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709.00 KB
- 2021-04-14 发布
醴陵二中、醴陵四中
2017 年下学期两校联考高二地理期中考试试卷
命题学校:醴陵四中 命题人: 审题人:
时量:90 分钟 总分:100 分
一、选择题: (本大题共 25 小题,每题 2 分,总共 50 分)
1. 关于我国四大地区的叙述,正确的是( )
A. 西部地区能源矿产资源丰富,第二产业比重在四大区中最大
B. 中部地区面积最大,工业结构表现出一定的过渡性特征
C. 东北地区平原面积广,第一产业比重在四大区中最大
D. 东部地区资金技术优势明显,第三产业比重在四大区中最大
【答案】D
【解析】我国西部地区能源矿产资源丰富,但由于缺少资金和技术,开发程度较低,工业并
不发达,第二产业比重在四大区中最小的,A 错误;地域广阔,资源丰富,总体发展水平明显
落后于西部。农业经济在国民经济中占有较大比重。工业结构西部以重型传统工业为主,中
部表现出一定的过渡性特征,B 错误;东北地区平原面积广,农业发达,传统工业发达,第二
产业比重在四大区中最大,C 错误;东部地区资金技术优势明显,第三产业比重在四大区中最
大,D 正确。故答案选 D。
2. 关于东部与西部地区间产业转移的叙述,正确的是( )
①西部地区应全面承接东部地区的产业转移,以促进区域发展 ②东部地区将高新技术产业
转移到西部地区,以降低生产成本 ③东部地区向西部地区逐步转移第二产业,有利于两区
域的产业结构优化 ④东部地区向西部地区转移劳动密集型产业,有利于促进欠发达地区的
城市化
A. ①② B. ②③ C. ②④ D. ③④
【答案】D
【解析】西部地区应该根据当地的经济发展优势和不足,有选择性的承接东部地区的产业转
移,以促进区域发展,①错误;高新技术产业需要技术和人才作为支持,西部地区经济和科
技较为落后,不适合高新技术的发展,②错误;东部地区向西部地区逐步转移第二产业,有
利于带动西部地区的产业结构的调整,利于东部地区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利于两区域的产
业结构优化,③正确;东部地区向西部地区转移劳动密集型产业,有利于促进西部地区劳动
力从第一产业向第二产业转移,从而促进欠发达地区的城市化,④正确,因此③④正确,故
答案选 D 项。
点睛:产业转移的影响:
(1)促进区域产业结构调整:对于转移地有利于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对于承接地可以加快
本国或本地区的经济结构调整,缩短产业升级的时间,从而加快工业化的进程;(2)促进区
域产业分工与合作:产业转移可经使各地区根据自己的优势条件发展相应的产业,从而促进
产业的分工和合作,推动区域经济的一体化;(3)改变了区域地理环境:一方面,产业转移
改变了区域地理景观,产业转移的承接地往往由乡村地区变为高度工业化地区;另一方面,产
业转移也往往伴随着环境污染的转移和扩散;(4)改变劳动力就业的空间分布:产业转移地
往往会出现就业机会减少,出现失业人口增加的现象;而对于产业承接地则可增加就业机会,
缓解就业压力。
白羽肉鸡是由美国通过杂交培育而成的速成鸡,于二战后被快速推广到世界各地。完成下面
小题。
3. 促使白羽肉鸡迅速从美国推广到世界各地的主要原因是( )
A. 交通发展 B. 市场需求 C. 技术先进 D. 质量高端
4. 采用“协议鸡”的方式类似于( )
A. 精确农业 B. 处方农业 C. 订单农业 D. 有机农业
【答案】3. B 4. C
【解析】
3. 由材料可知白羽肉鸡的成鸡流向主要是市场,因此从美国推广到世界各地的主要原因是市
