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8.50 KB
- 2021-04-14 发布
2018-2019学年河南省周口扶沟县高级中学高一下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卷
第I卷(选择题)
一、单选题(每题2分,共60分)
1.春秋时期随着农户分散经营的生产关系慢慢固定下来,西周那种“千耦其耘”的集体耕作场景逐步消失。这一进步使得“民不肯尽力于公田”,于是税制改革势在必行。促使这一时期税制改革的根本原因是
A.维持国家财政 B.小农经济出现 C.私田大量开垦 D.耕作技术提高
2.在苏北农村流传着一首民谣:“筛麦子,磨面面,外婆来了吃啥饭?吃燃面,打鸡蛋。杀公鸡,叫鸣哩。杀母鸡,下蛋哩。杀鸭子,鸭子叫的嘎嘎的!”这首民谣从本质上反映了( )
A.农民富裕安逸的生活 B.农业在社会经济中占有重要的地位
C.以家庭为单位的小农经济的特征 D.商品经济极端落后
3.南宋诗人范成大《四时田园杂兴》云:“下田戽(汲)水出江流,高垄翻江逆上沟;地势不齐人力尽,丁男长在踏车头。”该诗句能够反映出当时
A.耕犁技术取得重大进步 B.灌溉工具用于农业生产
C.筒车已经用于农业灌溉 D.水排冶铁提高生产效率
4.历史唯物主义者认为:经济基础的性质决定上层建筑的演变。下列各对应关系符合此结论的是
A.铁犁牛耕——私田出现 B.王室衰微——井田瓦解
C.小农经济——封建制度 D.刀耕火种——分封礼乐
5.明清时期,中国农耕文明发展到一个新的高峰,并分离出一些迥异于传统经济模式的变异,这些变异带有向工业文明演进的趋向。这里的“变异”主要是指( )
A.私营手工业占据了手工业的主导地位 B.以经济功能为主的工商业市镇出现
C."机户出资,机工出力"的生产方式 D.白银逐步成为普遍流通的货币
6.下表主要总结了中国古代农民称谓变化的情况,导致这一变化的主要原因在于
朝代
夏商周
秦汉
魏晋
宋元
夫、仆
称谓
臣、人、众、野人
田客、部曲
佃客、庄客、农户
A.土地经营制度的变化 B.自给自足封建小农经济的形成
C.历代赋役制度的改革 D.农民经济地位的不断提高
7.两晋南朝时期,江南地区水稻由原来的直播变成育秧移栽,普遍实行麦稻兼作,还发展种桑养蚕、培植果树、种植药材等。这表明
A.南方赋轻役稀,社会相对安定 B.南方商业活跃,城市经济繁荣
C.江南开发加速,农业多种经营 D.经济重心南移,租佃关系发展
8.下表是明清时期耕地和人口变化的数据。清前期人口比明初增加的政策因素是
时期
耕地面积
人口
明初
8.5亿亩
6600余万
清前期
10亿亩
4.1亿
A.大量耕地开垦可以养活更多的人 B.摊丁入亩政策使百姓不再隐瞒人口
C.一条鞭法减轻了农民的赋税负担 D.重农抑商政策对农业生产的影响
9.《周礼•考工记》载:“攻木之工七,攻金之工六,攻皮之工五,设色之工五,刮摩之工五,抟埴之工二。” 材料所反映的当时官营手工业生产的显著特点是
A.技术先进,生产标准化 B.产品丰富,生产多样化
C.分工细致,生产专业化 D.产量庞大,生产规模化
10.2013年7月10日人民网:“5000年中华文明绘就了一条通往欧洲的丝绸之路,也是人类历史上规模最大的文化线路。”当年唐玄奘在这条线路上穿越时不可能见到的文明现象是
A.当地人用铁犁牛耕劳动 B.丝绸、白瓷、唐三彩是常见的商品
C.粉彩瓷、活字版佛经深受欢迎 D.部分地区用坎儿井灌溉农田
11.“物勒工名(将工匠的名字刻在所生产的器物上)”本是官营手工作坊为保证产品质量而采取的一种制度,宋代以后有些匠人或私有作坊主也多仿效此形式,将自己的名字或商号标注在生产的商品上。这反映了
A.民营手工产品大多假冒官营产品 B.民营手工业与官营争夺市场激烈
C.民营手工业注重提高自身知名度 D.官营手工业已落后于民营手工业
12.明清时期,江南城镇附近农户不事农耕,“尽逐绫绸之利”,渐成风尚,城镇中“经纬机杼之声通宵彻夜”。这反映了( )
