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623.50 KB
- 2021-04-14 发布
专题 4
课题 3 酵母细胞的固定化
[随堂巩固]
1.如图所示的固定化方式中,适宜固定化酶的方法是
A.①②③ B.①②
C.②③ D.①③
解析 据图分析,①表示化学结合法,将酶互相连接起来;②表示包埋法,
将酶包埋在细微网格内;③表示物理吸附法,将酶吸附在载体表面,由于酶分
子较小,不适用包埋法,适用化学结合法和物理吸附法。
答案 D
2.下列有关说法中不正确的是
A.可用包埋法制备固定化酵母细胞
B.固定化细胞发挥作用除了需要适宜的温度、pH 外,还需要营养物质的
供应
C.固定化酶和固定化细胞的共同点是所固定的酶都在细胞外起作用
D.固定化酶和固定化细胞都能被反复利用,但酶的活性可能下降
解析 固定化技术包括包埋法、物理吸附法和化学结合法(交联法),由于细
胞相对于酶来说更大,难以被吸附或结合,因此多采用包埋法,A 正确;由于活
细胞需要生活在适宜的温度、PH 和一定的营养环境中,所以固定化细胞发挥作
用除了需要适宜的温度、pH 外,还需要营养物质的供应,B 正确;固定化酶所
固定的酶都在细胞外起作用,固定化细胞所固定的酶有的在细胞外起作用,有
的在细胞内起作用,C 错误;固定化酶和固定化细胞都能反复使用,但是因酶所
处的环境条件的改变,可能会导致酶的活性下降,D 正确。
答案 C
3.下列关于酶和固定化酵母细胞的研究与应用的叙述,错误的是
A.从酶的固定方式看,吸附法比化学结合法对酶活性影响小
B.作为消化酶使用时,蛋白酶制剂以口服方式给药
C.尿糖试纸含有固定化的葡萄糖酶、过氧化氢酶和无色化合物,不可以反
复使用
D.固定化酶的应用中要控制好温度、pH 和溶解氧
解析 吸附法是利用离子键作用、物理吸附等方法,将酶固定在载体上,
而化学结合法是利用多功能试剂进行酶与载体之间的交联,从而得到三维的交
联网架结构,后者有可能影响酶活性部位,A 项正确;消化酶是在消化道中起作
用的,因此蛋白酶制剂以口服方式给药,B 项正确;尿糖试纸含有固定化的葡萄
糖酶、过氧化氢酶和无色的化合物,主要是利用原子氧将某种无色化合物氧化
成有色化合物,所以不可以反复使用,C 项正确;固定化酶活性的维持需要一定
的温度、pH,但由于酶不是生物体,其活性的维持不需要溶解氧,D 项错误。
答案 D
4.下列不属于酶的固定方式的是
A.将酶包埋在细微网格中
B.将酶相互连接起来
C.将酶吸附在载体表面
D.将酶加上糖衣做成胶囊
解析 将酶包埋在细微网格中即酶固定方式中的包埋法,故 A 正确;将酶
相互连接起来即酶固定方式中的化学结合法,故 B 正确;将酶吸附在载体表面
即酶固定方式中的物理吸附法,故 C 正确;将酶加上糖衣只不过是为了防止胃
液里的胃蛋白酶消化酶制剂的方法,并不是酶固定的方法,故 D 错误。
答案 D
5.下图是人体内某化学反应的图解,其中英文字母代表物质,数字表示反
应前、中、后过程。请据图回答:
(1)图中代表酶的是____________,作出判断的依据是__________________。
(2)从图 ①和图②可以反 映出酶具有 ________性,作出判 断的依据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如果 D 代表麦芽糖,那么 E 和 F 则是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_,A
是____________。
(4)酶固定化的方法很多,目前采用的固定化技术大致可分为三类:化学结
合法、物理吸附法和包埋法。上述几种方法也可并用,称为混合法。在选择固
定化方法及固定的材料上,主要考虑的因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 (1)从上图可看出,反应前后分子结构不变的是 A,说明 A 是酶。
