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954.00 KB
- 2021-04-13 发布
第二课时 主观题对人大、人大代表和中国共产党问题的考查
专题六 政治制度与民主建设
第一部分
专题突破
一、主观题对人民代表大会的考查
二、主观题对人大代表的考查
内容索引
三、主观题对中国共产党的考查
主观题对人民代表大会的考查
一
1.
结合材料和所学政治生活知识,分析人民代表大会做某事的原因或意义。
2.
结合材料和所学政治生活知识,分析人民代表大会应该怎样做某事。
命题视角
(2017·
全国
Ⅰ
)
阅读材料,完成下面要求。
香港特别行政区基本法第一百零四条规定,有关公职人员在
“
就职时必须依法宣誓拥护中华人民共和国香港特别行政区基本法,效忠中华人民共和国香港特别行政区
”
。
2016
年
10
月
12
日,在香港特别行政区第六届立法会新当选议员的宣誓仪式上,个别候任议员在宣誓时擅自篡改誓词或在誓词中增加其他内容,蓄意宣扬
“
港独
”
主张。个别候任议员的闹剧引发其宣誓是否有效以及是否应该重新安排宣誓的争议,并由此影响到立法会的正常运作。
高考典例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和香港特别行政区基本法的规定,
2016
年
11
月
7
日,全国人大常委会通过《关于香港特别行政区基本法第一百零四条的解释》,就相关公职人员
“
就职时必须依法宣誓
”
作如下解释:宣誓是该条所列公职人员就职的法定条件和必经程序;宣誓必须符合法定的形式和内容要求;宣誓人拒绝宣誓,即丧失就任该条所列相应公职的资格;宣誓必须在法律规定的监誓人面前进行。
结合材料,说明为什么必须由全国人大常委会对香港基本法第一百零四条作出解释以及这一解释的重要意义。
[
解题思路
]
获取和解读信息
设问信息
第一问:
①
结合材料。
②
说明为什么必须由全国人大常委会对香港基本法第一百零四条作出解释。
③
原因类主观题。
第二问:
①
结合材料。
②
说明这一解释的重要意义。
③
意义类主观题。
材料信息
①
香港特别行政区基本法第一百零四条的有关规定。
②
个别候任议员在宣誓时擅自篡改誓词或在誓词中增加其他内容,蓄意宣扬
“
港独
”
主张。
③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和香港特别行政区基本法的规定,全国人大常委会通过
《
关于香港特别行政区基本法第一百零四条的解释
》
。
调动和运用知识
(1)
全国人大的地位、职权
(2)
全国人大常委会与全国人大的关系
(3)
国家主权、安全利益
(4)
“
一国两制
”
与
“
港独
”
问题
描述和阐释事物
结合材料信息,运用相关政治生活知识,准确描述全国人大及其常委会的关系、地位、职权,准确阐释这一法律解释的意义。
论证和探究问题
第一问属于原因类主观题,要注意从理论依据、现实依据
(
材料依据
)
论证为什么必须由全国人大常委会作出这一法律解释。
第二问属于意义类主观题,要注意从多个角度探究对谁有意义。
答案整理
(1)
全国人民代表大会是最高国家权力机关,全国人大常委会是全国人大的常设机关;根据宪法和香港基本法的规定,全国人大常委会有解释基本法的权力。
(2)
捍卫国家主权、安全和根本利益,遏制
“
港独
”
;维护宪法和香港基本法的尊严;维护
“
一国两制
”
方针和香港法治秩序。
[
题型技法
]
“
为什么要
”
类主观题
“
为什么要
”
类主观题往往以
“××
(
主体
)
为什么要解决
××
问题或做好某件事
”
进行设问,特别是在经济生活和政治生活试题中此类设问比较常见。
回答此类试题,一般分三步走:
(1)
分析主体的必要性。往往是指此主体的性质、地位或职责所在。如果有多个主体,则应分别分析不同主体的必要性。
(2)
分析对象的必要性。往往是指现状、性质、地位、作用、时代要求、客观规律等因素。
(3)
将主体与对象结合起来。分析做好这件事情或解决好某问题的意义。可以从对主体的意义、对对象的意义引申出对社会、对国家等的意义,作答时要遵循从小到大、由近及远、从国内到国际的原则。有时还应根据材料信息,分析不这样做的弊端。
人大为什么这样做或怎样做某事
1.
