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9 MB
- 2021-04-13 发布
第二部分
专题一 获取和解读信息突破
5.
选择题等值线解读专练
——
破解
“
不善于在新情境中解读等值线
”
困惑
问诊例题
对点训练
栏目索引
(2018·
北京文综
)
图示为
“
北半球某日
02
时海平面气压分布图
”
(
单位:百帕
)
。读图,回答
1
~
2
题
。
1.
据图
推断
A.
北京风速大,风向偏东南
B.
甲地可能出现强降水天气
C.
极地气温低,气压值最高
D.
热带太平洋洋面生成
台风
问诊例题
√
答案
解析
解析
B
对:据图判断,甲地位于低压
(
气旋
)
中心,且等压线密集,气流上升强烈,水汽易凝结,成云致雨,形成强降水天气
。
A
错
:北京
位于高压
(
反气旋
)
中心的东部附近,等压线较稀疏,风速较小
。
C
错
:根据
等压线数值可知,此时气压最高值出现在北京的西北部,即亚洲的蒙古、西伯利亚一带
。
D
错
:由
图中亚洲的蒙古、西伯利亚一带是高压中心可推知,此时北半球为冬季,而热带太平洋的台风主要生成于夏秋季节。
答案
解析
2.
依据气压分布,该日最
接近
A.
冬至
B
.
小满
C.
夏至
D
.
立秋
√
解析
由
上题可知,此时北半球为冬季,四个选项中只有冬至是冬季的节气。
问题透视
(1)
问题表现:会读等值线,但得不到正确答案。
(2)
问题成因:等值线知识不牢固;主题要素相关知识不牢固。
(3)
应对策略:通过训练做到解题步骤严谨,思考过程严密,应考态度端正,深入研读。
下图为
“
某平原地区土壤表层解冻起始日期的等值线图
”
。完成
1
~
2
题
。
1.
推测
P
地
属于
A.
草原区
B
.
都市区
C.
森林区
D
.
农耕
区
对点训练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
答案
解析
解析
据
图可知,土壤表层解冻起始日期
P
地最早,说明该地温度较高,结合选项最有可能是位于都市区,故
B
项正确。
2.
图示区域可能
位于
A.
美国
B
.
法国
C.
澳大利亚
D
.
巴西
答案
解析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解析
根据
解冻的时间发生在
3
、
4
月份,说明该地位于北半球,故
C
、
D
项错误
;
法国
位于西欧地区,属于温带海洋性气候,最冷月的平均气温高于
0
℃
,故
B
项错误
;
美国
北部位于温带地区,冬季气温较低,土壤结冰,春季气温回升,土壤表层开始解冻,故
A
项正确。
廊桥又称风雨桥,是在桥上加盖廊屋的特殊桥梁,全国
60%
以上的古廊桥集中于闽浙两省区。当地采伐后的木材,需经一段时间的自然晾干才能用作建桥木料。清乾隆年间建于图中
F
处的古廊桥,建成不久即受连续强降水影响而毁于一场自然灾害。数年后,在图中
G
处重建并保留至今。下图示意闽浙山区某地地形及廊桥景观
(
等高距为
100m)
。据此完成
3
~
5
题
。
答案
解析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3.
从自然环境看,闽浙两省区古廊桥众多是因为该
地区
①
夏季高温多雨
②
冬季多大风
③
多低山丘陵,河流多
④
地形起伏小,河道宽阔
A.
①②
B
.
①③
C
.
②③
D.
①④
√
解析
结合
材料知闽浙两省多低山丘陵,气候湿润,河流多,需要大量桥梁,该地夏季高温多雨,廊桥兼有避雨和纳凉的功能。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4.
摧毁
F
处古廊桥的自然灾害对
G
处影响小,主要是因为与
F
处相比,
G
处
A
.
地形坡度小,山地碎屑物
少
B
.
处于上游段,河流水量小
C.
河道宽阔平直,受
H
处冲沟影响
小
D
.
地处背风坡,降水少
答案
√
解析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解析
依据
材料,摧毁
F
处古廊桥的自然灾害是由于连续强降水的影响,应为洪水或泥石流的破坏,
F
地破坏强主要是受
H
处冲沟影响大和河道弯曲且由宽变窄,河流流速加快,水位高,而
G
地正好相反,另结合比例尺和等高线,可看出
F
、
G
两地坡度相当,降水差异小,故排除
A
、
B
、
D
。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答案
5.