(2)图①过程中反应物有 B、C、D 三种,从图②过程来看,酶只与物质 D
结合,催化其进行化学反应,因此,说明酶的催化作用具有专一性。
(3)麦芽糖是二糖,即是由 2 分子葡萄糖组成的,所以麦芽糖在麦芽糖酶的
作用下,水解成葡萄糖。
(4)固定化的结果往往引起酶性质的改变。主要原因是:一方面是酶本身的
变化,主要由于活性中心的氨基酸残基、空间结构和电荷状态发生了改变;另
一方面是载体的理化性质的影响,常常会引起底物特异性、最适 pH、最适温度
的改变等。因此,在酶固定方法及材料的选择上,主要考虑的因素是对酶活性
的影响。
答案 (1)A A 反应前后本身没有变化
(2)专一 在 B、C、D 存在时,只催化 D 物质
(3)葡萄糖 葡萄糖 麦芽糖酶 (4)对酶活性的影响
[限时检测]
[时间 45 分钟,满分 80 分]
一、选择题(每小题 5 分,共 50 分)
1.下列有关酵母细胞固定化实验操作目的及结果分析,错误的是
A.干酵母细胞处于休眠状态,需置于蒸馏水中活化
B.配制海藻酸钠溶液时需要小火或间断加热,以防海藻酸钠焦糊
C.若海藻酸钠的浓度偏低时凝胶珠呈白色,固定的细胞数目过少
D.凝胶珠在 CaCl2 溶液中浸泡时间的长短,不影响发酵效果
解析 干酵母细胞处于休眠状态,需置于蒸馏水中活化,A 正确;配制海藻
酸钠溶液时需要小火或间断加热,以防海藻酸钠焦糊,B 正确;若海藻酸钠的浓
度偏低时凝胶珠呈白色,固定的细胞数目过少,C 正确;凝胶珠在 CaCl2 溶液中
浸泡时间的长短,影响发酵效果,D 错误。
答案 D
2.酶制剂、固定化酶、固定化细胞已经广泛地应用于各个领域,下列有关
叙述错误的是
A.90 ℃高温会使 Taq 酶失去催化活性
B.制备固定化酶的方法主要有包埋法、交联法和吸附法
C.固定化酶固定时可能会造成酶的损伤而影响活性
D.固定化细胞可以催化一系列酶促反应
解析 TaqDNA 聚合酶是从一种水生栖热菌株中分离提取的,具有耐高温
的特性,在 90 ℃仍具有酶活性,A 错误;固定化酶和固定化细胞是利用物理或
化学方法将酶或细胞固定在一定空间内的技术,包括包埋法、化学结合法和物
理吸附法,B 正确;某些反应产物可能与酶结合,致使酶的结构产生变化,从而
改变酶的催化活性,C 正确;固定化细胞在多步酶促反应中发挥连续催化作用,
但如果反应底物是大分子物质,则难以自由通过细胞膜,从而限制固定化细胞
的催化反应,D 正确。
答案 A
3.(2019·黄冈检测)某兴趣小组欲利用固定化酶进行酶解淀粉的实验,分组
如表所示,下列有关说法错误的是
组别
固定化酶柱
长度(cm)
淀粉溶液的流速
(mL·min-1)
甲 10 0.3
乙 10 0.5
丙 15 0.3
丁 15 0.5
A.固定化酶柱长度和淀粉溶液的流速决定了酶柱中酶的含量
B.淀粉溶液的流速过快会导致流出液中含有淀粉
C.各组实验所用的淀粉溶液浓度应相同
D.淀粉溶液的 pH 对实验结果有影响
解析 固定化酶柱长度决定了酶柱中酶的含量,A 项错误;淀粉溶液流速过
快,酶来不及催化反应发生,会导致流出液中含有淀粉,B 项正确;实验要遵循
等量原则,C 项正确;pH 影响酶的活性,D 项正确。
答案 A
4.下列关于固定化酶和固定化细胞的叙述,正确的是
A.利用固定化酵母细胞进行发酵,糖类的作用只是作为反应底物
B.固定化酶的应用中,要控制好 PH、温度和溶解氧
C.利用固定化酶降解水中有机磷农药,需要提供适宜的营养条件
D.固定化细胞技术在多步连续催化反应方面优势明显
解析 利用固定化酵母细胞进行发酵时,糖类除了作为反应底物外,还为
酵母菌提供碳源,A 错误;固定化酶的应用中,要控制 pH、温度,但与溶解氧
无关,B 错误;利用固定化酶降解水体中的有机磷农药,是酶促反应,没有细胞
参与,所以不需提供营养条件,C 错误;固定化细胞技术固定的是一系列酶,所
