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04 MB
- 2021-04-14 发布
2016学年度第一学期
高二级地理科(理科)期末考试卷
本试卷分单项选择题和双项选择题两部分,共12页,满分为100分。考试用时60分钟。
注意事项:1、答卷前,考生务必用黑色字迹的钢笔或签字笔将自己的姓名和学号填写在答题卡相应的位置上,用2B铅笔将自己的学号填涂在答题卡上。
2、选择题每小题选出答案后,用2B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不能答在试卷上。
3、考生必须保持答题卡的整洁和平整。
一、单项选择题(共50小题,每小题1分,共50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
读下图,回答下列问题。
1.该图能正确表达出的区域特征是
①区域具有一定的面积、形状和边界 ②区域内部的特性相对一致
③区域可划分为下一级区域 ④区域的边界是明确的
A.①②③ B.①④C.②③④D.①②③④
2.半干旱地区多是草原牧区,湿润半湿润地区多是农业区,这反映出地理环境影响着区域的
A.发展水平 B.生活特点C.发展方向 D.发展条件
下表是我国某个地区的农事安排,分析图中信息并回答3-5问题:
3.依据表中时间及种植作物的次数来看,该地区种植制度一般是:( )
A.一年一熟 B.两年三熟C.一年二熟 D.一年三熟
4.该地区最可能位于:( )
A.长江中下游平原 B.华北平原C.东北平原 D.塔里木盆地
5.第三年时,田地要休耕半年,主要考虑的目的是:( )
A.合理安排农事的忙季和闲季 B.减少病虫害C.避免市场供过于求 D.保持土地的肥力
下图为我国部分地区示意图,读图,回答6-7题。
6. 图中序号表示的区域( )
A. ①降水稀少,河流均为内流河
B.②光照充足,植被类型为荒漠
C.③雨热同期,主要为湿润和半湿润地区
D.④水热充足,主要为热带和暖温带地区
7. 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①到②地势由第一级阶梯到第二级阶梯
B.②到③由畜牧业过渡到种植业为主
C.③到④人口密度逐渐递增
D.④到⑤的植被变化体现了经度地带性规律
读下列材料,完成8-10题。材料:2012年6月10日,美国科罗拉多州的High Park发生丛林大火,火灾造成5 600多公顷森林被毁。借助大风与干燥天气,山火过火面积翻番,147平方千米的山林与草地被烧成灰烬。山林大火肆虐美国8个州,共造成多人死亡,1 500名民众被迫逃离新墨西哥州北部与西部的家园。
8.森林发生火灾时,GPS的主要作用是( )。
A.建立火灾模型 B.绘制地图C.灾情跟踪 D.火灾前兆监测
9.救灾物资空投,利用GPS主要是为了( )。
A.减少人力劳动,提高劳动效率B.提高空投精确度,让救灾物资尽快投入使用
C.缩短空投距离D.减少人员伤亡
10.寻求两点之间最短、最快或景点最多的路径可借助于
A.遥感系统 B.地理信息系统 C.全球定位系统 D.地球卫星系统
读“
我国局部地区图及四地年降雨量(单位:毫米)统计资料”,回答11-12题。
11.形成东西方向年降水量差异的主要因素有( )
A.距海远近 B.海拔高度 C.气温高低 D.地表植被
12.该区域自然灾害主要有( )
A.地震B.泥石流C.沙尘暴D.水土流失
读土壤植被覆盖率与土壤侵蚀关系图,回答13-14题。
13.土壤植被覆盖率与土壤侵蚀的相互关系是( )
A.正相关 B.负相关C.不相关 D.有时正相关,有时负相关
14.有关我国土壤侵蚀的区域问题,正确的是( )
A.西北地区植被覆盖率低,流水侵蚀最严重B.东南地区植被覆盖率高,土壤侵蚀不明显
C.西南地区降水多,水土流失最严重D.东北地区土壤冲刷严重,黑土肥力下降
读“新疆土地类型及荒漠化土地形成原因图”,回答15-16题。
15.新疆荒漠化土地形成的主要自然原因是
