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51.50 KB
- 2021-04-13 发布
2019—2020学年第一学期第一次月考试卷
高一历史
时间:50分钟 总分:100分
一、选择题
1.小明喜欢看历史剧《烽火戏诸侯》。这个历史典故讲述了西周时期诸侯国因信守义务,蜂拥而至勤王的故事。这个典故所反映的政治制度是
A. 分封制
B. 宗法制
C. 郡县制
D. 礼乐制度
【答案】A
【解析】
根据所学知识可知,西周政治上实行分封制,分封的诸王享有治理诸侯国的权力,但是也应该有出兵勤王的义务。周幽王昏庸,为博得褒姒一笑,居然乱用此制度,最终导致亡国,故A项正确。宗法制是和分封制相连的西周时期实行的另一制度,嫡长子继承制是核心,强调血缘关系,与材料不符;郡县制是秦朝以后在国家范围内实行的制度;礼乐制度是维护宗法制和分封制的工具。因此BCD均错。故选A。
点睛:材料中关键信息“西周时期”“诸侯国因信守义务,蜂拥而至勤王的故事”可以得出这是西周的分封制,从四个选项找出即可。
2.秦朝御史大夫的职责是
A. 助理皇帝政事
B. 管理军事
C. 主管教育
D. 兼理国家监察事务
【答案】D
【解析】
【详解】依据所学可知,御史大夫负责监察百官,即兼理国家监察事务,答案为D
;丞相负责助理皇帝政事,排除A;太尉管理军事,排除B;奉常负责教育,排除C。
3. 《三字经》中写到:“周武王,始诛纣,八百载,最长久。”周朝延续最长久的制度保障是:
①禅让制 ②分封制 ③宗法制 ④中央集权制度
A. ②③ B. ③④ C. ①② D. ②④
【答案】A
【解析】
试题分析:尊重材料是做对历史题目的唯一秘籍。而通过仔细阅读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不难发现,①禅让制、④中央集权制度均不是周朝的制度,②分封制、③宗法制才是周朝的制度,并且这两个制度的确是周朝延续最长久的制度保障,所以本题答案只能是A。
考点: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商周时期的政治制度•周朝延续最长久的制度保障
4. 在中国古代“家国一体”的社会中,忠孝观念源远流长,其源头是
A. 宗法制 B. 郡县制 C. 君主专制 D. 中央集权制
【答案】A
【解析】
【详解】宗法制把家、国联系在一起,为人臣者忠于君主,为人子者孝顺长辈,忠孝观念根源于以嫡长子继承制为中心的父系宗法制度。 故A正确。
5.史书记载,晋武帝司马炎共有26个儿子,但太子司马衷却天生痴愚。晋武帝想要废太子,另择继承人,皇后劝说:“立嫡以长不以贤,岂可动乎!”最终,晋武帝没有更换太子。由此可见,晋武帝选立太子是根据
A. 世袭制的父死子继原则
B. 禅让制的尚贤原则
C. 君主制的集权独裁原则
D. 宗法制的嫡长子继承制
【答案】D
【解析】
【详解】依据材料“立嫡以长不以贤,岂可动乎!”可知,最终晋武帝选立太子是根据宗法制的嫡长子继承制,太子虽然天生痴愚,但因为是嫡长子,所以没有更换,因此D选项正确。A选项错误,无论选择嫡长子还是贤子,都体现了世袭制的父死子继原则,这不能使晋武帝确立最终的继承人;B选项错误,材料体现的是晋武帝最终依据嫡长子继承制确立继承人,不是禅让制的尚贤原则;C选项不是选立继承人的依据。故正确答案为D选项。
6.“六合之内,皇帝之土;乃今皇帝,一家天下。”这块纪功石刻说的是
A. 周天子分封天下
B. 秦始皇统一六国
C. 汉武帝开拓疆土
D. 忽必烈一定乾元
【答案】B
【解析】
【详解】据所学可知,前230---前221年秦国相继攻灭东方六国建立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中央集权国家。“六合”代表的是战国七雄中除秦国外的东方六国,“六合之内,皇帝之土”说明秦始皇已统一六国;“乃今皇帝,一家天下。”则说明秦始皇已统一六国后建立了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B正确;据所学可知,周王朝的最高统治者称天子,与材料不符,A错误;汉武帝开拓疆土、忽必烈一定乾元与材料“六合之内,皇帝之土”不符,C、D错误。
7. “皇帝”成为我国最高封建统治者的称谓,首创于
A. 秦王嬴政 B. 汉高祖刘邦
