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05.50 KB
- 2021-04-13 发布
湄江中学高二年级半期考试
历史科试卷
一、选择题(共12小题,每小题4分,共48分。)
24、战国以前, “百姓”是对贵族的总称;战国以后,“百姓”成为民众的通称。导致这一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
A.分封制的加强 B.宗法制的衰落
C.百家争鸣局面的出现 D.井田制的推行
25、在周代分封制下,墓葬有严格的等级规定。考古显示,战国时期,秦国地区君王墓葬规模宏大,其余墓葬无明显等级差别;在经济发达的东方六国地区,君王、卿大夫、士的墓葬等级差别明显。这表明( )
A.经济发展是分封制度得以维系的关键
B.分封制中的等级规定凸显了君主集权
C、秦国率先消除分封体制走向集权统治
D.东方六国仍严格遵行西周的分封制度
26、隋唐以前,官府设有谱局,考定父祖官爵、门第。此后该现象逐步消失,主要原因是( )
A.宗法制的终结 B.察举制的完善
C.-省六部制的设立 D.科举制的推行
27、自秦汉至宋元,中国政治制度变革的总体趋势是( )
A.地方政府的自主性逐渐被削弱
B.国家行政权逐渐转移到君主手中
C.宰相逐渐退出权力中心
D.世卿世禄的贵族政治逐渐被打破
28、1877年,清政府采纳英公使郭嵩焘的建议,在新加坡设立领事馆。此后,又在美国旧金山,日本横滨、神户、大阪及南洋华侨聚居的商埠设立了领事馆。这反映了清政府 ( )
A.力图摆脱不平等条约的约束
B.外交上开始出现制度性变化
C.逐步向近代外交转变
D.国际地位得到提高
29、现代化是晚清历史发展的一个趋向,最能体现这一趋向的是( )
A.洋务运动一一戊戌政变一一清末新政
B.洋务运动一一戊戌变法一一辛亥革命
C.鸦片战争一一中法战争一一甲午战争
D.太平天国运动一一义和团运动一一辛亥革命
30、虽成“空壳”,但仍作为辛亥革命成果象征的是( )
A.中国同盟会三民主义
B.中国同盟会中华民国
C.三民主义《中华民国临时约法》
D.中华民国《中华民国临时约法》
31、除革命党、咨议局、普通民众之外,清廷军队,甚至是袁世凯的北洋部队,也有暗中支持共和的举动。1911年12月10日,清朝驻荷兰国代办章申在给内阁的电报中说,“和(荷)报称……美法愿共和(支持中国建立共和国)”(《电报档》)。这表明( )
A.中国全体国民都反对清朝君主专制制度
B.西方列强放弃清朝政府转而支持孙中山
C.清驻外大臣和袁世凯都赞成民主共和制
D.民主共和制已成为当时中国的大势所趋
32、“在国民革命中,‘唤醒中国’既是一个革命目标,又是一个革命策略。作为国民革命中政治活动家和知识分子所关注的基本问题,‘唤醒中国’要求政治运动的至上性和中心地位。”“唤醒中国”的具体使命是( )
A.打击帝国主义,消灭军阀 B.推翻清朝统治,建立民国
C.抗击日本侵略,保家卫国 D.广泛发动群众,武装割据
33、国民大革命失败之后,中国革命何去何从?当时中国人对这一艰辛的时代课题作出的最符合中国实际的选择是 ( )
A.联俄联共,扶助农工 B.建立革命统一战线
C.星星之火,可以燎原 D.实行全民族抗战
34、抗战时期国共两党再度合作。期间,双方虽经多次激烈斗争,但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旗帜终究没有倒下,其首要因素是( )
A.民主人士的从中斡旋 B.共产党的努力工作
C.人民群众的大力支持 D.民族危机空前严重
35、毛泽东指出;“国民党在1937年和1938年内,抗战是比较努力的,同我党的关系也比较好。”国民党“比较努力的”抗战( )
A.有利于开辟敌后战场 B.反映了全面抗战路线
C.促成国共第二次合作 D.取得了百团大战胜利
二、非选择题(共计52分)
40、材料一 欲观周之所以定天下,必自其制度始矣。周之制度之大异于商者,一日立子立嫡之制,由是而生宗法及服之制;并由是而有封建子弟之制、君天子臣诸侯之制。....其旨则在纳上下于道德,而合天子、诸侯、卿大夫、士、庶民,
以成一道德之团体。周公制作之本意实在于此。
一一王国维《殷周制度论》
材料二 春秋时犹宗周王,而七国则绝不言王矣……春秋时犹论宗姓氏族,而七国则无一言及之矣;春秋时犹宴会赋诗,而七国则不闻矣;春秋时犹有赴告策书,而七国则无有矣。邦无定交,士无定主,此皆变于一百三十三年之间,史之阙
