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584.42 KB
- 2021-04-13 发布
● 必修3 稳态与环境 ●
第八单元 生命活动的调节
第24讲 人体的内环境与稳态
[考纲明细] 稳态的生理意义(Ⅱ)
考点1 内环境的组成及理化性质
1.内环境的组成及关系
(1)体液与内环境
(2)不同细胞所处的内环境
(3)内环境三种组成成分的转化
2.内环境的成分
(1)血浆的成分
水、蛋白质、无机盐、血液运送的物质(营养物质、代谢废物、气体、激素等)。
(2)成分比较:组织液、淋巴的成分和含量与血浆相似,但又不完全相同,最主要的差别在于血浆中含有较多蛋白质。
3.内环境(细胞外液)的理化性质
(1)渗透压
①概念:指溶液中溶质微粒对水的吸引力。
②血浆渗透压大小主要与无机盐、蛋白质的含量有关。
③细胞外液渗透压的90%以上来源于Na+和Cl-。
(2)酸碱度(pH)
正常人血浆近中性,pH为7.35~7.45。血浆pH之所以保持稳定,与HCO、HPO等离子有关。
(3)人体温度
人体细胞外液的温度一般维持在37_℃左右。
4.内环境与外界环境的关系
(1)内环境功能:是细胞生活的直接环境;内环境是细胞与外界环境进行物质交换的媒介。
(2)参与系统:消化系统、呼吸系统、循环系统、泌尿系统。
1.深挖教材
(1)血液、血浆、血清的关系?
提示
(2)细胞液、细胞内液、细胞外液的区别?
提示 ①细胞液指植物细胞大液泡中存在的液体。
②细胞内液指细胞内的液体,包括细胞质基质、线粒体基质等。
③细胞外液是存在于细胞外的液体,主要包括血浆、组织液、淋巴,还有脑脊液等。
2.判断正误
(1)淋巴和血浆中都有浆细胞(√)
(2)膀胱上皮细胞、毛细血管壁细胞、血细胞的内环境分别是尿液和组织液、血浆和组织液、细胞液和血浆(×)
(3)血液、组织液、淋巴等构成细胞生存的内环境(×)
(4)在正常情况下,胰岛素可以出现在内环境中(√)
(5)K+、Na+、氨基酸、葡萄糖、纤维素都可经小肠上皮细胞吸收进入血浆(×)
(6)Na+和Cl-是维持哺乳动物血浆渗透压的主要物质(√)
题组一 内环境各组分间的内在关系
1.如图为人体内环境示意图。图中a、b、c、d表示结构,①~④表示液体,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一般情况下,②中的CO2能向③中扩散
B.构成a和d的细胞,其所处的内环境相同
C.在①和④中都含有一定数量的淋巴细胞
D.若人体出现病理性溶血,①中的血红蛋白含量会偏低
答案 C
解析 分析题图可知,①为血浆,②为组织液,③为细胞内液,④为淋巴。一般情况下,因组织细胞呼吸作用的场所在细胞内,所以③中的CO2浓度高于②中的CO2浓度,CO2由③向②中扩散,A错误;构成a、d结构的细胞分别为毛细血管壁细胞和毛细淋巴管壁细胞,它们所处的内环境分别是组织液和血浆、组织液和淋巴,B错误;毛细淋巴管内的淋巴汇集到淋巴管中,经淋巴循环由左右锁骨下静脉汇入血浆中,因此在淋巴和血浆中都含有淋巴细胞,C正确;若人体出现病理性溶血,即红细胞破裂,其中的血红蛋白进入血浆,则血浆中的血红蛋白含量会偏高,D错误。
