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32.50 KB
- 2021-04-13 发布
温馨提示:
此套题为Word版,请按住Ctrl,滑动鼠标滚轴,调节合适的观看比例,答案解析附后。关闭Word文档返回原板块。
真题体验·亮剑高考
考点考情
考题统计
中华民族精神的基本内涵、中华民族精神的核心、民族精神的时代特征(5年1考)
2015·卷ⅡT39(2)
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的途径和意义(5年1考)
2016·卷ⅠT39(2)
【典例】(2015·全国卷Ⅱ·T39(2))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抗日战争期间,面对日本侵略者的疯狂进攻,中国人民克服经济力、军力、政治组织力等远远弱于日本的困难,同仇敌忾、共赴国难,以血肉之躯筑起了捍卫祖国的钢铁长城,涌现出杨靖宇、赵尚志、左权、赵登禹、张自忠、戴安澜等爱国将领,“狼牙山五壮士”“八百壮士”等英雄群体,用生命和鲜血谱写了一首爱国主义的壮丽史诗。
在惊天地、泣鬼神的抗日战争中,形成了中华民族伟大的抗战精神,中国人民向世界展示了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爱国情怀,视死如归、宁死不屈的民族气节,不畏强暴、血战到底的英雄气概,百折不挠、坚忍不拔的必胜信念。抗战精神始终支撑和激励中国人民浴血奋战,最终打败了极其残暴、极其野蛮的日本侵略者,赢得了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的伟大胜利,为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结合材料,运用文化生活知识说明抗战精神与中华民族精神的关系。
【解析】本题是分析说明型试题,抗战精神集中体现了爱国主义精神,是对中华民族精神的弘扬、丰富和发展。
答案: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中华民族精神是激励中国人民团结奋斗、自强不息的不竭精神动力;抗战精神集中体现了爱国主义精神;是对中华民族精神的传承和弘扬;抗战精神是中华民族精神的重要内容,是对中华民族精神的丰富和发展。
【状元解题妙招】关系类主观题解题技巧
一、题型特点:
“关系类”设问一般有三种形式:
1.结合所述材料分析A和B的关系;2.运用A和B的关系分析上述材料;3.运用某知识分析A和B的关系。
二、答题模板:
解答“关系类”设问一般分“四步走”:
第一步“定”,即确定A和B分别指的是什么,并进一步明确A和B各自的内涵和外延。
第二步“分”,即对A和B结合材料进行分解。比如A是什么,在材料中有何体现;B又是什么,在材料中有何体现;A和B的矛盾体现在哪里,这些矛盾怎么解决。
第三步“联”,即寻找A和B一致的地方或者相统一的地方。比如A是B的物质前提,在材料中是怎么体现的;B是A的保证,在材料中又是怎么体现的。
第四步结合上面的分析,联系材料总结答案。
三、失分警示:
“关系类”设问在答题过程中要全面分析A和B的关系,A和B既有一致性,同时又存在矛盾,如果缺乏辩证分析,只看到一个方面的关系,就会失分。
1.(2017·天津文综·T8)中国人民革命军事博物馆举办的“英雄史诗不朽丰
碑——纪念中国工农红军长征胜利八十周年主题展览”,通过大量珍贵的图片和实物,全景式展现了红军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艰苦卓绝的光辉历程,在社会各界引起了强烈反响。下列表述与该展览主题最为贴切的是 ( )
A.继承革命传统,弘扬民族精神
B.营造文化氛围,促进文化创新
C.传承历史文化,展现时代精神
D.坚定理想信念,推动文艺繁荣
【解析】选A。民族精神具有历史传承性。不同时代的民族精神都是对上一时代的民族精神的某种继承。不同的历史阶段、不同社会形态下民族精神所具有的共同性的一面,则是继承性的依据。解题时注意关键信息“艰苦卓绝的光辉历程”,因此,符合该展览主题的是继承革命传统,弘扬民族精神;与此相比,其他三项说法都不贴切。故本题选A。
2.(2015·北京文综·T27)“我最亲爱的孩子啊,
母亲不用千言万语来教育你,就用实行来教育你……”抗日战争胜利七十周年之际,打开尘封的英雄家书,依然能读到民族的硝烟和苦难,读到英雄对家人的思念和牵挂,读到英雄慷慨殉国的悲壮和毅然。英雄家书 ( )
