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521.87 KB
- 2021-04-14 发布
2017 年河北省衡水中学高考模拟地理
一、选择题。每小题 4 分,共 44 分。
人口的数量变化对农业、工业都有非常重要的影响,黑龙江省作为我国耕地面积大、重工业
比重大的省份,对国家的粮食安全、能源安全起到十分重要的作用。目前黑龙江积极推进二
胎生育政策和多项人才引进政策,下表是黑龙江省 2010~2014 年人口数据,据此完成 1~3
题。
1.表格数据表明黑龙江省 2010~2014 年间( )
A.为人口净迁出区
B.人口自然增长率高
C.城市化水平很低
D.为人口净迁入区
解析:人口自然增长率远低于 10%,自然增长率很低;城市化水平处于中期阶段;人口自然
增长率为正值,但常住人口总数基本不变,说明有一定的人口外流,为人口净迁出区。
答案:A
2.导致黑龙江省常住人口总数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
A.生态环境恶化
B.经济发展速度较慢
C.生活成本高
D.交通条件较差
解析:目前导致国内人口迁移的主要因素是经济因素,表明黑龙江省经济发展速度较慢。
答案:B
3.黑龙江省人口数量的变化对农业的有利影响有( )
①粮食产量增多
②机械化程度加大
③农业规模水平提高
④农业收入增多
A.②③
B.①②
C.③④
D.①④
解析:黑龙江省乡村人口数量持续减少,乡村的人均耕地会增多,利于机械化和规模化的农
业经营。
答案:A
读北京地区天堂河流域降水—径流过程的比较图,完成 4~6 题。
4.地下水埋深指地下水水面至地面的距离。导致北京地下水埋深变化的根本原因是( )
A.城市化发展
B.气候变暖,蒸发加剧
C.降水减少
D.植被破坏,水土流失加剧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水循环。下渗和抽取地下水都能影响地下水位的深度。从表格中可以看
出 1979 年至 1994 年地下水埋深在增加,说明地下水水位在下降,再联系北京的背景,由于
城市化的发展,人口的剧增,导致用水量增加,所以过度开采地下水,导致地下水埋深增加。
答案:A
5.天堂河流域 1979~1994 年间,最大径流量变化的原因是( )
A.降水减少
B.温度升高
C.地下水埋深增加
D.植被增加,涵养水源
解析:1979 年至 1994 年天堂河流域最大降水量的数量在增加,最大流量却在下降,而地下
水埋深在增加,说明降水后下渗补充过低的地下水,导致地表径流减少。所以选 C。
答案:C
6.2015 年 9 月至 2016 年 3 月北京备用水源的地下水水位已平均回升了 3 米多,正以每天 3~
4 厘米的速度继续回升。试推测此次北京地下水水位回升的原因最可能是( )
A.跨流域调水
B.植被覆盖率增加
C.降水增加
D.上游修建水库
解析:由于南水北调,导致北京对备用水源地的取水量大幅度减少,引发地下水水位回升,
所以正确答案是 A。
答案:A
贵州省盘县地处滇、黔交界,境内多为层峦叠峰,山高谷深的高原山地地貌,2015 年位列
中国中小城市综合实力百强县市第 97 位。横贯该县的沪昆高铁已于 2016 年年底建成通车。
下图为盘县城区周边略图,读图完成 7~9 题。
7.沪昆高铁(盘县段)修建过程中不可能遇到的困难是( )
A.地质构造复杂,多地质灾害
B.季节性冻土广布,路基稳定性差
C.地表崎岖,桥梁洞涵里程长,成本高
D.交通不便,施工难度大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交通与聚落。交通干线成为聚落的分布地区;聚落往往分布在道路交汇
处。影响交通的因素有经济、地形、地质、气候等。
盘县境内多为层峦叠峰、山高谷深的高原山地地貌,碦斯特地貌广布,多溶洞、地下暗河等,
从图示经纬度可判知气候类型为亚热带季风气候,夏季降水集中,多暴雨,地质构造复杂,
多地质灾害,桥梁洞涵里程长,成本高;交通不便,施工难度大;但没有冻土分布。