以在多步连续催化反应方面优势明显,D 正确。
答案 D
5.下列关于酶制剂和固定化酵母细胞的研究与应用的叙述,正确的是(多选)
A.从酶的固定方式看,吸附法比交联法对酶活性影响大
B.可以用包埋法将各种消化酶固定化形成多酶片,并口服使用
C.探究加酶洗衣粉洗涤效果的实验中,洗涤方式、水温、浸泡时间等都属
无关变量
D.将海藻酸钠凝胶珠用无菌水冲洗,目的是洗去 CaCl2
解析 酶的固定方法有包埋法、化学结合法和物理吸附法,物理吸附的过
程是利用吸附剂本身的表面张力,对附近的分子产生吸附,吸附剂不会与被吸
附物质发生化学反应而使其发生性质改变,交联法可能引起酶分子结构发生改
变而改变酶的活性,所以吸附法比交联法对酶活性影响小,A 项错误;消化酶在
消化道中起作用,蛋白酶制剂一般在最外面加上糖衣后通过口服方式给药,B 项
错误;探究加酶洗衣粉洗涤效果的实验中,洗涤方式、水温、浸泡时间等都属
无关变量,C 项正确;制备固定化酵母细胞时,将溶化好的海藻酸钠溶液冷却至
室温,加入已活化的酵母细胞充分搅拌混合均匀后移至注射器中,然后以恒定
速度缓慢将注射器中的溶液滴加到配制好的 CaCl2 溶液中而形成凝胶珠,再用无
菌水冲洗 2~3 次,所以用无菌水冲洗的目的是洗去 CaCl2,D 项正确。
答案 CD
6.下列关于使用固定化酶技术生产高果糖浆的说法,正确的是
A.高果糖浆的生产需要使用果糖异构酶
B.在反应柱内的顶端装上分布着许多小孔的筛板,防止异物的进入
C.将葡萄糖溶液从反应柱的上端注入,果糖从反应柱下端流出
D.固定化酶技术复杂,成本较高
解析 高果糖浆需要使用葡萄糖异构酶,分布有筛板的目的是防止酶分子
的通过,选 C。
答案 C
7.固定化脂肪酶的方法一般是:将酶液和一定浓度的海藻酸钠溶液混合后,
用注射器滴到一定浓度 CaCl2 溶液中,25 ℃静置固定化 2 h,过滤洗涤,再加
入到戊二醛溶液中,25 ℃化学结合 2 h,过滤、洗涤和干燥后就可得到颗粒状
固定化脂肪酶。兴趣小组对固定化脂肪酶的性质和最佳固定条件进行了探究。
下图显示的是部分研究结果(注:纵坐标为酶活力,包括酶活性和酶的数量,a
为游离酶,b 为固定化脂肪酶)。下列分析中正确的是
A.在温度或 pH 变化时,与游离酶相比固定化脂肪酶具有的缺点是稳定性
较低
B.这种固定化脂肪酶使用的是物理吸附法、包埋法和化学结合法三种方法
的结合
C.氯化钙的量太少时,酶活力较低的原因可能是包埋不完全,包埋在内部
的部分酶会流失
D.海藻酸钠浓度较高时,酶活力低的原因可能是形成的凝胶孔径较大,影
响酶与底物的结合
解析 在温度或 pH 变化时,与游离酶相比,固定化酶的优点是稳定性比较
高;此酶采用了包埋法和交联法两种方法相结合,并未用物理吸附法;氯化钙
的作用是使凝胶珠稳固聚沉,如果含量太少,可能会使部分酶流失;海藻酸钠
浓度较高时,形成的凝胶孔径比较小。
答案 C
8.下列关于固定化酶和固定化细胞的叙述错误的是
A.固定化酶的主要目的是实现酶的重复利用
B.溶解氧交换受阻是固定化酶应用的重要限制因素
C.固定化细胞用于生产能分泌到细胞外的产物
D.凝胶与被包埋细胞之间不是通过共价键结合
解析 固定化酶实质上是将相应酶固定在不溶于水的载体上,实现酶的反
复利用,A 项正确;酶的催化作用不需要氧气,故固定化酶的应用不需要氧气,
与溶解氧交换受阻无关,B 项错误;固定化细胞用于生产能分泌到细胞外的产物,
如分泌蛋白等,C 项正确;凝胶与被包埋细胞之间没有化学键,不通过共价键结
合,D 项正确。
答案 B
9.(2018·江苏卷)下列关于酵母细胞固定化实验的叙述,正确的是
A.用温水使海藻酸钠迅速溶解,待其冷却到室温后用于包埋细胞
B.进行包埋时,用于悬浮细胞的 CaCl2 溶液浓度要适宜
C.注射器(或滴管)出口应尽量贴近液面以保证凝胶珠成为球状
D.包埋酵母细胞的凝胶珠为淡黄色半透明状,并具有一定的弹性
