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14.50 KB
- 2021-04-13 发布
【2019最新】精选高二历史上学期第二次月考试题(含解析)1
第I卷(选择题)
一、单选题:共30题每题2分共60分
1. 春秋战国时期有人提出:“不教而诛,则刑繁而邪不胜;教而不诛,则奸民不惩;诛而不赏,则勤励之民不劝;诛赏而不类,则下疑、俗险而百姓不一。”这个人最可能是
A. 孔子
B. 孟子
C. 荀子
D. 韩非子
【答案】C
【解析】试题分析:本题考查阅读史料,提取有效信息的能力。引文出自战国荀况《荀子·富国篇》,意思是不进行教育而光杀人,这样虽然刑罚多但压不下歪风邪气;光教育而不实行刑罚,这样做坏事的人就受不到惩戒。荀子主张施行“仁义”和“王道”(礼法并施,王霸并用)。结合这一点可以判断是荀子的观点。
考点:百家争鸣
- 27 - / 27
点评:关于百家争鸣各家学派的知识的考查,出题形式一般为:给出思想家的思想言论,需要学生加以判断辨析。本题考查荀子的思想主张,要求学生注意基础知识的掌握与运用。
2. 民弱国强,民强国弱。故有道之国,务在弱民……民,辱则贵爵,弱则尊官,贫则重赏。”上述言论体现的是
A. 君民对立、加强统治的法家思想
B. 实行仁政、缓和矛盾的儒家思想
C. 消除等级、主张兼爱的墨家思想
D. 憎恶权术、无为而治的道家思想
【答案】A
【解析】材料中“辱则贵爵,弱则尊官,贫则重赏”所讲的是强化对人民的控制,这体现的是君民对立、加强统治的法家思想。所以答案选C选项。B选项与材料含义相悖;C选项与材料思想无关;D选项材料没有体现。
3. 易中天说:“百家争鸣……是一场历时三百多年之久的跨世纪大辩论,儒墨争雄,儒道争锋,儒法争用,可谓纵横捭阖,机锋迭起,智慧纷呈,展现出无穷的魅力。”其中“争”的实质是
A. 建立自己的学术霸主地位
B. 争夺国家主导思想的特权
C. 寻求稳定社会秩序的途径
D. 促进社会制度的顺利转型
【答案】C
- 27 - / 27
【解析】试题解析:此题考查百家争鸣,考查学生解读题干材料,获取有效信息,认识历史事物本质和规律,并作出准确判断的能力。联系所学知识可知,“百家争鸣”是指春秋战国时期知识分子中不同学派按照本阶级(层)或本集团的利益和要求,对宇宙、对社会万事万物作出解释;他们著书立说,广收门徒,高谈阔论,互相辩难,争相发表自己的见解。于是形成各流派争芳斗艳的局面。所以其主要是对社会问题阐述自己的见解,寻求如何稳定社会秩序的途径,故此题应选C项。选项ABD不是核心问题,均排除
4. 《春秋繁露》中写道:“正朔、服色之改,受命应天制礼作乐之异,人心之动也,二者离而复合,所为一也。”该主张的主要目的是
A. 巩固儒学在思想界的统治地位
B. 为三纲五常学说提供理论基础
C. 借助天意来宣扬大一统和加强君权
D. 将哲理引入儒学促使其思辨化
【答案】C
【解析】试题分析:根据题干材料关键信息“受命应天制礼作乐之异”、“二者离而复合,所为一也”等,本题实际上考查“天人合一,大一统”,据此,分析、判断选项,可知:只有C项表述符合题干材料核心意思,最能够体现题干“该主张的主要目的”。A项表述不能够准确体现题干材料的核心意思,排除;BD两项题干材料无从体现,属于无关项。故答案选C。
考点: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春秋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儒学的“天人合一,大一统”
【名师点睛】董仲舒新儒学能成为正统思想的原因
- 27 - / 27
(1)形势需要:汉武帝时期,西汉国力强盛,但也面临着一系列新的社会问题,如土地兼并、商贾膨胀、匈奴威胁、王国问题等,汉初的“无为”思想已不再适应新形势的需要。统治政策急需从“无为”向“有为”转变。
(2)与时俱进:董仲舒适应时代的变化和形势的需要,对儒学进行了改造。“大一统”思想有利于凝聚人心和国家统一;“天人感应”和“君权神授”的主张给封建皇权披上了神圣的外衣,有利于加强君主专制。
(3)根本原因:儒家思想的基本内容,适应了封建统治者巩固专制统治的需要。