2. 如图为人体细胞内液与细胞外液进行物质交换的过程示意图,有关叙述正确的是( )
A.①~③分别代表血液、淋巴和组织液
B.正常情况下,①~③的成分保持恒定不变
C.淋巴细胞和吞噬细胞可存在于②中
D.蛋白质长期供应不足,①处的液体会减少
答案 C
解析 分析图示可知,①~③分别代表组织液、淋巴、血浆,A错误;正常情况下①~③的成分保持相对稳定,处于动态平衡之中,B
错误;淋巴中混悬着大量的淋巴细胞和吞噬细胞,C正确;如果蛋白质长期供应不足,会使血浆蛋白含量减少,引起血浆渗透压降低,血浆中的水分会通过渗透作用进入组织液中,因此组织液含量增加,D错误。
技法提升
巧判四种体液的名称
(1)横式图中,根据结构特点区分
(2)概念图中,根据箭头方向区分
①双向箭头的是:血浆和组织液、组织液和细胞内液。
②只有单方向箭头的是淋巴,据此判断:
a.形成淋巴(指向淋巴)的是组织液。
b.淋巴流向(淋巴指向)的是血浆。
题组二 内环境成分及理化性质的判断
3.关于动物内环境的叙述,错误的是( )
A.血浆pH稳定与血浆的HCO、HPO等离子有关
B.内环境的成分含有尿素、神经递质、血红蛋白
C.血浆渗透压的大小主要取决于血浆中无机盐与蛋白质含量
D.内环境的变化会引起机体自动地调节器官和系统的活动
答案 B
解析 血浆pH稳定与血浆中的缓冲物质(如HCO、HPO等离子)有关,A正确;血红蛋白位于红细胞内,不属于内环境成分,B错误;血浆渗透压的大小主要取决于无机盐与蛋白质的含量,C正确;内环境的变化会刺激机体相应的器官、系统自动完成调节过程,维持内环境的稳态,D正确。
4.下列有关人体内环境的叙述,错误的是( )
A.体液免疫过程中抗原与抗体结合能发生在①中
B.图中②是血浆,内含葡萄糖、血浆蛋白和激素等成分
C.图中③与①最主要的区别是③中的蛋白质含量较少
D.图中④是细胞生存的液体环境,又称细胞外液
答案 B
解析 本题首先应根据题图判断①为血浆,②为组织液,③为淋巴,故B选项中,②是组织液,且组织液中不含血浆蛋白。
技法提升
1.内环境成分分析
一看—
二看—是否是细胞膜上的成分,如载体、受体等
三看—
四看—
排除上述成分,其余均为内环境成分。(如血浆蛋白、水、无机盐、葡萄糖、氨基酸、脂质、O2、CO2、激素、代谢废物等)
2.内环境的生理过程角度分析
考点2 内环境稳态的重要性
1.稳态概念:正常机体通过调节作用,使各个器官、系统协调活动,共同维持内环境的相对稳定状态。
2.实质:内环境中的各种化学成分和理化性质保持相对稳定的状态。
3.调节机制:需要各种器官、系统协调一致的运行,主要依靠
神经—体液—免疫调节网络。
4.意义:内环境稳态是机体进行正常生命活动的必要条件。
5.人体维持内环境稳态的能力是有限的。
稳态遭破坏原因
6.生物体维持pH稳定的机制
1.深挖教材
生理盐水的浓度是多少?医院里给病人输液时为何必须使用生理盐水或质量分数为5%葡萄糖注射液?浓度过高、过低有何后果?