人大为什么这样做
(1)
法律地位决定的
(
人大是国家权力机关,人大常委会是人大的常设机关
)
。
(2)
是行使职权的表现
(
立法权、决定权、任免权、监督权
)
。
(3)
贯彻民主集中制原则的要求
(
人大与人民的关系、人大与其他国家机关的关系、中央与地方的关系
)
。
模板构建
2.
人大应该怎样做
(1)
积极行使职权
(
立法权、决定权、任免权、监督权
)
。
(2)
贯彻民主集中制原则
(
人大与人民的关系、人大与其他国家机关的关系、中央与地方的关系
)
。
(3)
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根据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新形势新实践,中国共产党中央委员会提出关于修改《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部分内容的建议。
党的十九届二中全会审议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修改宪法部分内容的建议》。修改宪法,把党的十九大确定的重大理论观点和重大方针政策载入国家根本法,体现党和国家事业发展的新成就、新经验、新要求,将更好地发挥宪法的规范引领推动保障作用,为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提供有力宪法保障。该建议将提请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依照法定程序提出宪法修正案议案,提请第十三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审议。
热点应用
结合材料,说明为什么《中共中央关于修改宪法部分内容的建议》要由全国人大常委会提出宪法修正案,并提请第十三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审议以及这一修改过程体现的政治生活知识。
答案
答案
(1)
原因:
①
中国共产党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领导核心,领导国家立法工作,坚持依法执政。党的主张必须通过法定程序上升为国家意志,这一法定程序即通过全国人大的审议。
②
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我国的根本政治制度,人民代表大会作为国家权力机关代表人民统一行使国家权力,因此宪法修正案必须由全国人大审议通过才能生效。
③
全国人民代表大会是我国最高国家权力机关,国家重大事务均由全国人大及其常务委员会决定。宪法修改是涉及各方利益和国家发展的重大事务,必须由全国人大常委会提出宪法修正案,并提请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审议。
(2)
体现的政治生活知识:
全国人大审议宪法修正案体现了全国人大坚持民主集中制原则,依法行使国家最高立法权。
主观题对人大代表的考查
二
1.
结合材料和所学政治生活知识,分析人大代表做某事的原因或意义。
2.
结合材料和所学政治生活知识,分析人大代表应该怎样做某事。
命题视角
(2013·
全国
Ⅱ
,节选
)
阅读材料,完成下面要求。
城镇化,指农村人口、富余劳动力和企业逐渐在空间上聚集而转化为城镇的经济要素,成为促进经济发展重要动力的过程。
材料
随着城镇化的快速推进,被征地农民的许多现实问题受到广泛关注。
M
省
2010
年对
1 460
户被征地农民进行了入户调查。调查显示,被征地农民户均失地
2.1
亩,
99%
的家庭得到各种形式的补偿,每户平均获得政府货币补偿
76 271
元;与土地被征前相比,
34%
的家庭年收入增加,户均增加
7 125
元,
37%
的家庭年收入下降,户均减少
10 409
元,其余家庭收入变化不
高考典例
明显;
69%
的农民拥有固定职业,
31%
的农民没有固定职业;在有固定职业的农民中,
10%
的农民是通过政府、社区介绍就业的;
70%
的农民拥有医疗保险,
17%
的农民拥有养老保险,