场需求,故答案选 B 项。
4. 由材料可知,采用大公司与农户签写协议的方式,公司为农户提供鸡苗、饲料、技术,农
户进行养殖,成鸡公司回收,销售市场,因此采用“协议鸡”的方式类似于订单农业,故答
案选 C 项。
点轴理论模型是我国著名经济地理学家陆大道院士提出的经济发展理论,“点”指各级居民
点和中心城市。“轴”指由交通、通讯干线和能源、水源通道连接起来的“基础设施束”。读
我国“T”字形点轴开发模式图。完成下面小题。
5. 图中“沿江产业带”与“南北开发轴”相交的“点”是( )
A. 郑州 B. 南京 C. 武汉 D. 九江
6. 以下属于“西北开发轴”的“基础设施束”是( )
A. 南水北调工程 B. 西气东输工程
C. 青藏铁路工程 D. 西电东送工程
【答案】5. C 6. B
【解析】试题分析:
5. 据图结合我国城市分布可知,“沿江产业带”与“南北开发轴”相交的“点”是武汉,故
本题选 C。
6. 据题意可知:“西北开发轴”的“基础设施束”是由交通、通讯干线和能源、水源通道连
接起来的,与西北轴走向相符的重点工程应是西气东输工程,故本题选 B。
考点:本题主要考查资源的跨区域调配。
吉林省白城市湿地广布,近年来白城市十年九旱,成为缺水的“水乡”。右下图为吉林省西部
略图。完成下面小题。
7. 白城形成水乡的主要影响因素是( )
A. 气候与地形 B. 地形与水文
C. 植被与水文 D. 气候与植被
8. 在旱灾时白城居民也很少引用湖泊和沼泽水,主要原因是( )
A. 水质盐碱度高 B. 引水工程量大
C. 保护湿地资源 D. 保障下游用水
【答案】7. B 8. A
【解析】试题考查湿地形成的影响因素
7. 白城年降水量小于 400mm,属于半干旱地区,与形成水乡无关;该地有河流经过,地形平
坦排水不畅,地形与水文是形成水乡的主要影响因素,B 正确;植被与水乡形成无关。
8. 旱灾时也很少引用湖泊和沼泽水,主要原因是水质盐碱度高,A 正确;白城是水乡,引水
工程量小;旱灾时,居民考虑的主要是生存问题,而不是保护湿地资源和下游用水。
农业生产潜力是指单位面积土地上每年所能获得的最大可能产量。读“我国农业生产潜力分
布简图”。完成下面小题。
9. 以下四省区中,农业生产潜力最大的是( )
A. 广东 B. 江苏 C. 江西 D. 云南
10. 与我国南方大多数地区相比,甲地农业
生产潜力较小的最主要原因是( )
A. 生长期光照时间短
B. 土壤贫瘠,有机质含量低
C. 纬度较高,热量不足
D. 春播期间旱情严重
【答案】9. A 10. C
【解析】
9. 试题分析:从图中可以知道广东农业生产潜力大于 1750 千克/亩,江苏低于 1500 千克/亩,
江西与云南介于 1500-1750 千克/亩,由此可见 A 广东最大,选择 A。
考点:我国农业生产力的分布状况。
10.我国农业生长期主要在夏季,而夏季我国北方的昼长比南方长故光照时间也长 A 错。甲地
位于我国东北地区,黑土肥沃,非贫瘠土壤 B 错。该地在东北纬度高热量低,对农业生长不
利只能一年一熟生产潜力较小,C 正确。春节与冰雪融化补给加上气温较低,不会出现严重的
旱情。
考点:影响农业生产的因素。
右下图为德国煤炭巨头鲁尔集团将某煤矿地下采空区改造成抽水蓄能设施的示意图。该煤矿
成为世界上第一个被用作储能设施的废弃煤矿。完成下面小题。
11. 图示抽水蓄能站建设的主要目的是( )
A. 提高矿产开采效率
B. 恢复地表生态环境
C. 提高能源利用效率
D. 促进矿产开发利用
12. 我国西北矿区如果借鉴该模式,则需要调整的是( )
A. 封闭露天水库
B. 降低发电功率
C. 废除太阳能和风力发电
D. 缩小水库和蓄水池容量
【答案】11. C 12. A
【解析】试题考查能源资源的开发