5. 有学者认为:秦代曾经试图建立一个完全依靠外在的制度与法律管理的国家,但到了汉代,实际成功的却是以经典为依据的道德教育加上以法律为依据的外在管束的所谓“霸王道杂之”的方式。这一变化说明
A. 汉代政权管理方式兼具儒法思想
B. 儒家思想战胜法家思想成为主流
C. 汉朝在选官标准上以儒学为依据
D. 以人为本的封建官僚政治已形成
【答案】A
- 27 - / 27
【解析】试题分析:本题考查的是汉代儒学,旨在考查解读材料,正确认知的能力。结合所学知识知识可知,题干中“以经典为依据的道德教育加上以法律为依据的外在管束的所谓‘霸王道杂之’的方式”是指汉代儒学融合了儒法思想而形成的新儒学,A项符合史实和题意,正确;汉代儒学已经吸收了法家思想,排除B;题干信息没有涉及选官制度,排除C;古代中国封建社会是以君为本,排除D。故选A。
考点: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汉代儒学·儒学正统地位的确立
【名师点睛】儒学一般指儒家思想。儒家思想是先秦诸子百家学说之一。儒家思想也称为儒教或儒学,由孔子创立,后来逐步发展为以尊卑等级的仁为核心的思想体系,是中国影响最大的流派,也是中国古代的主流意识。儒家学派对中国,东亚乃至全世界都产生过深远的影响。“儒学”、“儒家”、“儒教”这些概念要分清。儒学作为一种学说,儒家作为一个阶层,儒教作为一种信仰,三者既有相同也有不同,需要区分开来。
6. 魏晋南北朝时期,中国文化结构更新主要表现为三个方面:主导文化从儒学式微转变为儒、释、道三教并立;胡汉两种异质文化从冲突渐进到兼容;地域文化从中原一脉发展成南北分明。这主要说明魏晋南北朝时期
A. 中国古代文化向多元化的格局发展
B. 佛教文化传入中国并获得迅速发展
C. 道家思想实现宗教化以后才被认可
D. 少数民族的文化与汉文化相互吸收
【答案】A
- 27 - / 27
【解析】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的是对材料的理解分析能力。材料“主导文化从儒学式微转变为儒、释、道三教并立;胡汉两种异质文化从冲突渐进到兼容;地域文化从中原一脉发展成南北分明”体现了中国古代文化并不是单一不变的,而是呈现出多元化,故A正确;B时间是东汉时期;C项与材料主旨不符。D不能完整反映材料主旨。
考点: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宋明理学·三教合流
【名师点睛】儒家思想的转型与成熟
宋明时期:朱熹、王阳明等人汲取佛、道的精神,儒家思想完成了理论化和思辨化的过程,从理学到心学,儒家思想更加适应统治者统治的需要
7. 董仲舒认为人性中阴阳二气化合出的“仁”和“欲”皆是为了“生”。“生”并没有善恶之别,只是当“欲”过分泛滥以至于妨害了“仁”,这才称其为恶。但是程朱理学认为阴阳二气的组合不一,导致了人性的差别。这种差别使得阳气即“本心”常被阴气即“人欲”所遮蔽,进而把“人欲”归结为恶。由此可知
A. 董仲舒借鉴了道教的阴阳五行说
B. 程朱理学否定了董仲舒的人性观
C. 两者皆认为人性与阴阳二气有关
D. 两者皆认为三纲五常为万物本源
【答案】C
【解析】试题解析:A错误,阴阳五行学说与道家无关。B错误,程朱理学对其并没有全盘否定,应是批判继承。D错误,程朱理学认为天理是万物本源。而C符合材料的主旨,故选C。
- 27 - / 27
8. 某道观朱熹、文昌帝君、孔子三人共同拜祭雕像,把朱熹与孔子放在道观中同等地位一同祭祀。这主要是因为朱熹
A. 奠定了儒家学说的思想基础
B. 规范了社会人群的伦理道德
C. 确立了儒家思想的正统地位
D. 提出了“格物致知”的思想主张
【答案】B
【解析】试题解析:本题考查解读史料获取信息的能力,朱熹与孔子在道观中一同受祭祀,主要是因为朱熹的理学思想规范了社会人群的伦理道德,故选B项。A项是孔子的成就;C项是董仲舒的成就;D项是朱熹的成就。
9. 下面是儒家思想在古代的发展情况示意图。下列对a、b、c、d四处出现起伏的原因的分析不正确的是
A. a处处于低潮是受秦朝焚书坑儒的影响
B. b处处于高潮是受西汉“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思想的推动
C. c处处于低潮是受魏晋南北朝时期佛、道思想的冲击
