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88.50 KB
- 2021-04-13 发布
林芝市二高2019~2020学年第一学期第一学段考试高一化学试卷
注意事项:
1.答题前填写好自己的姓名、班级、考号等信息
2.请将答案正确填写在答题卡上
可能会用到的相对原子质量:H-1 O-16 Na-23 Al-27 S-32 Cl-35.5 K-39
一、单选题(每题3分,共45分)
1. 在盛放浓硫酸的试剂瓶标签上应印有下列警示标记中的( )
A
B
C
D
爆炸品
易燃液体
剧毒品
腐蚀品
A. A B. B C. C D. D
【答案】D
【解析】
【详解】A.警示标志为爆炸品,浓硫酸不具有此性质,故A错误;
B.警示标记为易燃液体的标志,而浓硫酸不能燃烧,则不能使用该标志,故B错误;
C.警示标记为剧毒标志,而浓硫酸无毒,不能使用该标志,故C错误;
D.警示标记为腐蚀性液体的标志,浓硫酸具有腐蚀性,则使用该标志,故D正确。
故选: D。
2. 关于粗盐提纯的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 溶解粗盐时,应多加水尽量使溶液稀些,防止食盐溶解不完全
B. 滤去不溶性杂质以后,将滤液移至坩埚内加热浓缩
- 10 -
C. 当蒸发到有大量晶体析出,剩有少量溶液时,停止加热,利用余热将液体蒸干
D. 将制得的晶体转移到新制过滤器中用大量水进行洗涤
【答案】C
【解析】
【详解】A. 溶解时不是越稀越好,如果溶液太稀,蒸发时就要消耗更多的能量和更长时间才能蒸干,A项错误;
B. 滤液应该移至蒸发皿加热浓缩,B项错误;
C. 蒸发时,当有大量晶体析出时应停止加热,用余热蒸干滤液,以免晶体受热后飞溅出来,不仅造成损失,而且可能因此发生意外事故,C项正确;
D. 晶体应该用少量水洗涤,加水至浸没沉淀即可,否则制得的晶体会有很多溶于水,D项错误;
答案选C。
3. 下列关于蒸馏实验中仪器使用的说法错误的是( )
A. 酒精灯内酒精不超过容积的2/3 B. 蒸馏烧瓶应垫上石棉网加热
C. 蒸发和蒸馏过程中都需用到玻璃棒 D. 接收馏分的仪器名称为锥形瓶
【答案】C
【解析】
【详解】A、酒精灯内的酒精不超过容积的,防止酒精过多引起失火,故A说法正确;
B、蒸馏烧瓶的受热面积大,为防止受热不均应垫上石棉网加热,故B说法正确;
C、蒸馏无需搅拌、引流等,不需要使用玻璃棒,故C说法错误;
D、接受馏分的仪器常用锥形瓶,故D说法正确;
答案选C。
4. 下图所示四种化学实验操作名称按①②③④顺序排列分别为( )
A. 过滤、蒸发、蒸馏、萃取(或分液或萃取分液)
- 10 -
B. 过滤、蒸馏、蒸发、萃取
C. 蒸发、蒸馏、过滤、萃取
D. 萃取、蒸馏、蒸发、过滤
【答案】A
【解析】
【详解】过滤是分离不溶性固体与液体混合物,主要玻璃仪器由:玻璃棒、烧杯、漏斗;蒸发是利用加热的方法,使溶液中溶剂不断挥发而析出溶质(晶体)的过程,主要仪器:蒸发皿、玻璃棒、坩埚钳、酒精灯;蒸馏是利用混合物中各组分的沸点的不同,分离两种互溶的液体,主要仪器有:蒸馏烧瓶、冷凝管、锥形瓶、酒精灯;萃取分液是利用物质在互不相溶的溶剂里溶解度的不同,用一种溶剂把物质从它的另一种溶剂中提取出来,萃取后两种互不相溶的液体分离的操作叫分液,主要仪器:分液漏斗。故①②③④顺序排列分别为过滤、蒸发、蒸馏、萃取分液;
答案选A。
5. 将碘水中的碘萃取出来的实验中,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A. 分液漏斗使用前要检验它是否漏水
B. 萃取剂要求不溶于水,且比水更容易使碘溶解
C. 注入碘水和萃取剂,倒转分液漏斗反复用力震荡后立即分液
D. 分液时,打开旋塞,使下层液体从下口流出,上层液体从上口倒出
【答案】C
【解析】
【详解】A.为防止漏液,使用前要检查分液漏斗是否漏液,故A正确;
B.碘在CCl4中的溶解度比在水中的溶解度大,可用四氯化碳萃取,故B正确;
C.震荡后需静置分层后分液,故C错误;
D.下层液体下口流出,上层液体从上口倒出,以免污染液体,故D正确;
故选C。
【点睛】考查分液与萃取,题目难度不大,注意相关化学实验的基本操作方法,萃取剂的选择必须符合下列条件:溶质在萃取剂中的溶解度比在原溶剂中要大;萃取剂与原溶剂不相溶;萃取剂与溶质不反应;
