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49 MB
- 2021-04-13 发布
宁德市2019-2020学年度第一学期期末高二质量检测
历 史 试 题
(满分:100分 作答时间:90分钟)
注意:在本试卷上作答无效,应在答题卡各题指定的答题区域内作答。
第Ⅰ卷 选择题
本大题共25小题,每小题2分,共50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最符
合题目要求
1.孟子曰:“君仁莫不仁,君义莫不义,君正莫不正。一正君而国定矣。”这一主张
A.凸显了主权在民的理念 B.契合了当时统治者的需要
C.渗透出森严的等级意识 D.强调了君主德行的重要性
2.战国时期,针对先代以“亲亲尊尊”为核心的“义”,孟子提出“仁义”;墨子用“兼
爱非攻”取代“亲亲尊尊”;韩非子强化“尊尊”排斥“亲亲”。这体现当时诸子
A.对传统文化的继承和分野 B.完全否定西周的政治理念
C.代表新兴地主阶级的利益 D.重视学术思想的交流互动
3.汉武帝时,丞相十二人,以明经出身只有一人。汉昭帝至汉哀帝时期,十九任丞相中
以明经出身者十位,另外几位也有从经师受儒学的经历。这一变化反映了汉代
A.官员素养提高 B.丞相权势扩大
C.儒学地位上升 D.察举制被废除
4.黄宗羲反思明朝覆灭的原因,提出“天下为主,君为客”,否定维护一家之利的“非
法之法”,批判“是非皆自君主出”。其出发点是
A.发展商品经济 B.弘扬先秦法家精神
C.构建理想社会 D.强调君主主体地位
5.“将文字及图案刻在木板上,施墨,覆纸,刷纸,如此,木板上的文图转化为纸上的正字文图,是谓印刷。”按此原理,“马”字在刻板上应呈现为
A. B. C. D.
6.馆阁体盛行于明清,用于朝廷的诏诰、奏章、公文往来及科举考试等。它集多种字体
的优点于一身,形成规范、匀称的特点。馆阁体的盛行反映了
A.明代开启大一统的局面 B.书法艺术自明代逐渐湮灭
C.政治对书法艺术的影响 D.经济发展助推书法个性化
7.元朝人胡祗遹提到一位杂剧女演员的表演,“危冠而道,圆颅而僧,褒衣而儒……为
母则慈贤,为妇则贞孝……外则曲尽其态,内则详悉其情”。此语意在
A.宣扬儒家伦理道德 B.赞赏元杂剧舞台艺术成就
C.说明女性地位提高 D.揭露元朝尖锐的社会矛盾
8.薛福成写道:“泰西耶稣之教,起源盖出于墨子,虽体用不无异同,而大旨实为相近。”
奕指出,“西法其实法固中国之法也”。这些言论
A.开创了经世致用的学风 B.深刻反思了中国传统思想
C.有利于减少变革的阻力 D.准确分析了中西文化关系
9.1915年起的关于东西方文化的争辩中,杜亚泉认为这是“中外性质之争”,主张
“中西调和”;陈独秀则认为这是“古今之别”,主张“文化取代”。这反映出
A.尊孔复古已成为时代主流 B.当时东西方文化的并生互补
C.民主共和历程的重大突破 D.时人对民族复兴的不懈求索
10.图1为五四期间《新青年》、《晨报副刊》刊登的马克思主义译文篇数统计柱状图,据此可知,马克思主义
A.在中国有较大的影响力
B.成为当时世界主流思想
C.指导中国革命取得胜利
D.取代民主和科学的主张
图1
11.对图2解读正确的是,当时中国
A.火箭技术迈入世界先进国行列
B.科教兴国战略实施且成果卓越
C.经济建设正如火如荼蓬勃开展
D.载人航天技术发展进入新阶段
图2 东方红一号卫星发射成功
12.21世纪以来,《红日》《林海雪原》《红旗谱》等文学作品先后被搬上荧屏,获得高收视率。这些文学作品最早出版于
A.20世纪40年代 B.20世纪50年代
C.20世纪60年代 D.20世纪70年代
13.据统计,第一个五年计划期间,仅工业、运输业和地质勘探等行业约需技术人员30万,而当时仅有技术人员14.8万,缺额15万。基于此,国家
A.发展工科院校 B.恢复全国高考
C.普及义务教育 D.开展扫盲运动
14.苏格拉底说:“最大的乐趣将是把时间花在考查观察那里的人上,如同我在这里所做的那样,找出他们当中谁真的智慧,谁自称智慧其实不智慧。”可见,他主张
A.思想自由 B.美德即知识
C.法律至上 D.认识你自己
15.15世纪,意大利思想家费奇诺认为,人“按照自己的形象塑造了子女”, “倾注了自己的智慧和品德的力量来经营家庭”,“从家庭中得到甜蜜的安慰”。此观点
A.体现对理性的追求 B.否定了专制王权的权威
C.倡导了家长制作风 D.彰显了人文精神的内涵
16.马丁·路德指出,“赎罪票的宝藏是他们(教会)现在用以获得人的财富的网。基督徒须知,应该把钱留作家庭必需的开支,决不可浪费在购赎罪票上。” 这一主张
