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9.50 KB
- 2021-04-13 发布
第一课 小题专练
1、“百家争鸣”局面的出现与下列哪些因素有关( )
①政治和经济发生大变动
②私学兴盛
③士阶层在社会生活中活跃
④各学派相互诘难、批驳
A.①②③ B.②③ C.②③④ D.①②③④
2、先秦诸子百家既相互辩难,也相互影响。儒家与法家主张的共通之处是( )
A.重农抑商 B.强调制度与秩序 C.厚古薄今 D.重视道德与人伦
3、先秦儒家学派主张将“学”“思”“行”相结合,“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
笃行之”,形成了“养心、养气”之说,即所谓“求放心”“有心养心”“养浩然之气”等
等。这说明先秦儒家学派( )
A.强调仁礼重要性 B.注重主体自觉性
C.突出教化功能性 D.主张格物致知论
4、孔子极力倡导仁人君子之道,其所谓的仁人君子不仅具备忠信、克己、礼让、仁恕等美
德,还具备经世济民的情怀。孔子大力倡导君子之道,反映了当时( )
A.士阶层的思想品格和政治要求 B.礼崩乐坏社会动荡不安的现实
C.儒家重建社会秩序的政治主张 D.思想家对理想人格的共同追求
5、右侧是古文字“仁”,是中国传统儒学的核心思想。以下相关表述正确的是( )
A.孔子要求统治者勤政爱民.为政以德
B.荀子发展了“仁”的思想,主张实行仁政
C.孟子主张统治者实施仁义王道,礼法并用
D.仁的本质是平等地爱人,目的是建立和谐的人际关系
6、关于孔子“仁”的思想,下面理解不正确的是( )
A.“爱人”是“仁”的思想内容
B.“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是实现“仁”的必要条件之一
C.“仁”的思想有利于抑制统治者的残暴
D.“仁”就是要“有教无类”
7、“天下莫柔弱于水,而攻坚强者莫之能胜。”一一《老子》。以上言论反映的思想是( )
A.唯物论思想 B.辩证法思想 C.无为而治思想 D.民本思想
8、韩非子主张“法不阿贵”“以法为本”。对他这种思想理解不正确的是( )
A.仍有一定的现实意义
B.与当今依法治国有本质的区别
C.符合当时社会发展的潮流
D.强调法律的至高无上地位
9、战国时期.法家思想成为各国的统治思想,是因为法家思想包含了( )
A.“兼爱”、“非攻”的主张
B.“民贵君轻”的认识
C.君主集权的理念
D.人定胜天的思想
10、小成语大文化。成语“游刃有余”“舍生取义”“守株待兔”与我国古代的思想流派有关,分别
是( )
A.道家、墨家、儒家 B.墨家、儒家、法家
C.道家、墨家、法家 D.道家、儒家、法家
11、孔子说:“天何言哉?四时行焉,百物生焉,天何言哉?”老子说:“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
道法自然。”韩非子说: “唯夫与天地之剖判也俱生,至天地之消散也不死不衰者谓常。”从
以上儒家、道家、法家言论来推断.三家都( )
A.针对先秦的社会现状提出了共同的政治主张
B.认为自然界的存在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
C.表现出人对自然及其规律的尊崇
D.认为自然是可以认识的
12、战国时期,除儒、墨显学之外,还有道、法、阴阳等家,甚至一家之内也不断地再分化
为小的宗派,如“儒分为八,墨离为三”。各家都抱着“以其学易天下”为宗旨,各国君主对各
家也是“兼而礼之”。上述现象反映出( )
A.礼乐制度分崩离析 B.学术适应现实政治需要
C.士人阶层日益崛起 D.百家争鸣局面异彩纷呈
13、天人关系问题上,孔子重人事,轻鬼神;庄子最早提出“天人合一”:荀子主张“制天命而
用之”;墨子提出人定胜天的“非命”观点。这表明当时( )
A.百家争鸣局面开始出现 B.人的主体意识增强
C.思想合流趋势愈加明显 D.唯物思想初步形成
答案以及解析
1 答案及解析:
答案:D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注意从经济、政治、思想文化等领
域去分析。
2 答案及解析:
答案:B
解析:本题考查儒家与法家思想的比较。重农抑商是中国古代基本的经济政策,是由法家提
