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683.00 KB
- 2021-04-13 发布
专题十四 中外历史人物评说
-
2
-
真题再现
探规寻律
1
.(2017
课标全国
Ⅰ
,47)
阅读材料
,
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公元前
544
年
,
吴国公子季札出使鲁、郑、卫、晋等中原诸国。季札对于各国贵族视为
“
文明
”
象征的乐舞与歌诗
,
皆能一一点评
,
得其精髓
;
对于各国政治现状
,
他也能作出准确的研判。各国原本视江南为蛮荒之地
,
为
“
文身断发
”
的
“
夷人
”
聚居之处
,
季札的到来让他们眼界一开。
季札出使途经徐国
,
知道徐国国君对他的佩剑十分喜爱
,
只因要出访他国
,
未能相赠。季札返回途中至徐
,
徐君已死
,
他解下佩剑挂在徐君墓前的树上。随从认为这样做没有意义
,
季札说
,
我当初知道徐君喜爱我这把剑
,“
始吾心已许之
,
岂以死倍
(
背
)
吾心哉
”
。其父吴王寿梦认为诸子中季札年龄最小却有贤能
,
指定他继承王位。寿梦死后
,
吴国人坚决要求季札即位
,
但季札坚拒
,“
弃其室而耕
”,
最终王位由其长兄继承。季札被历代儒者尊崇为
“
贤人
”
。
——
据《史记》等
-
3
-
真题再现
探规寻律
(1)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
,
说明历代儒者尊季札为
“
贤人
”
的原因。
(2)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
,
简析季札出使在文化融合方面的意义。
参考答案
(1)
对儒者所崇尚的礼乐与经典有精深的理解
;
挂剑于墓
,
与儒者重
“
信
”
契合
;
拒绝继承王位
,
符合儒家礼义观念。
(2)
显示出中原文化传播到江南
,
有利于改变中原诸国对江南的认识
;
有利于黄河与长江流域的文化认同。
-
4
-
真题再现
探规寻律
2
.(2017
课标全国
Ⅱ
,47)
阅读材料
,
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颜回
,
孔子最看重的弟子之一。他居于陋巷
,“
一箪食
,
一瓢饮
”,
依然淡泊达观。颜回天资聪颖
,
能很快领悟老师的教诲
,
子贡称赞他
“
闻一知十
”
。每次谈到他的求学精神
,
孔子总是不吝赞赏。颜回尊敬老师
,
曾说
:“
夫子循循然善诱人
,
博我以文
,
约我以礼。
”
他践行孔子的学说
,
认为如果自己的才能智慧能够为世所用
,
就行其道
;
不为世所用
,
则独善其身。
颜回英年早逝。孔子非常悲痛
:“
有颜回者好学
,
不迁怒
,
不贰过。不幸短命死矣
!”
汉代以后
,
历代统治者给予颜回很高的评价。《魏书》云
:“
建国纬民
,
立教为本
;
尊师崇道
,
兹典自昔
……
释奠孔颜
,
乃其时也。
”
颜回自唐代起配享孔庙
,
与孔子并称
“
孔颜
”,
元代被封为
“
复圣
”,
对后世影响深远。
——
摘编自白寿彝总主编《中国通史》等
-
5
-
真题再现
探规寻律
(1)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
,
概括颜回成为孔子最看重的弟子之一的原因。
(2)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
,
简析颜回在后世受到尊崇的原因。
参考答案
(1)
道德品行高尚
;
天资聪颖
,
领悟力强
;
深谙孔子学说
,
尊师重道
;
用儒学思想塑造自己的精神
;
践行儒家学说不遗余力。
(2)
孔子对颜回的高度肯定
;
儒学成为统治思想
;
统治者的推崇
;
弘扬儒家道德的现实需要。
-
6
-
真题再现
探规寻律
3
.(2017
课标全国
Ⅲ
,46)
阅读材料
,
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全国解放后
,
部分城市通货膨胀严重
,
少数商人投机
,
哄抬物价。政务院副总理陈云很快将上海局势稳定下来
,
进而稳定了全国经济形势。面对工业化建设资金短缺等问题
,
陈云提出对粮食等主要农副产品实行计划收购和计划供应
,
即统购统销
,
被中央采纳实施。他在中共八大上系统地提出了改进经济体制的
“
三个主体、三个补充
”
的设想
,
即在工商业经营方面
,
国家经营和集体经营为主补充一定的个体经营
;
在生产计划方面
,
计划生产为主补充一定的自由生产
;
在市场方面
,
国家市场为主补充一定范围的自由市场。
1979
年春
,
陈云指出
:“
六十年来
,
无论苏联或中国的计划工作制度中出现的缺点
:
只有有计划按比例这一条
,
没有在社会主义制度下还必须有市场调节这一条
”,
他提出整个社会主义时期经济必须有计划经济部分和市场调节部分。
——
摘编自金冲及等主编《陈云传》等
-
7
-
真题再现
探规寻律
(1)
根据材料
,
概括陈云的主要经济思想
,
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其形成的时代背景。
(2)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
,
简述陈云对新中国经济建设的贡献。
参考答案
(1)
经济思想
:
社会主义经济既有计划也有市场
,
计划为主市场为辅。
背景
:
苏联的经验教训
;
计划经济体制的弊端
;
中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探索。
(2)
为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期国民经济的恢复发挥了重要作用
;
突破了苏联经济模式的限制
,
提出了许多影响深远的重要思想
;
对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和改革开放做出了重要贡献。
-
8
-
真题再现
探规寻律
-
9
-
真题再现
探规寻律
-
10
-
真题再现
探规寻律
-
11
-
一、评价历史人物的基本原则
1
.
全面性原则
:
坚持两点论和一分为二的观点
,
应从积极性和消极性、进步性和反动性、主观动机和客观效果等方面全面评价。
2
.