A.流水侵蚀 B.风力侵蚀C.冻融作用 D.盐碱化
16.下列关于新疆土地荒漠化的叙述,正确的是
A.荒漠化土地面积大于非荒漠化土地面积
B.荒漠化主要是滥伐森林造成的
C.保护草地,合理利用草场资源是治理荒漠化的主要任务
D.只要人类改变了粗放经营的活动方式,就不会造成荒漠化
读“森林生态系统示意图”,完成17-20题。
17.图中所反映的生态系统在下列各大洲分布较广的是( )
①亚洲 ②非洲 ③欧洲 ④北美洲
A.①② B.①④ C.②④ D.③④
18.有关该森林生态系统分布地区的自然地理特征的叙述,正确的是( )
A.该森林生态系统发育的典型土壤是棕壤
B.河流水量丰富,夏季为汛期,冬季为枯水期
C.该森林生态系统正遭受严重破坏
D.雨季来临时草木茂盛,百花盛开,旱季草木凋零,一片荒芜
19.有关该森林生态系统分布地区的人文地理特征的叙述,正确的是( )
①一般是世界人口稀疏地区之一 ②交通发达,对外联系便利
③农业发达,高度机械化 ④适宜热带作物种植和生产
A.①② B.①③ C.①④ D.②④
20.从该图推理,说法不正确的是( )
A.陆地环境由气候、水文、土壤、生物、地貌等要素组成B.陆地环境各要素是孤立存在和发展的
C.某要素的变化会导致其他要素乃至整体的变化D.图上高大茂密的林木与当地总体环境特征一致
山西是我国煤炭输出最多的省区,随着煤炭深加工的发展,生产结构也发生了很大变化。读“山西省工业增加值结构示意图”和“山西某地煤炭资源开发和综合利用示意图”,完成21-23题。
山西省工业增加值结构示意图 山西某地煤炭资源开发和综合利用示意图
21.围绕能源开发,山西省构建的产业链是
①煤一电一铝 ②煤一焦一化 ③煤一气一液 ④煤一铁一钢 ⑤煤一电一钢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②④ D.③④⑤
22.该地生产结构的变化,其社会经济效益表现在
①减轻交通运输的压力 ②提高煤炭生产的产量
③促进产业结构的转移 ④延长产业链,增加附加值
A.①② B.②③ C.③④D.①④
23.该地生产结构变化对当地生态环境的影响,说法正确的是
①实现废弃物的零排放②减缓当地气候变暖的趋势 ③加剧当地大气、水的污染 ④加剧当地水资源的短缺
A. ①② B.②③ C.③④ D.①④
读我国某种矿产品运输线路图。回答24-25题。
24.关于图中矿产品输出地区的产业结构调整,叙述正确的是( )
A.石油工业向气化、液化、电化产品方向发展
B.冶金工业向不锈钢系列制品与铝系列制品方向发展
C.建材工业向精细化方向发
D.化学工业向轻、薄型方向发展
25. 该矿产品的运输能够( )
A. 改善输入地区的环境质量
B.缓解输入地区能源不足的压力
C.改善输出地区的环境质量
D.有利于能源的综合利用
阅读图文材料,回答26-28题。
材料一 田纳西河流域在流域管理局的指导下,始终以水资源和土地资源的统一为基础,以工业、农业、城镇和生态环境协调发展为目标,建立自然、经济和社会的治理协调系统。
材料二 田纳西河流域治理协调系统图。
26.田纳西河治理从防洪入手,综合开发利用的资源是( )
A.水资源 B.煤炭资源 C.铅锌资源 D.土地资源
27.田纳西河流域目前建成了美国最大的能源基地,先开发的电能为( )
A.火电 B.水电 C.核电 D.风力发电
28.田纳西河流域因地制宜地发展农、林、牧、渔业,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
A.兴建了大量水库,为发展渔业打下了基础B.平原多种玉米、棉花等
C.把林业发展作为整个流域综合治理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D.坡地发展温室蔬菜生产
工程与三峡工程对比图”,回答29-30题。
29.下列关于两个工程利弊的叙述,正确的是( )
A.三峡工程的首要目标是为华北地区供水B.三峡工程对生态环境的有利影响主要在中下游