D. d处处于高潮是受明清时期批判思想的推动
【答案】D
- 27 - / 27
【解析】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准确解读图表信息的能力,结合儒学在中国发展的阶段特征可知d处表述错误,d处是儒学发展的又一高峰,应是宋明理学的发展,再者明清时期的思想批判也不会阻碍儒家思想的发展,所以D项符合题意要求,ABC三项表述正确符合史实。所以答案选D。
考点: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宋明理学·宋明理学的影响
10. 秦始皇采纳韩非子“集权”学说,汉武帝接受董仲舒“天人感应”学说,宋代思想家提倡“格物致知,正心诚意”,明末清初黄宗羲认为“天下为主,君为客”。这些思想的共同之处在于
A. 是自然经济发展的产物
B. 儒家思想不断发展、完善
C. 推动了封建专制的发展
D. 便于提高君主的执政水平
【答案】D
【解析】韩非子“集权”学说和董仲舒“天人感应”学说体现的是自然经济的发展,故A项错误;材料中韩非子的“集权”思想体现的是法家的思想,不是儒家,故B项错误;黄宗羲反对君主专制统治,故C项错误;根据材料中韩非子“集权”学说是为了加强君主专制,董仲舒“天人感应”学说有利于抑制统治者的暴政,宋代理学家的“格物致知,正心诚意”要求统治者提高自身的修为,黄宗羲认为“天下为主,君为客”要求对君主专制进行一定的改革,因此都体现了对君主统治的改进,有利于提高君主执政水平,故D项正确。
11. 公元前5世纪的古希腊学者安提丰认为:“一个人应该以他最有利的方式对待法律。在众目睽睽之下,他应非常尊重法律。但当可以自主而又无人在场的情况下,他可以随本性驱动行事。”这种主张
A. 表明知识分子倡导以人为本
- 27 - / 27
B. 体现了智者学派的思想特征
C. 是对古希腊民主法治的反动
D. 会得到苏格拉底的积极响应
【答案】B
【解析】倡导以人为本是在文艺复兴时兴起的思想,故排除A;根据“他应非常尊重法律”可知这种主张并不是对古希腊民主法治的反动,故排除C;结合所学内容可知安提丰是古希腊智者学派的代表人物,他的主张体现了智者学派的功利主义思想,为苏格拉底所排斥,故排除D;根据“在众目睽睽之下,他应非常尊重法律。但当可以自主而又无人在场的情况下,他可以随本性驱动行事”可知体现了智者学派的功利主义思想,故选B。
12. 15世纪的德意志出现要求打破知识为特殊阶层所垄断的局面;要求认识与理解,而不仅仅是祈祷;德语在法律和各种文件中被普遍使用,不同的阶层开始发出渴求的呼声。当时的德意志形成这种潮流的原因有
①社会财富被教会掠夺
②文艺复兴运动倡导人性至上
③民族主义观念逐步兴起
④马丁·路德改革唤醒了民众
A. ①
B. ①②
C. ①②③
- 27 - / 27
D. ①②③④
【答案】C
【解析】结合所学知识可知,15世纪德国被称为“教皇的奶牛”;根据题干信息“要求认识与理解,而不仅仅是祈祷”可知,这体现了人文主义精神,强调人和人性;根据题干信息“德语在法律和各种文件中被普遍使用”可知,民族主义观念逐步兴起,故本题选C项。16世纪早期,马丁·路德进行宗教改革,这与题干时间不符,排除④。
13. 资本主义发展最早的西欧是一种类型。那里的离异,主要表现为对中世纪千年黑暗的批判与背离;那里的回归,则主要表现为从希腊、罗马古代精神文明中寻求人文主义的力量源泉。体现“离异”和“回归”特点的作品是
A. 《九十五条论纲》
B. 《自然哲学的数学原理》
C. 《社会契约论》
D. 《十日谈》
【答案】D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文艺复兴运动。根据题干信息“离异主要表现为对中世纪千年黑暗的批判与背离;那里的回归,则主要表现为从希腊、罗马古代精神文明中寻求人文主义的力量源泉”可知,该时期为文艺复兴时期,故本题选D项。《九十五条论纲》为宗教改革时期,《自然哲学的数学原理》、《社会契约论》为启蒙运动时期,排除A、B、C三项。
- 27 - / 27
14. 马拉赞扬卢梭是“真理和自由的倡导者,恶劣习俗的讨伐者,人道主义的保卫者和人民神圣权利的复兴者”。称卢梭为“人民神圣权利的复兴者”,主要是因为他