C. 唐太宗李世民 D. 宋太祖朱元璋
【答案】A
【解析】
试题分析:此题考查的是基本的历史知识,秦朝统一中国后,秦王嬴政自称始皇帝,是皇帝制度的开始。故选A。BCD三项均不是最先使用皇帝称号的帝王。
考点:皇帝制度
点评:皇帝制度是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主要内容之一。皇权至高无上和家天下是其主要的特征。皇帝制度产生后,发展趋势是皇权不断的加强。与此相关的,历朝加强皇权的措施,如隋唐的三省六部制、宋朝的“二府三司”制、元代的一省制、明代废丞相设内阁等内容都要求掌握,也是考试的重点。
8. 分封制度使西周贵族集团形成的等级序列是 ( )
A. 周王→卿大夫→士→诸侯 B. 周王→卿大夫→诸侯→士
C. 周王→诸侯→卿大夫→士 D. 周王→诸侯→士→卿大夫
【答案】C
【解析】
【分析】
略
【详解】
结合所学内容可知,西周时期形成等级序列是周王—诸侯—卿大夫—士,故C项排列顺序正确,ABD项的排列顺序均不正确。
9.宗法制度的核心是
A. 嫡长子继承制度
B. 礼乐制度
C. 分封制度
D. 血缘关系
【答案】A
【解析】
【详解】根据所学可知宗法制度的核心特点是嫡长子继承制,答案为A;礼乐制度是周代维护封建制度而建立起的文化制度,不符合题意,B错误;分封制与宗法制在政治上的表现,不是宗法制的核心,C错误;血缘关系是宗法制进行政治权力分配的纽带,不是宗法制的核心,D错误。
10.分封制与宗法制的关系是( )
A. 完全割裂 B. 前者决定后者
C. 互表里 D. 后者决定前者
【答案】C
【解析】
【详解】联系已学史实可知,西周为了巩固自己的统治,实行分封制。为了确保分封制的秩序,实行了宗法制,分封制分封的原则是宗法制,宗法制在政治制度上的体现是分封制,分封制与宗法制是互为表里、相辅相成的,故C正确,而ABD的表述错误,不合史实,排除。
11. 宋太祖在各州所设立的通判的主要职责是( )
A. 征收地方赋税 B. 处理地方案件 C. 征发国家徭役 D. 监督地方官员
【答案】D
【解析】
试题分析:宋太祖为加强中央集权,由中央派文官担任地方长官知州,同时设通判负责监督,因此选D.
考点:北宋中央集权加强
点评:北宋中央集权加强措施:①军事:把主要将领的兵权收归中央.又抽调各地精兵强将,充实中央禁军。②行政:派文官担任地方长官,同时设通判负责监督。③财政:设转运使,转运地方钱粮。地方赋税一小部分作为地方开支,其余全部由中央掌控。
12.丞相制度被永远废弃始于
A. 明太祖
B. 明成祖
C. 清康熙帝
D. 清雍正帝
【答案】A
【解析】
【详解】根据所学可知明太祖废除丞相职位,权分六部,并且明确丞相制度被永远废除,答案为A;明成祖设置的是内阁,康熙帝设置的是南书房,雍正帝设置的是军机处,不符合题意,排除BCD。
13.我国当前实行的省制开端于
A. 秦朝的郡县制
B. 西汉的州郡县制
C. 元朝的行省制
D. 唐朝的军镇制
【答案】C
【解析】
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元朝的行省制度便利了中央对地方的管理,加强了中央集权,巩固了多民族国家的统一,它是中国省制的开端,C项正确。秦朝的郡县制、西汉的州郡县制、唐朝的军镇制虽然都是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但无论从管理范围,管理模式方面分析,都与元朝的行省制有较大差别,排除ABD。
点睛:本题以行省制为切入点,熟悉行省制的相关内容即可。
14.清朝军机大臣的基本职责是
A. 决定清朝的军国大事
B. 协助皇帝监察百官
C. 掌管国家军事
D. 笔录、传达皇帝的旨意
【答案】D
【解析】
【详解】军机处是雍正帝为办理西北军务而设,军国大事完全由皇帝裁决,军机大臣没有决策权和行政权,只是跪受笔录,传达皇帝的旨意,答案为D;军机大臣无权决定清朝的军国大事,A错误;秦御史大夫是协助皇帝监察百官,排除B;军机大臣无权掌管国家军事,C错误。
15.汉武帝为削弱相权采取的最为重要的措施是
A. 频繁任免宰相以防大权旁落
B. 让身边侍从、秘书参与军国大事
C. 废除秦朝的中央官制
D. 开始探索三省体制
【答案】B
【解析】
