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777.00 KB
- 2021-04-13 发布
2016—2017学年度高二学年第一学期期末考试
地理试卷
一、选择题:(本题共有30个小题,每小题2分、共60分,每个小题只有一个选项符合题意)
2013年12月14日21时11分,我国“嫦娥三号”月球探测器在月面虹湾区着陆。月球表面昼夜温差很大,夜晚温度低至零下180多摄氏度,白天温度高达100摄氏度以上。右图为“月面虹湾区域影像图”。据此完成1~2题。
1.获取“虹湾”区域影像,利用的地理信息技术是
A.遥感技术 B.全球定位技术
C.地理信息技术 D.数字地球
2.月球表面昼夜温差大的原因之一是
A.月球较地球更接近太阳 B.月面缺少大气调节作用
C.月球没有自转和公转运动 D.月面形态比较单一
索契冬奥会于2014年2月7日20时14分(东四区区时)正式开幕,下图为“北半球部分区域图”。据此完成3~4题。
3.“时间去哪儿了?”索契冬奥会开幕时北京时间是
A.2月7号24时14分
B.2月8日0时14分
C.2月8号12时14分
D.2月7号16时14分
4.索契冬奥会历时17天,在此期间
A.太阳直射点位于南半球
B.北半球昼长夜短
C.当地正午太阳高度逐渐变小
D.地球公转速度变快
下图为“北半球某区域2014年2月3日某时刻近地面天气形势图”。读图回答5~6题。
5.此时,M地的风向是
A.东北风 B.西北风
C.东南风 D.西南风
6.此时,在N地过境的天气系统是
A.气旋 B.反气旋
C.冷锋 D.暖锋
下图为“地球各圈层间的水分循环示意图”。读图回答7~8。
7.图中①代表的水循环环节是
A.蒸发 B.下渗 C.降水 D.径流
8.下列关于各圈层间相互联系的叙述,正确的是
A.生物生长参与了岩浆岩的形成过程
B.水循环是围绕生物圈进行的
C.地壳物质循环是大气运动的主要动力
D.季风环流参与了海陆间水循环
我国第四个南极科考站—泰山站经过45天的施工,于2014年2月8日竣工并开站运行。下图“南极地区图”。据此完成9~10题。
9.泰山站处于
A.东北信风带
B.东南信风带
C.中纬西风带
D.极地东风带
10.泰山站施工时间的选择,考虑了该时期
A.冰冻范围大 B.天晴且无风
C.白昼时间长 D.有极光现象
阿尔金山位于我国青藏高原北部。下图为“1960—2010年阿尔金山冰川面积及年平均气温变化图”。据此完成11~12题。
11.从总体上看,阿尔金山在1960—2010年间
A.冰川米娜显著增加 B.气温波动下降
C.冰川消融量与年均温具有相关性 D.冰川消融面积过半
12.导致阿尔金山冰川面积变化的最主要原因是
A.全球气候变暖 B.寒潮频发 C.地壳抬升 D.流水侵蚀
据中国地震台网测定,2014年2月12日17时19分,新疆于田县发生7.3级地震。下图为“地震发生示意图”。据此完成13~14题。
13.图中地质构造为
A.背斜 B.向斜
C.断层 D.凹陷
14.地震发生时,合理避灾的方法是
A.躲避在高大建筑物附近
B.通过电梯及时转移
C.跳楼逃生
D.有序撤到空旷地带
2013年11月。我国启动实施一方是独生子女的夫妇可生育两个孩子的政策。下图为“我国2003—2012年人口出生率、死亡率及自然增长率变化图”。据此完成15~16题。
15.2003—2012年我国人口增长状况是
A.出生率大幅上升
B.自然增长率总体呈下降趋势
C.死亡率持续下降
D.人口总数不断减少
16.我国实施该项生育政策可能带来的影响有
A.人口迁移数量减少
B.老年人口比例下降
C.人口进入高增长阶段
D.环境人口容量增加
下图为“我国东部某城市空间发展方向模式图”,读图回答17~18题。
17.从城市功能区的合理布局考虑,图中甲、乙、丙三地分别是
A.商贸区、轻工业区、重工业区
B.轻工业区、商贸区、重工业区