A. 宣称“人生而自由”
B. 倡导“天赋人权”
C. 提出了“主权在民”
D. 主张法律面前人人平等
【答案】C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卢梭思想主张。根据题干信息“人道主义的保卫者和人民神圣权利的复兴者”可知,他认为国家的主权属于人民,统治者的权力来源于他同人民签订的契约,故本题选C项。
点睛:本题解题的关键点在于要明白“人民”神圣权利的复兴者就是主权在民的意思。
15. 翟振明在《启蒙反思的可能误区》里这样认为:真理没有被理解是没有价值的……启蒙思想家号召人们用自己的思考能力去把握生活的真谛,首先是因为他们认为这种把握直接就使人们的生活更有意义,而不是因为它会在随后的历史进程中造成更好的结果。材料意在强调
A. 理性会影响历史的进程
B. 社会进程影响理性产生
C. 要用理性思考社会问题
D. 理性使人们生活更幸福
【答案】C
- 27 - / 27
【解析】试题分析: 结合所学知识,启蒙运动是反封建、反教会的思想文化解放运动,它的核心是理性主义,所强调的是人们用自己的思考能力去把握生活的真谛,人们一定要用理性思考社会问题。ABD说法均不能从材料找到依据,因此选择C。
考点:西方人文精神的起源及其发展• 启蒙运动•理性主义
16. 宋朝是当时世界上最大、生产力最高和最发达的国家,但是由于种种不利因素的影响,这一发展势头未能继续下去。“种种不利因素”包括
①传统政治体制的束缚
②科技没有突破传统科技的藩篱(或没有形成近代科技)
③理学的束缚
④小农经济一直占据主导地位
A. ①②③
B. ①②④
C. ①③④
D. ①②③④
【答案】D
【解析】宋朝是一个比较开明的时代,但宋之后,专制政体不断强化,束缚着人们的思想,扼杀人的创造力;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一直占主导地位,不利于科技的发展;古代科技虽发达,但一直未发展成为近代科技;理学产生于宋,之后成为明清时期的官方哲学,严重束缚了人们的思想。故答案为D。
- 27 - / 27
点睛:本题解题的关键点在于要明白“种种不利因素”要从当时政治经济思想文化等多方面进行综合分析。
17. 雨果曾说:“像印刷术、大炮、气球和麻醉术这些发明,中国人都比我们早。可是有一个区别,在欧洲,有一种发明,马上就生气勃勃地发展成为一种奇妙的东西,而在中国却依然停滞在胚胎状态,无声无息。中国真是一个保存胎儿的酒精瓶。”作者旨在说明中国古代的发明
A. 促进了西欧社会制度的转型
B. 未推进中国社会的根本性变革
C. 奠定了中国古代文明古国的地位
D. 改变了整个世界事物的面貌和状态
【答案】B
【解析】由材料“而在中国却依然停滞在胚胎状态,无声无息”可知,中国并没有发生根本性的变革,所以答案选B。AD大了中国古代发明,排除;C与材料无关,排除。
18. 王国维在《宋元戏剧史序》中说:“凡一代有一代之文学,楚之骚,汉之赋,六朝之骈文,唐之诗,宋之词,元之曲,皆所谓‘一代之文学',皆后世莫能继焉者也。”这里,王国维强调的主旨是
A. 文学发展是与时俱进的,形成各具时代特色的文学形式
B. 不同历史时期的文学没有继承性
C. 每个时代的文学都是优秀的,是后无来者的绝唱
D. 文学在内容上偏重于时代政治主题,文学成为政治的附庸
- 27 - / 27
【答案】A
【解析】材料的意思是,但凡每个时期都有各自的文学成就,战国时期楚国的楚辞、两汉时期的赋、六朝时期的骈文、唐朝的诗、宋朝的词、元代的曲,都是所谓“一个时代的文学”,都是后无来者的绝唱。这说明文学发展是与时俱进的,一个时代有一个时代的文学,形成了各具时代特色的文学形式,所以本题答案只能选A。
点睛:本题解题的关键点在于要明白文学具有时代性。
19. 著名经济学家凯恩斯在纪念某位科学家诞生300周年的演讲中说:“他确实解读了苍穹之谜。并且他相信,运用同样的沉思中的想象力,他也能解读上帝的秘密,解读神明预定的过去与未来事件的秘密。”这位科学家解读的“苍穹之谜”和“上帝的秘密”
A. 直接推动近代天文学的革命
B. 使人类彻底摆脱神学的束缚
C. 促使人类开始关注现世生活
D. 推动了人类社会的发展进步
【答案】D
...........................