答案:B
8.影响图中聚落分布的因素主要是( )
A.气候
B.公路
C.地形
D.铁路
解析:聚落形成和发展的主要因素有:平坦开阔的地形、肥沃的土壤、充足的水源、丰富的
自然(矿产)资源、便利的水陆交通等,图中聚落多呈条带状分布,沿河谷分布,其影响因
素主要是地形。
答案:C
9.促使红果镇取代城关镇成为盘县新县城的主要因素是( )
A.资源
B.河流
C.政策
D.交通
解析:由图可知,红果镇的用地主要沿南昆铁路和国道扩展,说明交通条件的变化使得红果
镇在用地规模、经济发展等方面超越了城关镇,故取代城关镇为了盘县的新县城。
答案:D
菲律宾玛雅生态农场位于首都马尼拉附近,农场主在 36 公顷的丘陵地经营了稻田和经济林,
饲养了 2.5 万头猪、70 头牛和 1 万只鸭、每天产气近 20 万立方米的沼气池和饲料加工厂,
基本实现了无污染。下图为玛雅农场物质循环生产图,完成 10~11 题。
10.玛雅生态农场主要是为了充分利用当地最有利的( )
A.地形条件
B.气候条件
C.土壤条件
D.水文条件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影响农业的主要因素。农业生产主要受气候条件影响,在丘陵地因地制
宜的发展农业需要改变地形条件,充分利用气候条件。
答案:B
11.为促进农场经济发展,下列措施不可取的是( )
A.以生态农业为基础发展更多样化的农产品
B.发展身心健康疗养所
C.扩大沼气生产规模并销往首都
D.附近经营高品质的特色农场酒店
解析:沼气生产在安全、规模、技术标准(主要是脱硫、提纯、加压)、能源规划上还没有
统一标准。而玛雅农场沼气产量还很小,不具备规模,供应首都需高成本管线投入,所以 C
选项不符合;高品质的农场酒店因该农场无污染环境好且规模较大,又靠近首都,所以经营
特色农场酒店是可行的。
答案:C
二、非选择题。
36.(24 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问题。
材料一:威海位于哈萨克斯坦和乌兹别克斯坦交界处,克孜勒库姆沙漠的中部。据联合国粮
农组织(FAO)网站的消息,在 50 年以前,威海总面积为 6.6 万平方公里,这几乎相当于一
个斯里兰卡的国土面积。威海流域的水资源给当地的农业和渔业带来了巨大的发展机会,据
统计,当地渔业年捕捞量曾经达到 4 万吨,其支流的三角洲有几十个小湖,生态丰富的沼泽
和湿地遍及 55 万吨。
材料二:不同年代威海面积变化图。
材料三:下面分别为中亚示意图和塔什干气温曲线和降水柱状图:
(1)结合塔什干的气候资料,简述锡尔河流域的降水特征,并分析原因。(6 分)
(2)结合材料一和材料二,分析恢复威海地区生态环境可行性措施。(8 分)
(3)有人说:威海的萎缩既是“天灾”,也是“人祸”,请给予合理解释。(4 分)
(4)请在下列两个问题中,选择其中一个问题作答。如果多做,则按所做的第一个问题计分。
(6 分)
问题①:结合材料三,中亚城市多分布在东部的山前地带。请合理解释其原因。
问题②:本地区国家多以灌溉农业为主。请为该地区农业可持续发展提出合理化建议。
解析:(1)从图中可以分析出降水特征,全年降水总量少,季节变化大;冬春相对多雨,夏
季少雨。
原因主要从气压带和风带、纬度位置和海陆位置进行分析。海陆位置来说远离海洋深居内陆,
海洋湿润水汽难以到达;从气压带和风带来说夏季受副热带高气压带影响,降水少,冬季受
西风影响,地形的抬升,降水较多。
(2)加强环湖周边国家的合作,合理分配水资源;培育耐旱农作物,发展节水农业、推广节
水灌溉技术;控制环湖周围地区人口数量,减轻人口压力;培育耐旱、耐碱林木,恢复地表
植被;加强宣传教育,提高环境保护意识。
(3)“天灾”是指全球气候变暖,降水偏少且蒸发旺盛;“人祸”是指环湖周围人口激增,工
农业生产和城市取水过多,导致河流入湖水量减少,湖泊水位下降,面积萎缩。
(4)问题①:中亚地处温带干旱、半干旱地区,降水较少,水源是影响人类活动的主要因素。