C.重工业区、商贸区、轻工业区
D.重工业区、轻工业区、商贸区
18.图中住宅区的区位优势是
A.土地价格低 B.对外交通便利
C.环境条件优越 D.位于城市中心区
2013年8月21日,连(云港)淮(安)扬(州)镇(江)铁路项目正式立项。下图为“连淮扬镇铁路规划线路图”,据此完成19~20题。
19.有关图示城市的服务范围和功能,叙述正确的是
A.上海市服务功能最多
B.南京市服务范围最大
C.每个城市的服务范围不重合
D.同等级城市的服务功能相同
20.建设“连淮扬镇铁路”的积极意义是
A.根本改变沿线城市空间形态
B.解决苏北地区能源短缺问题
C.使得全省城市化水平保持一致
D.促进苏南、苏中和苏北区域联系
2013年9月29日,中国(上海)自由贸易试验区正式挂牌成立,成为我国大陆上的第一个自贸区,其成立对于探索我国对外开放的新路径和新模式有着深远的意义。下图为“中国(上海)自由贸易试验区位置图”。据此完成21~22题。
21.该自贸区的区位优势是
A.临江沿海 B.能源资源充足
C.土地后备资源丰富 D.重工业基础雄厚
22.该自贸区的设立对上海的影响是
A.加剧人口向外迁移 B.增加第一产业比重
C.提高对外开放程度 D.减缓城市化进程
19世纪上半叶,德国鲁尔区发展成为世界上最大的传统工业区。但在经历了近一个世纪的繁荣后,曾走向衰落。后在20世纪60年代经过整治,经济再度繁荣。完成23~24题
23.鲁尔区发展的优势区位条件
A.充足的铁矿资源 B.最早完成资本主义革命
C.海岸线曲折,多优良港口 D.丰富的煤炭资源
24.以下属于鲁尔区综合整治措施的是:
①减少企业数量,扩大企业规模;②钢铁工业向内陆转移;
③引进了技术精良的大型石化企业; ④区内建立数所高等院校;
⑤减少了铁路交通建设,采用网上销售;⑥控制排污,植树造林,优化环境
A.①②⑤ B.①④⑥ C.②③⑥ D.②④⑤
下图为“我国沿海某市制鞋企业转移情况示意图”,读图回答25~26题。
25.该市鞋企到亚洲国家如越南、印度、缅甸等地设厂考虑的主要因素有
①劳动力 ②技术 ③市场 ④动力
A.①② B.③④
C.①③ D.②④
26.该市鞋企的转移对转入地的影响可能有
A.有利于改善生态环境
B.促进高新技术产业发展
C.减少当地就业机会
D.促进产业结构调整
城市化率反映城市化水平。下图为“1992-2010年北京市城市化率及地下水埋藏深度变化图”。据此完成27~28题。
27.1992—2010年,北京
A.城市化率不断下降 B.城市化速度持续加快
C.城市化经历了四个阶段 D.城市化水平较高
28.北京地下水埋藏深度与城市化具有关联性,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跨流域调水引起了地下水埋藏深度上升
B.城市绿地面积扩大造成了地下水埋藏深度下降
C.生产生活污水排放使得地下水埋藏深度上升
D.过度开采地下水导致了地下水埋藏深度下降
下图为“人类文明不同发展阶段的经济资源及生产力发展水平示意图”,读图回答29~30题。
29.对矿产、能源依赖最强的人类文明发展阶段是
A.采猎文明 B.农业文明 C.工业文明 D.信息文明
30.人类文明发展过程中,促进生产力跨越式发展的主导因素是
A.资源 B.科技 C.市场 D.交通
三、综合题(4题,共40分)
31.阅读材料,完成下列问题。(10分)
材料一 中国货轮“永盛”号从中国的太仓港出发,首航北极航线,经过27天的航行,于2013年9月10日抵达终点荷兰鹿特丹。
材料二 下图为“北极航线示意图”。
料三 下表为“北极航线与苏伊士运河航线比较表”。
(1)与苏伊士运河航线相比,北极航线的主要优点是___ _ ____。
(2)从上海向北驶向北冰洋的航程中,沿岸景观有明显孪化,这种变化体现了地理环境_________的地域分异规律。
