回归线。太阳直射点位于②位置,为夏至日,则北回归线及其以北地区正午太阳高度达一年最大,并非北半球正午太阳高度达到最大;中国的东北平原夏风阵阵,此时是中国的夏季,据此本题选A。
【22题详解】
甲图中极圈与晨昏线相切且北极圈内为极昼现象,则甲图所示为北半球的夏至,乙图②位置为夏至日,故本题选B。
【23题详解】
甲图中,EF为黑夜即将进入白天,为晨线,总与纬线圏斜交;太阳直射点经度为90°E;K点位于晨线上,此时为8点,则K点所在纬线昼长为8小时;甲图所示为北半球的夏至,则该日赤道正午太阳高度为66.5。据此分析选C。
24.据《信息时报》报道,位于北回归线上的广州出现“头上有烈日,脚下无人影”的有趣景象。广州出现这种有趣景象的原因是
A. 阴雨天 B. 太阳直射
C. 观察角度不同 D. 太阳斜射
【答案】B
【解析】位于北回归线上的广州出现“头上有烈日,脚下无人影”的有趣景象。广州出现这种有趣景象的原因是太阳直射,直射时影子在脚下,看不到,B对。阴雨天无烈日,A错。与观察角度无关,C错。烈日在头顶,不是斜射,D错。
25.如下图,甲楼房位于北纬21.5°,欲在乙处建一新楼,为保证乙楼房全年采光充分,甲乙楼距X最少应是
A. 10m B. 15m
C. 20m D. 25m
【答案】C
【解析】甲楼房位于北纬21.5°,冬至日太阳直射南回归线,正午太阳高度达一年中最小值,最小值是45°,甲楼的影长与楼高相等,是20米。欲在乙处建一新楼,为保证乙楼房全年采光充分,甲乙楼距X最少应是20米,才不遮挡乙楼采光,C对。A、B、D错。
地球的外部圈层包括大气圈、水圈、生物圈等,这些圈层之间相互联系、相互制约,形成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自然环境。
结合地球圈层构造示意图,完成下面小题。
26. 图中所示的圈层A、B、C分别是
A. 水圈、生物圈、岩石圈 B. 生物圈、岩石圈、水圈
C. 岩石圈、水圈、生物圈 D. 生物圈、水圈、岩石圈
27. A圈层不同于其他圈层的特点是
①只有A圈层具有生命存在的条件 ②不单独占有空间,渗透于其他圈层之中
③占有独立空间,厚度约为300多米 ④地球上非常活跃的特殊圈层
A. ①② B. ②③
C. ③④ D. ②④
【答案】26. D 27. D
【解析】地球外部圈层由外向里分为:大气圈、生物圈和水圈。而生物圈存在于大气圈的底部、岩石圈的上部和水圈的全部,根据这一特点分析可知A生物圈B水圈C岩石圈。
【26题详解】
A、据图分析,A 为水圈B为生物圈C为岩石圈,生物圈不单独占一圈层,故A不符合题意;
B、据图分析,A为生物圈B为岩石圈 C为水圈,岩石圈应该位于最低层,故B不符合题意;
C、据图分析,A为岩石圈B为水圈C为生物圈,岩石圈应该位于最低层,故C不符合题意;
D、据图分析,A为生物圈B为水圈C为岩石圈,故D正确.
