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3.32 MB
- 2021-04-13 发布
非选择题常考主题
选择题常考区域
(1)
计划经济体制的建立及改革
(2)
人口政策和人口问题
(3)
社会生活的变迁
(1)
新中国外交政策
(2)20
世纪五六十年代中国经济的发展和曲折探索
(3)
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
(4)
现代中国教育的发展
过渡时期,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代行全国人民代表大会职权,
《
共同纲领
》
起临时宪法的作用。
1954
年,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召开并通过了
《
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
》
政治
制度
从政权组织形式和经济基础而言,是新民主主义国家,但从实质和发展方向而言,是社会主义国家
社会
性质
社会主义改造前,五种经济成分并存,非社会主义成分占有很大比重。三大改造完成后,社会主义公有制经济成分占主导
经济
基础
社会主义改造前是无产阶级与资产阶级之间的矛盾。三大改造完成后,转化为先进社会制度同落后社会生产力之间的矛盾
社会主要矛盾
创新
借鉴
注意克服斯大林模式的过度集中的弱点,注意解决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与落后生产力之间的矛盾
变多种所有制为单一的公有制,建立计划经济体制
经济结构与体制
正确处理好重工业与农业、轻工业的关系,关注民生问题
开展五年计划经济建设;优先发展重工业,牺牲农业来保证工业发展
工业化建设
社会主义过渡时期的总路线,变革生产关系与发展生产力并举,首创公私合营的模式
对农业、手工业、资本主义工商业进行社会主义改造,逐步消灭私有制
社会经济制度建立
解析
返回
解析
返回
表现
战略
时段
面对两个超级大国都与中国为敌的不利局面,毛泽东提出了
“
两个中间地带
”
的战略思想。
“
中间地带
”
包括亚非拉发展中国家和以欧洲为代表的发达的资本主义国家。我们的战略是依靠第一中间地带,争取第二中间地带,反对两个超级大国的霸权主义
反帝
反修
两条线
20
世纪
60
年代
新中国成立初期,为摧毁帝国主义对中国的控制,毛泽东提出了
“
另起炉灶
”“
打扫干净屋子再请客
”
和
“
一边倒
”
的三条方针。
“
一边倒
”
即倒向社会主义一边,就是联合苏联,联合各人民民主国家,联合各国的无产阶级和广大人民,结成国际统一战线
联合苏联
“
一边倒
”
20
世纪
50
年代
表现
战略
时段
面对苏联的威胁,提出实施从日本到欧洲一直到美国的
“
一条线
”
的战略,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集中对付苏联的威胁。调整对美政策,实现了关系正常化。着重反对苏联霸权主义,力求通过谈判消除苏联严重威胁。我国恢复了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并在其中积极维护正义事业
“
一条
线
”
、
“
一大
片
”
20
世纪
70
年代
解析
返回
解析
返回
解析
返回
个体农民和小手工业者是落后生产方式的代表,民族资本主义具有剥削性,但它是先进的经济成分,并且民族资产阶级拥护社会主义,愿意同共产党合作
依据
采用和平方式成功地实现了三大改造,完成了生产资料从私有制到公有制的过渡
举措
三大改造完成后,国内主要矛盾发生变化,民族资产阶级成为社会主义劳动者;民主党派在历史上与中国共产党有合作关系
依据
实行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发展人民民主统一战线,实行与民主党派
“
长期共存,互相监督
”
的方针
举措
中国是多民族国家,过去实行民族压迫、民族歧视政策;少数民族地区落后
依据
实行民族平等、民族团结、各民族共同繁荣的原则,实行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举措
美国推行
“
冷战
”
政策遏制共产主义;苏联推行大国沙文主义;新兴民族国家独立;中国为打破外交孤立,寻求和平发展环境
依据
提出同邻近国家和新兴民族独立国家实行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举措
从
20
世纪
50
年代后期开始,执行所谓的
“
革命外交
”
,以意识形态为主,恶化了我国的外交环境,形成了
20
世纪
60
年代中美、中苏关系全面恶化的局面
外交上
忽视经济发展的客观规律,过分追求经济建设的速度和公有化程度,错误地发动了
“
大跃进
”
和人民公社化运动,造成了
1959
~
1961
年严重的经济困难
经济上
主观夸大阶级斗争的严重性,提出
“
以阶级斗争为纲
”
的错误路线,错误地发动了
“
文化大革命
”
,国家的民主和法制受到严重破坏
政治上
政治运动严重冲击了教育的正常发展,甚至出现了高考制度被废除的严重错误,
“
工农兵学员
”
的招生制度导致教育质量的严重下降
教育上
将学术问题当作政治问题批判,破坏了
“
双百
”
方针的贯彻执行,严重阻碍了科技、文学、艺术的发展
学术上
解析
返回
1952
年
11
月成立了国家计划委员会。
1954
年我国制定和颁布了第一部宪法,计划经济体制成为我国法定的经济体制
基本形成阶段
(1952
年
9
月~
1956
年
12
月
)
中央首先加强了对国营工业生产和基本建设的计划管理。对农业、手工业加强计划领导。在调整私营工商业的基础上,要求私营工商业遵照执行政府制定的产销计划。在市场管理方面,国家指令要求国营贸易公司正确地执行价格政策
初步形成阶段
(1950
年
6
月~
1952
年
8
月
)
新中国成立后,开始没收官僚资本主义的工业企业,建立了国营工业,掌握了国民经济命脉,开始建立社会主义公有制。不久,对非公有制的私营工商业实行了调整,使私营企业初步纳入了计划生产的轨道
萌生阶段
(1949
年
10
月~
1950
年
6
月
)
新中国成立后
新中国成立前
建立起社会主义公有制和集体经济,形成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
混合经济、官僚资本和外国资本占优势,小农经济数量多,民族资本主义曲折发展
经济
共产党领导的人民民主专政,三大制度为标志的政治框架
国民党独裁统治,具有很强的封建性和买办性
政治
新民主主义社会
→
社会主义社会
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社会
新中国成立后
新中国成立前
受苏联影响较大;逐渐建立起大众教育体系,但受政治影响很大,意识形态色彩鲜明
受欧美国家影响较大;由于社会动荡,教育发展缓慢
教育
生活水平差异不大,但长期在低水平徘徊;生活习惯受政治影响较大
社会阶层分化明显,阶级和地区之间生活水平差异很大
生活
独立自主、和平共处的外交政策;
“
一边倒
”
,中苏结盟
西方列强控制中国的内政外交;国民政府依附美国
外交
解析
返回
解析
返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