6. 在0.1 mol Na2SO4中所含Na+数目约为( )
A 6.02×1022个 B. 1.204×1023个 C. 0.1个 D. 0.2个
- 10 -
【答案】B
【解析】
【详解】1个 Na2SO4Na+数目为2,则0.1mol Na2SO4中含有0.1mol×2=0.2mol Na+,数目约为nNA=0.2×6.02×1023=1.202×1023,故选B。
7. 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 SO2的摩尔质量是64g/mol
B. 2mol O2的摩尔质量是64g/mol
C. SO2的摩尔质量是64g
D. 摩尔质量就是相对分子质量
【答案】A
【解析】
【详解】A.SO2的摩尔质量是64g/mol,A正确;
B.O2的摩尔质量是32g/mol,或2mol O2的质量是64g,摩尔质量不随量的多少而改变,B错误;
C.摩尔质量的单位是g/mol,C错误;
D.摩尔质量的数值与相对分子质量相等,单位是g/mol,D错误;
答案选A。
8. 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 6.02×1023个分子的体积约是22.4 L
B. 0.5 mol H2的体积为11.2 L
C. 标准状况下,1 mol水的体积为22.4 L
D. 标准状况下,22.4 L O2物质量为1mol
【答案】D
【解析】
【详解】A.未注明温度和压强,无法确定气体的体积,故A错误;
B.未注明温度和压强,无法确定气体的体积,故B错误;
C.标准状况下水不是气体,所以1mol水的体积不是22.4L,故C错误;
D.标准状况下氧气为气体,所以22.4L氧气的物质的量为=1mol,故D正确;
综上所述答案为D。
- 10 -
9. 50mL1mol•L-1AlCl3溶液中Cl-的物质的量是( )
A. 50mol B. 0.05mol C. 150 mol D. 0.15mol
【答案】D
【解析】
【详解】50 mL 1 mol•L-1AlCl3溶液中Cl-的物质的量是:1 mol•L-1×0.050 L×3=0.15 mol,答案选D。
10. 将5mol·L-1盐酸10mL稀释到200mL,再取出5mL,这5mL溶液的物质的量浓度是( )
A. 0.05mol·L-1 B. 0.25mol·L-1 C. 0.1mol·L-1 D. 0.5mol·L-1
【答案】B
【解析】
【详解】设稀释到200mL的盐酸的浓度为c,根据稀释定律可知,稀释前后HCl的物质的量相同,则得如下关系式5mol•L-1×10mL=200mL×c,解得c=0.25mol/L,因溶液是均匀的,从稀释后的盐酸中取出5mL,这5mL溶液的物质的量浓度与稀释后盐酸的浓度相同,也为0.25mol/L,故选B。
【点睛】从稀释后的盐酸中取出5ml盐酸,由于溶液是均匀的,所以取出的5ml盐酸的浓度等于稀释后盐酸的浓度。
11. 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 胶体中的分散质直径d>100 nm
B. 通过观察外观的方法可以区别胶体和溶液
C. 利用丁达尔效应可以区别溶液与胶体
D. 胶体区别于其他分散系的本质特征是丁达尔效应
【答案】C
【解析】
【详解】A.胶体是一种分散质直径介于1 nm~100 nm之间的分散系,故A错误;
B.从外观上看,胶体和溶液都是澄清透明体系,所以通过观察不能区分胶体和溶液,故B错误;
C.丁达尔效应是区分胶体与溶液的一种最常用的方法,故C正确;
D.胶体区别于其他分散系的本质特征是分散质粒子的大小,其直径介于1~100 nm之间,故D错误;
- 10 -
答案选C。
12. 下列关于胶体、溶液、浊液的说法中正确的是
A. 胶体和溶液均是无色透明的
B. 胶体与浊液的本质区别是胶体是均一透明的,而悬浊液是浑浊的
C. 利用丁达尔效应可以鉴别三者
D. Fe(OH)3既可以形成胶体也可以形成浊液
【答案】D
【解析】
【详解】A. 胶体和溶液均一透明,但不一定无色,如氢氧化铁胶体为红褐色,硫酸铜溶液为蓝色,A项错误;