解析 溶解海藻酸钠时,应先加水,小火间断加热并不断搅拌,完全溶化
后用蒸馏水定容,冷却至室温后加入活化的酵母细胞充分搅拌,使其混合均匀,
再固定,A 错误;进行包埋时,CaCl2 溶液的作用是让胶体聚沉,使海藻酸钠形
成凝胶珠,不是用于悬浮细胞,B 错误;滴加时注射器或滴管不能贴近液面,否
则凝胶珠会呈蝌蚪状,C 错误;制作成功的凝胶珠为淡黄色半透明状,并具有一
定的弹性,D 正确。
答案 D
10.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A.固定化酶和固定化细胞的方法包括包埋法、化学结合法和物理吸附法
B.固定化酶更适合采用化学结合法和物理吸附法
C.细胞由于个体大,多采用物理吸附法固定
D.固定化酶既能与反应物接触,又能与产物分离
解析 固定化酶和固定化细胞是利用物理或化学方法将酶或细胞固定在一
定空间内的技术,包括包埋法、化学结合法和物理吸附法,酶分子较小,容易
从包埋材料中漏出,因此酶更适合采用化学结合法和物理吸附法固定化,细胞
多采用包埋法固定化,AB 正确;细胞个大,难被吸附或结合,C 错误;固定后
的酶既能与反应物接触,又能与反应物分离,D 正确。
答案 C
二、非选择题(共 3 小题,共 30 分)
11.(10 分)下图 1 表示制备固定化酵母细胞的某步操作,图 2 是利用固定化
酵母细胞进行酒精发酵的示意图,请据图分析回答:
(1)图 1 中,将溶化好的海藻酸钠溶液____________,加入已活化的酵母细
胞,进行充分搅拌,使其混合均匀,再转移至注射器中。
(2)图 1 中 X 溶液为________,其作用是____________________。
(3)某同学在图 1 步骤结束后得到图 3 所示的实验结果,出现此结果的可能
原因有海藻酸钠浓度过______(“高”或“低”)或注射器中的混合液推进速度
过______(“快”或“慢”)。
(4)图 1 中制备的凝胶珠用________后再转移到图 2 装置中,发酵过程中搅
拌的目的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 (1)刚溶化的海藻酸钠要冷却至室温,才能与活化的酵母细胞混合制
备混合液,以免高温使酵母细胞失活,(2)混合液加入 CaCl2 溶液进行固定化酵
母细胞,故图 1 中 X 溶液为 CaCl2 溶液,CaCl2 的作用是使海藻酸钠形成凝胶珠。
(3)图 3 中所示的凝胶珠不是圆形或椭圆形,说明海藻酸钠浓度偏高或注射
器中的混合液推进速度过快形成的。
(4)制备的凝胶珠用蒸馏水洗涤(去除残留的 CaCl2)后再转移到图 2 装置中进
行发酵,发酵过程中搅拌的目的是使培养液与酵母细胞充分接触,以利于发酵
过程的顺利进行。
答案 (1)冷却至室温 (2)CaCl2 溶液 使海藻酸钠形成凝胶珠 (3)高 快
(4)蒸馏水洗涤 为了使培养液与酵母菌充分接触
12.(10 分)为了探索海藻酸钠固定化对绿球藻生长的影响,以及固定化藻对
含 Zn2+污水的净化作用,科研人员用筛选到的一株绿球藻进行实验,流程及结
果如下。请回答下列问题:
制备固定化绿
球藻凝胶球 ― →
清洗
2~3 次 ― →
培养液
中培养 ――――――――→
取适量凝胶球 柠檬酸钠溶液溶解
凝胶球,测定藻数量
(1) 实 验 中 的 海 藻 酸 钠 作 用 是 ____________________, CaCl2 的 作 用 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为洗去凝胶球上残余的 CaCl2 和其他污染物,并保持绿球藻活性,宜采
用____________洗涤。图 1 中 1.0%海藻酸钠组培养 24 h 后,移去凝胶球,溶液
