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55.00 KB
- 2021-04-14 发布
盐城市伍佑中学
2018-2019学年秋学期高二期中考试
政治试题(必修)
考试时间:60分钟 总分:100分
第Ⅰ卷(选择题,共70分)
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30小题,每小题2分,共计60分。在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
有一项最符合题意。
1.2018年8月,北京举办了第24届世界哲学大会。下列关于哲学的说法不正确的是
A. 哲学是世界观和方法论的统一 B. 哲学为具体科学提供科学的指导
C. 哲学是系统化理论化的世界观 D. 哲学是对具体科学的概括和总结
2.哲学的基本问题是
A.物质和意识的辩证关系问题 B.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问题
C.世界是什么和怎么样的问题 D.思维与存在的关系问题
3.唯物主义认为,物质是本原,意识是派生的,先有物质后有意识。下列反映这一思想的是
A.未有此气,已有此理 B.气者,理之依也
C.物是观念的集合 D.人的理性为自然界立法
4. 从哲学上看,漫画《大话》中的观点——“每天早晨总是我把太阳叫出来”与某品牌手表的广告语“时间因你而存在”
A.都是近代形而上学唯物主义观点
B.都是主观唯心主义观点
C.前者是主观唯心主义观点,后者是客观唯心主义观点
D.都是古代朴素唯物主义观点
5.马克思说:“一切存在物,一切生活在地上和水中的东西,只是由于某种运动才得以存在、生活。”这一论断蕴涵的哲学道理是
A.任何运动都有自己的物质承担者 B.运动是物质的惟一特性
C.运动是物质的存在方式和固有的根本属性 D.运动是物质的派生物
6.僧肇说:“旋岚偃岳而常静,江河竞注而不流,野马飘鼓而不动,日月历天而不周。”下列观点中与其错误相近的是
A.人一次也不能踏进同一条河流 B.日方中方睨,物方生方死
C.飞矢不动 D.无动无静,无静无动
7.李克强用“骑自行车”来比喻中国经济的发展方向:“稳”不意味着不动,“不动就会像骑自行车,会摔下来,所以我们要稳中求进,稳中有为。”这说明
A.事物是绝对运动和相对静止的统一 B.只有保持静止才有利于事物的发展
C.规律在一定条件下可以被认识和改造 D.发挥主观能动性可以事物促进的发展
8.“鸿雁出塞北,举翅万余里。冬季食南稻,春日复北翔。”这表明
A.事物都是运动、变化、发展的 B.事物的运动是永恒的
C.物质是运动的主体 D.事物运动都有自身的规律
9.关于“意识起源”的正确表述是
A.意识是人脑的机能和属性
B.意识是客观内容和主观形式的统一
C.意识一旦产生就成为脱离客观存在的主观映象
D.意识是物质世界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
10.我们常见的柳絮纷飞,在诗人笔下却是“缘渠偏似雪,莫近鬓毛生”“夕阳返照桃花渡,柳絮飞来片片红”。这表明意识活动具有
A. 客观实在性 B. 主动创造性 C. 直接现实性 D. 目的计划性
11.能够统一天下的秦始皇,造了一个举世闻名的长城去防御敌人,可就是没想到制造导弹去攻击敌人。从哲学的角度看,这是因为实践具有 的特点 。
A.社会历史性 B.主观能动性 C.客观性 D.物质性
12.下列没有体现要重视实践的观点的妙言警句是
A.说一千,道一万,两横一竖就靠干 B.不怕慢,就怕站
C.喊破嗓子,不如甩开膀子 D.有志者,高山是台阶;无志者,小沟是江河
13.林语堂说:“人生在世,幼时以为什么都不懂,大学时以为什么都懂,毕业后才知道什么都懂,中年又以什么都懂,到晚年才觉悟一切都懂。”人在一生中思想上之所以发生这样的变化,是因为
A. 认识具有反复性 B.认识是—种圆圈式的循环运动
C. 认识具有无限性 D.作为认识基础的灵感稍纵即逝
14.党的十九大通过了《中国共产党章程(修正案)》,这是党诞生以来第17次修改党章。从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角度看,党章修改体现了