11.抽水蓄能站建设的主要目的是提高能源利用效率;图示地区为地下采空区,没有矿产可开
采可利用;抽水蓄能站在地下不会恢复地表生态环境。
12. 我国西北地区气候干旱,蒸发旺盛,如果借鉴该模式,应封闭露天水库,A 正确;我国西
北地区太阳能和风能丰富,不需废除太阳能和风力发电、降低发电率和缩小水库和蓄水池容
量。
读南半球某区域经纬网图,回答下面小题。
13. ④地的地理坐标是( )
A. 60°S,60°E B. 60°S,60°W
C. 40°S,40°E D. 60°N,60°E
14. 关于图中各点的叙述正确的是( )
A. ③地位于④地的西南方 B. ①地位于②地的正北方
C. ③地位于⑤地的东北方 D. ①、②两点间的距离等于②、③两点间的距离
【答案】13. A 14. B
【解析】
13. 该题考查利用经纬网确定某点的地理坐标。由题干可知,此图为南半球,纬度是南纬(用
符号 S 表示),纬度向南增大;如果面向南方,其左则为东,右侧为西,可知相邻两条经线的
经度向东增大,就是东经,用符号 E 表示。故可判断④地的地理坐标是(60°S,60°E)。故
选 A。
14.图中①、②两地在同一条经线上,②地更靠近南极点,更靠南,因此①地位于②地的正北
方
,B 正确;根据经纬网地图的方位判断,④地比③地更靠近南极点,③地位于④地的北方;同
时根据地球顺时针的自转方向可知,③地位于④地的西方,因此③地位于④地的西北方向,A
错误;③和⑤地位于同一纬线,③地位于⑤地的正西,C 错误;①②两点间距离
20°×111km/1°,②③两点间距离 20°×111km/1°cos40°,两地距离不相同,D 错。故答
案选 B 项。
点睛:利用经纬网定方向:理论依据:“经线指示南北,纬线指示东西”。
方格状或圆弧状经纬网。
①确定南北方向。
同在北半球的两点,纬度数值大的在北面(如图甲中 A 在 B 的北方);同在南半球的两点,纬
度数值大的在南面。分别在南、北纬的两点,北纬在北,南纬在南(如图乙中 C 在 D 的北方)。
②确定东西方向。
同在东经度两点,数值大的在东面;同在西经度两点,数值大的在西面。分别在东经和西经
的两点,则有以下两种情况:
③定位:A 在 B 的西北方,C 在 D 的东北方。
(2)极点为中心的经纬网。
①看极点定南北:如上图 C 比 B 更靠近南极点,所以 C 在 B 的正南方。
②看自转定东西:如上图地球顺时针自转,B 位于 A 向东自转方向(东西方向以劣弧计算)上,
因此 B 在 A 的正东方。
③综合定位:如上图 C 在 A 的东南方。
读“中国生态环境问题分布图”,回答下面小题。
15. 图中反映我国最主要的生态环境问题是( )
A. 森林破坏 B. 生物多样性减少
C. 草地退化 D. 土壤侵蚀
16. 甲、乙两地区森林的主要生态功能分别是( )
A. 甲:防风固沙、保护农田;乙:涵养水源、保持水土
B. 甲:涵养水源、保持水土;乙:防风固沙、保护农田
C. 甲:防风固沙、吸烟除尘;乙:涵养水源、美化环境
D. 甲:防风固沙、保持水土;乙:吸烟除尘、保护农田
17. 丙、丁两区域生态问题相同,其中危害较为严重的是丙,其理由不包括( )
A. 地形起伏大,土层薄 B. 处于各种地理要素的过渡地带,生态环境脆弱
C. 河流下游城市密集,经济发达 D. 土地生产能力高
【答案】15. D 16. A 17. B
【解析】
15. 由图中可以看出土壤侵蚀在我国分布最广,是图中反映出的我国最主要的生态环境问题。
故选 D。
16.甲位于东北农牧交界地带,风沙危害较大,所以森林的作用应是防风固沙、保护农田;乙
位于西南地区,降水多,水土流失严重,所以森林的作用是涵养水源、保持水土。故选 A。
.....................