A.发扬勤劳节俭的美德 B.有利于资本主义经济发展
C.推动民族国家的形成 D.推翻了教会在德国的统治
17.《自然哲学的数学原理》出版后遭到欧陆学者的质疑,经历了1740年法国科学院的实测和1759年哈雷彗星回归观测等科学活动,牛顿学说最终成为欧陆学术的核心。由此可见,
A.社会价值观念遭到颠覆 B.学术观念转变是个缓慢过程
C.欧陆学者放弃学术分歧 D.科学评判标准受国家的影响
18.达尔文的《物种起源》出版后,宗教势力组织信徒出版刊物,叫嚣打倒进化论,“拯救心灵”。这一现象的出现是由于《物种起源》
A.研究生命运动过程 B.促进生物学的发展
C.否定了神学创世说 D.奠定了细胞学基础
19.1773年开始,富翁博尔顿陆续为蒸汽机研发投入四万多英镑。1775年,英国政府颁布法令,同意将瓦特的两项专利有效期延长。据此可知,
A.科学技术是持续发展的过程 B.良好的外部环境推动技术创新
C.制度突破是发明的必要条件 D.当时英国成为科技结合的典范
20. 表1 2008-2012年我国18-70周岁国民人均每天媒介接触时长(分钟)
年份
图书
报纸
电视
电脑
手机
2008年
17.70
22.83
98.29
26.16
4.66
2009年
14.70
21.02
--
64.09
6.06
2010年
16.78
23.69
98.90
42.73
10.32
2011年
14.85
22.00
95.41
47.53
13.53
2012年
15.38
18.91
98.85
46.77
16.22
由表1可知
A.人们主要通过电脑获取信息 B.电视在生活中的地位得到极大提高
(背面还有试题)
C.手机已经基本取代传统媒介 D.现代技术改变人们获取信息的习惯
21.19世纪初期,某一流派更敏感地体察和感受到了代表着“无限”的理想与表征着“有限”的现实的冲突。这一流派的文学风格是
A.浪漫主义 B.现实主义 C.民族主义 D.现代主义
22.某作品描写了法国资产阶级社会发展的一个完整时期,向世界控告腐蚀人们良心的金钱的罪恶,它所创造的典型艺术形象具有哲学的深度和历史真实感。该作品应是
A.《巴黎圣母院》 B.《雾都孤儿》
C.《百年孤独》 D.《人间喜剧》
23.19世纪,一群年轻画家呼吁走出画室,关注真实的“人性”,模糊地记录下稍纵即逝的风景和光线。他们的代表作是
A. B.
《掷铁饼者》 《蜷坐者》
C. D.
《日出·印象》 《白底上的黑色方块》
24.柴可夫斯基经常运用俄罗斯古典民歌中常见的三段式结构形式,对作品的情感意蕴进行强化,还将民间热烈奔放的舞曲节奏融入钢琴曲中。可见,柴可夫斯基的音乐
A.具有浓郁的民族风格 B.对世界音乐产生深远影响
C.开启了交响乐的先河 D.表达了对沙皇统治的不满
25.1994年的电影《阿甘正传》通过对历史影像资料的改动和删减,将阿甘这个角色加入到真实事件的纪录片画面中,呈现了20世纪60年代美国社会运动的历史。这体现了影视艺术
A.成为政治宣传手段 B.对构建历史记忆的作用
C.丰富民众日常生活 D.对历史事件的真实叙述
第Ⅱ卷 非选择题
本卷共4个小题,第26小题16分,第27小题12分,第28小题14分,第29小题8分,共50分,请考生根据要求做答。
26.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6分)
材料一
魏晋以来,佛道两教在哲理及人精神安顿方面有很强的优势,社会影响力广泛,儒学面临严重挑战。唐末五代,政权更迭,割据势力混战,违背儒家伦常的行为层出不穷。宋朝的建立,重新确立了大一统的中央集权体制,但传统的儒家纲常礼教并未得到相应的恢复。于是,宋统治者倡导尊儒读经。而当时儒学沉溺于训诂考据,已不能满足社会的需求,
这就要求对儒家经典加以重新阐释,理学孕育而生。
——摘编自许总《论宋明理学的形成及其历史必然性》等
材料二
在理学的建构过程中,理学家通过讲学、著述等方式向朝廷宣传理学,积极参与各项
事务。南宋后,朱熹的《四书》被列为官学的指定教材,并成为科举取士的标准答案。此外,宋代理学家大力创办非官学的书院,编写蒙学读物和普及教材,在乡里讲学、授徒和道德示范。
——摘编自朱汉民《理学、<四书>学与儒家文明》等
(1)根据材料一,概括理学产生的原因。(6分)
(2)结合材料二和所学知识,概括理学发展的特点并加以评价。(10分)
27.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2分)
材料一