①激发了人们的爱国情感,是一种巨大的物质力量
②蕴含着深厚的家国情怀,能滋养人们的精神世界
③凝聚着不屈的民族精神,反映了民族的价值追求
④根源于多元的大众文化,反映了人们的文化需求
A.①③ B.①④ C.②③ D.②④
【解析】选C。英雄家书激发了人们的爱国情感,它是一种巨大的精神力量,而不是物质力量,故①说法错误,排除。从英雄家书的具体内容可以看出其蕴含着深厚的家国情怀,能滋养人们的精神世界,凝聚着不屈的民族精神,反映了民族的价值追求,故②③符合题意,C入选。④英雄家书“根源于多元的大众文化”的说法错误,排除。
3.(2015·安徽文综·T7)中华民族精神传承了中华传统文化血脉,已经成为凝聚人心的纽带。下列古语涵义与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中华民族精神基本内涵对应恰当的是 ( )
A
发愤忘食,乐以忘忧,不知老之将至 (孔子)
自强不息
B
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善天下 (孟子)
爱好和平
C
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 (老子)
勤劳勇敢
D
政之所兴在顺民心,政之所废在逆民心 (管子)
团结统一
【解析】选A。
选项
具体分析
结论
A
意思是用功读书便忘记了吃饭,陶醉在学问里,便忘了忧愁,不知道衰老要到来。告诉人们要勤奋读书,自强不息
入选
B
意思是不得志时就要洁身自好,修养个人品德,得志时就要使天下都能这样,与爱好和平无关
排除
C
意思是崇高的善人(圣人)就好像水,水具有种种美德,它滋润万物有利于它们生成,而又不和万物相争保持平静,主要体现的是爱好和平的民族精神,与勤劳勇敢无关
排除
D
意思是政权之所以能兴盛,在于顺应民心;政权之所以被废弛,是因为违逆民心。旨在说明人心向背是决定一个政党、一个政权兴衰的根本因素。体现的是民本思想
排除
【备选真题】
1.(2014·广东文综·T30)按照起草草案、审议等法定程序,十二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七次会议于2014年2月27日通过表决,确定9月3日为中国人民抗日战争胜利纪念日,12月13日为南京大屠杀死难者国家公祭日。此决定的性质和目的分别是 ( )
①人大常委会立法权的体现
②人大常委会决定权的体现
③服从和服务于国家外交大局
④进一步弘扬爱国主义精神
A.①③ B.①④ C.②③ D.②④
【解析】选D。全国人大常委会表决通过相关纪念日、公祭日,行使的是决定权而非立法权,②符合题意,排除①;确定“两日”来服从服务于外交大局,是手段而非目的,③不符合题意;确定“两日”的目的是让人民记住历史、增强爱国主义情怀,④符合题意。
2.(2013·四川文综·T6)中华民族历经苦难而又生生不息。从汶川到玉树、再到芦山,那生命至上的国家理念,那万众一心的民族情怀,那百折不挠的坚韧品格,定格为无数震撼心灵的画面,砥砺我们奋力前行。这表明,中华民族精神
( )
①在不同历史时期具有不同的内容
②具有博大精深和兼收并蓄的特质
③蕴涵着中华民族共同的价值追求
④是中华民族生存发展的精神支柱
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
【解析】选D。民族精神随着时代变化而不断丰富,在不同的历史时期有不同的内容,①正确但与题意无关。具有博大精深和兼收并蓄的特质的是中华文化而不是中华民族精神,②错误。从汶川到玉树、再到芦山,那生命至上的国家理念,那万众一心的民族情怀,
砥砺我们奋力前行,由此可以看出,③④符合题意。
3.(2015·重庆文综·T14(2))只有人人都珍惜和平、维护和平,只有人人都记取战争的惨痛教训,和平才是有希望的。运用《文化生活》知识,说明个人应如何维护和促进世界和平。
【解析】解答本题注意看清知识范围:《文化生活》知识。可以从文化对人的影响角度,说明应该认识历史、了解历史,积极参加维护和平的活动;从传统文化的角度,说明应该批判继承和平文化;从爱国主义角度,说明应该确立热爱和平的价值观念等。
答案:①认识历史,了解历史,感受历史上和平文化的熏陶,并立足传统,继承、吸收中外爱好和平的优良传统,确立热爱和平的价值观念。
②个人积极组织或参与各种反对侵略、维护和平的文化活动,倡导、传播和平文化与理念,抵制军国主义、霸权主义等腐朽落后的思潮。
关闭Word文档返回原板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