C.阿斯旺工程的唯一目标是防洪D.阿斯旺工程对生态环境的不利影响主要在库区
30.从年泄洪量相比,三峡工程远高于阿斯旺工程的原因是( )
A.三峡工程位于阶梯交界处,河流落差大B.三峡工程处于热带季风气候区,降水量丰富
C.阿斯旺工程地处热带沙漠气候区,降水稀少D.阿斯旺工程上游农业发达,取水量较大
下图为“我国某地20世纪50年代至2000年土地资源利用类型变化状况”。读图回答31-33
题。
31.甲、乙、丙图例代表的土地类型分别是( )
A.耕地、林地、湿地B.林地、耕地、湿地C.林地、湿地、耕地D.湿地、耕地、林地
32.图示区域土地利用的变化最可能导致( )
A.干旱、洪涝频率增加B.土地石漠化加C.年降水量逐年增加D.水生生物物种增加
33.目前有利于促进图示区域可持续发展的举措是( )
A.扩大商品粮基地建设B.推广基塘农业模式C.大规模实施退耕还林D.有计划地退耕还沼
读“我国江南丘陵某地地形结构和农业用地结构的饼状图”,完成34-35题。
34.造成该地农业用地结构不合理的主要原因是 ( )
A.过度开垦 B.过度放牧C.过度围垦D.过度养殖
35.该地实现农业可持续发展的出路在于 ( )
A.缓坡退耕,发展大牧场放牧业B.修建梯田,扩大水稻种植面积
C.全面封山育林,改善生态环境D.调整农业结构,发展立体农业
读“珠江三角洲与长江三角洲地区国际直接投资和进出口贸易总额所占全国比重的变化图”,完成36-38题。
36.以下叙述正确的是 ( )
A.2001年,长江三角洲地区国际直接投资额占全国的比重首次超过珠江三角洲地区
B.长江三角洲地区外贸额占全国的比重不断上升,且上升幅度超过了20%
C.珠江三角洲地区外贸额占全国的比重从1993年起一直呈下降趋势
D.图中所示的变化与外商投资区位选择的变化有关
37.与长江三角洲地区相比,珠江三角洲区位条件不足之处是 ( )
①产业基础相对薄弱 ②市场腹地相对狭小 ③科技和人才队伍相对薄弱 ④改革开放重心北移
A.①②③ B.③④C.①④ D.②③④
38.珠江三角洲工业化与城市化的主要动力是 ( )
A.外来投资 B.个体私营企业发展C.乡镇企业发展 D.国有大中型企业的建立
读“我国某区域图”,回答39-40题。
39.关于图示区域的说法,正确的是( )
A. C河段较A河段水质差,水量大
B.B处存在的典型的环境问题是水土流失
C.A、C处农业发展中存在明显的盐碱化问题
D.图示河段秋末、初春都有凌汛现象
40.图示区域内甘肃、宁夏在黄河附近形成一条“工业长廊”,据信息判断该工业地带属于( )
A.以棉毛纺织工业为主的工业地域
B.以农产品加工工业为主的工业地域
C.以石油、煤炭开采为主的工业地域
D.以有色金属冶炼和水电为主的工业地域
读“南水北调东线工程调水线路图”,完成41-42题。
41.对南水北调东线工程及其可能带来的影响,叙述正确的是( )
①可以解决华北平原的盐碱化问题 ②有利于改善丙地大运河航运条件 ③丙至戊段可以自流引水 ④可缓解戊地的用水紧张
A.①② B.③④ C.①③ D.②④
42.南水北调东线工程对长江可能带来的影响,叙述正确的是( )
A.可提高社会对长江水质的关注B.可促使长江的泥沙向海洋输送
C.可降低甲地咸水入侵发生的可能D.可改变长江口外海洋潮汐的规律
西气东输是我国为实现经济可持续发展而采取的能源跨区域调配工程。据此回答43-44
题。
43.表示我国能源消费结构特点的是( )
A.①B.② C.③ D.④
44.西气东输工程对中西部地区发展的重要意义表现为( )
A.有利于缓解电荒,为工业生产提供足够的能源
B.利用丰富的能源,推动耗能工业扩大生产规模
C.改变农村以煤炭为主的能源结构,提高清洁能源使用比例
D.促使源地能源以天然气为主,缓解因植被破坏带来的环境压力
读“西电东送示意图”,回答45题。
45.西电东送是把西部的水电和坑口电站的火电输往东部,图中坑口电站分布较多的是( )
A.a B.BC.c D.d
结合“广东省产业转移图”,完成46-48题。
