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612.71 KB
- 2021-04-13 发布
第二节 水的电离和溶液的酸碱性
第1课时 水的电离和溶液的酸碱性
酸酸甜甜的西红柿,是很多人喜欢吃的。它既可以当水果吃,也可以烹调。除可以吃外,我们还可以利用它来做试验,把铜片和铝片插在西红柿里,连接一个小灯泡或一个灵敏电流计。你就会发现灯泡亮,电流计指针发生偏转,这说明西红柿能导电。那西红柿为什么能导电呢?这是因为西红柿的汁液本身就是电解质溶液,这些汁液是酸性的还是碱性的?学完本节后,我们就知道如何测定溶液的酸碱性了!
一、水的电离
1.水的微弱电离
水的分子结构示意图
(1)水是一种极弱的电解质。
(2)水分子电离过程示意图:
(3)水的电离平衡常数为K电离=___________________。
2.水的离子积常数
(1)表达式:Kw =__________。
(2)影响因素:水的离子积KW只受温度的影响,温度升高,Kw ___________。在室温(25℃)时,KW =________。
(3)适用范围:Kw不仅适用于________,也适用于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提醒:Kw只受温度的影响,不受溶液酸、碱性的影响,温度不变,Kw不变。
二、溶液的酸碱性与pH
1.判断溶液酸碱性的依据
_________和_________的相对大小。
2.溶液的酸碱性与pH的关系
pH=________,pH越小,溶液的酸性越________,碱性越________,pH的适用范围是________。
3.溶液pH的测定方法
溶液pH的测定方法有________法、________法、pH计法。
一、(3)
2.(1)c(H+)·c(OH−) (2)增大 1.0×10−14 (3)纯水 稀的电解质水溶液
二、1.c(H+) c(OH−)
2.(1)–lgc(H+) 强 弱 c(H+)和c(OH−)都比较小的稀溶液(<1 mol/L)
3.广泛pH试纸 精密pH试纸
一、水电离平衡的影响因素
影响因素
浓度变化
平衡移动方向与结果
c(H+)
c(OH−)
升温
增大
增大
右移,电离程度增大
加H+或某些酸性氧化物
(SO2、CO2)
增大
减小
左移,电离程度减小
加OH−或某些碱性氧化物
(Na2O)
减小
增大
左移,电离程度减小
加活泼金属
(Na)
减小
增大
右移,电离程度增大
在100℃,100 mL蒸馏水中c(OH−)=1×10−6mol/L,当改变下列条件之一时,c(OH−)仍然等于
1×10−6 mol/L的是
①温度降低到25℃ ②保持100℃,加入10−6 mol NaOH固体
③保持100℃,加入10−6 mol NaCl固体
④保持100℃,蒸发掉50 mL水
A.①② B.③④ C.①③ D.②④
【答案】B
二、溶液的酸碱性
1.溶液的酸碱性
2.溶液酸碱性与pH的关系
(1)定义:pH=−lgc(H+)。
(2)pH与溶液中c(H+)的关系
①25 ℃,纯水的pH=7,溶液呈中性;pH<7的溶液呈酸性;pH>7的溶液呈碱性。
②pH表示溶液的酸碱性及其强弱:25 ℃时,pH(<7)越小,溶液的酸性越强;pH(>7)越大,溶液的碱性越强。
(3)pH的适用范围
常温下,当溶液的酸碱性用pH表示时,一般情况下,1×10−14 mol·L−1<c(H+)<1 mol·L−1,即14>pH>0。pH=0的溶液中并非无H+,而是c(H+)=1 mol·L−1;pH=14的溶液中并非无OH−,而是c(OH−)=
1 mol·L−1。当c(H+)>1 mol·L−1时,一般不用pH表示溶液的酸碱性,用c(H+)或c(OH−)直接表示溶液的酸碱性更方便。
下列关于溶液酸碱性的说法中正确的是
A.pH=7的溶液显中性
B.中性溶液中,c(H+)一定是1.0×10−7mol·L−1
C.c(H+)= c(OH−)的溶液显中性
D.在100°C时,纯水的pH<7,因此显酸性
【答案】C
三、溶液pH的测量方法
(1)pH试纸法
pH试纸
①pH试纸的使用方法
取一片pH试纸,放在洁净的表面皿或玻璃片上,用洁净干燥的玻璃棒蘸取待测液点于试纸中央,然后与标准比色卡对照读出数值。
②pH试纸的种类
常用的pH试纸有广泛pH试纸(pH范围为1~14或0~10,可识别的pH差值约为1)和精密pH试纸(pH范围较窄,可识别的pH差值为0.2或0.3)。
操作注意事项:
①pH试纸不能伸入待测液中。
②pH试纸不能事先润湿(润湿相当于将溶液稀释)。用pH试纸测定的是一个粗略结果。
③用广泛pH试纸测出溶液的pH是整数,而不会是3.1、5.2等小数。
(2)pH计法
常用pH计来精确测量溶液的pH,读数时应保留两位小数。
pH计
(3)常用酸碱指示剂及其变色范围
指示剂
变色范围
甲基橙
石蕊
酚酞
1.下列关于水的离子积常数的叙述中,正确的是