文,而后人可以意推者也,不待始皇之并天下,而文、武之道尽矣。
——《日知录》
材料三 周文、武所封子弟同姓甚众,然后属疏远,相攻击如仇雠,诸侯更相诛伐,周天子弗能禁止。今海内赖陛下神灵一统,皆为郡县,诸子功臣以公赋税重赏赐之,甚足易制。天下无异意,则安宁之术也。
——《史记·秦始皇本纪》
请回答:
(1) 据材料一,“封建子弟之制”指什么?该制度有哪些特征?(6分)
(2)据材料二、三,概括指出战国时期“诸侯更相诛伐”的原因。秦朝是如何破解这一困局的?(6分)
41、材料一 亚东开发中华早,揖美追欧,旧邦新造,飘扬五色旗,民国荣光,锦绣河山普照。我同胞鼓舞文明,世界和平永保。
一一《中华民国国歌>(1912年)
材料二 大清皇帝统治大清帝国万世一系,永永尊戴;君上神圣尊严,不可侵犯……
——1908年《钦定宪法大纲》
中华民国之主权,属于国民全体……立法权属于参议院,行政权属于总统和内阁,司法权属于法院,国民享有人身、居住、财产、言论、出版、集会、结社、宗教信仰等自由,拥有选举被选举、请愿、诉讼等权利……
——1912年《中华民国临时约法》
(1)结合材料一所学知识,指出中华民国“揖美追欧,旧邦新造”主要体现在哪些方面。(10分)
(2)材料二中两段材料相比有哪些变化?分析变化产生的原因。(15分)
43、材料一 我国民此刻必须上下一致,先以公理对强权,以和平对野蛮,忍辱含愤,暂取逆来顺受态度,以待国际公理之判决。
一一蒋介石在南京市国民党党员大会的讲话(1933年9月23日)
材料二 和平未到最绝望期时,决不放弃和平,牺牲未到最后关头,决不轻言牺牲……最后关头一到,我们只有牺牲到底,抵抗到底,唯有牺牲的决心,才能博得最后胜利;若是彷徨不定,妄想苟安,便会陷民族于万劫不复地……所以卢
沟桥事变的推演,是关系整个中国国家的问题……但我们的态度,只是应战而不是求战,应战是应付最后关头必不得已的办法……卢沟桥事件能否不扩大为中日战争,全系日本政府的态度;和平希望绝续之关系,全系日本军队之行动。在
和平根本绝望之前一秒钟,我们还是希望由和平的外交方法,求得卢事(卢沟桥事变)的解决。
一一蒋介石庐山谈话(1937年7月17日)
材料三(民国)二十七年(1938)三月间,总统(蒋介石)明作战方略,以广大之空间土地,求得时间上持久之胜利,积各路之小胜而成全局之大胜。
一一张其昀《中华民国史纲》
材料四 我们的战略方针,应该是使用我们的主力在很长的变动不定的战线上作战。中国军队要胜利,必须在广阔的战场上进行高度的运动战,迅速地前进和迅速地后退,迅速地集中和迅速地分散。这就是大规模的运动战,而不是深沟高垒、层层设防、专靠防御工事的陈地战。
一一毛泽东《论持久战》(1938年5月)
(1) 根据材料一,结合所学知识,说明蒋介石当时的心态。(6分)
(1) 根据材料二,蒋介石对卢沟桥事变后的中日局势持什么态度?(6分)
(3)根据材料三、四,说明蒋介石和毛泽东的抗日战略的异同。(3分)
高二年级半期考试历史答案
24.B 25.C 26.D 27.A 28.C 29.B 30.D 31.D 32.A 33.C 34.D 35.A
40、(l)指分封制。特征:与宗法制互为表里(血缘与国家政治制度相结合):层层分封、等级森严。
(2)原因:王室的衰落;宗法制遭到破坏:礼崩乐坏;血缘关系逐渐疏远。破解:统一国家:推行郡县制。
41、(1)倡导民主共和(或倡导三民主义);推翻中国君主专制政体,建立中华民国(或成立南京临时政府);颁布《中华民国临时约法》
(2)变化:从主权在君到主权在民,从臣民到公民,从人治到法治。
原因: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民族资产阶级力量的进一步壮大;中华民国的成立: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思想的影响。
43、(1)不抵抗;寄希望于外国干预;攘外必先安内 。
(2)中国只应战而不求战;希望和平解决中日问题;若和平破灭,中国将坚决抗战。
(3)相同:进行持久抗战。不同:蒋介石提出“空间换时间”,毛泽东提出进行运动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