20. GPS是英文Global Positioning
- 27 - / 27
System(全球定位系统)的简称。全球定位卫星发出的信号,由于处在不同的参照系上,时空无法和地面同步,只有根据卫星和地面的原子钟不断调整时间,才能保证定位系统的精确。由此可知,全球定位系统依赖于
A. 伽利略的自由落体定律
B. 牛顿的经典力学体系
C. 爱因斯坦的相对论
D. 普朗克的量子论
【答案】C
【解析】本题考查爱因斯坦的相对论。材料“由于处在不同的参照系上,时空无法和地面同步”等,与爱因斯坦相对论提出的“时间相对性理论”是一致的。故答案是C。
21. “器官产生需求,反之需求又产生器官”,是启蒙思想家狄德罗的一句名言。其成就与此相符的生物学家是
A. 施莱登
B. 拉马克
C. 施旺
D. 达尔文
【答案】B
- 27 - / 27
【解析】试题分析:本题旨在考查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器官产生需求,反之需求又产生器官”体现了“用进废退”的思想观点,所以体现的应该是生物学家拉马克的早期生物进化论思想观点。施旺和施莱登的研究、理论,为现代细胞学说的建立作出了重要贡献,也为细胞生物学的发展奠定了基础;达尔文的学说主要是生物进化论。故本题选B项。
考点:拉马克的科学成果
点评:此题题干与备选项基本上是重复教材的文字表述,但备选项的迷惑性、干扰性较大,如果基础知识掌握不牢,可能会被干扰所迷惑而选错。解答此类选择题的关键是扎扎实实地掌握教材的基础知识。
22. 弗洛伊德曾说:“人类的自我观念在科学发展的冲击下,受到两次重大打击,第一次是地球中心说的破除……第二次是生物学研究,把人类贬到‘我们都是动物世界的子民’,打破人一向自以为是万物之灵的尊贵地位。”对这两次研究作出重大贡献的人物分别是
A. 伽利略和达尔文
B. 哥白尼和牛顿
C. 牛顿和爱因斯坦
D. 哥白尼和达尔文
【答案】D
【解析】本题考查考生从材料中提取信息和再认、再现历史知识的能力。打破地球中心说的是哥白尼,提出人与其他动物一样进化的是达尔文。故D正确。
23. 康有为在《请尊孔圣为国教立教部教会以孔子纪年而废淫祀折》中写道:“特发明孔子为改制教主,六经皆孔子所作,俾国人知教主,共尊信之。皇上乙夜览观,知大圣之改制,审通变之宜民,所以训谕国人,尊崇教主,必在是矣。”康有为此举的主要用意是
- 27 - / 27
A. 树立孔子权威
B. 否定君主制度
C. 促进思想启蒙
D. 减小变法阻力
【答案】D
【解析】试题分析:“知大圣之改制,审通变之宜民,所以训谕国人,尊崇教主,必在是矣”。根据材料可知,康有为利用孔子在人们心中的地位,宣传变法改制,主要用意是减少变法阻力。ABC不符合题意,错误,因此选择D.
考点:近代中国思想解放的潮流·维新变法·康有为
24. 有学者认为,“戊戌政变的反动使慈禧不得不担当起维新运动遗嘱执行人的角色,中国政局开始进入新政和预备立宪时期。”这说明
A. 政治体制改革的必要性
B. 民主革命形势蓬勃发展
C. 现代化潮流难以逆转
D. 清政府竭力维护专制统治
【答案】C
25. 1895年和1898年,康有为《新学伪经考》和《孔子改制考》分别刊出,康有为“既不尽依公羊典范,更不秉承今文家法。惟取能合用其说者,合己说者则取之,不合者则伪之。”材料说明康有为两部著作的特点是
A. 借用传统文化,以达经世之目的
- 27 - / 27
B. 注重考据考证,以恢复儒学权威
C. 借今古文之争,以重塑孔子形象
D. 注重材料取舍.以西学论证中学
【答案】A
【解析】试题解析:
本题考查学生获取和解读信息的能力。材料“既不尽依公羊典范,更不乘承今文家法。惟取能合用其说者,合己说者则取之,不合者则伪之。”说明了康有为借用传统文化,以达经世之目的,故A答案符合题意;B、C、D与题意无关,排除。故该题正确答案为A。
26. 近代学者梁漱溟在《东西文化及其哲学》中写道:“数千年以来使吾人不能从种种在上的威权解放出来而得自由;个性不得伸展,社会亦不得发达,这是我们人生上一个最大的不及西洋之处。”对此观点评述合理的是
A. 梁漱溟猛烈批判中国古代的君主专制制度
B. 梁漱溟认识到中西方社会在本质上的差别
C. 梁漱溟认为中国的落后根源于个性被束缚
D. 梁漱溟提出这一观点的背景是新文化运动
【答案】D
【解析】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解读题干材料,比较、分析,并作出正确认知和准确判断的能力。根据题干材料关键信息“吾人不能从种种在上的威权解放出来而得自由;个性不得伸展,社会亦不得发达,这是我们人生上一个最大的不及西洋之处。
- 27 - / 27