为便于采伐区的木料顺河漂流至桥址,采伐的季节和地点应选择
在
A
.
春季 乙地
B
.
夏季 甲地
C.
秋季 丁地
D
.
冬季 丙地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
解析
解析
为了
使采伐区的木料能顺河漂流到桥址,应该选择在降水多、河流水量大的夏季
(
也便于秋季的晾干
)
,并且甲地处在桥址的河流上游附近,便于运输。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2018·
咸阳模拟
)
植物物候变化对全球气候响应的研究已成为国内外气候变化研究领域的热点。胡杨是干旱大陆性气候条件下喜光、抗热、抗旱、抗盐碱、抗风沙的树种。科学家以胡杨年生长季始于春季日均温稳定于
5
℃
以上,止于秋季日均温稳定于
5
℃
以下的标准,确定胡杨年生长季的起始日、终止日,并根据胡杨的展叶始日、叶黄始日的变化,研究植物对气候变化的响应。下图是
“
中国绿洲胡杨年生长季起始日、终止日的空间变化图
”
。据此完成
6
~
7
题
。
答案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6.
影响图示地区胡杨年生长季起始日的空间分布差异的主要因素
是
A.
纬度
B
.
地势
C.
大气环流
D
.
海陆位置
√
解析
解析
根据
图示地区胡杨年生长季起始日的空间分布差异的等值线延伸方向,若受纬度因素影响,应与纬线平行,
A
错
。
图示
地区位于我国西北内陆干旱区,大气环流,海陆位置没有明显差异,不是主要因素,
C
、
D
错
。
只有
地势差异,地势高处,气温低,起始日出现日期晚,反之则早,
B
对。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答案
7.
关于和田与格尔木胡杨生长季长短差异及原因说法正确的
是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A.
和田生长季长于格尔木 和田纬度
高于
格尔木
B.
和田生长季短于格尔木 和田纬度
高于
格尔木
C.
和田生长季长于格尔木 和田海拔
低于
格尔木
D.
和田生长季短于格尔木 和田海拔
高于
格尔木
√
解析
解析
根据
图示日期等值线,起始日早,终止日晚,和田生长季长于格尔木,
B
、
D
错误
。
纬度
高,气温低,生长季应较短,
A
错误
。
地势
高,气温低,起始日出现日期晚,起始日晚,终止日早,和田生长季长于格尔木,是因为和田海拔低于格尔木,
C
正确。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答案
一般情况下,大气温度随着高度增加而下降,可是在某些天气条件下,地面上空的大气结构会出现气温随高度增加而升高的反常现象,气象学上称之为
“
逆温
”
。读
“
我国某地区温度垂直剖面
(
单位:
℃
)
示意图
”
,完成
8
~
10
题。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8.
图中气温垂直分布形成的主要原因
是
A.
海拔越高,吸收的地面辐射越少
B.
海拔越高,吸收的太阳辐射越少
C.
纬度越高,到达地面的太阳辐射越少
D.
纬度越高,受冷空气影响越强
√
解析
解析
读
图可知,垂直方向气温变化的主要趋势总体上是气温由地面向高空降低。地面是近地面大气主要的热源,海拔越高,吸收的地面辐射越少,气温大致由地面向高空降低。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9.
导致甲处等温线凸向低纬的主要因素
是
A.
海拔
B
.
纬度位置
C.
大气环流
D
.
距海远近
答案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解析
甲
处等温线凸向低纬,说明甲处气温低,是由于来自北方的冷空气入侵导致的。
√
解析
10.
下列城市中,逆温层厚度最大的
是
A
.
郑州
B
.
阜阳
C
.
安庆
D
.
赣州
答案
√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解析
解析
根据
逆温定义和图中气温的垂直变化可知,逆温层大致位于
AA
′
和
BB
′
之间
(
如下图所示
)
,因此选项中四地,逆温层最厚的应是赣州。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在干旱与半干旱地区,植物生长会影响土壤水分。梭梭根区受树冠集流、蒸腾和遮阴作用影响存在土壤水分相对富集区。下图示意新疆北部沙漠中不同树龄阶段梭梭根区全年土壤含水率差异。据此回答
11
~
13
题。
11.