46.一些中小型加工企业不得不离开他们的创业之地,远走他乡,其原因不正确的是 ( )
A.土地、劳动力、能源等价格大幅上涨
B.企业规模过小
C.人民币升值和一些国家实施贸易保护
D.这些企业的国际市场竞争力受到严峻挑战
47.对于珠江三角洲众多的加工型企业而言,如要在此持续、健康地发展,未来的唯一出路是 ( )
A.加大技术研发 B.国家政策扶持
C.提高工资水平 D.开拓国际市场
48
.图中接受产业转移地区的突出优势是 ( )
A.科技发达
B.交通便利
C.劳动力价格和地租相对低廉,资源丰富
D.第三产业发达
读图1和图2,回答49-50题。
49.根据图1所示规律,发达国家重点发展的是哪一阶段的产业( )
A.a B.c C.d D.b
50.按图2所示,发达国家向发展中国家转移的是产品的哪一环节( )
A.设计 B.加工C.营销 D.设计+加工
二、单项选择题(共10题,每题2分,共20分)
读“中国建筑气候区划图”,回答51题。
51.防寒是建筑最主要的功能,如果仅考虑墙体厚度与防寒的关系,下列区域墙体厚度最大的是
A.A区B.B区C.C区D.E区
52.引起黄土高原水土流失的最直接因素是()
A.降水集中于秋季且多暴雨
B.黄土质地疏松且垂直节理发育
C.不合理开发造成地表黄土裸露,失去植被保护
D.地表崎岖不平、千沟万壑
53.2000年国务院下令停止围垦三江平原,你认为主要原因是 ( )
A.我国粮食已相对过剩B.保护“湿地”,改善生态环境
C.三江平原土壤贫瘠 D.沼泽太多,不利开发
读我国2000年与2007年能源消费结构图,回答54-55题。
54.通过两图的对比,不能得出的结论是
A.我国石油的消费量在减少B.煤炭在能源消费中的比重在增加
C.我国的能源消费结构不尽合理D.洁净能源的比重在上升
55.我国能源消费结构的变化对山西能源基地的影响表现为
A.提供了广阔的消费市场B.提供了便利的交通运输C.提高了煤炭的开采水平 D.提高了煤炭的经济效益
56.新中国成立后,东北平原湿地由“北大荒”变为“北大仓”,环境问题也日益凸显。下列环境问题与其不相关的是 ( )
A.土地退化 B.物种骤减C.酸雨加重 D.沙尘暴增加
下表为“辽宁省与广东省不同年份城市人口比重表”。读表完成57题。
57.两省城市化进程差异明显,主要原因有( )
①辽宁省城市化起步早、水平高,主要得益于农业资源的开发
1965年
1990年
2000年
2011年
辽宁省
34.1%
50.6%
54.2%
63.3%
广东省
17.6%
23.6%
55.1%
66.2%
②在1990年~2000年间辽宁省城市化发展缓慢的原因之一是缺乏国家政策支持 ③广东省城市化起步晚是因为气候条件优越、农业发达,制约了城市化的发展 ④广东省后来居上主要得益于工业化和改革开放政策
A.①③ B.①④C.②③ D.②④
读广东产业转移图完成58-59题。
58.目前,珠三角劳动密集型产业大量向外转移,主要原因是珠三角地区( )
A.劳动力成本下降B.高素质劳动力数量不足
C.对外交通条件改善D.优化产业结构的需要
59.珠三角劳动密集型产业在向外转移过程中,遇到的阻力主要是( )
A.转入地产业发展的配套设施不全B.转出地的产业集聚效应较弱
C.转入地的环境污染严重D.转出地的产业协作能力较弱
60.我国既有铁路干线第六次大面积提速后,在提速干线上旅客列车最高运行时速达200千米以上,并首次实现了旅客列车追踪间隔5分钟。这标志着我国既有铁路干线提速已经跨入世界先进行列。这次铁路大提速主要应用到的地理信息技术是( )
A.地理信息系统 B.遥感技术C.遥感技术和全球定位系统 D.全球定位系统和地理信息系统
三、双项选择题(本大题共10小题,每小题3分,共30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有两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每小题全选对者得3分,只选一项且选对者得1分,其余情况均不得分。)