”可知,本题实际上考查学生关于传统文化的影响的理解。进一步分析,可知,梁漱溟认为中国的落后根源于个性被束缚,C项表述正确。故,本题正确答案选C。
考点: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百家争鸣·中国传统文化的影响
27. 1913年,《申报》登载的“艾罗补脑汁”广告称:“欲图一国之进步,当先使一国之人民精神日旺,思想日新,舍补脑之外另无精神思想也。故善国者必先得卫生,善谋卫生者必先得谋补脑。”由于广告成功,产品一上市就十分畅销。这反映出当时
A. 新文化运动的影响日益广泛
B. 追求新思想成为社会时尚
C. 改良社会风俗成为国民共识
D. 广告成为推进文明的工具
【答案】B
【解析】广告成功,说明抓住了当时社会大众的心理,号召“思想日新”“谋卫生”,追求国家进步,反映出当时追求新思想已成为社会时尚,故答案为B项。1913年新文化运动尚未开始,从时间上可排除A项;C项结论不符合史实,“成为国民共识”说法绝对,排除;材料所述只是个案,不能说明广告已经成为推动文明的工具,排除D项。
【考点定位】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物质生活与习俗的变迁·动荡中变化的近代社会生活
- 27 - / 27
【名师点睛】近代中国社会生活变化的原因包括:外来文化的影响和中西文化的交融,如鸦片战争后西方的生产方式和生活习俗的传入;近代以来社会政治变革和民主思潮的推动,如戊戌变法、辛亥革命、新文化运动、五四运动等;社会经济的发展,如自然经济的瓦解、近代民族工业的产生和发展等;政府政策的影响,如民国政府的“剪辫易服”和迫令放足等。本题考查近代社会习俗的变化在广告宣传中的体现,广告的成功,说明抓住了当时社会大众的心理,“精神日旺,思想日新”也反映出1913年即戊戌变法和辛亥革命之后追求新思想、追求进步的社会潮流。
28. 孙中山的“三民主义”宣称:“今者由平民革命以建国民政府,凡为国民皆平等以有参政权。“新三民主义”宣称“凡真正反对帝国主义之个人及团体,均得享有一切自由及权利。而凡卖国罔民以效忠于帝国主义及军阀者,无论其为团体或个人,皆不得享有此等自由及权利。上述变化反映出孙中山的民主思想
A. 随中国社会性质的变化而调整
B. 以中国革命任务的变化为转移
C. 与中国革命任务的联系更紧密
D. 具有十分明显的阶级属性特征
【答案】C
【解析】本题考查孙中山的三民主义。根据材料中由旧三民主义发展到新三民主义,享有民主权力的范围扩大,主要是根据当时反帝反封建的革命任务决定的,故C项正确;近代社会中国的社会性质和革命任务一直没有发生变化,故A、B两项错误;孙中山始终代表的是资产阶级的利益,并未发生变化,故D项错误,故选C。
- 27 - / 27
点睛:本题解题的关键点在于要明白孙中山一生都在追求民主,孙中山的民主思想也是和中国革命任务紧密相连的。
29. 毛泽东提出下列理论与观点,按顺序排列正确的是
①调动一切积极因素,把我国建设成为一个强大的社会主义国家
②中国革命第一步是民主主义革命,第二步是社会主义革命
③“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
④要正确区分和处理两类不同性质的社会矛盾
A. ③②①④
B. ③④②①
C. ②③④①
D. ③②④①
【答案】A
【解析】③是在国共十年对峙时期提出的;②是在抗日战争时期提出的;①是在1956年《论十大关系》中提出的;④是在1957年《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的讲话中提出的,综上所述本题答案只能是A。
30. 邓小平的“南方谈话”是一次关键性的讲话,正如党的“十四大”报告中指出:“‘南方谈话’使我们在计划与市场关系问题上的认识有了新的重大突破。”这表明南方谈话
A. 使对外开放出现一个新局面
B. 肯定计划经济体制下所取得的成就
C. 彻底结束“左”倾思想的束缚
- 27 - / 27
D. 为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指明了方向
【答案】D
【解析】材料的论述重点为经济体制改革,排除A; 南方谈话主要是为市场经济体制建立指明了反向,不是总结计划经济的成就,排除B; 十一届三中全会结束了左倾思想的束缚,排除C; 材料“使我们在计划与市场关系问题上的认识有了新的重大突破”,指的是为市场经济体制建立指明了方向,D正确。
第II卷(非选择题)