党的无产阶级基础的建立,中心区域产业支部的创造,是目前党在组织方面的重要任务;但农村斗争的发展,小区域红色政权的建立,红军的创造和扩大,是帮助城市斗争、促进革命潮流高涨的主要条件。所以,抛弃城市斗争,是错误的;但是畏惧农民势力的发
展,以为将超过工人的势力而不利于革命,这也是错误的。
——毛泽东《星星之火,可以燎原》
材料二
1978年,邓小平在北方谈话中提出,要用先进技术、先进管理方式来改造企业,加强企业民主管理,建立生产责任制,完善企业考核制度。要打破平均主义,打破大锅饭。他还强调,关起门来不行,要吸收国际先进技术和管理经验,吸收他们的资金。
——摘编自鲍江权《邓小平北方谈话的理论贡献》
(1)概括材料一中关于中国革命道路的观点,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这一观点提出的依据。(6分)
(2)根据材料二,概括邓小平北方谈话的内容。上述材料,体现了中国共产党的哪一优秀品质。(6分)
28.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4分)
材料一
卢梭提倡国民教育是培养良好公民的必要手段。他在《关于波兰政府的建议》中要求儿童到十六岁时,就应该了解并熟知本国的历史、物产、地区状况、法规以及本国的美好事迹和光辉人物等。同时明确地表态不喜欢把贫富不同的人划开两种学校进行教育。为了确保这种平等,卢梭主张国家应给予教育事业部分补贴。
材料二
孟德斯鸠认为在共和政体下,教育的目的是培养爱祖国,爱平等的政治品德。人们优良的政治品德不是生而有之的,而是要通过教育来培养,教育的重要性不言而喻。因此,需要通过家庭教育和社会环境对儿童进行“热爱法律与祖国”的教育。
——以上材料均摘编自朱旭东《18世纪中期至19世纪前期欧美国民教育理论与实践的历史研究》
(1)根据材料一、二,概括卢梭和孟德斯鸠教育思想的相同点。(8分)
(2)结合材料和所学知识,分析卢梭和孟德斯鸠教育思想的影响。(6分)
29.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8分)
材料
图3 戊戌变法时期学会、学堂、报馆分布(1895-1898年)
从材料中提取一个有关维新思想传播的信息,并加以分析。(要求:所提取信息必须源自材料,明确清晰,论证充分,逻辑严密,表述清楚。)
宁德市2019-2020学年度第一学期期末高二质量检测
历史试题参考答案及评分细则
第Ⅰ卷(选择题 共50分)
题号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答案
D
A
C
C
D
C
B
C
D
A
A
B
A
题号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25
答案
D
D
B
B
C
B
D
A
D
C
A
B
第Ⅱ卷(非选择题 共50分)
26.(16分)
(1)儒学受到佛道两教的挑战;传统的儒家纲常礼教遭到破坏;统治者维护大一统的需
要;儒学自身的局限。(6分,答对其中三点即可)
(2)特点:理学发展手段多样化(借助多种途径传播理学);政治化(理学发展与政治相结合);世俗化(注重在民间传播理学)。(6分)
评价:稳固了儒学的正统地位,有利于规范行为,稳定社会秩序;但也成为维系专制统治的工具,禁锢了人性。(4分)
27.(12分)
(1)观点:城市革命和农村革命并重。(2分)
依据:中国的国情;国内外革命的经验教训;农村革命根据地的实践。(4分,答对其中两点即可。若答具体国情或经验教训最多只能给2分)
(2)内容:改革国有企业;改革分配制度;实行对外开放。(4分,答对其中两点即可。)
品质:实事求是。(2分,若答“与时俱进”亦可)
28.(14分)
(1)强调教育对国家的重要性;注重儿童教育;强调爱国教育;蕴含平等理念。(8分)
(2)构建未来教育的蓝图(促进教育的发展);推动思想的解放;有利于良好公民的培养;
有利于增强国家认同感;推动欧洲资本主义的发展。(6分,答对其中三点即可)
29.(8分)
评分说明与示例:
说明:信息正确2分,史论结合6分。
示例一:
信息:多集中在东部地区。
论述:东部地区较早受到西方势力侵略,较早受到西方思想影响,资本主义经济发展较快,维新派主要人物如康有为、梁启超等多在此进行思想宣传,所以维新派创办的报刊、学堂多集中在东部地区。(6分)
示例二:
信息:报刊是主要传播手段。
示例三:
信息:严复传播了维新思想。
示例四:
信息:传播手段多样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