阶段论和方面论结合的原则
:
从纵的关系上
,
历史人物有时间阶段上的划分
,
对不同阶段的同一人物作出不同评价
;
在横的关系方面
,
历史人物又具有多重性
,
如有的人是英雄与暴君集于一身
,
评价时应考虑不同方面。
3
.
发展性和长远性原则
:
从整个人类历史发展角度去评价
,
从是否顺应历史进步潮流、是否苛求古人等方面评价。
4
.
主流性原则
:
要分清历史人物的主流与支流
,
政治活动与个人生活方面的差别
,
不能以偏概全
,
不能以个人道德标准代替历史进步的标准。
-
12
-
5
.
适度性原则
:
评价历史人物不能标新立异
,
不能违背主流学术观点
,
不能违背一般人的善恶标准。
6
.
阶级性原则
:
运用马克思主义关于阶级的观点与阶级分析的方法评价历史人物
,
但反对贴阶级标签
,
反对苛求古人。
7
.
实践的原则
:
从是否有利于社会进步、是否有利于生产力发展、实践效果好坏及对社会历史发展所起的作用等角度评价。
-
13
-
二、评价历史人物的方法
1
.
特定的历史背景
:
背景是历史人物活动的舞台
,
必须将历史人物放在他所生活的特定的历史时代进行评判
,
否则
,
人物同样的活动如果处于不同的历史背景
,
那就可以作出完全不同的评价。
2
.
确定评价标准
:
我们看一个人物的活动或举措
,
不能感情用事
,
也不能仅从道义的角度去考虑
,
而要看其是否有利于生产力的发展、社会的进步和国家的统一等。
3
.
防止以偏概全
:
通常说人无完人
,
就是指对历史人物的评价要一分为二
,
全面客观。要运用阶级分析方法
,
考虑其阶级性和时代性。
4
.
克服英雄史观
:
历史上有作为的人是时势造就的
,
同时也要承认人物的个性特点对事物有一定影响力。即树立
“
人民群众是历史的主人
”
的观点
,
不能夸大个人在历史上的作用。
-
14
-
1
2
1
.(2017
福建宁德二模
,46)
阅读材料
,
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颜之推
,
出生于南朝梁武帝时期的一个士族家庭。侯景之乱时
,
梁元帝自立于江陵
,
颜之推任散骑侍郎。
554
年
,
西魏破江陵
,
颜之推被俘西去。他为回归江南
,
冒险偷渡黄河逃奔至北齐
,
但因当时南方朝代更替
,
遂留居北齐为官。齐亡后入仕北周。隋代周后
,
又仕于隋。终其一生
,
历仕四朝
,“
三为亡国之人
”,
行踪遍及江南、河北、关中地区。
晚年
,
颜之推写成《颜氏家训》一书。
“
述立身治家之法
,
辩正时俗之谬
”,
教导士大夫子弟如何修身、齐家、处世、为学等
,
其中含有诸如提倡棍棒教育等观点
,
还记录了南北朝时期玄学的兴盛、佛教的流行、鲜卑族的状况等诸多内容
,
《颜氏家训》被誉为
“
古今家训之祖
”,
问世以来
,
广为流布
,
经久不衰。
——
摘编自王利器《颜氏家训集解》等
-
15
-
1
2
(1)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
,
简析颜之推创作《颜氏家训》的背景。
(2)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
,
简要评价颜之推。
参考答案
(1)
南北朝时期政权更替频繁
;
生于乱世
,
经历坎坷
,
阅历丰富
;
出身士族家庭
,
受传统儒家思想的影响。
(2)
颜之推一生的经历折射出南北朝时期国家分裂割据的事实。他创作的《颜氏家训》开古代家训之先河
,
对重家教、家风传统的形成影响深远
,
对研究南北朝社会历史文化有一定的学术参考价值。但他的棍棒教育主张应当摒弃。
-
16
-
1
2
2
.(2017
全国
Ⅰ
卷考前模拟
,46)
阅读材料
,
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于成龙
,
山西永宁人。顺治十八年
,
授广西罗城知县。盗发即时捕治
,
请于上官
,
谳实即处决
,
民安其居
,
尽力耕耘。牒上官请宽徭役
,
建学宫
,
创设养济院
,
凡所当兴罢者
,
次第举行
,
县大治。宣化旧有水冲沙压地千八百顷
,
前政金世德请除粮
,
未行
,
为民累。成龙复疏请
,
从之。又以其地夏秋屡被灾
,
请治赈。别疏劾青县知县赵履谦贪墨
,
论如律。成龙历官未尝携家属
,
卒时
,
惟笥中绨袍一袭、床头盐豉数器而已。民罢市聚哭
,
家绘像祀之。
——
摘编自《清史稿
·
于成龙传》
材料二
(
于成龙去世后
)
留下了许多传奇
,
在当时就广受赞誉
,
蒲松龄著《聊斋志异》
,
其中就专有一篇《于中丞》
,
讲述他断案的神奇。到了清末
,
以他的事迹为原型
,
评书艺人又创作了公案小说《于公案》
,
让于成龙有了和狄仁杰、包拯一样的地位。
——
摘编自《民间传说于成龙乃再世狄仁杰》
-
17
-
1
2
(1)
根据材料一
,
概括指出于成龙为官理政的特点。
(2)
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
,
分析于成龙被后世广为传颂的原因。
参考答案
(1)
于成龙勤政爱民
,
推行仁政
;
刚正不阿
,
秉公办事
;
清正廉洁
,
百姓爱戴
;
注重教育。
(2)
百姓对清官的期待
;
市民文化的普及
;
勤政爱民等儒家思想的影响
;
清朝文学艺术多样化的塑造与宣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