A.官营手工业已经衰落 B.家庭手工业面向市场
C.民营手工业开始发展 D.小农经济已经破产
13.资料记载元月十五日,京城中几个主要佛寺竞相举办法会,吸引人群;大街上百姓提灯游行,争奇斗艳,四处张灯结彩,好不热闹。皇帝特地下诏,当天京城大街特许夜行,官府不加取缔。这段文字描述的景象最可能发生于( )
A.汉代 B.唐代 C.宋代 D.清代
14.阅读下表,对表中数据解释合理的是
——安格斯•麦迪逊《世界经济二百年回顾》、保罗•肯尼迪《大国的兴衰》
A.中国封建经济仍在发展 B.新航路开辟推动了世界经济的交流
C.工业经济是中国经济的主体 D.中国开始成为世界贸易中心
15.明朝曾有官员指出:“寇与商同是人,市通则寇转为商,市禁则商转为寇,始之禁禁商,后之禁禁寇。禁之愈严而寇愈盛……”对此理解正确的是( )
A.寇与商都是日本人 B.海禁的积极作用明显
C.海禁加剧了寇患 D.应当加强海禁政策
16.乾隆以后,一些经营地主和富农,或利用自己的土地,或租种别人的土地,大规模的用无田农民从事各种经济作物或粮食的生产,获取利润。这些地主和富农与他们雇佣的农民“同桌同吃,无主仆名分”。这最能表明( )
A.当时农村中资本主义萌芽的存在 B.明清时期农业取得长足进步发展
C.在清中期以后开始出现货币地租 D.国家经济政策调整促进农业发展
17.1840年,长江三角洲的村镇中有诗云:蚕事毕丝事起,乡农卖丝争赴市。……小贾收买交大贾,大贾载入申江(上海)界,申江鬼国正通商……番舶来银百万计,中国商人皆若狂。材料反映了( )
A.中国卷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 B.近代工业主要分布在东南沿海
C.中国自然经济已经完全解体 D.中国在对外贸易中居中心地位
18.
19世纪30年代,女装流行面料有薄棉布、白麻布、薄纱、蝉翼纱、条纹毛织物,而19世纪晚期后,人造染料、人造纤维的发明改变了衣料,人造丝袜成为女性的时尚用品。这一变化实质上反映了
A.女性社会地位不断提高 B.工业革命中棉纺织业的发展
C.科学与技术的密切结合 D.女性审美情趣发生重大变化
19.“全球史观”是将人类社会的历史作为一个整体来看待,各民族的原始闭关自守状态则由于日益完善的生产方式、交往以及因此自发地发展起来的各民族之间的分工而消灭得愈来愈彻底,历史也就在愈来愈大的程度上成为全世界的历史。以此来判断新航路开辟的影响
A.促进欧洲开始社会转型 B.资产阶级开展了殖民黑奴贸易
C.推动世界市场雏形出现 D.导致欧洲商业贸易中心的转移
20.经济史学者在研究近代中国经济时,编制了如下数据统计表。表中数据表明
A.中国民族纺织工业不断发展 B.中国自然经济逐渐走向解体
C.洋纱取代土纱充斥中国市场 D.列强对华输出资本获取收益
21.1937年9月至1940年6月,国民政府为转移工业经济的重心实施工业大撤退,致使迁入内地的民营厂矿共计639家,国民政府的兵工厂18家,重庆由此建成为门类齐全的工业基地。中国实业史上“工业撤退”的主要作用是
A.打破日军对沿海地区的资源掠夺 B.一定程度上调整了中国工业格局
C.保存了争取抗战胜利的物质力量 D.西部经济依“战争之手”得到发展
22.观察下图,分析1870年以后世界能源中石油消费的比重不断加大的主要原因是( )
A.煤炭资源因掠夺性开采而逐渐枯竭 B.内燃机的创制和交通工具的新发明
C.石油成为推动经济发展的唯一能源 D.核能、太阳能尚未得到开发和利用
23.综合下表可知,在工业革命期间,英国( )
英国国民总收入变化表
年份
约1770
约1790~1793
约1830~1835
数额(百万英镑)
140
175
360
英国工人实际工资变化表(即按实际购买力计算的工资,1851年为100)
年份
1755
1797
1835
指数
42.74
42.48
78.69
A. 工人实际收入与经济发展同步增长 B.社会贫富差距进一步拉大