呈绿色,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为探索固定化藻对含 Zn2+污水的净化作用,应选用浓度为________海藻
酸钠制备凝胶球。
(4)图 2 中空白凝胶球组 Zn2+浓度下降的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结
合图 1 和图 2 分析,固定化藻的实验组 24~48 h 间 Zn2+浓度下降速度较快的主
要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72~96 h 间 Zn2+浓度下降速度较慢的原
因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 (1)海藻酸钠溶液在 CaCl2 溶液中形成凝胶球,包埋绿球藻。
(2)可采用生理盐水洗去凝胶球上残余的 CaCl2 和其他污染物,并保持绿球
藻活性。溶液呈绿色,说明固定化的绿球藻数量少,原因是海藻酸钠浓度过低(凝
胶球孔径过大)。
(3)根据图 1 可知,浓度为 2.0%的海藻酸钠制备的凝胶球最有利于绿球藻的
繁殖。
(4)空白凝胶球容易吸附 Zn2+,导致溶液中 Zn2+浓度下降;根据图 1 和图 2
分析,固定化藻的实验组 24~48 h 间绿球藻数量增加最快,导致 Zn2+浓度下降
速度较快,72~96 h 间绿球藻数量基本不再增加。
答案 (1)包埋绿球藻(包埋剂) 与海藻酸钠反应形成凝胶球(凝固剂)
(2)培养液(生理盐水) 海藻酸钠浓度过低(凝胶球孔径过大)
(3)2.0%
(4)凝胶球吸附 Zn2+ 绿球藻生长(增殖)速度快 绿球藻生长(增殖)速度减
慢,溶液中 Zn2+浓度较低
13.(10 分)某一实验小组的同学,欲通过制备固定化酵
母细胞进行葡萄糖溶液发酵实验,实验材料及用具齐全。
(1) 酵 母 细 胞 的 固 定 采 用 的 方 法 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该实验小组的同学在制备固定化酵母细胞时应注
意:
①配制 CaCl2 溶液时应用蒸馏水;
②海藻酸钠溶液应用________________加热;
③海藻酸钠溶液必须________________才能加入酵母细胞;
④注射器中的海藻酸钠和酵母细胞的混合物应以恒定速度缓慢地滴入
________________中形成________________。
(3)该实验小组用如图所示的装置来进行葡萄糖发酵。
①为使该实验中所用到的固定化酵母细胞可以反复运用,实验过程中,一
定要在________________条件下进行。
②加入反应液后的操作是关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③装置的长导管的作用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 (1)制备固定化酵母细胞常用包埋法。(2)溶化海藻酸钠时,需用小火
或间断加热,防止加热过快,海藻酸钠焦糊;溶化好的海藻酸钠溶液必须冷却
至室温,才能加入活化的酵母细胞,以免温度过高杀死酵母菌;将海藻酸钠溶
液和酵母细胞的混合物缓慢滴入 CaCl2 溶液中形成凝胶珠。(3)为使该实验中所
用到的固定化酵母细胞可以反复利用,实验过程一定要在无菌条件下进行。酵
母菌发酵需要无氧条件,因此,加入反应液后,要想得到较多的酒精,需将活
塞 1 和活塞 2 都关闭。装置中的长导管用于释放 CO2,减小反应柱内压力,防
止空气中的杂菌进入反应柱。
答案 (1)包埋法
(2)②小火或间断 ③冷却至室温 ④CaCl2 溶液 凝胶珠
(3)①无菌 ②活塞 1 和活塞 2 ③释放 CO2,减小反应柱内压力并可防止其
他微生物污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