故选D。
【27题详解】
按距离地球表层由远到近,地球圈层可分为大气圈、生物圈、水圈、岩石圈,其中生物圈包括大气圈底部、水圈全部和岩石圈上部,即生物圈不单独占有空间。结合图示 A、B、C 及与大气圈的位置可判断A为生物圈,B为水圈,C为岩石圈。由于生物圈是生命存在的主要场所,故可称之为地球上非常活跃的特殊圈层,D正确,其余选项可排除。故选D。
2018年春,上海市在进行取消统购粮后的城市新规划设计时,决定拿出三分之一的土地大搞植树造林。读图回答下面小题。
28. 根据城市环流原理,上海市规划的造林重点应在
A. 农村 B. 近郊
C. 郊区 D. 市区
29. 造林重点区对上海市的作用是
A. 涵养水源 B. 保持水土
C. 降低噪声 D. 净化空气
30. 上海的市区与郊区相比,近地面
A. 气温高,气压低 B. 气温低,气压高
C. 气温低,气压低 D. 气温高,气压高
【答案】28. C 29. D 30. A
【解析】本题组主要考查城市热力环流原理及影响。
【28题详解】
为让植物起到净化空气的作用,绿色植物应位于城市热力环流之内。结合图示,造林的重点应在郊区的位置最为合适,C选项正确。
【29题详解】
涵养水源、保持水土一般是位于河流上游的大片森林的生态作用,此处是城市绿色景观,不属于此处绿化植被的主要生态作用,AB错误;绿色植被位于噪音源附近才能起到降低噪音的作用,此处位于上海市郊区,所以降低噪音不是其主要生态作用,C错误;城市大气污染严重,回流经过林区,森林能起到净化空气的作用。
【30题详解】
由于市区的“热岛”郊应,导致城市气温高于郊区,以上升气流为主,近地面形成低气压,因而城市市区近地面气温高气压低。A选项正确。
二、综合题
31.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題。
材料一:我国拥有世界上最早的黑子记录,但人类系统观测黑子的历史不足300年。黑子数量高峰年称为太阳活动年,预测第25个太阳活动周期于2018年开始。
材料二:第25个太阳活动周期预报图(左图)
材料三:新华社华盛顿2017年8月21日电当天,美国西海岸的俄勒冈州迎来日全食,美国华盛顿时间(西五区)13时16分,太阳被月亮完全“吞没”。右上图为此时刻某天文爱好者拍摄到的日全食局部图片。
(1)从材料一和材料二中信息可以看出___年是第25个太阳活动高峰年。
(2)材料三中涉及___级天体系统。
(3)材料三中M可能是___,M发生在太阳大气的 ___层。
(4)世界许多地区降水量的年际变化,与太阳___的变化周期有一定的相关性。
【答案】 (1)2022 (2)二 (3)日珥 色球 (4)黑子
【解析】本题考查太阳活动的周期、天体系统层次及太阳活动的影响等知识点,考查基础知识,不难解答。
(1)根据材料,预測第25个太阳活动周期于2018年开始,图中显示2022年曲线最高,则2022年是第25个太阳活动高峰年。
(2)材料三中提到太阳、月亮、地球,涉及太阳系、地月系二级天体系统。
(3)从形态看,材料三中这种火舌状物体就叫做日珥。M可能是日珥,M发生在太阳大气的色球层。
(4)太阳黑子的活动和降水量之间存在一定的相关关系,在不同年份,在不同纬度相关性会有不同,但是都能够看出明显的相关性。世界许多地区降水量的年际变化,与太阳黑子的变化周期有一定的相关性。
32.阅读图文资料,完成下列问题。
矿物能源的大量使用,会使大气中二氧化碳的浓度不断提高;开发利用新能源,可以减少二氧化碳排放,降低大气中二氧化碳的浓度。下面甲、乙两图反映的是开发利用新能源的两种途径。
(1)冬季晴天时,在未采用任何取暖设备的条件下,图甲所示“阳光居室”室内的最高温度可达22℃。请分析“阳光居室”是如何达到这一保温效果的?