点睛:森林的生态环境作用:
① 森林是空气的净化物。受污染的空气中混杂着一定含量的有害气体,威胁着人类,其中二
氧化硫就是分布广、危害大的有害气体。植物叶面积巨大,吸收二氧化硫要比其他物种大的
多。
②森林有自然防疫作用。树木能分泌出杀伤力很强的杀菌素,杀死空气中的病菌和微生物,
对人类有一定保健作用。
③森林是天然制氧厂。 森林在生长过程中要吸收大量二氧化碳,放出氧气。就全球来说,
森林绿地每年为人类处理近千亿吨二氧化碳,为空气提供 60%的净洁氧气,同时吸收大气中的
悬浮颗粒物,有极大的提高空气质量的能力;并能减少温室气体,减少热效应。
④森林是天然的消声器。森林作为天然的消声器有着很好的防噪声效果。实验测得,公园或
片林可降低噪声 5-40 分贝,比离声源同距离的空旷地自然衰减效果多 5-25 分贝要使消声有
好的效果,在城里,最少要有宽 6 米(林冠)、高 10 米半的林带,林带不应离声源太远,一
般以 6-15 米间为宜。
⑤、森林对气候有调节作用。 森林浓密的树冠在夏季能吸收和散射、反射掉一部分太阳
辐射能,减少地面增温。要使森林发挥对自然环境的保护作用,其绿化覆盖率要占总面积的 25%
以上。
⑥森林改变低空气流,有防止风沙和减轻洪灾、涵养水源、保持水土的作用。
出于森林树干、枝叶的阻挡和摩擦消耗,进入林区风速会明显减弱,人类便利用森林的这一
功能造林治沙。
森林地表枯枝落叶腐烂层不断增多,形成较厚的腐质层,就像一块巨大的吸收雨水的海绵,具
有很强的吸水、延缓径流、削弱洪峰的功能。另外,树冠对雨水有截流作用,能减少雨水对
地面的冲击力,保持水土。据森林植被的根系能紧紧固定土壤,能使土地免受雨水冲刷,制
止水土流失,防止土地荒漠化。
⑦森林有除尘和对污水的过滤作用。高大树木叶片上的褶皱、茸毛及从气孔中分泌出的粘性
油脂、汁浆能粘截到大量微尘,有明显阻挡、过滤和吸附作用。污水穿过 40 米左右的林地,
水中细菌含量大致可减少一半,而后随着流经林地距离的增大,污水中的细菌数量最多时可
减至 90%以上。
⑧森林是多种动物的栖息地,也是多类植物的生长地,是地球生物繁衍最为活跃的区域。
读“ 某国工业化、城市化进程比较图”,回答下面小题。
18. 关于该国工业化、城市化进程特点的叙述,正确的是( )
①城市化与工业化呈同步增长趋势 ②该国城市化进程与工业化水平不相适应
③该国属发达国家 ④阶段Ⅲ,该国经济增长主要来自第三产业
A. ①② B. ①③ C. ③④ D. ②④
19. 阶段Ⅲ,该国吸纳劳动力的主要产业部门有( )
①劳动密集型产业 ②资源密集型产业 ③技术密集型产业 ④现代服务业
A. ①② B. ③④ C. ①④ D. ②③
【答案】18. C 19. B
【解析】
19.阶段三属于发达国家阶段,发展的是技术密集型产业和现代服务业;劳动密集型产业和资
源密集型产业是发展中国家所发展的,故选 B。
点睛:本题组通过某国工业化、城市化进程比较示意图,考查发经济发达地区的可持续发展,
考查了工业化与城市化相互关系。
20. 2017 年 8 月 10 日 12 时,四川九寨沟发生 7.0 级地震,在震后救灾中,北斗卫星导航系