提示 质量分数为0.9%的NaCl溶液及质量分数为5%葡萄糖注射液是血浆的等渗溶液。如果输液时使用的NaCl溶液的质量分数低于或高于0.9%,则会造成组织细胞吸水或失水,从而不能维持正常形态和功能。
2.判断正误
(1)血浆蛋白减少使血浆渗透压升高,出现组织水肿(×)
(2)内环境保持相对稳定有利于机体适应外界环境的变化(√)
(3)维持内环境中Na+、K+浓度的相对稳定有利于维持神经细胞、心肌细胞等可兴奋细胞的正常兴奋性(√)
(4)血液中钙盐过多会引起肌无力(√)
(5)
内环境稳态是一种相对稳定的状态,当外界环境变化不大时,机体一定能维持内环境的稳态(×)
题组一 内环境稳态及意义
1.(2014·全国卷Ⅰ)内环境稳态是维持机体正常生命活动的必要条件,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内环境保持相对稳定有利于机体适应外界环境的变化
B.内环境稳态有利于新陈代谢过程中酶促反应的正常进行
C.维持内环境中Na+、K+浓度的相对稳定有利于维持神经细胞的正常兴奋性
D.内环境中发生的丙酮酸氧化分解给细胞提供能量,有利于生命活动的进行
答案 D
解析 机体通过调节,保持内环境的相对稳定,以适应外界环境的变化,A正确;新陈代谢过程中酶促反应的正常进行依赖于内环境的稳态,B正确;神经细胞的动作电位、静息电位的产生与细胞内外Na+的浓度差和K+的浓度差有关,因此,神经细胞的正常兴奋性的产生依赖于内环境中Na+、K+浓度的相对稳定,C正确;丙酮酸的氧化分解发生在细胞内的线粒体中,而不是内环境中,D错误。
2.以下关于动物内环境和稳态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
A.H2CO3/NaHCO3是维持细胞外液pH稳定的缓冲物质
B.内环境是机体进行正常生命活动和细胞代谢的重要场所
C.内环境遭到破坏,会引起细胞代谢紊乱
D.神经—体液—免疫调节网络是机体维持稳态的主要调节机制
答案 B
解析 H2CO3/NaHCO3是血浆中存在的缓冲对,能调节细胞外液的pH,A正确;细胞是机体进行生命活动和细胞代谢的场所,内环境是机体进行正常生命活动的必要条件,B错误,C正确;机体维持稳态的调节机制是神经—体液—免疫,D正确。
题组二 内环境稳态失调
3.(2017·江苏徐州二模)下列有关人体内环境稳态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
A.蛋白质摄入不足会导致血浆渗透压降低,引起组织水肿
B.淋巴管阻塞引起组织水肿
C.剧烈运动后,机体产生大量的乳酸导致血浆至弱酸性
D.血液中钙盐过多引起肌无力
答案 C
解析 蛋白质摄入不足会导致血浆渗透压降低,组织液回流减弱,组织间隙液体增加,导致组织水肿现象,A正确;淋巴管阻塞导致组织液不能进入淋巴管,组织液增多,引起组织水肿,B正确;剧烈运动后,由于缓冲物质的作用,机体产生大量的乳酸不会导致血浆至弱酸性,C错误;人体血液中Ca2+过少出现抽搐,而血钙过多引起肌无力,D正确。
技法提升
组织水肿是指组织间隙中积聚的组织液过多,原因如图所示:
高考热点突破
1.(2015·全国卷Ⅰ)某同学给健康实验兔静脉滴注0.9%的NaCl溶液(生理盐水)20 mL后,会出现的现象是( )
A.输入的溶液会从血浆进入组织液
B.细胞内液和细胞外液分别增加10 mL
C.细胞内液Na+的增加远大于细胞外液Na+的增加
D.输入的Na+中50%进入细胞内液,50%分布在细胞外液
答案 A
解析 输入动物静脉中的NaCl溶液会从血浆进入组织液,进而进入细胞,A正确;由于处于稳态的动物体内Na+的分布是细胞内液中含量少,细胞外液(组织液)中含量多,故Na+只有少部分进入细胞内液,大部分存在于细胞外液中,C、D错误;细胞外液的增加量大于细胞内液的增加量,B错误。
2.(2015·海南高考)人体中血浆、组织液和淋巴等构成了细胞赖以生存的内环境,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