【详解】汉武帝为让身边侍从、秘书参与军国大事,形成“中朝”,从而牵制以丞相为首的“外朝”,达到削弱相权的目的,答案为B;频繁任免宰相是为了改变丞相位尊权重的传统,而不是削弱相权最为重要的措施,排除A;C不符合史实,排除;三省体制开始于魏晋时期,排除D。
16.唐太宗时期,假设国家要在关中一带修建一项大型水利工程,这项工程的实施涉及众多机构,按制度规定其运作程序是
A. 尚书省→中书省→门下省→工部
B. 中书省→门下省→尚书省→工部
C. 门下省→中书省→尚书省→工部
D. 尚书省→门下省→中书省→工部
【答案】B
【解析】
【详解】唐朝的三省六部的运转方式:中书省负责起草诏令,门下省负责封驳审议,尚书省负责执行,再具体事务交由六部执行。故材料中运作程序是:中书省负责起草诏令,门下省负责封驳审议,尚书省负责执行,并交由工部开展执行,故排除ACD,B符合题意。
17. 山东一带自古以来被称为齐鲁之地,这一称谓源自( )
A. 分封制 B. 宗法制
C. 王位世袭制 D. 郡县制
【答案】A
【解析】
【分析】
周灭商后在今天山东境内分封了齐国和鲁国,所以“齐鲁”的说法来源于分封制,故选A。B项是按照血缘亲疏分配政治权力的制度,并不是山东“齐鲁”说法的来源;C项根据题意看不出来;D项郡县制度是秦朝开始大规模实行;故BCD不符合题意。
考点: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商周时期的政治制度·分封制度
【详解】
请在此输入详解!
18.宋代行使宰相权力的“中书门下”主要行使的是
A. 决策权
B. 行政权
C. 军政权
D. 财政权
【答案】B
【解析】
【详解】依据宋代二府三司制度相关所学内容可知,宋代“中书门下”主要行使的行政权,因此B选项正确。A选项错误,皇帝掌握决策权;C选项错误,宋代设立枢密使分割宰相的军政权;D选项错误,宋代设立三司使分割宰相的财政权。
【点睛】本题考查宋代二府三司制相关内容,联系宋代分散相权的措施相关知识点分析可得出答案。
19.确立起雅典民主政治的是
A. 梭伦改革
B. 克利斯提尼改革
C. 伯利克里改革
D. 亚历山大改革
【答案】B
【解析】
【详解】根据所学可知克里斯提尼改革标志雅典民主政治的确立,答案为B;梭伦改革为雅典民主政治奠基,A错误;伯利克里改革标志雅典民主政治达到顶峰,C错误;亚历山改革是俄国的,排除D。
20.公元前8~前6世纪,希腊出现了两百多个城邦。这些城邦的基本特征是
A. 地域辽阔,农业发达
B. 法制健全,等级森严
C. 中央集权,分权制衡
D. 小国寡民,独立自主
【答案】D
【解析】
【详解】公元前8—前6世纪希腊出现两百多个小国,面积狭小,人口不多,小国寡民和独立自主构成城邦的基本特征。故答案为D项。其他三项不符合史实,排除A、B、C项。
21.日本学者内藤湖南在《中国近世史》中谈到唐朝中央官制时,评价某机构为“天子的秘书官”,该机构应是
A. 尚书省
B. 门下省
C. 中书省
D. 吏部
【答案】C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中国古代君主专制的发展的相关知识点,旨在考查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对材料的解读和分析及理解知识的能力。根据所学知识,作为唐朝中央机构的三省六部中,中书省负责草拟和颁发皇帝的诏令,门下负责审核,尚书负责执行,因此中书省最符合皇帝的“秘书官”的特点,C项正确;尚书省是执行机构,不符合题意,排除A;门下省是审核机构,不符合题意,排除B;吏部是六部之一,掌管全国官吏的任免、考察、升降、调动等事务,不符合题意,排除D。故选C。
22.在英国责任内阁制规定下,国家政治生活的最高决策者和领导者应是
A. 国王
B. 首相
C. 议长
D. 主教
【答案】B
【解析】
【详解】根据英国责任内阁制,首相掌握国家的行政大权,国家政治生活的最高决策者和领导者是首相,故B正确;英国责任内阁制下,国王只是虚位君主,没有实际权力,A错误;议会是立法机关,议长在英国的政治生活中不具备最高决策权和领导权,故C错误;英国宗教改革后,教权主要是为王权服务,D错误。
23.下列有关英国责任内阁制的表述,不正确的是
A. 内阁全体成员对政府事务集体负责
B. 责任内阁制诞生在“光荣革命”之前
C. 内阁全体成员与首相政治上共进退
D. 首相和内阁必须从多数党中选举产生
【答案】B
【解析】