A.因为水的离子积常数的表达式为Kw =c(H+)·c(OH−),所以Kw随溶液中H+和OH−浓度的变化而变化
B.水的离子积常数Kw与水的电离平衡常数K是同一个物理量
C.水的离子积常数仅仅是温度的函数,随温度的变化而变化
D.水的离子积常数Kw 与水的电离平衡常数K是两个没有任何关系的物理量
2.下列关于溶液酸碱性的说法中,正确的是
A.c(H+)很小的溶液一定呈碱性
B.pH=7的溶液一定呈中性
C.c(OH−)=c(H+)的溶液一定呈中性
D.不能使酚酞溶液变红的溶液一定呈酸性
3.相同温度下0.1 mol/L的NaOH和0.01 mol/L的盐酸溶液中,水的电离程度大小为
A.NaOH中大 B.盐酸中大 C.相同 D.无法确定
4.下列有关水的离子积常数KW或pH变化的判断中,正确的是
A.随着温度的升高,水的离子积常数减小
B.随着温度的升高,纯水的pH增大
C.新制氯水光照一段时间后,pH增大
D.氢氧化钠溶液久置于空气中,pH减小
5.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强碱的水溶液中不存在H+
B.pH=0的溶液是酸性最强的溶液
C.在温度不变时,水溶液中c(H+)和c(OH−)不能同时增大
D.某温度下,纯水中c(H+)= 2×10−7 mol · L−1,其呈酸性
6.向盛有10 mL NaOH溶液的烧杯中逐滴滴加稀盐酸,下列图象能够体现溶液的pH变化情况的是
7.已知人体体液中存在如下平衡:H++H2CO3CO2+H2O,以维持体液的pH的相对稳定。下列说法中不合理的是
A.当强酸性物质进入体液后,上述平衡向右移动,以维持体液的pH的相对稳定
B.当强碱性物质进入体液后,上述平衡向左移动,以维持体液的pH的相对稳定
C.若静脉滴注大量生理盐水,则体液的pH减小
D.进行呼吸活动时,如CO2进入血液,会使体液的pH减小
8.现有常温下的六份溶液:
①0.01 mol·L−1 CH3COOH溶液;
②0.01 mol·L−1 HCl溶液;
③pH=12的氨水;
④pH=12的NaOH溶液;
⑤0.01 mol·L−1 HCl溶液与pH=12的NaOH溶液等体积混合所得溶液。
(1)其中水的电离程度最大的是________(填序号,下同),水的电离程度相同的是________。
(2)若将②③混合后所得溶液的pH=7,则消耗溶液的体积:②________③(填”>”“<”或”=“)。
(3)将六份溶液同等稀释10倍后,溶液的pH:①________②,③________④(填“>”“<”或“=”)。
(4)将①④混合,若有c(CH3COO−)>c(H+),则混合溶液可能呈________(填序号)。
A.酸性 B.碱性 C.中性
1.【答案】C
2.【答案】C
【解析】溶液的酸碱性最本质的判断标准是H+和OH−浓度的相对大小。如果c(H+)=c(OH−),溶液呈中性;如果c(H+)>c(OH−),溶液呈酸性;如果c(H+)<c(OH−),溶液呈碱性。c(H+)很小的溶液,c(OH−)也可能很小;pH=7的溶液只有在常温下才是中性的;常温下,pH<8.2的溶液都不能使酚酞变红,故不能使酚酞变红的溶液可能呈酸性、中性或碱性。
3.【答案】B
【解析】相同温度假设为常温,0.1 mol/L的NaOH溶液中c(OH−)=10−1 mol/L,则c(H+)== 10−13 mol/L,此为水的电离;0.01 mol/L的盐酸溶液中,c(H+)=10−2 mol/L,则c(OH−)= mol/L= 10−12 mol/L,此为水的电离,显然0.01 mol·L−1的盐酸中水的电离程度大。
4.【答案】D
【解析】A项中升高温度,水的电离平衡右移,KW增大;溶液pH的变化关键看溶液中c(H+)的变化,B项中温度升高,KW增大,纯水中c(H+)和c(OH−)都变大,pH变小;C项中光照时发生反应2HClO2HCl+O2↑,显然溶液酸性增强,则pH减小;D项中NaOH溶液吸收空气中的CO2,溶液中c(OH−)减小,则c(H+)增大,所以pH减小。
5.【答案】C
【解析】在酸性或碱性水溶液中均存在H+和OH−,所以A错;pH= 0的溶液中c(H+)=1.0 mol·L−1,并不是酸性最强的溶液,只是c(H+)>1.0 mmol·L−1的溶液用pH表示酸性强弱不再方便,故B错;温度一定时,KW=c(H+)·c(H−)是一个定值,故二者不能同时增大,故C对;纯水中,c(H+)=c(H−),呈中性,所以D错误。
6.【答案】C
【解析】原溶液为NaOH溶液,pH>7,当向其中逐滴加入盐酸时,pH会减小,当接近中和反应终点时,pH突变,而后pH不断减小并趋于不变,本题选C。
7.【答案】C
【解析】若静脉滴注大量生理盐水,则血液被稀释,平衡虽然逆向移动,但根据勒夏特列原理,氢离子浓度减小,体液的pH增大。
8.【答案】(1)⑤ ②③④ (2)> (3)> > (4)AB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