出,先秦时期儒家并没有这一思想,故 A 项错误;法家主张建立君主专制的中央集权国家,倡导
实行法治,强调社会秩序的重要性,儒家倡导“为政以德”,在治国方面强调“仁”“礼”,注重贵贱
有序的等级秩序,故 B 项正确;厚古薄今是儒家的思想主张,法家主张进行社会变革,反对儒家
的厚古薄今,故 C 项错误;重视道德与人伦是儒家的主张,不符合法家的思想,故 D 项错误。
3 答案及解析:
答案:B
解析:题干强调的是“养心”,而没有强调仁礼的重要性,故 A 项错误;形成“养心、养气”
意在强调人的自觉性,故 B 项正确;题干强调的是人的自主性,并不是突出教化的功能性,
故 C 项错误;格物致知是理学的认识论,不属于先秦儒家学派,故 D 项错误。
4 答案及解析:
答案:B
解析:本题考查春秋时期的社会变革。材料中孔子极力倡导实行君子之道,同时根据所学可
知孔子强调“克己复礼”,因此题干说明春秋时期社会动荡,导致西周以来的礼乐秩序遭到
破坏,故 B 项正确;题干中孔子指的是“仁人君子”,并没有特定指代士阶层,故 A 项错
误;材料中孔子仅仅是提出个人道德修养问题,不是重建社会秩序,故 C 项错误;材料中
仅仅是孔子的主张,不涉及其他思想家,故 D 项错误,故选 B。
5 答案及解析:
答案:A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对“仁”的理解,及“仁”的思想在春秋战国时期的发展。孟
子主张实行仁政,荀子主张“礼法并用”,故 B、C 表述错误;平等地、没有差別
地爱人是墨家的主张,儒家讲究的是等级秩序,D 表述错误。
6 答案及解析:
答案:D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再认、再现历史知识的能力。解题的关键是明确孔子“仁”
的思想内涵。
7 答案及解析:
答案:B
解析:老子以水为例说明以柔克刚的道理。联系老子的思想,可判断出材料反映的
是辩证法思想。
8 答案及解析:
答案:D
解析:韩非子的主张是以君主专制中央集权为基础的,故君权高于法律。所以 D 项
的理解不正确。
9 答案及解析:
答案:C
10 答案及解析:
答案:A
解析:据材料“越俎代庖、舍生取义、守株待兔”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越俎代庖比喻超出自
己业务范围去处理别人所管的事,出自《庄子》,属于道家;舍生取义比喻为了真理和正义
而不惜柄牲生命,出自《孟子》,属于儒家;守株待兔比喻死守狹隘经验,不知变通,出内《韩
非子》,属于法家。故 A 项正确,B、C、D 项都错误。
11 答案及解析:
答案:C
解析:本题考査的是儒、道、法三家的共同主张。题干中孔子认为天是有意志的,
影响四季万物;韩非子认为天是永恒的,不会消亡,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客观
规律;“天法道”,说明老子用“道”解释宇宙万物的演变,“道”为客观自然规
律,即天 也是有其客观规律的。 三 者都表现出人对自然及其规律的尊崇,所以选
择 C 项;B、D 两项只是反映其中一个方面, 排除;材料不涉及政治主张,故 A 项
错误。
12 答案及解析:
答案:B
13 答案及解析:
答案:B
相关文档
- 高考理科数学复习练习作业402021-04-13 20:13:167页
- 高考理科数学复习练习作业442021-04-12 16:48:379页
- 高考理科数学复习练习作业272021-04-12 16:42:4110页
- 高考理科数学复习练习作业742021-04-12 11:15:0516页
- 高考理科数学复习练习作业132021-02-27 08:55:357页
- 高考理科数学复习练习作业832021-02-26 22:31:0010页
- 高考理科数学复习练习作业392021-02-26 21:36:5113页
- 高考理科数学复习练习作业422021-02-26 21:11:083页
- 高考理科数学复习练习作业222021-02-26 20:48:138页
- 高考理科数学复习练习作业612021-02-26 20:38:0310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