31.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在古希腊哲学繁星般的智慧天空中,其实智者学派也是一颗璀璨的明星,纵然在哲学争鸣的古希腊时代被苏格拉底的理性论批倒,但其将哲学的思辨注入了古希腊哲学思想的肌体;即使他们在思辨的道路上走到另一个极端,但正如一些学者所言:没有智者学派,就很难设想苏格拉底、柏拉图、亚里士多德
——冉海涛《古希腊智者学派之浅析》
材料二文艺复兴在各方面都创造了毫不逊色于古希腊古罗马的文化成就。伯鲁乃列斯基的佛罗伦萨大教堂穹顶从古罗马万神庙而来,米开朗琪罗的圣彼得大教堂穹顶更是将恢宏壮阔、庄严崇高发挥到无以复加。
——张卫、朱江《略论文艺复兴建筑的历史成因及历史地位》
- 27 - / 27
材料三18世纪法国的启蒙运动是一场伟大的思想解放运动,这场持续了几乎整整一个世纪的运动涌现出了一大批启蒙思想家,即曾被恩格斯所称赞的“为行将到来的革命启发过人们头脑的那些伟大人物”;创造了法国历史上一个灿烂夺目的时代,因而人们一般把18世纪称作法国的“启蒙世纪”或“哲学家的世纪”。
——摘编自黄淳《十八世纪法国启蒙运动的兴起及其特点》
(1)依据材料一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智者学派的主要主张及其形成的背景。
(2)材料二反映了什么现象?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该现象出现的主要原因。
(3)依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启蒙世纪”所倡导的主要思想及其产生的主要影响。
【答案】(1)主要主张:“人是万物的尺度”。背景:雅典城邦奴隶制经济发达;公民直接参政促使人的社会地位得以提高。
(2)现象:文艺复兴时期造就了许多气势恢宏的建筑。主要原因:意大利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人文主义思潮的影响。
(3)主要思想:天赋人权;民主、科学、自由、平等;三权分立思想;社会契约论;人民主权说;法律面前人人平等。(任意五个就可以)主要影响:成为早期欧美资产阶级革命的思想武器;成为法国大革命的指导思想;鼓舞了亚非拉地区的民族解放运动。
【解析】(1)通过仔细阅读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不难发现“人是万物的尺度”是智者学派的主要主张。其形成的背景要从经济方面雅典城邦奴隶制经济发达、商业繁荣,还要从政治方面雅典的民主政治使人的地位提高也会出现人文精神。
- 27 - / 27
(2)材料二反映的现象是指高大、气势恢宏的建筑的出现,这些建筑物都是人建造的,体现的是对人的肯定,所以该现象出现的主要原因要从经济方面资本主义萌芽出现、思想方面人文主义思想的影响等。
(3)“启蒙世纪”所倡导的主要思想其实就是回答出常见的启蒙思想即可,例如,天赋人权;民主、科学、自由、平等均是可以作为答案的。其产生的主要影响其实就是回答出启蒙运动的影响即可,例如,成为法国大革命的指导思想、鼓舞了亚非拉地区的民族解放运动、为资产阶级革命描绘了理性的蓝图、设计好了社会方案等。
32. 阅读下列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材料一董仲舒对儒家思想作了发挥,他宣扬天是万物的主宰,皇帝是天的儿子,即天子,代表天统治人民,因此全国人民都要服从皇帝的统治,诸侯王也要听命于皇帝。这叫做“大一统”。
材料二黄宗羲在《明夷待访录》中说:“凡天下无地而得安宁者,为君也。是以未得之也,荼毒天下之肝脑,离散天下之子女,以博我一人之产业,曾不惨然,曰:我固为子孙创业也。其既得之也,敲剥天下之骨髓,离散天下之子女,以奉我一人之淫乐,视为当然,曰:此我产业之花息也。然则,为天下之大害者,君而已矣。”
评论上述材料中关于君主专制的观点。(要求:围绕材料的两种观点并结合时代背景展开评论)
- 27 - / 27
【答案】材料一:宣扬君权神授。董仲舒处于中国封建社会初步发展时期,君主专制有利于统一的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建立和巩固;董仲舒的观点适应了地主阶级加强中央集权,削弱地方割据势力和发展封建经济的需要,推动了统一封建国家的巩固,西汉进入强盛时期。
材料二:在君主专制下,天下没有任何地方可以安宁,是天下的大害。黄宗羲处于封建社会的衰落期,君主专制成为限制社会进步的枷锁。黄宗羲的观点在继承古代民本思想的基础上有所创新和发展,反映了中国封建社会衰落时期资本主义生产关系萌芽对封建制度的质疑和挑战,具有进步意义,对后来的反封建斗争有着积极的影响。