61.“湖广熟,天下足”表明长江中游地区是中国重要的产粮区,其主要原因是
A.雨热条件好,土壤肥沃B.地形平坦,自然灾害少
C.河流众多,交通便利D.粮食种植历史悠久,劳动力资源充足
62.关于黄土高原的叙述,正确的是 ( )
A.黄土高原千沟万壑,支离破碎,是风力侵蚀作用的结果
B.人口的迅速增长,植被的破坏是造成黄土高原环境恶化的最重要的原因
C.治理黄土高原必须从合理利用土地着手调整土地利用结构,实行农林牧综合发展
D.在水土流失最严重的沟谷地区,应实施育林育草和平整土地相结合,既拦截、涵蓄径流,又发展林果业生产
12月13日山西省国家资源型经济转型发展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正式获批。山西省的试点是目前唯一一个覆盖整个省域的综改区,未来将紧紧围绕“资源型经济转型”的改革主题,探索地区产业优化升级、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通过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在真正促进山西经济转型的同时,实现绿色发展和可持续发展.据此回答63-64各题。
63.山西省煤炭资源开发的优势条件有 ( )
A.位置优越,邻近工业城市,输电、输煤距离近 B.开采技术先进
C.煤炭资源丰富,煤质优良 D.人口众多,劳动力丰富
64.有关山西省经济转型措施的叙述正确的是 ( )
A.加大煤炭开采力度 B.发展新兴产业,优化产业结构
C.整治环境污染 D.淘汰煤炭、钢铁等重化工业
下图为我国某区域喀斯特地貌分布图。读图,回答65-66题。
65.图示区域内喀斯特地貌所占比例最高的两个省区是
A.贵州B.云南C.广西D.重庆
66.该地区石漠化现象极为严重,其自然原因有
A.土层薄,山多坡陡
B.多溶洞、暗河,地表水流失快
C.人口增长过快,对土地压力大
D.降水量多,且多暴雨
67.“西气东输”对西部地区发展的影响,不正确的是( )
A.它将推动中西部地区沿线地区高新技术产业升级
B.增加就业机会,强力拉动相关产业的发展
C.可以将西部地区的资源优势转变成经济优势,使之成为当地新的经济增长点
D.缓解能源紧缺状况,优化能源消费结构
广东是中国风力发电最早的地区之一,该省风能资源储量异常丰富,风速可媲美全球最大风电国德国,发展风电不仅可为广东高速的经济发展提供能源,还将减少温室气体的排放.据此回答68-70题。
68.广东、德国分居亚欧大陆东西两侧,两者相比
A.风速相当,但盛行风向不同B.风速相当,但风能的利用率有异
C.盛行风向相同,但风速差别很大D.风能的利用率相同,但盛行风向差异很大
69.除风能外,广东颇具潜力的新能源还有
A.潮汐能 B.水能 C.核能 D.太阳能
70.从环境角度分析,发展风电
A.可以缓解温室效应 B.可以获得较大的投资回报C.能够减轻大气污染 D.能够实现能源的多样化
2016学年度第一学期
高二级地理科(理科)期末考答案
1
2
3
4
5
6
7
8
9
10
A
C
B
B
D
C
B
C
B
B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A
C
B
D
B
C
A
C
C
B
21
22
23
24
25
26
27
28
29
30
C
D
C
B
B
A
B
D
B
C
31
32
33
34
35
36
37
38
39
40
B
A
D
A
D
D
A
A
C
D
41
42
43
44
45
46
47
48
49
50
D
A
B
D
A
B
A
C
A
B
51
52
53
54
55
56
57
58
59
60
A
C
B
A
A
C
D
D
A
D
61
62
63
64
65
66
67
68
69
70
AD
BC
AC
BC
AC
AD
AD
AB
AC
A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