B. 分散系本质区别是分散质微粒的直径大小,分散质微粒直径小于1nm为溶液,大于100nm为浊液,1−100nm为胶体,与是否透明无关,B项错误;
C. 丁达尔效应是胶体特有的性质,但不能区别溶液与浊液,C项错误;
D. Fe(OH)3粒子直径在1-100nm之间是以胶体形式存在,而大于100nm时形成浊液,D项正确;
答案选D。
13. 现有以下物质:①NaCl溶液 ②CH3COOH ③NH3 ④BaSO4 ⑤蔗糖 ⑥H2O,其中属于电解质的是( )
A. ②③④ B. ②④⑥ C. ③④⑤ D. ①②④
【答案】B
【解析】
【详解】在水溶液里或熔融状态下自身能导电的化合物叫做电解质。
①NaCl溶液是混合物,不是电解质;②CH3COOH溶于水可导电,是电解质;③NH3溶于水反应,生成的溶液可导电,但不是自身导电,不是电解质;④BaSO4熔融状态下可电离成离子,可以导电,是电解质; ⑤蔗糖溶于水不能电离出离子,溶液不导电,不是电解质;⑥H2O可微弱的电离出氢离子和氢氧根离子,可导电,是电解质;
答案选B。
【点睛】该题要利用电解质的概念解题,在水溶液里或熔融状态下自身能导电的化合物叫做电解质。
14. 下列属于非氧化还原反应的是
- 10 -
A. 2H2O22H2O +O2↑
B. Cl2+H2OHCl+HClO
C. SO2 + 2NaOH===Na2SO3 + H2O
D. C+4HNO3(浓) CO2↑+4NO2↑+2H2O
【答案】C
【解析】
【详解】A.2H2O22H2O +O2↑存在化合价变化,氧元素由−1价变为0价和−2价,属于氧化还原反应,A项不选;
B.Cl2+H2OHCl+HClO中存在Cl元素的化合价变化,属于氧化还原反应,B项不选;
C.SO2 + 2NaOH=Na2SO3 + H2O中不存在元素化合价变化,不属于氧化还原反应,C项选;
D.C+4HNO3(浓) CO2↑+4NO2↑+2H2O存在元素化合价变化,碳元素由0价变为+4价,氮元素由+5价变为+4价,属于氧化还原反应,D项不选;
答案选C。
【点睛】氧化还原反应是常考点,其规律口诀为:升失氧,降得还,若说剂,则相反。本题中分析出各元素化合价的变化是解题的突破口。
15. 汽车尾气转化反应之一是2CO +2NON2+2CO2,有关该反应说法正确的是( )
A. CO是氧化剂 B. NO被氧化 C. CO得到电子 D. NO发生还原反应
【答案】D
【解析】
【分析】
反应2CO +2NON2+2CO2中C由+2价变为+4价,失去电子被氧化,CO是还原剂; N从+2价变为0价,得到电子被还原,NO是氧化剂。
【详解】根据上述分析可知,
A.CO是还原剂,A错误;
B.NO被还原,B错误;
C.CO失去电子,C错误;
- 10 -
D.NO发生还原反应,D正确;
答案选D。
二、综合题(共55分)
16. 蒸馏是实验室制备蒸馏水的常用方法。
(1)图I是实验室制取蒸馏水的常用装置,图中明显的错误是_________________。
(2)仪器A的名称是_____________,仪器B的名称是______________。
(3)实验时A中除加入少量自来水外,还需加入少量__________,其作用是__________________。
(4)图II装置也可用于少量蒸馏水的制取(加热及固定仪器略),其原理与图I完全相同。该装置中使用的玻璃导管较长,其作用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烧杯中还应盛有的物质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 冷凝管进出水口颠倒 (2). 蒸馏烧瓶 (3). 冷凝器 (4). 碎瓷片 (5). 防止液体暴沸 (6). 冷凝水蒸气 (7). 冰水
【解析】
(1)蒸馏时,为充分冷凝,应使水充满冷凝管,从下端进水,上端出水,故答案为冷凝管进出水口颠倒;(2)由仪器的图形可知A为蒸馏烧瓶,B为冷凝管;(3)液体在加热时为了防止液体暴沸,可加入碎瓷片(沸石);(4)该装置中使用的玻璃导管较长,其作用是冷凝水蒸气;为了增强冷凝效果,可以用冰水混合物使水蒸气充分冷凝。
17. 过滤是常见的分离方法,根据所学知识回答下列问题:
(1)欲除去KNO3固体中混有的少量KCl杂质,向溶解后的溶液中加入适量的AgNO3溶液,使氯化钾转化为_________ 沉淀。(填化学式)