【解析】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依据所学及材料分析评价历史观点的能力。首先要依据材料归纳出其观点,材料一是主张君主专制和君权神授,材料二反对君主专制。然后结合上述两人所处的时代对两人的观点进行分析评价。
考点: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儒家思想的发展变化·董仲舒与黄宗羲的思想
33.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季康子问政于孔子日:“如杀无道以就有道,何如?”孔子对曰:“子为政,焉用杀?子欲善而民善矣。君子之德风,小人之德草,草上之风必偃。”“道之以政,齐之以刑,民免而无耻;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能行五者于天下为仁矣。”请问之。曰:“恭、宽、信、敏、惠。恭则不侮,宽则得众,信则人任焉,敏则有功,惠则足以使人
——《论语》
- 27 - / 27
材料二除非哲学家就是王,或者这个世界上的王和君主都具有哲学的精神和力量,使政治的伟大和智慧合二为一,并把那些只追求两者之一而不顾另一的平庸的人们驱逐到一旁去;否则城邦就绝不会免于灾难而得到安宁……而且,我相信就连全人类也不会得到安宁,……唯有到了那时候,我们的这个国家才有获得生命并见到天日的可能
——《柏拉图全集》第二卷
材料三柏拉图认为有五种政体形式:贵族政体、荣誉政体、寡头政体、民主政体和专制政体。……他的理想国家是贵族政体,在其中,体现为哲学王的理性要素居于至高无上的地位,而人们的理性也控制着他们的欲望。柏拉图强调,这种政体虽然只是个理想,但却是一个值得追求的很有意义的目标。“对一个国家来说,贵族政体是模范政体,因为在这个政体形式中我们发现了所有阶级之间的那种正当的从属关系
——【美】斯通普夫《西方哲学史》
请回答:
(1)根据材料一,归纳孔子的治国主张,其思想有何进步意义?
(2)根据材料二、三,概括柏拉图认可的模范政体的主要特点.
(3)综合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孔子和柏拉图两人治国主张的相同之处。分别指出两者的观点在当时无法实现的原因。
【答案】(1)主张:德治(或为政以德、仁)。
意义:有利于缓和社会矛盾,稳定社会秩序。
(2)特点:依靠哲学王的智慧管理国家;强调人的理性;所有阶级之间各守本分,各司其职。
(3)相同:都主张贤人治理国家(或都强调道德在政治中的作用)。
- 27 - / 27
原因:孔子的主张不适合诸侯争霸的需要;柏拉图的理想国主张不符合当时现实政治的需要。
【解析】(1)通过仔细阅读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不难发现材料一主要涉及到孔子的德,所以孔子的治国主张也就可以归纳为以德治国即可。其思想的进步意义主要体现在和谐社会人际关系、稳定社会统治秩序等。
(2)柏拉图认可的模范政体的主要特点按照材料二、三分层次概括即可,例如,材料二中的“哲学家就是王”、材料三中的“理性控制欲望、理想国家是贵族政体”等均是可以作为答案的。
(3)孔子和柏拉图两人治国主张的相同之处主要突出二者均强调德治即可。两者的观点在当时无法实现的原因要分别回答,例如,孔子生活的时代是诸侯争霸、连年战争的时代,没有那个统治者会以德治国的。
- 27 - / 27
相关文档
- 高中语文精品课件雷雨12021-04-13 23:38:3220页
- 2019-2020学年新教材高中物理第1章2021-04-13 23:37:406页
- 高中数学第8章圆锥曲线方程(第18课2021-04-13 23:37:039页
- 高中地理第三章生产活动与地域联系2021-04-13 23:35:2117页
- 高中英语教案:必修二(Unit3 Computer2021-04-13 23:34:044页
- 高中数学必修4教案:2_备课资料(1_1_22021-04-13 23:33:203页
- 高中数学:《行线分线段成比例定理》2021-04-13 23:33:008页
- 2020年天津市普通高中学业水平等级2021-04-13 23:31:149页
- 2018-2019学年湖北省宜昌市部分示2021-04-13 23:30:548页
- 福建省南安一中2020年普通高中物理2021-04-13 23:30:3811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