东部多高山有冰川,可提供冰雪融水;冬季受西风影响,地形的抬升,带来部分大气降水;
冬季有积雪,在次年春季大量融化,形成季节性积雪融水。在山前地形比较平坦开阔的地带,
水源较充足,利于城市的形成和发展。
问题②,影响灌溉农业最重要的因素是水源,主要分析合理利用水资源是主要问题,同时要
减少环境污染。
答案:(1)降水特征:全年降水总量少,季节变化大;冬春相对多雨,夏季少雨。
原因:远离海洋深居内陆,海洋湿润水汽难以到达;冬季受西风影响,地形的抬升,降水较
多。
(2)加强环湖周边国家的合作,合理分配水资源;培育耐旱农作物,发展节水农业、推广节
水灌溉技术;控制环湖周围地区人口数量,减轻人口压力;培育耐旱、耐碱林木,恢复地表
植被;加强宣传教育,提高环境保护意识。
(3)“天灾”是指全球气候变暖,降水偏少且蒸发旺盛;“人祸”是指环湖周围人口激增,工
农业生产和城市取水过多,导致河流入湖水量减少,湖泊水位下降,面积萎缩。
(4)问题①:中亚地处温带干旱、半干旱地区,降水较少,水源是影响人类活动的主要因素。
东部多高山有冰川,可提供冰雪融水;冬季受西风影响,地形的抬升,带来部分大气降水;
冬季有积雪,在次年春季大量融化,形成季节性积雪融水。在山前地形比较平坦开阔的地带,
水源较充足,利于城市的形成和发展。
问题②:发展节水灌溉技术,预防土壤次生盐碱化;提高水资源的重复利用率,节约用水;
培育耐旱农作物,发展旱作农业;因时制宜,恢复植被,改善生态环境,防止荒漠化;合理
使用化肥、农药、除草剂等,防止土壤污染。
37.(22 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问题。
材料一:陕西省位于中国内陆的腹地,历史悠久,文化底蕴深厚,为中华之源。下面分别为
“陕西省年等降水量线图(单位:mm)”与“陕西省年均温等温线图(单位:℃)”:
材料二:陕北黄土窑洞是适应中国西北部与黄河中下游黄土高原地质、地貌、土壤、气候等
自然条件而产生的一种建筑形式,是历代劳动人民在长期生活、生产实践中认识、利用、改
造黄土的智慧结晶。窑洞依山就势、精于选土、方位良好、保温性能好、能源能耗低、就地
取材、施工简便。但传统窑洞也有造型和空间单一呆板,排水排污设施差,室内通风不良,
自然采光不足,阴暗潮湿的缺点,很难满足现代人的生活需求,很多窑洞日益荒废。
(1)说明秦岭对陕西省气候区域差异的影响。(6 分)
(2)结合陕北传统民居“窑洞”的特点,指出当地的自然环境特征。(10 分)
(3)针对传统窑洞日益荒废的现象,请写出建议。(6 分)
解析:(1)山脉对气候的影响主要是通过海拔高度和对大气运动影响来实现的。秦岭山脉大
致呈东西走向,阻挡夏季风,导致秦岭南侧降水多,北侧降水少;秦岭的阻挡使得冬季风对
秦岭以北地区的影响较大,增强了陕西区域内气温分布的南北差异;秦岭海拔高,年均温低,
两侧河谷海拔低,年均温高;地形高差大,形成气候垂直差异。
(2)“窑洞”与土质、气候、建筑材料等有关。从气候条件来说,降水较少,气候比较干燥,
而且冬夏温差大,住在窑洞里则“冬暖夏凉”;从土质来说黄土层深厚,垂直节理发育(黄
土直立性好);从建筑材料来说,黄土高原植被稀少,缺少木材(建筑材料少)。其他还可以
联系地质、地形等方面进行分析。
(3)主要是从旅游方面进行分析,也可以利用现代的技术对窑洞进行改造。
答案:(1)山脉大致呈东西走向,阻挡夏季风,导致秦岭南侧降水多,北侧降水少;秦岭的
阻挡使得冬季风对秦岭以北地区的影响较大,增强了陕西区域内气温分布的南北差异;秦岭
海拔高,年均温低,两侧河谷海拔低,年均温高;地形高差大,形成气候垂直差异。
(2)陕北黄土高原属于半湿润半干旱地区,降水较少,气候比较干燥,而且冬夏温差大,住
在窑洞里则“冬暖夏凉”;地质比较稳定,少火山地震;黄土层深厚,垂直节理发育(黄土
直立性好);黄土高原千沟万壑、随,平地少;黄土高原植被稀少,缺少木材(建筑材料少)。
(3)从筑窑技术上努力改正窑洞的缺点,加强窑洞的采光、通风;加大窑洞区的基础设施建
设,改善窑居环境;开发有陕北特色的窑洞文化旅游。