统(BDS)发挥了重要作用。BDS 是我国自行研制的全球卫星定位与短文通信系统,是继美国全
球定位系统(GPS)和俄罗斯格洛纳斯(GLONASS)之后的第三个成熟的卫星导航系统。BDS 在抗震
救灾中发挥的主要作用有( )
①提供灾区的影像资料 ②统计灾区的人员伤亡
③确定救灾人员的位置 ④提供短文联络信息
A. ①② B. ①③ C. ②③ D. ③④
【答案】D
【解析】根据材料,BDS 是我国自行研制的全球卫星定位与短文通信系统,因此,BDS 在抗震
救灾中发挥的主要作用有定位和通讯功能,据此选 D。
某校研究性学习小组到野外考察。下图为考察区域地形图,虚线所示为考察线路。完成下面
小题。
21. 下列描述可能与实地情况相符的是( )
A. ①地附近的河流从西南流向东北 B. ②地坡度最陡
C. ③地分布有茶园 D. ④地是观赏瀑布的最佳位置
22. 该地考察线路的高差可能是( )
A. 300 米 B. 450 米 C. 500 米 D. 550 米
【答案】21. C 22. B
【解析】
21. 读图,根据图中等高线的凸出方向判断,①地附近的河流从东北流向西南,A 错。②地等
高线比④地稀疏,坡度较④地小,不是最陡的,B 错。结合图中纬线,③地位于亚热带丘陵山
地区,可能分布有茶园,C 对。观赏瀑布最佳位置是从下面仰视,④地位于河流源头,不是观
赏瀑布的最佳位置,D 错。故答案选 C。
22.读图,该考查线路的最低点村落海拔在 100-200 米之间,最高点在 500-600 米之间,所以
高差在 300-500 米之间,B 对。A、C、D 错。故答案选 B 项。
若图为秦岭(局部)等高线分布,a>b>c。完成下面小题。
23. 相关叙述正确的是( )
A. A 坡比 C 坡年降水量大 B. A 坡比 B 坡垂直地带性显著
C. B 处为山谷,可能有河流经过 D. A 坡气温终年比 C 坡高
24. 对秦岭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
A. 秦岭的地质构造属地垒
B. 亚热带和暖温带的分界线
C. 季风区与非季风区的分界线
D. 长江和黄河的分水岭
【答案】23. A 24. C
【解析】
23. 由材料可知,等高线凸向低值,说明该地为山脊,成东北-西南走向,由材料可知,该地
为秦岭山脉,夏季盛行东南风,A 地位于东南风的迎风坡,降水多,C 地位于东南风的背风坡,
降水较少,A 正确;A 坡和 B 坡的相对高度相同,因此垂直地带性相差不大,B 错误;根据“凸
低为高”判断 B 处为山脊,不可能发育河流,C 错误; 影响气温的因素很多,纬度、海拔高
度、天气状况都会影响两地的气温,因此 A 坡气温不一定终年比 C 坡高,D 错误。故答案选
A。
24. 秦岭北坡是断层,秦岭是断层上升,形成地垒,而渭河谷地则为下降一侧,形成地堑,A
正确;秦岭是亚热带和暖温带的分界线,B 正确;我国季风气候的分界线是大兴安岭——阴山
——贺兰山——巴颜喀拉山——冈底斯山,C 不正确;秦岭以北为长江流域,以南为黄河流域,
因此秦岭是长江和黄河的分水岭,D 正确。故答案选 C。
点睛:秦岭的地理意义:
1、我国年降水量 800MM 等降水量线;2、一月份 0 度等温线;3.湿润与半湿润的分界线;
4、亚热带季风区与温带季风区的分界线;5、亚热季风气候与温带季风气候的分界线;
6、热带亚热带常绿阔叶林与温带落叶阔叶、针叶林的分界线;7、中国的北方地区与南方地
区分界线;8、水稻小麦种植区分界线;9、河流结冰与不结冰的分界线;10、旱地与水田地
区分布分界线。
25. 读某区域遥感图。完成下题。
关于区域的特征,描述正确的是( )
A. 甲到丁气温年较差减少
B. 乙国大理石资源较丰富
C. 丙处为亚、非洲分界线
D. 丁地为温带海洋性气候
【答案】B
【解析】读图分析可知,该区域为地中海地区,从甲到丁,距海越来越远,受海洋影响越来
越小,大陆性之间增强,气温年较差逐渐增大,A 错误;乙国为意大利,地壳运动活跃,多火
山地震,变质岩较多,B 正确;丙地为土耳其海峡,位于亚欧板块和欧洲板块的交界处,C 错
误;丁地距海较远,受海洋影响较小,属于温带大陆性气候,D 错误。故答案选 B 项。
二、综合题: (本大题共 4 小题,总共 50 分)
26. 下图为我国局部地区年太阳辐射总量空间分布和西电东送线路图。
(1)图中由成都至西宁年太阳辐射总量的变化趋势是____ ___,影响该分布特
征的主要因素是___ ____ 。
(2)西部大开发界线以西地区的地形以__ __和盆地为主;在实施西部大开发过程中
东部地区主要向西部地区提供____ __ 和管理等方面的支持。
(3)我国西电东送工程线路的南线工程经过了我国四大地区的 个地区,北线工程
的水电主要来自 (河流)。
(4)简述发展我国西电东送工程的不利条件及其对输入地的有利影响。
【答案】(1)递增 地形
(2)高原 资金、技术
(3)2 黄河)
(4)不利条件:路线长;地形起伏大,工程量大;能量损耗多;工程建设会破坏沿线自然环
境。
对输入地的有利影响:缓解能源紧张,改善能源结构和大气环境质量;带动相关产业发展,
增加就业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太阳辐射量的分布以及影响太阳辐射的因素,资源的跨区域调配以及
意义等相关知识,意在考查学生的读图分析能力和相关知识的迁移应能力。
(1)读我国局部地区年太阳辐射总量空间分布图,成都至西宁太阳辐射总量由 4000 至 6500,
逐渐递增;成都位于成都平原,西宁位于青藏高原,海拔较高,空气比较稀薄,大气对太阳
辐射的削弱作用弱,到达地表的太阳辐射量高于成都。
(2)西部大开发界线以东地区主要为我国地形区的第三阶梯,以平原和丘陵为主,在实施西
部大开发过程中东部为西部地区提供资金、技术和管理经验等方面的支持。
(3)我国西电东送工程线路的南线工程主要是将贵州乌江、云南澜沧江和桂、滇、黔三省区
交界处的南盘江、北盘江、红水河的水电资源以及黔、滇两省坑口火电厂的电能开发出来送
往广东,南线工程经过了我国四大地区的青藏高原和南方地区。北线工程主要是将黄河上游
水电和山西、内蒙古坑口火电送往京津唐地区。
(4)影响工程建设的不利条件主要从地形、工程量、工程难度、自然环境等方面进行分析。
资源跨区域调配的调入区的积极影响主要表现经济、社会和生态方面。西电东送工程的输电