(2)开发利用新能源,能够减缓全球变暖。请根据“温室效应”的原理,解释其原因。
【答案】(1)大部分太阳辐射能透过“阳光居室”的玻璃到达室内地面,地面吸收太阳辐射能而增温,并以长波辐射的形式把热量传递给室内大气,地面长波辐射不能穿透玻璃而被反射 回地面,从而将热量保留在居室内。同时,封闭的空间也隔绝了室内外热量的交换,加强了保温效果。
(2)开发利用新能源使大气中二氧化碳减少,大气吸收的地面辐射也会减少,大气逆辐射会变弱,大气的保温作用减弱,使气温增高趋势减缓。
【解析】考查温室效应,利用新能源能够减缓全球变暖的原因。
(1)阳光居室是根据大气受热过程的原理的修建的,具体表述如下:大部分太阳辐射能透过“阳光居室”的玻璃到达室内地面,地面吸收太阳辐射能而增温,并以长波辐射的形式把热量传递给室内大气,地面长波辐射不能穿透玻璃而被反射回地面,从而将热量保留在居室内。同时,封闭的空间也隔绝了室内外热量的交换,加强了保温效果。
(2)开发利用新能源使大气中的二氧化碳减少,从而影响大气受热过程的其他环节,从而缓解全球变暖,具体表述如下:开发利用新能源使大气中二氧化碳减少,大气吸收的地面辐射也会减少,大气逆辐射会变弱,大气的保温作用减弱,使气温增高趋势减缓。
33.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问题。
太阳能光伏发电,是将太阳辐射能直接转换为电能的过程。2016年上半年我国部分省级行政区光伏发电量公布,青海省以221.87亿千瓦时居首位,下面图一为青海省光伏发电站规划分布图,图二为格尔木光伏电站景观图。
(1)分析青海省发展太阳能光伏电站的优势条件。
(2)与煤炭相比,指出太阳能发电的优势。
【答案】(1)海拔高,空气稀薄,太阳辐射强;晴天多,日照时间长;地广人稀,可利用的荒地多,为光伏电站建设提供了大面积的场所;市场广阔;国家政策支持等。
(2)煤炭属于非可再生资源,开采需要开挖土层,会产生粉尘以及固体废弃物污染,且安全事故多发;太阳能属于可再生资源,也是清洁能源,对生态环境影响小,污染较小等。
【解析】本题考查青海省太阳能开发条件及太阳能发电的优势等知识点。难度不大,属于基础题目。
(1)青海所在青藏高原是我国太阳能资源最丰富的地区,原因主要是海拔高,空气稀薄,大气削弱作用小;晴天多,光照强,日照时间长;大气污染小,空气透明度高;地广人稀,土地资源丰富;有国家扶贫政策的支持;市场需求量大等。
(2)煤炭属于非可再生资源,造成的污染较大,如固体废弃物污染、大气污染等,燃烧产生大量二氧化碳,导致全球气候变暖;开采过程会导致地表植被破坏、地表塌陷等问题。与煤炭相比,太阳能为清洁能源,可再生能源,对环境污染小,对生态环境破坏小。
34.阅读下列材料,回答有关问题。
温哥华位于太平洋东岸,气候温和湿润,四季宜人,是全加拿大冬季最暖和的城市,1月平均气温为3 ℃,7月平均气温为17 ℃。温哥华局部山地年降水量在2 000 mm
左右,降水40%以上集中在冬季。本区夏季常吹西北风,而冬季时高压中心位于本区的南方,多刮西南风。下图为温哥华所在区域简图。
(1)指出温哥华的气候类型,并分析该地降水40%以上集中在冬季的原因。
(2)结合大气环流知识,推测本区冬、夏季主导风向的成因。
(3)分析温哥华冬季气温比同纬度地区高的主要自然原因。
【答案】(1)温带海洋性气候。原因:该地区西侧受北太平洋(阿拉斯加)暖流影响,增温增湿;冬季,西南风风力更强,从海洋上带来丰富的暖湿气流;位于盛行西风的迎风坡,受地形抬升影响,降水丰富。
(2)冬季时高压中心位于本区的南方,受其影响风自南向北吹,并在地转偏向力(右偏)的作用下偏转成西南风;夏季时高压中心在本区西侧,而陆地上形成低压,风从海洋吹向陆地,同时受地转偏向力影响偏转为西北风。
(3)北太平洋暖流增温增湿;东部西北—东南走向的山脉阻挡了从美洲大陆内部吹来的寒冷干燥气流;温和湿润的西风的影响。
【解析】本题考查气候和风向。
(1)温哥华位于北纬40°—60°的大陆西岸,气候类型应是温带海洋性气候。降水40%以上集中在冬季的原因根据盛行风、洋流、地形综合分析。该地区西侧受北太平洋(阿拉斯加)暖流影响,增温增湿;冬季,西南风风力更强,从海洋上带来丰富的暖湿气流;位于盛行西风的迎风坡,受地形抬升影响,降水丰富
(2)根据材料“冬季时高压中心位于本区的南方”判断受其影响风自南向北吹,受地转偏向力右偏成西南风;夏季时海洋上是高压,高压中心北移至本地西侧,陆地上形成低压,风从海洋吹向陆地,受地转偏向力影响偏转为西北风。
(3)从洋流、地形对气温的影响方面分析即可。北太平洋暖流增温增湿;东部西北—东南走向的山脉阻挡了从美洲大陆内部吹来的寒冷干燥气流;温和湿润的西风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