42.(10 分)【旅游地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问题。
旬邑县地处渭北黄土高原沟壑区,位于陕西省中部、咸阳市北部。这里曾经是被《诗经》所
反复吟唱的古幽之地。在旬邑县城东部约十余公里沿三水河岸的红色砂岩悬崖峭壁上凿有不
少做工精细的洞窟。其不但数量繁多,且排列规整,层次分明,远远望去,恰似镶嵌在绝壁
上的一座座楼房。古人为避祸乱,常躲于此,遂相继穿凿,先小后大,先下后上。历经千年,
丰彩依旧。《三水县志》载:“绵亘数里,栈道连云,石梯落霞,网户万启”。清人周崇雅曾
游此地吟诗《洞千正阁》,诗云“岭楼依壁下无地,云阁飞空上有天”,极赞其宏伟奇特。
简要描述该地石窟遗址的分布特征,并说明此地石窟崖居“绵亘数里,栈道连云,石梯落霞,
网户万启”景观形成的原因。
解析:认真阅读地图可以分析出该地石窟遗址的分布特征,主要分布在该县中部,位于县城
东北;分布于河流两岸砂岩峭壁上。
形成原因主要从地形和历史条件进行分析。认真阅读材料是关键。从材料中的信息可以得出
黄土沟壑区,塬高沟深,河流侵蚀形成悬崖峭壁;砂岩岩性松软,易于开凿石窟崖居洞穴;
历史上开凿持续时间长,形成规模;距离古秦直道(驿道)和县城近,便于战时百姓避乱,
容纳人员多。
答案:石窟遗址分布特征:主要分布在该县中部,位于县城东北;分布于河流两岸砂岩峭壁
上。
景观形成的原因:黄土沟壑区,塬高沟深,河流侵蚀形成悬崖峭壁;砂岩岩性松软,易于开
凿石窟崖居洞穴;历史上开凿持续时间长,形成规模;距离古秦直道(驿道)和县城近,便
于战时百姓避乱,容纳人员多。
43.(10 分)【环境保护】阅读材料,完成下列问题。
酸雨是指 PH 小于 5.6 的大气降水(雪、雨、雹等)。强酸雨是指 PH 小于 4.50 的降水。通常
认为酸雨主要是人类排放的酸性物质(SOx 和 NOx)在大气环境中经过化学反应生成的。图
1 为“北京市地形及周边简图”,图 2 为“北京 2010 年降水 PH 值逐月变化图”。
指出北京市 2010 年酸雨最严重的季节,并分析出现在该季节的原因。
解析:PH 值越小酸雨越严重,从图中看北京市 2010 年夏(夏秋)季 PH 值最低,酸雨最严
重。
主要污染物的来源和水汽多少分析原因。夏(夏秋)季,北京市盛行东南(偏南)风,天津、
河北等地的大气污染物(酸性气体)易向北京扩散、输送,造成污染物(酸性气体)浓度的
增加;北京东北、北、西三面环山,当风向为东南(偏南)时,受山地阻挡,城市上空的污
染物(酸性气体)不易扩散,易造成污染物(酸性气体)的集聚,加剧酸雨污染。
答案:北京市 2010 年夏(夏秋)季酸雨最严重。
原因:夏(夏秋)季,北京市盛行东南(偏南)风,天津、河北等地的大气污染物(酸性气
体)易向北京扩散、输送,造成污染物(酸性气体)浓度的增加;北京东北、北、西三面环
山,当风向为东南(偏南)时,受山地阻挡,城市上空的污染物(酸性气体)不易扩散,易
造成污染物(酸性气体)的集聚,加剧酸雨污染。
相关文档
- 2020年高考真题+高考模拟题 专项版2021-04-14 00:08:389页
- 高考语文高考题和高考模拟题分项版2021-04-13 23:43:1761页
- 2020年高考真题+高考模拟题 专项版2021-04-13 22:22:3610页
- 2017年高考题和高考模拟题物理分项2021-04-13 15:30:504页
- 高考语文高考题和高考模拟题分项版2021-04-13 15:09:0647页
- 2020年高考真题+高考模拟题 专项2021-04-13 13:59:576页
- 2010文综地理高考模拟题2021-04-13 10:22:144页
- 专题11 波粒二象性、原子结构和原2021-04-13 10:18:094页
- 2020年高考真题+高考模拟题 专项版2021-04-13 09:49:5615页
- 2020年高考真题+高考模拟题 专项2021-04-13 00:53:4731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