A.血浆和组织液都有运输激素的作用
B.血浆和淋巴都是免疫细胞的生存环境
C.血红蛋白主要存在于血浆和组织液中
D.组织液中的蛋白质浓度低于血浆中的蛋白质浓度
答案 C
解析 激素通过体液进行运输,A正确;淋巴细胞属于免疫细胞,其生活的内环境是血浆和淋巴,B正确;血红蛋白存在于红细胞内,不属于内环境成分,C错误;与组织液相比,血浆中含有较多的蛋白质,D正确。
3.(2015·江苏高考)通常情况下,人体组织细胞的细胞内液与组织液的生理指标最接近的是( )
A.Na+浓度 B.渗透压
C.K+浓度 D.O2浓度
答案 B
解析 人体组织细胞的细胞内液与组织液相比,其K+浓度高,Na+浓度低,O2由于代谢利用浓度也较低,A、C、D错误;在正常情况下,细胞内外渗透压保持平衡,B正确。
4.(2017·全国卷Ⅰ)血浆渗透压可分为胶体渗透压和晶体渗透压,其中,由蛋白质等大分子物质形成的渗透压称为胶体渗透压,由无机盐等小分子物质形成的渗透压称为晶体渗透压。回答下列问题:
(1)某种疾病导致人体血浆蛋白含量显著降低时,血浆胶体渗透压降低,水分由________进入组织液,可引起组织水肿等。
(2)正常人大量饮用清水后,胃肠腔内的渗透压下降,经胃肠吸收进入血浆的水量会________,从而使血浆晶体渗透压________。
(3)在人体中,内环境的作用主要为:①细胞生存的直接环境,②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血浆 (2)增加 降低 (3)细胞与外界环境进行物质交换的媒介
解析 (1)某种疾病导致人体血浆蛋白含量显著降低时,会导致血浆胶体渗透压降低,而组织液的渗透压基本不变,进而使水分由血浆进入组织液,可引起组织水肿等。
(2)正常人大量饮用清水后,胃肠腔内的渗透压下降,而血浆渗透压基本不变,经胃肠吸收进入血浆的水量增加,从而使血浆晶体渗透压降低。
(3)在人体中,内环境的作用主要为:①细胞生存的直接环境,②细胞与外界环境进行物质交换的媒介。
限时规范特训
一、选择题
1.如图为淋巴和另外三种体液之间相互关系的示意图。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甲、乙、丙分别是细胞内液、组织液和血浆
B.如果淋巴回流受阻,则会导致乙的积累
C.甲和乙中都含有丰富的蛋白质
D.人体内四种体液的pH和温度相近
答案 C
解析 根据四种液体之间的相互关系可以判断出,甲为细胞内液,乙为组织液,丙为血浆。细胞内液和血浆中含有丰富的蛋白质,组织液中含蛋白质较少。
2.(2017·河南安阳一模)下列有关人体内环境各种化学成分和理化性质的叙述,正确的是( )
A.外界环境因素的稳定及人体各器官、系统的活动是维持内环境稳态的基础
B.“摄入过咸食物→……→细胞外液渗透压相对恒定”这一过程只涉及体液调节
C.外界温度的变化也会影响内环境中胰高血糖素和胰岛素含量的变化
D.蛋白质分解成氨基酸只能在消化道中进行,不能在内环境或细胞内进行
答案 C
解析 人体各器官、系统协调一致地正常运行,是维持内环境稳态的基础,A错误; “摄入过咸食物→……→细胞外液渗透压相对恒定”这一过程涉及了神经调节和体液调节,B错误;外界环境温度降低,会导致机体产热增多,葡萄糖消耗量增多,从而使血糖含量下降,此时胰高血糖素分泌增加,C正确;细胞内的蛋白质也会水解产生氨基酸,如衰老损伤的细胞器会被溶酶体中的水解酶水解,D错误。
3.(2014·全国卷Ⅱ)关于在正常情况下组织液生成与回流的叙述,错误的是( )
A.生成与回流的组织液中氧气的含量相等
B.组织液不断生成与回流,并保持动态平衡
C.血浆中的有些物质经毛细血管动脉端进入组织液
D.组织液中的有些物质经毛细血管静脉端进入血液
答案 A
解析 血浆中的某些成分可渗出毛细血管形成组织液,组织液的某些成分也可透过毛细血管壁回流形成血浆,C、D正确;机体与外界的气体交换和血液循环,使血浆中氧气浓度大于组织液,所以生成与回流的组织液氧气浓度不同,A错误;组织液的生成和回流通常维持动态平衡,从而保证了组织液含量的相对稳定,B正确。