3%
的农民拥有失业保险。
假设你是
M
省人大代表,请结合材料向政府部门提出解决被征地农民问题的政策建议。
[
解题思路
]
获取和解读信息
设问信息
①
假设你是
M
省人大代表。
②
结合材料。
③
向政府部门提出解决被征地农民问题的政策建议。
④
措施类主观题。
材料信息
随着城镇化的快速推进,被征地农民的现实问题主要有补偿标准低、就业困难、收入减少、社会保障不健全、合法权益无法保障等问题。
调动和运用知识
人大代表的职责
描述和阐释事物
结合材料中被征地农民问题,调动相关知识,准确描述向政府部门提出解决被征地农民问题的政策建议。
论证和探究问题
本题属于措施类题目,解答此类试题坚持
“
措施从问题中来的原则
”
。针对材料中的问题采取解决办法,同时要强调主体是人大代表,向政府提出
“
政策建议
”
,即要从政策层面上提出建议,而不是具体措施;组织答案,坚持一个措施解决一个问题的模式。
答案整理
被征地农民获得的补偿偏低,应提高补偿标准,完善补偿机制。部分被征地农民就业困难、收入减少,应提供就业指导服务和政策支持。部分被征地农民未被纳入社会保障体系之中,应扩大保障体系覆盖面,并提高保障水平。加强对征地补偿安置工作的监督,保障被征地农民合法权益。
[
题型技法
]
措施类主观题
措施类主观题的具体设问形式有:
①
从经济生活或政治生活角度,结合材料分析
××
主体应该如何做好某件事情。
②
结合材料分析
××
给我们哪些启示。
③
结合材料分析
××
主体是如何做好
××
的。
④
就解决
××
问题提出政策性建议或方法论建议。
具体来说答案可从以下几个方面去找:
(1)
从材料中找方法:
①
如果材料呈现的是负面现象,其反向就是正确方法。
②
如果材料呈现的是正确做法,对这种做法加以概括、总结即可。
(2)
从教材知识中找方法。有些问题教材本身就给出了答案,此时应回归教材找方法。
(3)
从主体的职责入手找方法,在政治生活试题中比较常见。
(4)
从当前政策
(
党和国家重要会议提出的重大措施
)
中找方法。
人大代表为什么这样做或怎样做某事
1.
人大代表为什么这样做
(1)
法律地位决定的
(
国家权力机关的组成人员
)
。
(2)
是行使权利的表现
(
提案权、审议权、表决权、质询权
)
。
(3)
是履行义务的需要
(
遵守法律;保守机密;联系群众;接受监督
)
。
(4)
体现与人民的关系
(
产生、负责、服务、监督
)
。
模板构建
2.
人大代表应该怎样做
(1)
积极行使权利
(
提案权、审议权、表决权、质询权
)
。
(2)
自觉履行好义务。与人民群众保持密切联系,听取和反映人民群众的意见和要求,为人民服务,对人民负责,接受人民监督。
(3)
增强履职意识,提高履职能力。
校园欺凌是指同学间欺负弱小的行为。校园欺凌多发生在中小学,受害者长期受到欺凌会影响学习、生活,导致严重的心理健康问题,甚至影响人格发展。众人围殴扇耳光、绳索捆绑拳打脚踢、烟头烫伤、逼吃秽物
……
这些
“
恶霸
”
行为频频在校园发生,使校园欺凌问题日益成为教育界乃至整个社会关注的焦点。据不完全统计,
2016
年上半年以来,被媒体曝光的校园暴力事件多达
20
余起,根据对全国
29
个县
104 825
名中小学生抽样调查发现,我国校园中小学生经常被欺凌的比例为
4.7%
,偶尔被欺凌的比例为
28.66%
。日益频繁的校园欺凌现象,引起了某市人大的高度重视,市人大根据很多代表的建议把解决
“
校园欺凌
”
问题列为重要议题进行专项研究。
热点应用
假如你是该市人大代表,你能为解决
“
校园欺凌
”
问题作出哪些努力?
答案
答案
(1)
深入校园对
“
校园欺凌
”
问题进行调查研究,广泛听取家长、老师和学生对
“
校园欺凌
”
问题的意见和建议。
(2)
在调查研究的基础上形成关于解决
“
校园欺凌
”
问题的议案,依照法定程序在人民代表大会上提出。
(3)
以认真负责的态度行使审议权、表决权,使解决
“
校园欺凌
”
问题的议案更加科学完善,具有可执行性。
(4)
认真行使质询权,督促教育、公安等相关部门采取有力措施切实解决
“
校园欺凌
”
问题。
主观题对中国共产党的考查
三
1.
结合材料,运用政治生活知识,分析中国共产党是如何发挥领导核心作用的。
2.
结合材料,运用政治生活知识,分析中国共产党做某事的原因或意义。
3.