路线长,地形起伏大,工程量大;能量损耗多;工程建设会破坏沿线自然环境。对输入地的
影响主要表现在缓解东部地区能源紧张,改善能源结构和大气环境质量;带动相关产业发展,
增加就业。
点睛:分析评价资源跨区域调配的基本思路:
我国先后实施了若干跨区域调配工程,如:南水北调、西电东送、西气东输等,要掌握此类
问题,需按以下思路进行:
(1)跨区域调配资源原因的分析思路
原因必然是资源分布区与消耗区的差异,即明确该资源分布规律及分布较多的地区;同时明
确该资源紧缺区的紧缺原因,包括为何分布较少,为何需求量大,以及利用过程中出现的问
题等。
(2)解决该资源短缺途径的分析思路
包括提高利用率,节约资源;寻找替代品和跨区域调配资源等。
(3)跨区域资源调配线路选择的分析思路
主要分析影响线路选择的区位因素,如西气东输线路选择的影响因素分析如下:
①地形、地质条件:为了降低工程施工难度和减少施工量,节约建设成本,天然气管道一般
修建于地形平坦、地质条件较好的地区。
②河流:跨越河流会增加施工的技术难度,增加建设成本,因而天然气管道的修建尽量不(或
少)穿越河流。
③市场:为了增大天然气的消费市场,管道的修建尽量选择人口密度较大和城市较多的地区。
④补充气源:为保证天然气供应的安全性和稳定性,西气东输工程绕道经过了陕甘宁地区,
将其作为补充和调峰气源。
27. 读下面世界局部地区图,回答下列问题。
(1)该区域流域面积最大的河流,其干流流向是 ,该河河水主要来自
于大西洋和 洋的水汽形成的降水补给。
(2)甲国国土面积广大,但人口稀少,人口主要分布在该国 地区,该国
商品谷物农业区主要的粮食作物是 。
(3)乙国农业生产布局的最大特点是农业生产地区专门化,其形成的最主要目的是 ,
该国水果和灌溉农业带的水果、蔬菜等农产品运至芝加哥,选择最佳的运输方式是 。
【答案】(1)自北向南 北冰洋
(2)南部地区 小麦
(3)获取最大的经济效益 铁路
【解析】本题以美国区域图为背景主要考查区域的河流特征、农业发展和交通运输的选择等
相关知识,意在考查学生的读图分析能力和相关知识的迁移应用能力。
(1)读图分析可知,该地位于美国的中西部,该流域面积最大的河流为流经中央大平原的密
西西比河,其干流流向是自北向南,该河河水主要来自于大西洋河北冰洋的水汽形成的降水
补给。
(2)甲国为加拿大,国土面积广大,但人口稀少,人口主要分布在该国较为温暖的南部地区,
该国商品谷物农业区主要的粮食作物是小麦。
(3)乙国为美国,其农业生产地区专门化的最主要目的是获取最大的经济效益,该国农产品
运至芝加哥,由于路途远、运量大,选择最佳的运输方式是铁路。
28. 下图是我国东部某沿海等高线分布图,据此完成下列要求。
(1)E 为 地形,理由是 。
(2)a、b 两条支流水流较急的是 ,原因是 。
(3)拟在该区建一大型水电站,用“//”标出最佳坝址,并说明理由。
(4)疗养院海拔为 200 米,实测气温为 17℃,此时 D 点的气温应在 ℃以下。
(5)图中 a、b、c 中,哪一条不属于河流的支流?为什么?(2 分)
(6)若将小河水引向疗养院,图中有两条计划路线①、②,哪一条更合理?为什么?