4.(2017·河南驻马店质检)如图为肝脏组织局部结构的示意图,其中①②③共同组成内环境。相关叙述正确的是( )
A.肝细胞生活的液体环境是淋巴
B.肝细胞通过协助扩散从①中获得氧气
C.乙酰胆碱可以存在于①中
D.③的渗透压大小主要与葡萄糖含量有关
答案 C
解析 肝细胞生活的液体环境是组织液,A错误;氧气的运输属于自由扩散,B错误;包含乙酰胆碱在内的神经递质可存在于突触间隙中,突触间隙中的液体为组织液,所以乙酰胆碱可存在于①中,C正确;血浆的渗透压大小主要与蛋白质和无机盐的含量有关,D错误。
5.(2017·湖北七市高三联考)下列有关人体内环境稳态及其调节的叙述中,正确的是( )
A.当内环境稳态失调时,细胞的代谢活动都会减弱
B.缺水时,人体通过减少抗利尿激素的分泌,使机体减少水的散失
C
.长期缺少食物蛋白质,会导致血浆蛋白含量下降,进而引起组织水肿
D.在进行剧烈运动时,因部分骨骼肌细胞进行无氧呼吸,导致血浆中pH明显下降
答案 C
解析 内环境稳态失调时,若酶的活性没有改变,细胞的代谢也可能不变,A错误;抗利尿激素能促进肾小管和集合管对水分的重吸收,当机体缺水时,抗利尿激素分泌增多,从而导致尿量减少,使机体减少水的散失,B错误;长期缺少蛋白质,会导致血浆蛋白含量下降,进而使血浆内进入组织液的水分多于回流的水分,引起组织水肿,C正确;人体剧烈运动时无氧呼吸所产生的乳酸会与血浆中的缓冲物质碳酸氢钠反应,使血浆pH维持相对稳定,D错误。
6.(2017·安徽合肥一模)下列不一定发生在人体内环境中的过程有( )
A.正常机体内抗体与抗原的结合
B.某种激素与激素受体的结合
C.肝脏细胞代谢产生的尿素运输到肾小球
D.各种神经递质从突触前膜到达突触后膜
答案 B
解析 抗体和抗原的结合发生在细胞外液,属于内环境,A错误;性激素与性激素受体的结合发生在细胞内,不属于内环境,B正确;肝脏细胞代谢产生的尿素通过血液运输到肾小球,发生在内环境中,C错误;神经递质从突触前膜扩散到突触后膜经组织液传递,发生在内环境中,D错误。
7.(2018·山东济宁邹城一中高三月考)下列有关内环境及稳态的说法,正确的是( )
A.体液就是内环境
B.与组织液相比,血浆含较多的纤维蛋白原等蛋白质
C.当血浆中的物质含量相对稳定时,人不会发生疾病
D.稳态仅指体内温度、pH和渗透压处于相对稳定的状态
答案 B
解析 体液是由细胞内液和细胞外液组成,其中细胞外液是内环境,A错误;组织液、血浆和淋巴三者构成人体细胞生活的内环境,它们基本成分相似,但血浆中含有较多的纤维蛋白原等蛋白质,B正确;人体内环境的稳态是指正常机体通过调节作用,使各个器官、系统协调活动,共同维持的相对稳定状态,所以当血浆中的物质含量相对稳定,而理化性质(如温度、pH、渗透压等)不稳定时,人也会发生疾病,C错误;稳态除了体内温度、pH和渗透压处于相对稳定的状态外,还包括组成成分在含量上的基本稳定,D错误。
8.下列关于人体内环境稳态的叙述,正确的是( )
A.稳态就是指内环境的各种理化性质及其成分处于不变的状态
B.血浆渗透压与蛋白质含量有关,与无机离子含量无关
C.血浆中的水可以来自于消化道、组织液、淋巴
D.坎农提出人体内环境稳态的维持是神经—体液—免疫调节的结果
答案 C
解析 稳态就是指内环境的各种理化性质及其成分处于相对稳定的状态,A错误;血浆渗透压与蛋白质含量及无机离子含量有关,B错误;血浆中的水可以来自于消化道的吸收,组织液的渗透和淋巴循环,C正确;坎农提出人体内环境稳态的维持是神经—体液调节的结果,D错误。
9.(2017·山东滨州质检)奥运健儿在参加10000米长跑比赛时,因较长时间的剧烈运动,会导致机体内供氧不足,此时其血浆pH的变化趋势、引起pH变化的物质、能起缓冲作用的物质分别是( )
A.降低、CO2、Na2CO3 B.降低、乳酸、NaHCO3
C.升高、CO2、H2CO3 D.升高、乳酸、NaHCO3
答案 B
解析