枯树根区含水率最高的原因
是
A.
树冠集水作用强
B
.
无蒸腾作用消耗
C.
树冠遮荫效果好
D
.
土壤硬化下渗弱
答案
√
解析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解析
枯树
没有树冠,不存在树冠集水作用强,
A
错
;
没有
树冠,无蒸腾作用消耗,
B
对
;
没有
树冠遮阴,不存在树冠遮荫效果好,
C
错
;
枯树
根区土壤疏松,下渗作用强,
D
错。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2.
导致梭梭根区土壤的
“
湿岛
”
效应夏季较春季更明显的主导因素
是
A.
融雪
B
.
风沙
C.
降水
D
.
蒸发
解析
梭梭
对融雪、
风沙和降水影响较小,梭梭根区夏季树冠能够遮蔽阳光,减少土壤蒸发,保持土壤水分,选择
D
。
√
答案
解析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3.
若北疆梭梭树冠的垂直俯视面积为
S
,正午树荫面积为
S
′
,
S
与
S
′
的比值为
P
,
则
A.
春秋分日
P
=
0
B
.
夏至日
P
=
1
C.
全年
P<1
D
.
冬至日
P>1
答案
√
解析
树冠
垂直俯视面积最小,北疆地区一年之中没有太阳直射现象,所有时间都为斜射,正午树荫面积大于垂直俯视面积,所以全年
P<1
,选择
C
。
解析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蒸发皿蒸发量反映陆地蒸发的能力,代表地表的最大蒸发量;陆面蒸发量是指地面实际蒸发量。一般温度越高、风速越大、湿度越小、太阳辐射越强,蒸发越大。淮河是我国重要的地理分界线。下图为
“
淮河流域
1960
~
2007
年蒸发皿蒸发量变化趋势的空间分布图
”
。据此完成
14
~
16
题。
答案
14.
甲地蒸发皿蒸发量的变化值可能
是
A.
-
130 mm
B
.
-
140 mm
C.
-
145 mm
D
.
-
160 mm
√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解析
解析
据
图等值线可知,该图等值距为
20
,据数值递变规律可知,甲地外围等值线数值为-
140 mm
,则甲的取值范围在-
140 mm
至-
160 mm
之间。故选
C
。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答案
15.
淮河流域蒸发皿蒸发量的变化特征
是
A.
自西向东逐渐增大
B.
自北向南逐渐增大
C.
东南部变化较小
D.
中部未发生变化
√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解析
据
图可知,整个淮河流域基本为负趋势,表明该区域内蒸发皿蒸发量整体有逐年减少的趋势,其中上游和以北地区蒸发量减少的速率较大,东南部减少最小,变化较小。故选
C
。
解析
16.
淮河流域东南部蒸发皿蒸发量变化小的主要原因
是
A.
地表干旱,太阳辐射弱
B.
地形平坦,风速小
C.
降水较多,气温低
D.
降水较多,湿度大
√
答案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解析
据
材料可知,一般温度越高,风速越大,湿度越小,太阳辐射越强,蒸发越大。淮河流域东南部为夏季东南季风的迎风坡,降水较多,湿度大,蒸发弱,所以其蒸发皿蒸发量变化较小。
解析
(2017·
江西南昌上学期期末
)
下图为
“
黄土高原局部地区等高线图
”
,实线是黄土表面等高线,虚线是黄土底面
(
基岩表面
)
等高线
(
单位:米
)
。读图完成
17
~
18
题。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7.
甲处黄土层的最大厚度可能
达到
A.26
B.34
C.36
D.44
√
答案
解析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解析
读
图,根据等高线数值,可以判断甲地黄土表面海拔介于
830
~
835
米之间,甲地的黄土底面海拔介于
800
~
805
米之间,所以黄土层厚度介于
25
~
35
米之间,结合选择项即可确定结论。
18.3
月
21
日傍晚,假如天气晴朗,则最有可能看到日落的地点
是
A.
甲
B
.
乙
C
.
丙
D
.
丁
解析
3
月
21
日是春分,
日出正东方
向,日落正西方向,最有可能看到日落的是位于西侧山脊上的丙地,没有地形阻挡视线。甲、丁两地有山脊或山峰阻挡,看不到日落。乙地位于山谷中,有丙处山脊阻挡,也看不到日落。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
答案
解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