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15 MB
- 2021-02-26 发布
2019学年度第一学期高三年级历史学科期中考试卷
(考试时间:60分钟 满分:100分 )
考生注意:
1.本考试设试卷和答题纸两部分,试卷包括试题与答题要求,所有答题必须涂或写在答题纸上;做在试卷上一律不得分。
2.答题前,务必在答题纸上填写准考证号和姓名。
3.答题纸与试卷在试题编号上是一一对应的,答题时应特别注意,不能错位。
一、选择题(每小题2分,共40分。每题只有一个正确选项)
1. 汉武帝“用主父偃谋,令诸侯以私恩裂地,分其子弟……”和采纳董仲舒的“罢黜百家,独尊儒术”都体现了怎样的思想( )
A.“君权神授”思想 B.“大一统”思想
C.反专制思想 D.理学思想
2. 西汉时期司法审判时,是以儒家思想为断狱的指导思想,要求司法官吏在审判案件的时候,用儒家经典,特别是《春秋》作为分析案情、认定犯罪的根据。又称“引经断狱”。由此可见( )
A.法治思想被吸收到儒学体系中 B.西汉时期的司法程序已经相当完善
C.《春秋》是司法审判唯一依据 D.儒家思想逐渐渗透到司法审判领域
3. 在中国古代“家国一体”的社会中,忠孝观念源远流长。其源头是( )
A.宗法制 B.君主制 C.分封制 D.郡县制
4. 读图,公元前221年,我国政治文明历程出现拐点,有关说明错误的是( )
- 11 -
A.从分裂割据到实现统一 B.从分封制发展为郡县制
C.从封邦建国到中央集权 D.从“天下为公”到“天下为家”秦朝疆域图
5. 唐代实行宰相集体议政制度,三省宰相不仅都要参与诏令的决策和审议,还要在对所议诏令内容达成一致意见后才能形成正式决策。这种“宰相一致原则”( )
A.提高了行政决策效率 B.削弱了宰相的决策权
C.旨在制约皇权的滥用 D.体现了权力的制衡性
6. 若你想做有关明代内阁的研究,最有价值的资料应该来自( )
A.记录片 B.《明史》记载
C.民间传说 D.经过证实的带有“票拟”和“批红”的奏章
7. 下图为意传教士利玛窦在明朝来华时绘制的《坤舆万国全图》摹本,这张中国最早的“世界地图”佐证了( )
A.中国仍处在世界中心的地位 B.传教士迎合中国“天朝上国”的心理
C.资本主义世界体系已经形成 D.西方人接受中国“天圆地方”的观念
8.
- 11 -
“天演”“物竞”“淘汰”“天择”等词语,渐成报纸文章的常用词语和爱国志士的口头禅,许多人用这些词语命名。原名胡嗣糜的胡适,也是从“物竞天择,适者生存”中取“适”字,做了自己的表字和笔名。这反映了( )
A.“开眼看世界”成为一股社会思潮 B.“中学为体,西学为用”是文化主流
C.崇洋媚外渐成社会风尚 D.实行制度变革的意识开始萌发
9. 美国学者C.W.沃特森认为,任何文明都是历史的产物,有其内在和特定的价值体系,没有一种文明可以宣称比其他更为优越,也没有理由以主流文明自居,并歧视、否定甚至取代其他文明。对此观点理解不确切的是( )
A.肯定文明的独特性和价值 B.主张文明之问的平等
C.强调对不同文明的尊重 D.认同西方文明的优越感
10. 1688年,英国发生“光荣革命”、确立资产阶级和新贵族的联合专政。有人将辛亥革命称为中国式的“光荣革命”,这主要是基于( )
A.学习了英国的先进经验 B.建立了共和制度
C.各方相互妥协实现和平 D.结束了君主制度
11.图中箭头所指的阴影部分为历史上先后形成的贸易中心区。造成这种变化的最主要原因是( )
A.丝绸之路的演变 B.新航路的开辟
C.工业革命的影响 D.全球化的推进
12. 对如图信息的解读,表述正确的是( )
- 11 -
A.科技发展带来生产方式变化 B.科学发挥最重要的作用
C.劳动者的劳动强度越来越大 D.信息化普及贯穿全过程