(7)拟从甲村向乙村修一条公路,③、④两条线路中,较为合理的是 ,
理由是 。
【答案】(1)鞍部 E 处于两个山顶之间的洼地
(2)a a 河河谷的坡度较大(落差大)
(3)图略(提示:水库淹没地区为 A 附近,海拔在 100 米以下的盆地地区) 位于 AB 间的峡
谷地区,其上游为盆地,河流支流多,水流大;峡谷地带,水流急,水力资源丰富;坝体宽
度较小,工程量小,投资省
(4)14.6
(5)C 河流只能存在于山谷之中,而 C 为山脊
(6)① 从①渠引水,河流从高处向低处自流
(7)④ ④虽然线路较长,但坡度平缓,工程量小,道路质量好,投资省;③线路虽然较
短,但道路坡度大,行车不安全。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等高线的综合判读。
(1)根据等高线分布规律可知 E 南侧为山顶,根据北侧示坡线可以知道北侧也为山顶,从而
可知 E 处为两山顶之间的鞍部。
(2)从图中等高线可以看出,a 处较 b 处等高线密集,河流落差大,水流急。
(3)水库坝址则应选在河谷、山谷地区的最窄处或口袋形的洼地、小盆地的袋口处。
从库容来说,上游为盆地,河流支流多,汇水量大;从水能资源来看,峡谷地带,水流急,
水力资源丰富;从工程量来看,坝体宽度较小,工程量小,投资省。(如下图)
(4)已知疗养院海拔为 200 米,实测气温为 17℃,从图中等高线分布可以读出 D 点海拔高度
在 600 米以上,D 点比疗养院高出 400 多米,海拔每升高 100 米,气温下降 0.6℃,所以此时
D 点的气温应在(17℃-0.6℃/100 米×400 米=)14.6℃以下。
(5)山谷为集水区,故河流分布于山谷地带,即等高线由海拔低处向高处凸出的部位,所以
a、b 是河流的支流;山脊为分水线,不能形成河流,所以 c 不属于河流的支流。
(6)若将小河水引向疗养院,应选择①线路,因为从①渠引水,河水从高处到低处可以自流。
(7)从甲村向乙村修建公路,选择④线路较为合理,③、④两条线路比较,④虽然线路较长,
但沿线地势起伏较小,坡度平缓,工程量小,道路质量好,投资省;③线路虽然较短,但道
路沿线地势起伏大,坡度大,施工难度较大,行车不安全。
29. 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2015 年 2 月 22 日,西班牙首都马德里发出的首趟义新欧国际铁路集装箱返程班列(马
德里-义乌),载着西班牙火腿、红酒、橄榄油等产品抵达义乌。“义新欧”全线开行,是推
进“一带一路”“互联互通”战略从构想走向落实的重要标志。
材料二:下图为“义新欧铁路通道示意图”和世界部分地区略图
(1)图中甲是 海峡,为 和 的分界线。
(2)随着地壳运动,乙海域面积将会 (变大、变小),主要原因是 。
(3)义新欧铁路东端起点的自然带是 。
(4)“碧云天,黄花地,西风紧,北雁南飞。”“西风轻轻的吹拂,水仙花在盛开,鸟儿在
歌唱…”。同样是冬季描述偏西风,在中国古代诗人笔下是一片萧瑟,而欧洲诗人却唱出一片
生机盎然。试从两种西风的性质差异来解释上述现象。
【答案】(1)直布罗陀 欧洲 非洲
(2)缩小 地处板块消亡边界或板块相互碰撞
(3)亚热带常绿阔叶林带
(4)中国冬季吹西北季风,来自高纬大陆, 寒冷干燥
欧洲冬季吹西南风(盛行西风),来自低纬海洋, 温暖湿润
【解析】本题以“义新欧铁路通道示意图”和世界部分地区略图为背景材料,考查世界的达
州的分界线、地壳运动和海陆分布、自然带的分布和区域差异等相关知识,意在考查学生的
读图分析能力和相关知识的迁移应用能力。
(1)读图,根据图示海陆轮廓可知,甲是直布罗陀海峡,是欧洲与非洲的分界线。
(2)地中海位于亚欧板块和非洲板块的消亡边界,随着地壳运动的不断进行,地中海海域会
逐渐变小。
(3)读图分析可知,义新欧铁路东端起点为我国的义乌,在我国的浙江,属于亚热带季风气
候,对应自然带为亚热带常绿阔叶林带。
(4)中国为温带季风气候,冬季,我国的西北风是从高纬度的大陆地区吹来,性质寒冷干燥,
因此降水少,温度低,树木枯黄,候鸟迁徙到南方越冬;欧洲位于盛行西风带,冬季盛行来
大西洋的西南风,来自低纬海洋, 性质温暖湿润,因此受海洋影响较大,冬季温度在 0℃以,
上,因此会有花盛开和鸟歌唱的景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