(3)摩尔曼斯克是北极圈内的不冻港,该港口终年不冻主要是受洋流影响,该洋流对沿岸气候有_________作用。
(4)航线终点鹿特丹地处中纬度大陆西岸,因常年受_________ (风带)控制,形成终年温和湿润的气候特征;而同纬度大陆东岸属温带季风气候,该气候的成因是_________。
42.阅读材料,完成下列问题。(10分)
材料一 2013年6月“云南省红河哈尼水稻梯田”被批准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
材料二 图1为“哈尼水稻梯田景观图”。
材料三 图2为“哈尼水稻梯田生态系统示意图”。
(1)在山区因地制宜修筑梯田发展种植业主要是对自然因素中________因素的改造。
(2)该区域农业地域类型是________,该农业地域类型的有利气候条件是__________。
(3)哈尼梯田生态系统是自然与人工复合的生态系统,体现了人地和谐。据材料三,该生态系统景观随海拔由高到低依次是________,其中森林在该生态系统中的作用主要是________。
43.阅读材料,完成下列问题(10分).
材料一 如图为“我国煤炭资源流动空间格局图”.
材料二 我国煤炭资源总量丰富,分布广泛.长期以来,煤炭资源地区间调配呈“北煤南运”、“西煤东运”的格局.近年来,为减轻煤炭运输压力,在煤炭资源输出地兴建发电厂,将煤就地转化为电能输出.
(1)山西是煤炭资源的(输出或输入)省份 .
(2)长期以来,承担煤炭资源跨区调配的最主要的交通运输方式是 .
(3)将煤转化为电能输出对输出地大气环境可能带来的影响是 ;煤炭资源调配对输入地能源供给的影响是 .
(4)加强煤炭后备资源储备区的煤炭资源开发利用,对当地社会经济发展的积极意义有 .
44.(10分)某区域内湿地呈斑块状分布。表1中的数据反映该区域湿地的变化。
年份
湿地斑块数目(块)
湿地总面积(hm²)
湿地比率(%)
1976
2251
88893
42.99
1986
3721
39639
19.17
2005
1973
19230
9.30
阅读资料,分析该区域不同时段湿地变化的特点,说明湿地变化对环境的不利影响。
2016—2017学年度高二学年第一学期期末考试
地理试卷答案
一、 单项选择题:共30小题,每题2分,共60分。
题号
1
2
3
4
5
6
7
8
9
10
答案
A
B
B
A
B
C
C
D
D
C
题号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答案
C
A
C
D
B
B
D
C
A
D
题号
21
22
23
24
25
26
27
28
29
30
答案
A
C
D
B
C
D
D
D
C
B
二、 综合题
41.(10分)
(1)航程短通航时段短(2分)
(2)从赤道到两极(纬度地带) (2分)
(3) 增温增湿(2分)
(4)西风带 海陆热力性质差异(4分)
42.(10分)
(1)地形
(2)季风水田农业(水稻种植业) 热量充足,降水丰富
(3)森林—村庄—梯田—河流 涵养水源 保持水土
43.(10分)
(1)输出 (2分)
(2)铁路运输(2分)
(3)空气质量下降 缓解能源紧缺状况(2分)
(4)资源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2分);
促进基础设施建设;增加就业机会;带动相关产业发展(任答一点给1分)(共2分)
44.变化特点:1976---1986年,湿地斑块数量显著增加,湿地破碎,湿地面积大幅度减少。1986----2005年,湿地斑块数量和面积明显减少,湿地萎缩。
不利影响:涵养水源能力减弱;小气候变差;植被覆盖率下降;土壤侵蚀加剧;生态平衡破坏;生物栖息地减少;生物种类(数量)减少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