13. 在一场灾难过后,几位学者对欧洲前途发出这样的感叹。“我们这个时代的现实:欧洲之没落。”、“欧洲已进入艰困的时代。” 请你推断这场使欧洲开始衰落的灾难是( )
A.俄国十月革命 B.第一次世界大战
C.美苏冷战 D.30年代世界经济危机
14. 在列强的坚船利炮面前,冯桂芬等人认为,中国必须对各种先进器物“能造、能修、能用”,“始可自立于天下”,否则利器尽在他人之手,“适足取败而已”。这里,他们的核心主张是( )
A.师夷长技 B.维新变法 C.民主革命 D.民主科学
15. 有关抗日战争的起始及持续时间的争议颇多:除八年、十四年外,还有四年、十年等。2017年“十四年抗战”概念取代以往的“八年抗战”说在全国中小学课程教材中落实。下列说法最有可能的是( )
A.此学术争论就此盖棺定论 B.“十四年抗战”重在肯定国民党的抗战贡献
C.主流认识往往最具科学性 D.“十四年抗战”认识到局部抗战的重要意义
16. 右图是1895年英国《PUNCH
- 11 -
》杂志刊登的一副时政漫画,漫画所涉历史事件后,中国政府被迫接受了 ( )
A.《南京条约》
B.《天津条约》
C.《马关条约》
D.《辛丑条约》
17. 布克哈特说:“精神枷锁打破后,意大利人通过航海事业和科学研究发现了新世界,而通过对自然美的欣赏和自我感情的欣赏发现了自己。”对材料中“发现了自己”的理解正确的是( )
A.人性的复苏 B.理性的胜利 C.教权的退场 D.君权的消亡
18. 如图是1843﹣1852年英国制造品输华值(年平均数)(单位:镑).这反映了当时中国( )
A.对外贸易出现逆差 B.已经卷人资本主义世界市场
C.鸦片走私猖獗 D.自然经济的顽强性
19. 祖国统一始终是中国人民的共同夙愿。 20世纪80年代初,为实现祖国统一,邓小平提出的伟大构想是( )
A.“一国两制” B.“和平统一” C.“九二共识” D.“国共合作”
20. 在近代“西学东渐”的过程中,中国的政治思想经历了下列哪一演变过程( )
A.英日式﹣美法式﹣俄国式 B.英日式﹣俄国式﹣美法式
C.美法式﹣英日式﹣俄国式 D.俄国式﹣美法式﹣英日式
- 11 -
二、综合分析题(60分)
(一)朝代的政制、民族特征(12分)
中国古代,政治体制,代有更迭,时有创新,帝王居间,厥功甚伟。历代中原王朝采用的民
族政策不尽相同,衍生出了一系列典型事件。
21.请将下列不同朝代的政制特征与相应的帝王进行匹配。(用序号表示)(7分)
22. 请完成下列表格中左右两列信息的匹配。(答案填符号5分)
王朝
典型事件
①秦朝
A.文成公主入藏
②汉朝
B.厓山战役
③唐朝
C.修筑长城
④北宋
D.设置河西四郡
⑤南宋
E.澶渊之盟
- 11 -
(二)上海与社会转型(21分)
“中国历史一百年看上海”,上海历史见证了中国人追求现代化的历程。下列是研究上海现代化的史料,请根据要求回答问题。
23. 请判断史料的属性:(6分)
①上述史料中属于非直接史料的是:____________
②上述史料中属于文献史料的是:_______________
- 11 -
图1 轮船招商局旧址
图2 上海工部局发行的债券(1922年)
图3早期商务印书馆的印刷车间照片
图4《青年杂志》与《新青年》
图5关于淞沪会战的研究著作
③上述史料中属于实物史料的是:_______________
④上述史料中兼具文献与实物性质的是:_______________
24. 某学者要研究下列课题,请帮助他选择最佳参考资料。(8分)
①研究上海租界史: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研究上海近代民族工业:___________________
③研究上海与洋务运动的关系:________________