A.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 B.追求真理是永无止境的过程
C.认识都是客观与主观的统一 D.发展是新事物代替旧事物
15.从修身、齐家做起,而后实现治国、平天下的理想目标。《大学》这一思想反映出
A.事物的联系是普遍的 B.部分对整体具有决定作用
C.事物的联系是客观的 D.整体功能大于部分功能之和
16.下列说法中所蕴含的哲理与“一着不慎,满盘皆输”一致的是
①牙痛不是病,疼起来真要命 ②国兴则家昌,国破则家亡
③头痛医头,脚痛医脚 ④牵一发而动全身
A.①② B.①④ C.②④ D.②③
17.人生就像一场跨越一道道障碍的长跑,奔跑中,有可能会摔倒,但只要信念不垮,就能从摔倒中重新出发,朝着终点继续奔跑。这体现了
A.新出现的事物必然战胜旧事物 B.整体功能大于部分功能之和
C.发展是前进性和曲折性的统一 D.要积极支持新事物的发展
18.维生素E是人体必需的营养物质,服用维生素E补充剂对身体的健康有益,但服用过多不仅对身体无益,而且有害。这告诉我们要正确处理
A.运动与静止的关系 B.量变和质变的关系
C.整体与部分的关系 D.主观与客观的关系
19.2018年,在经历了一次又一次失败、攻克了一个又一个难关之后,中国农业科学家终于在令其他国家专家望而却步的阿联酋沙漠中种出了海水稻。这表明:
①事物发展的道路是曲折的 ②量变是质变的必要准备
③新事物必然战胜旧事物 ④新事物具有旧事物不可比拟的优越性
A.①② B.③④ C.①③ D.②④
20.下图漫画《变》(绿水青山变金山银山)表明:
①矛盾双方相互贯通、相互包含
②矛盾的对立统一推动事物发展
③矛盾的同一性寓于斗争性之中
④矛盾同一性和斗争性相互转化
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
21.“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这一观点蕴含的哲学道理是
①没有斗争就没有同一性 ②矛盾的斗争性是相对的
③同一以差别和对立为前提 ④同一性寓于斗争性之中
A. ①④ B. ②④ C. ①③ D. ②③
22.广州省公安机关率先试点身份证线上“副本”即身份证“网证”,2018年1月已在全国推广。身份证“网证”从试点到推广体现了
A. 两点论和重点论的统一 B.同一性和斗争性的统一
C. 矛盾普遍性和特殊性的统一 D.前进性和曲折性的统一
23.无人驾驶技术将对未来的交通带来深刻变革。2018年3月,某公司的一辆无人驾驶汽车发生交通事故,引发了人们对该技术前景的担忧。不过有专家认为,这并不会从根本上影响无人驾驶技术的研发和应用。材料体现的主要哲理是
A.要抓住事物的主要矛盾 B.要看到矛盾的主要方面
C.量变是质变的必要准备 D.质变是量变的必然结果
24.阿里巴巴发布的《2018中国人新年俗报告》显示传统年俗在互联网技术的“加持”下新妆回归:实体的红包变成了电子的;贴在墙上的“福”变成了手机里的福;“父母在,不远游”变成了“父母在,一起游”……年俗的确是不同了,可是年味儿并未远离,只是换了形式,有了科技感、国际味儿。这体现的唯物辩证法道理是
①世界是量变与质变的有机统一 ②事物发展是前进性与曲折性的统一
③矛盾的普遍性与特殊性是相互联结的 ④辩证的否定是联系的环节、发展的环节
A. ①② B. ③④ C. ①③ D. ②④
25.习近平在党的十九大中指出:发展是解决我国一切问题的基础和关键,发展必须是科学发展,必须坚定不移贯彻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提出“发展是解决我国一切问题的基础和关键”的唯物辩证法依据是
A.物质决定意识要求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
B.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是正确解决矛盾的关键
C.事物的性质是由主要矛盾的主要方面决定的
D.主要矛盾在事物发展中起决定作用
26.“耐得住寂寞,才能不寂寞;耐不得寂寞,偏偏寂寞。”这一段话主要体现了