C.工人生活整体上没有改善 D.经济快速发展依赖于廉价的劳动力
24.据统计,从1895~1913年,资本在10万元以上的新建工矿企业全国有549家。1894~1913年,民族资本工业的平均年增长率为15%。这一时期集中在上海的缫丝工业显著发展。这说明( )
A.资本主义对华资本输出明显减少 B.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进一步解体
C.贸易中心开始由广州转移到上海 D.民族工业的发展出现第一个高潮
25. 英国曼彻斯特地区,在18世纪80年代初只有两家棉纺织厂,但短短的时间内棉纺织厂发展很快:1802年52家,1809年64家,1830年99家。以上现象出现的主要原因是( )
A.珍妮纺纱机推动工业发展 B.蒸汽动力的普遍推广
C.铁路交通大规模兴建 D.英国棉纺品大量涌入中国
26. 马克思说:“美洲的发现、绕过非洲的航行,给新兴的资产阶级开辟了新天地。东印度和中国的市场、美洲的殖民化、对殖民地的贸易、交换手段和一般商品的增加,使商业、航海业和工业空前高涨,因而使正在崩溃的封建社会内部的革命因素迅速发展。”这些“革命因素的发展”的最重要的作用是( )
A.出现了"价格革命"和"商业革命" B.初步形成了资本主义世界市场
C.推动了英国工业革命的持续发展 D.促进了欧洲向近代社会的转型
27. 张程在《总统们,民国总统的另一面》中写道:“喝咖啡逛公园的上海买办、书包里藏着白话小说的学生、在政府各部跑新闻的北京记者和出口中国茶叶进口英国钢琴的广州商人们,他们的力量远远不足以支撑一个现代宪政社会。”由此可以看出民国时期( )
A.生活习俗全盘西化 B.新潮人士已遍及城乡
C.西方商品开始进入 D.民主化进程基础薄弱
28. 下图所示内容反映的社会现象( )
A.适应了资本主义大生产的要求 B.是对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破坏
C.是帝国主义殖民扩张的结果 D.导致了工业生产效率大大降低
29. 恩格斯在《英国工人阶级状况》中写道:“新生的工业能够这样成长起来,只是因为它用机器代替了手工工具,用工厂代替了作坊,从而把中等阶级中的劳动分子变成工人无产者,把从前的大商人变成了工厂主;它排挤了小资产阶级,并把居民间的一切差别化为工人和资本家之间的对立。”这说明当时英国( )
A.新生工业导致社会贫富分化 B.小资产阶级逐渐被消灭
C.社会被分化为工人和资本家 D.工业革命改变了社会结构
30. 据史料记载,建于1915年的福州基督教青年会筹集巨款为会员建设体育馆、手球房,开办国术班、游泳班和排球班等。常为会员及社会人士举办各种体育培训、比赛,放映电影等活动。这说明( )
A.西方文化受到知识分子的青睐 B.东南沿海地区率先引进工业文明
C.西方文化带来了新的生活方式 D.运动娱乐成为人们主要休闲方式
第II卷(非选择题)
二、材料分析题(31题16分。32题14分。33题10分)
31.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某些时期中国经济发展呈现出了鲜明的阶段特色。
材料一
(1)观察图片所描绘的情景,结合所学说明中国古代农业经济有哪些特点?
材料二 宋朝时期值得注意的是,发生了一场名副其实的商业革命……经济活动的迅速发展还增加了贸易量,中国首次出现了主要以商业,而不是以行政为中心的大城市……尤其是宋朝,对外贸易量远远超过以往任何时期。”但对中国历史和世界历史而言,最重要的事实是,宋朝时的名副其实的商业革命,丝毫未对中国社会产生爆炸性的影响,而西方与此相应的商业革命(新航路开辟以后)却对西方社会产生了爆炸性的影响。
——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
(2)据所学的知识,概括指出宋朝“商业革命”主要表现。应怎样理解宋代的商业革命丝毫“未对中国社会产生爆炸性的影响”?