(2)将混合液进行过滤,过滤装置和操作如图所示,指出图中的两处错误:
- 10 -
①________;
②________。
【答案】 (1). AgCl (2). 没有利用玻璃棒引流 (3). 漏斗下端没有紧靠烧杯内壁
【解析】
【详解】(1)KCl可以和AgNO3反应生成AgCl沉淀;
(2)过滤液体时,要注意一贴二低三靠的原则:一贴:用少量水润湿的滤纸要紧贴漏斗壁,二低:滤纸边缘低于漏斗边缘、滤液低于滤纸边缘,三靠:烧杯紧靠玻璃棒、玻璃棒靠在三层滤纸上、漏斗下端口紧靠烧杯内壁,过滤时为了防止液体外流,要用玻璃棒引流,使液体沿玻璃棒缓慢倒入漏斗中,该图中的错误之处是:漏斗下端管口没有紧靠烧杯内壁,并且未用玻璃棒来引流。
18. 实验室需配制480mL 2.0mol/L的KOH溶液。
(1)若用固体KOH配置,则需选用________mL容量瓶。
(2)用托盘天平称取KOH的质量________。
(3)实验过程中两次用到玻璃棒,其作用分别是:_______、_______。
(4)下列操作的正确顺序是:B→_____→_____→____→____→____→G (用字母表示) 。
A.冷却 B.称量 C.洗涤 D.定容 E.溶解 F.转移 G.摇匀
(5)现实验室需要量取稀盐酸24.5mL,宜选用的量筒最大体积应为_______。
A.50mL B.10mL C.25mL D.20mL
【答案】 (1). 500 (2). 56 g (3). 搅拌 (4). 引流 (5). C (6). E (7). A (8). F (9). D (10). C
【解析】
【详解】(1)实验室选用容量瓶要遵循“大而近”的原则,实验室没有480mL的容量瓶,所以需选用500mL容量瓶;
(2)用托盘天平称取KOH的质量为m=M×n=M×c×V=56 g/mol×2 mol/L×0.5 L=56 g;
(3)实验过程中两次用到玻璃棒,分别是溶解时用来搅拌加速溶解,将溶液转移到容量瓶时用来引流;
- 10 -
(4)操作的正确顺序是:称量→溶解→冷却→转移→洗涤→定容→摇匀;
(5)量取稀盐酸24.5mL,遵循“大而近”的原则,宜选用的量筒最大体积应为25 mL。
19. 根据所学知识完成下列空格,并写出相应的计算过程。
(1)①5g H2 的物质的量_______。
②标准状况下体积是_______。
(2)①2mol H2SO4中H2SO4分子个数是_______。
②将其溶解在水中形成2L溶液后物质的量浓度为____。
【答案】 (1). 2.5 mol (2). 56 L (3). 1.204×1024 (4). 1mol/L
【解析】
【详解】(1)① 5g H2 的物质的量为n(H2)==2.5 mol;
②5g H2标准状况下体积是:V(H2)=Vm×n=22.4L/mol×2.5mol=56 L;
(2)①2mol H2SO4中H2SO4分子个数是:N=n×NA=2×6.02×1023=1.204×1024;
② 2mol H2SO4溶解在水中形成2L溶液后物质的量浓度为c===1 mol/L。
- 10 -
相关文档
- 【化学】甘肃省天水一中2020-20212021-04-13 13:19:426页
- 西藏林芝市第二高级中学2019-20202021-04-12 18:42:287页
- 2019-2020学年甘肃省天水一中高一2021-04-12 13:05:358页
- 【物理】甘肃省天水市天水一中20202021-02-27 08:54:2711页
- 【历史】西藏林芝市第二高级中学202021-02-26 22:14:3513页
- 2018-2019学年西藏林芝市第二高级2021-02-26 22:14:319页
- 2019-2020学年甘肃省天水一中高一2021-02-26 21:59:086页
- 2018-2019学年甘肃省天水市一中高2021-02-26 21:39:055页
- 西藏林芝二高2019-2020学年高一上2021-02-26 21:37:139页
- 西藏林芝市第二高级中学2019-20202021-02-26 21:34:0410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