人在长时间运动引起机体缺氧时,细胞进行无氧呼吸,产生较多的乳酸,从而使血液的酸碱度下降,但由于血液中存在缓冲物质H2CO3和NaHCO3,所以碱性NaHCO3来缓冲调节血浆pH,使之处于平衡状态。
10.(2017·河南三门峡市二模)下列有关渗透压的叙述正确的是( )
A.血浆蛋白含量的变化不会影响组织液的渗透压
B.血浆和组织液的渗透压升高都容易引发组织水肿
C.细胞外液渗透压的调节有激素和神经递质的参与
D.细胞外液渗透压的改变不会影响组织细胞的渗透压
答案 C
解析 血浆蛋白含量的变化,会影响血浆渗透压,进而会对组织液的渗透压造成影响,A错误;血浆渗透压增大,血浆会从组织液中吸收水分,组织液减少,不会造成组织水肿,B错误;细胞外液渗透压的调节过程属于神经—体液调节,有激素和神经递质的参与,C正确;细胞外液渗透压影响组织细胞的渗透压,细胞外液渗透压过高,细胞失水,渗透压升高,细胞外液渗透压过低,细胞吸水,渗透压降低,D错误。
11.(2017·乌鲁木齐二诊)肌肉注射和静脉注射都是将药物直接送入人体液的治疗方法,下列有关叙述错误的是( )
A.人体内环境主要包括血浆、组织液和淋巴
B.肌肉注射是将药物直接送到组织液中
C.静脉注射常使用生理盐水以维持正常渗透压
D.两种方法注射的药物都不会出现在淋巴中
答案 D
解析 人体内环境主要包括血浆、组织液和淋巴,A正确;肌肉注射是将药物直接送到组织液中,B正确;临床上给病人输液时通常使用生理盐水是为了维持机体渗透压,进而使内环境维持稳态,C正确;静脉注射药物直接进入血浆,肌肉注射药物直接进入组织液,血浆和组织液相互渗透,组织液通过毛细淋巴管壁可以进入淋巴,因此两种方法注射的药物都会出现在淋巴中,D错误。
12.下表为人体细胞外液和细胞内液的物质组成和含量的测定数据,相关叙述错误的是( )
A.②属于血浆,其渗透压大小主要与血浆无机盐及蛋白质的含量有关
B.②的蛋白质含量减少将导致③增多
C.④属于细胞内液,因为其含有较多的蛋白质、K+等
D.①比④量多,是人体新陈代谢的主要场所
答案 D
解析 由以上分析可知②为血浆,其渗透压大小主要与血浆无机盐及蛋白质的含量有关,A正确;②血浆中的蛋白质减少,将导致血浆渗透压降低,组织液回流减弱,组织间隙液体增加,导致组织水肿现象,B正确;由以上分析可知④为细胞内液,细胞内液中含有较多的蛋白质、K+等,C正确;①是细胞外液,而人体新陈代谢的主要场所是细胞质基质,D错误。
二、非选择题
13.如图是人体局部内环境与细胞代谢示意图,请分析回答:(“[ ]”中填字母,“____”上填文字)
(1)细胞内液约占人体体液的________;d与a、f在成分上的主要区别是d中含有较多的____________;a、d、f合称为____________,d的渗透压大小主要与____________的含量有关,组成c的细胞具体内环境是__________________。
(2)血液中的O2进入组织细胞经过的途径为(用图中的字母表示)______________,共穿过________层膜结构,CO2浓度最高的部位为图中的[ ]________。
(3)某人喝入大量的食醋后________(填“会”或“不会”)引起血浆中的pH明显下降,原因是图中[ ]内存在着________物质。
(4)若g为肝细胞,引起过程②发生的激素是________________。过程③和④的场所分别是____________和________。
(5)若某人长期营养不良,血浆中蛋白质含量降低,会引起图中增多的液体是[ ]__________,将导致组织________。
答案 (1)2/3 蛋白质 细胞外液 无机盐、蛋白质 组织液和血浆 (2)e→d→c→f→g 4 g 组织细胞 (3)不会 d 缓冲 (4)胰高血糖素(和肾上腺素) 细胞质基质 线粒体 (5)f 组织液 水肿
解析 图中a为淋巴,b为毛细淋巴管壁,c为毛细血管壁,d为血浆,e为红细胞,f为组织液,g为组织细胞。血液中的O2由红细胞内的血红蛋白携带,因此血液中的O2被组织细胞利用需经过的途径:红细胞→血浆→毛细血管壁细胞→组织液→组织细胞,其中要穿过红细胞膜、毛细血管壁细胞(一层细胞,两层细胞膜)、组织细胞