A.矛盾具有同一性 B.同一性寓于斗争性之中
C.矛盾具有斗争性 D.矛盾双方相互排斥、相互斗争
27.2018年10月24日上午9时港珠澳大桥正式通车。
港珠澳大桥沉管隧道作为全球最长的公路沉管隧道和全球唯一的深埋沉管隧道,生产和安装技术有一系列创新,为世界海底隧道工程技术提供了独特的样本和宝贵的经验。材料表明
①量变引起质变,要重视量的积累
②坚持发展的观点,不断创新
③掌握矛盾的普遍性与特殊性辩证关系原理,有助于我们正确地认识事物
④发挥主观能动性,就能探求事物的本质和规律
A. ①② B. ②③ C. ②④ D. ③④
面临大开发的历史机遇,西部最应引起注意,而最令人担忧的就是“刮风”和“一哄而起”。要避免这一现象,就应立足本地,找准优势,扬长避短,做好符合省情的特色经济这篇文章。完成28—29题。
28.上述论断的哲学依据是
①物质决定意识 ②意识具有能动的反作用
③矛盾着的事物及其每一方面各有特点 ④事物都是一分为二的
A. ①③ B. ②④ C. ①④ D. ②③
29.上述材料给我们的启示是
A.在抓主要矛盾的同时,不忽视次要矛盾的解决
B.认清事物的性质是由矛盾的主要方面规定的
C.在矛盾的普遍性原理指导下研究矛盾的特殊性
D.在矛盾的特殊性原理指导下研究矛盾的普遍性
30.下列成语既体现唯物辩证法联系的观点,又体现唯物辩证法发展的观点的是
A.邯郸学步 B.唇亡齿寒 C.吐故纳新 D.因地制宜
二、判断题:正确的在答题卡上涂A,错误在答题卡上涂B。(每题1分,共10分)
31.辩证法和形而上学是哲学中的两个基本派别。
32.意识活动的自觉选择性,是人能够认识世界的重要条件。
33.自在事物和人为事物的联系都是客观的。
34.人类社会在本质上是一个客观的物质体系。
35.实践是人们改造主客观世界的物质活动。
36.世界是普遍联系的整体,其中每一事物都与周围事物联系着。
37.两点论与重点论关系原理是关于事物矛盾问题的精髓。
38.事物发展的总趋势是前进性和曲折性统一。
39.矛盾是事物发展的源泉和根本动力。
40. 辩证的否定是实现新事物产生和促使旧事物灭亡的根本途径。
第Ⅱ卷(非选择题 共30分)
三、简析题:本大题共2题,每题6分,共计12分。请运用所学知识,对所提问题进行简明扼要的分析和说明。
41.材料:2018年是高考制度恢复四十一周年。四十一年来,无数个令人振奋的高考故事,已经积淀为深刻的集体记忆,实践证明,高考制度符合国情,焕发了我国科教事业的生机活力,选拔了千百万优秀学子。这既是普通人实现梦想、向上流动的重要渠道,更是培育人才、实现中国梦的重要制度支撑。时代在变,高考也在变。招生制度从定向招生到“双轨制”再到实行“并轨”,从赋予高校自主招生权到探索招生和考试相对分离再到改变成绩是评价学生的唯一标准……四十一年来,高考不断打破“一考定终身”“唯分取人”的窠臼,在探索中前进、在改革中发展。
教育部决定,到2020年全面建立新高考制度,更好地发挥高考作为教育改革“指挥棒”的作用,进一步破解科学性、公平性等时代课题。因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教育的地位和作用不可忽视。教育是国之计,也是民之生,影响当下,更关乎未来。
结合材料,从认识论角度,谈谈应如何看待四十一年来我国高考制度的变革。(6分)
42.材料:根据习近平同志在中央党的群团工作会议上的重要讲话精神,团中央和教育部联合印发了《中学共青团改革实施方案》,提出要坚持以保持和增强中学共青团政治性、先进性、群众性,尤其是全面提升先进性为主要目标,着力推进中学共青团组织创新和工作创新;要改革创新工作内容和方式方法,创新思想政治引领和价值引领,深化“与人生对话”“彩虹人生”“14岁集体生日”“18岁成人仪式”等活动内涵,构建分层分类一体化思想引领工作体系。
结合材料,请从矛盾观的角度对《中学共青团改革实施方案》的可行性进行评价。(6分)
五、探究题:本大题18分。结合背景材料进行探究,能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并综合运用有关知识分析问题,创造性地提出解决问题的方案、策略等。
43.习近平总书记在十九大报告中提出的实施健康中国战略,开启了建设健康中国新征程。围绕该行动纲领,某校高二(6)班同学开展探究活动,请你一起参与。