④研究西方思想在上海的传播: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5. 依据材料,你如何认识上海在中国现代化进程中的地位?(7分)
(三)史家论改革(27分)
- 11 -
材料一:“改革的动力是西化。……英国模式自然作为铁路、 电信、公共建筑和市政工程、纺织工业以及许多商业方面的模范;法国模式用来改革法制、改革军事(后来采用普鲁士模式),海军当然还是学习英国,大学则归功于美国。……(他们)实际上是想制造一个新的以崇拜天皇为核心的国教,即神道崇拜。”
——(英)艾瑞克•霍布斯鲍姆《资本的年代》
材料二:“罗斯福无意发动一场革命,也无意为美国创造一种新的体制结构。相反他是在设法医治一个资本主义社会的暂时疾病,通过护理使他恢复健康。只是因为常规疗法再也不奏效,他才使用了试验性疗法。”
——(美)内森·米勒《罗斯福正传》
材料三:“康梁之徒,欲以最短期内铲除千余年之积弊,俾中国欲为强国。……不知环境之阻力,偏于理想,多招忌妒,终则一无所成,其人固无经验之书生也。”
——陈恭禄《中国近代史》(民国二十四年,商务印书馆版)
问题:
26. 写出上述历史学家笔下改革的名称。(6分)
27. 依据材料,概括上述三场改革的特点。(6分)
28. 结合材料和所学,谈谈你对近现代改革的看法。(15分)
- 11 -
2019学年度第一学期高三年级历史学科期中考试卷
参考答案
一、选择题(每小题2分,共40分。每题只有一个正确选项)
1B
2D
3A
4D
5D
6D
7B
8D
9D
10D
11B
12A
13B
14A
15D
16C
17A
18D
19A
20A
二、综合分析题(60分)
(一)朝代的政制、民族特征(12分)
21.7分
①周公 : C ②秦始皇: F
③ 汉武帝: G ④ 唐太宗: B
⑤宋太祖: A ⑥ 元世祖: D
⑦ 明成祖: E
22.(答案填符号5分)
① C ② D ③ A ④ E ⑤ B
(二)上海与社会转型(21分)
23. 每项1分,共6分。
①图5 ②图4、图5 ③图1、图3 ④图2
24. 共8分。每项2分
①图2 ②图3 ③图1 ④图3、图4
25. 观点2分,论证3分,组织2分,总分不超过7分。
上海是近代中国工业的发源地,无论是轮船招商局代表的洋务运动,还是商务印书馆代表的民族工业,都离不开上海的哺育。(2分)上海也见证了近代中国西学东渐的历程,汇集了多种先进思潮,例如新文化运动即以在上海创刊的《青年杂志》为宣传阵地。(2分)近代上海的开埠是伴随着西方殖民侵略,所以上海现代化进程也刻上半殖民地化的烙印,上海工部局发行的债券反映了租界脱离中国的行政管理,是“国中之国”,而淞沪会战则留下了近代中国人追求民族独立的印记。 可见,上海是中国现代化进程的缩影。(3分)
(三)史家论改革(27分)
26.(6分)要求国名1分与事件1分匹配
- 11 -
材料一 日本明治维新
材料二 美国罗斯福新政
材料三 晚清或中国戊戌变法或维新变法
27.(6分)
结论从材料中推出,符合下列选项或意思相近可赋分。
材料一:是一场较为全面的西化改革;或有选择性地学习西方长处;或将西方现代化的成果与日本国情相结合。(任意一项2分)
材料二:是资本主义框架内的改革;或以国家干预的办法稳定资本主义制度。(任意一项2分)
材料三:是一场激进的改革;或改革的执行者缺乏政治经验。(任意一项2分)
28.(15分)
观点4分,史实和材料4分,论述5分,逻辑与组织2分。
改革是兴利除弊的方式,但改革也是利益的重新调整,充满风险。
改革是推进现代化的方式,但改革也伴随着新旧力量的斗争和妥协。
- 1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