材料三 金宝庐舍,转瞬灰烬,唯有田者,岿然而独无恙。故上自绅富,下至委巷工贾胥吏之俦,赢十百金,即莫不志在良田。
——(清)陶煦《租核·推原》
(3)材料三反映了什么历史现象?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这一现象产生的影响。
32.长三角地区是当代中国经济最发达的地区之一,该地区在历史上也曾经是民族工业发展的重要地区。读下列两幅关于长江三角洲地区民族工业分布示意图,请回答:
(1)和图一相比,说明图二所反映的近代民族工业有了哪些发展。分析这次民族工业发展的有利时机。
(2)图二所反映的近代民族工业在轻重工业比例方面存在什么弱点?导致这一弱点的根本原因是什么?
33.工业革命造成了人类社会的大转型。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1.英国棉纺织业中机器织布机数量(单位:万台)
年份
1813
1820
1829
1833
1850
1861
台数
0.24
1.4
5.5
10
25
40
2.英国伦敦人口数量(单位:万人)
年份
1801
1831
1841
1851
1861
人口
111.7
190.7
223.9
268.5
322.7
3.英国各部门就业人员在劳动力总数中所占比例(%)
年份
1841
1861
农业
22.3
18.8
工商运输业
48.5
55.7
其他
29.2
25.5
——摘编自钱乘旦《第一个工业化社会》
(1)据材料一,概括工业革命对英国社会发展的影响。
材料二 国内外学者把工业革命定义的研究分为工业组织学派、技术学派、能源学派……这些研究从不同侧面抓住工业革命的特征,成为后来工业革命研究的起点.
——舒小昀《工业革命定义之争》
(2)结合所学知识,从上述视角分析第二次工业革命(19世纪70年代到20世纪初)的特征。
材料三 我们发觉自己处于这样一个世界:这世界是有史以来唯一的一种经济统治——工业文明统治的一部分;它不但为西欧诸民族所分享,也为俄国人、美国人和日本人所分享,甚至还在某种程度上为中国人和印度人所分享。
——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
(3)概括材料三的核心观点,结合所学知识分别说明两次工业革命是如何促进世界市场发展的?
参考答案
选择题:1-5DCBCC 6-10 ACBCC 11-15 CBBAC 16-20 AACCB 21-25 CBBDB 26-30DDADC
31【答案】(1)以种植业为主,家畜饲养业为辅;精耕细作的农业生产模式;“男耕女织”式的经营方式。4分
(2)城市的经济功能大大增强,商业活动突破了时间、空间的限制和政府的监控;农村集镇兴盛;海外贸易更加兴盛,港口城市繁荣;出现了世界上最早的纸币。6
理解:没有实现封建生产方式向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迈进。
(3)现象:土地为财富的象征(工商业者获得利润后往往用来买田置地)。2
影响:土地私有制、租佃关系日趋普遍,土地兼并加剧;阻碍了商品经济和资本主义萌芽发展,使中国脱离世界发展潮流,导致近代中国落后。4
32【答案】(1)发展:工业分布范围扩大;工业厂家数量增加;工业部门增多。4
时机:辛亥革命推翻了封建君主制度,建立了中华民国,为中国资本主义的发展扫除了一些障碍;群众性的反帝爱国斗争此起彼伏,有力地推动了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一战期间,欧洲各帝国主义国家,对华输出的商品和资本都有所减少,客观上为民族工业的发展提供了外部条件 6
(2)弱点:重工业部门数量很少,轻重工业比例不协调。2根本原因:中国是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工业发展受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压迫。2
33【答案】(1)机器生产替代手工生产,生产力飞速提高;城市化进程加快;劳动力向第二、三产业转移。3
(2)工业组织:进入大企业时代;技术:科学成为技术进步的最重要推动力;能源:电力、石油的广泛应用。4
(3)观点:工业文明主宰世界。1
世界市场发展:第一次工业革命后,欧美列强输出商品、掠夺原料,世界市场初步形成;第二次工业革命后,通过国际贸易、资本输出和武力逼迫等方式,世界市场最终形成。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