【探究依据】
当前我国面临着生态环境、生活方式不断变化带来的新挑战,国家提出建设“共建共享 全民健康”的健康中国战略。该战略指出: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牢固树立和贯彻落实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把健康融入所有政策,全方位、全周期保障人民健康,大幅提高健康水平,显著改善健康公平。健康中国战略的提出,体现的了从单纯追求经济增长向更加注重人民福祉这一发展理念的转变,切实提升了百姓的获得感。
(1)从辩证唯物论的角度阐释:当前我国为什么要从“单纯追求经济增长转向更加注重人民福祉”,这一发展理念的转变?(6分)
【交流感悟】
健康中国战略引起了公众的广泛热议,其中有两种观点,如下图所示:
(2)请选择一个最恰当的唯物辩证法原理,对甲、乙同学的观点进行论证。(6分)
【落实行动】
《纲要》指出:“健康中国”建设并不是一帆风顺的,也不可能是一蹴而就的,我们应坚定信心,循序渐进,扎实推进。
(3)运用“发展观”的相关知识,谈谈应如何推进“健康中国”建设。(6分)
2018-2019学年秋学期高二期中考试
政治试题参考答案
一、 选择题:
1-5 BDBBC 6-10 CADDB 11-15 ADABA
16-20 BCBAA 21-25 CCBBD 26-30 ABACC
二、 判断题:
31-35 BBAAB 36-40 ABBAA
三、简答题
41.①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认识产生于实践的需要,社会实践的发展推动着高考制度不断进行改革。
②
实践是检验认识的真理性的唯一标准。实践证明,高考制度符合国情,焕发了我国科教事业的生机活力。
③真理是具体的,有条件的。四十一年来,招生制度及方式的变化与时代发展息息相关,是主观与客观的具体的历史的统一。
④认识具有反复性、无限性、上升性,追求真理是一个永无止境的过程。四十一年来,高考制度随着时代的变化始终在探索中前进、在改革中发展。(三点6分)
42. ①主要矛盾在事物发展过程中处于支配地位、对事物发展起决定作用,要求抓重点抓主要矛盾。把全面提升共青团的先进性作为主要目标,着力推进共青团组织创新和工作创新,把握住了工作的重点.
②矛盾具有特殊性,要求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加强共青团思想引领工作分层分类,做到了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6分)
四、 探究题:
43.(1)①物质决定意识,意识是物质的的反映,要求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当前我国社会的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
②意识对物质具有能动的反作用,正确意识才能进促进作用。要求树立正确的意识。因此不仅有必要而且有可能从单纯追求经济增长向更加注重人民服务这一发展理念的转变。(6分)
(2)①整体和部分是辩证统一的,整体居于主导地位,统率着部分,具有部分所不具备的功能,我们应当立足整体,树立全局观念。推进“健康中国”建设,由国家统一协调,统筹社会、行业和个人三个层面,体现了立足整体,统筹全局,形成促进健康的强大含力。
②部分的功能及其变化会影响到整体,关键部分的功能及其变化甚至对整体的功能越决定作用,要求重视部分的作用,用局部的发展带动整体的发展。推进“健康中国”建设,只有每个人落实到自己的实际行动中,才能推动健康中国的实现。(6分)
(3)①事物发展前途是光明的,道路是曲折的,要求我们既要对未来充满信心,又要做好充分的思想准备,接受挫折与考验。推进“健康中国”建设并不是一帆风顺的。
②量变是质变的必要准备,质变是量变的必然结果,要求要做好量的积累,循序渐进,扎实推进,为实现事物的质变创造条件。推进“健康中国”建设并不是一蹴而就的。(6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