膜,共4层膜结构。肝细胞中发生的过程②是指肝糖原分解为葡萄糖的过程,与此有关的激素是升高血糖的激素——胰高血糖素(和肾上腺素)。③和④分别表示有氧呼吸的第一阶段和第二阶段,场所分别为细胞质基质和线粒体。若一个人长期营养不良,其血浆中蛋白质含量降低,导致水分过多地滞留于组织液(f)中,将会引起组织水肿。
14.下面是内环境稳态与各系统的功能联系示意图,请回答相关问题:
(1)a表示________系统,b表示________系统,c表示____________系统,参与内环境稳态维持的还有图中的________系统。
(2)CO2不从组织液进入组织细胞的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
(3)内环境相对稳定,除了图中所示的器官、系统的协调活动外,还必须在________________的调节下进行。
(4)尝试构建人体肝脏内体液间O2、CO2扩散的模型(在框间用实线箭头表示O2扩散方向,用虚线箭头表示CO2。不考虑CO2进入成熟红细胞内液)。
答案 (1)呼吸 消化 泌尿 循环
(2)组织细胞内的CO2浓度高于组织液
(3)神经—体液—免疫
(4)如图
解析 组织细胞与外界环境进行物质交换的媒介是内环境,同时借助多个器官、系统的参与,如呼吸系统吸入O2排出CO2,消化系统消化、吸收食物从而为机体提供营养物质,泌尿系统排出细胞代谢废物。由图可知a吸入O2排出CO2,为呼吸系统;b吸收养料,为消化系统;c排出代谢废物,为泌尿系统。组织细胞内的CO2浓度高于组织液,所以CO2不从组织液进入组织细胞。
15.血液中的红细胞源源不断地为人体组织细胞输送氧气。血浆中无机盐含量的相对稳定对于维持红细胞正常的形态与功能至关重要,为患者输液治疗时为什么要用浓度为0.9%的生理盐水?请设计实验进行探究。
(1)实验材料:略。
(2)方法步骤
①取5支洁净试管,编号为1~5号,分别加入2 mL浓度为0.5%、0.7%、0.9%、1.1%、1.3%的________,并各加入2滴抗凝剂(或柠檬酸钠)。
②将左手无名指消毒,用消毒的采血针刺破皮肤,用小滴管吸血。
③向1~5号试管中分别滴入1滴血,摇匀,放置5 min。
④分别取5支试管中的混合液各一滴,置于5张洁净的已编号的载玻片上制成临时装片,在显微镜下镜检,观察________。
(3)请完善下列预期结果及分析
试管
盐水
红细胞形态
1
0.5%
①体积变大,或涨破
2
0.7%
②________________
3
0.9%
③________________
4
1.1%
④体积缩小
5
1.3%
⑤体积缩小,皱缩
相应的结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讨论
①某学生配制生理盐水时,由于操作不规范致使溶液浓度偏低,他的探究结果会________。
②为了使实验结果更精确,可采取什么样的实验措施?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③生理盐水与体液为等渗溶液,过多注射是否会影响细胞的正常功能?为什么?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2)①NaCl溶液 ④红细胞形态有何变化
(3)②体积变大 ③维持正常形态 相应的结论:0.9%的NaCl溶液能够维持红细胞的正常形态
(4)①偏高 ②分组时缩小浓度梯度 ③会影响;生理盐水的过多注入会打破无机盐离子的稳态,进而影响细胞的正常功能
解析 人的细胞内液中无机盐离子的浓度与0.9%的生理盐水浓度相当,为等渗溶液。低于该浓度,组织细胞会因吸水而涨破,反之则会失水皱缩。生理盐水与细胞内液为等渗溶液,但是成分差别非常大:①氯化物水平明显高于血浆;②缺少正常血浆中的几种物质(如钾、钙、镁)和葡萄糖;③缺少血浆中维持正常pH所需的缓冲物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