结合材料,运用政治生活知识,分析中国共产党应该如何做某事。
命题视角
(2018·
全国
Ⅱ
)
阅读材料,完成下面要求。
党的十九大报告明确指出:
“
坚持党对一切工作的领导。党政军民学,东西南北中,党是领导一切的。
”
十九大修订的中国共产党章程规定:
“
党必须保证国家的立法、司法、行政、监察机关,经济、文化组织和人民团体积极主动地、独立负责地、协调一致地工作。党必须加强对工会、共产主义青年团、妇女联合会等群团组织的领导,使它们保持和增强政治性、先进性、群众性,充分发挥作用。
”
运用政治生活知识说明为什么要
“
坚持党对一切工作的领导
”
。
高考典例
[
解题思路
]
获取和解读信息
设问信息
①
运用政治生活知识。
②
说明为什么要
“
坚持党对一切工作的领导
”
。
③
原因类主观题。
材料信息
①
党的十九大报告明确指出:坚持党对一切工作的领导。
②
十九大修订的中国共产党章程的有关规定。
调动和运用知识
中国共产党的性质、执政地位的取得、坚持党的领导的作用
描述和阐释事物
结合材料信息,调动相关知识,准确描述为什么要
“
坚持党对一切工作的领导
”
。
论证和探究问题
本题属于原因类题目,行为主体限定在中国共产党,行为客体指向
“
一切工作
”
,所以应从中国共产党自身进行论证分析、从坚持党的领导对一切工作的作用进行论证分析。
答案整理
坚持党的领导是党的性质决定的,是中国社会历史发展的必然结果,是中国人民的正确选择。党具有与时俱进的执政能力,只有坚持党对一切工作的领导,才能保证将党的意志贯彻到国家政治生活和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党的领导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最本质的特征,只有坚持党对一切工作的领导,才能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党为什么要做某事?怎样做某事?
1.
党为什么要做某事
(1)
从党自身角度分析
①
党的性质
(
两个先锋队
)
、宗旨
(
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
)
、执政理念
(
立党为公、执政为民
)
等决定的。
②
党的执政地位
(
执政党、领导核心
)
决定的。
③
党的作用
(
才能实现推进现代化建设、完成祖国统一、维护世界和平与促进共同发展三大历史任务
)
决定的。
④
是依法治国、依法执政的要求与体现。
⑤
是党加强自身建设的需要。
模板构建
(2)
从其他角度分析
(
如果材料涉及其他方面的知识
)
①
国家性质和公民权利。
②
是坚持我国政党制度的要求,有利于发挥民主党派、人民政协的作用。
③
当前国际竞争的实质是以经济和科技实力为基础的综合国力的较量。
2.
党怎样做某事
(1)
从党自身角度分析
①
发挥好党的领导核心作用。
②
践行执政理念:立党为公、执政为民。
③
完善执政方式:依法治国、依法执政。
④
充分发挥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
⑤
加强党的建设,全面从严治党,保持党的先进性和纯洁性,提高党的执政能力。
⑥
坚持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
“
三个代表
”
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指导地位。
⑦
不忘初心,坚持共产主义的远大理想。
⑧
维护中央权威,坚持民主集中制原则,认真贯彻中央决策部署。
(
地方党委
)
(2)
从其他角度分析
(
如果材料涉及其他方面的知识
)
①
支持人大、政府、政协和监察委员会、法院、检察院依法依章程履行职能,开展工作,发挥作用。
②
听取民意,接受人民群众的监督。
③
发挥民主党派的作用。
阅读材料,完成下面要求。
2018
年中央一号文件强调,建立健全城乡融合发展体制机制和政策体系。坚持和完善党对
“
三农
”
工作的领导,是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根本保证。
“
雁飞千里靠头雁
”
,要健全党委统一领导、政府负责、党委农村工作部门统筹协调的农村工作领导体制,建立实施乡村振兴战略领导责任制,形成党政一把手是第一责任人、五级书记抓乡村振兴的工作格局。各级党委和政府要提高对实施乡村振兴战略重大意义的认识,各级干部要真正把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摆在优先位置,把党管农村工作的要求落到实处,带领广大群众共同实现新时代乡村振兴的美好蓝图。
热点应用
答案
(1)
中国共产党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领导核心。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是由党的领导地位决定的。
(2)
党代表人民根本利益,一切以人民利益为中心。通过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有利于维护农民切身利益。
(3)
我国政府是人民政府,正确履行职能,负责乡村工作是经济、文化、社会职能重要表现,有利于农村繁荣与发展。
(4)
党和政府通过体制机制建设有利于农民增收,农村发展,推进城乡一体化。
结合材料和所学政治生活知识,分析党和政府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原因。
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