【详解】本题为逆向选择题,考查英国责任内阁制。结合所学可知,英国内阁首脑是首相,内阁成员是各部大臣。内阁成员集体负责,必须在大政方针上保持一致,要与首相共进退。一个政党成为议会多数党时就会得执政地位,党的领袖就会被国王任命为首相并组建内阁。故A、C、D选项说法正确,不符合题意。英国责任内阁制度开始形成于18世纪初期,诞生在1688年“光荣革命”后。故B选项说法错误,符合题意。因此符合题意的正确答案为B选项。
24.有人说17世纪的英国国王开始被套上“紧箍咒”。这里的“紧箍咒”主要指
A. 光荣革命胜利
B. 责任内阁制的形成
C. 《权利法案》的颁布
D. 进行议会改革
【答案】C
【解析】
1689年《权利法案》规定,君主权力由法律赋予,受到法律严格制约。议会权力日益超过国王的权力,国王开始逐渐处于“统而不治”的地位。故答案为C项。光荣革命作为一场不流血的政变,实现了王权的转移,但并未给王权套上“紧箍咒”,排除A项;责任内阁制的形成是在18世纪二十年代,进行议会改革是在19世纪,均与材料信息不符,排除B、D项。
25. “英格兰民族的聪明智慧最大程度地表现为英国的宪政。……它既有效地治理人群,又可以对统治集团加以制约,对政府权力加以限制。”下列体现“对统治集团加以制约”的是( )
①首相由议会产生,对议会负责
②议会对政府不信任时政府就要下台
③英王是国家元首,可以任免内阁成员
④议会居于国家权力的中心,可以弹劾政府
A. ①②③ B. ②③④ C. ①③④ D. ①②④
【答案】D
【解析】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的是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分析理解材料的能力。在英国君主立宪制政体下,议会居于国家权力的中心,可以弹劾政府;首相由议会产生,对议会负责;议会对政府不信任时政府就要下台;英国国王是国家元首,没有实权,“统而不治”,故③是错误的。利用排除法,只要有③的都不选,所以答案选D。
考点:欧美代议制的确立与发展·英国君主立宪制的确立·君主立宪制的特点
26.“随着版图的拓展,国际交往的扩大,商品经济和贸易的发展,在政治经济活动中也产生了许多新问题、新矛盾(罗马法)存在明显的缺陷。”解决这一“缺陷”的关键是
A. 习惯法的使用
B. 《十二铜表法》的颁布
C. 万民法的实施
D. 《民法大全》的通行
【答案】C
【解析】
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准确解读材料信息的能力。材料中“随着版图的拓展,国际交往的扩大,商品经济和贸易的发展,在政治经济活动中也产生了许多新问题、新矛盾”说明此时罗马国家已经由共和国走向罗马帝国时代,为了顺应时代的发展罗马法律也由共和国时期的公民法发展为万民法,所以答案选C,A B D三项与上述史实特征不符。
考点: 罗马法
点评:习惯法以相沿成习的风俗习惯作为司法依据,他倾向于维护贵族的利益;《十二铜表法》是平民同贵族斗争的结果,是古罗马成文法的开端,一定程度上体现了平民的愿望。万民法是古罗马社会经济发展,疆域扩大,对外贸易频繁,公民法内容与形式已经不适应需要的重大修正。《民法大全》是古罗马法律的汇编。
27.《十二铜表法》的编纂被认为是平民的胜利,主要是因为
A. 体现了法律的公平公正
B. 给平民带来了好处
C. 按律量刑,贵族不能随意解释习惯法
D. 维护了平民的利益
【答案】C
【解析】
【详解】《十二铜表法》尽管在内容上维护了平民的利益,但仍然维护贵族的特权,并没有实现真正的公平公正,A错误;给平民带来一定的好处,只是表面现象,从本质上讲,他还是为了维护贵族的利益,排除B;《十二铜表法》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贵族的权力,使得法律有了量刑的依据,贵族随意解释法律的权力受到了制约,克服了习惯法的弊端,故C正确;《十二铜表法》实质是为了维护贵族利益,而不是为了维护平民,排除D。
【点睛】本题主要考查罗马法,要求学生结合罗马法从习惯法向成文法转变的原因以及《十二铜表法》的内容特点以及影响来分析。
28.罗马《十二铜表法》规定:“用人为的方法变更自然水流,以致他人财产受到损害时,受害人得诉诸赔偿”“橡树的果实落于邻地时,得入邻地拾取之”。这反映了
A. 平民的利益得到维护
B. 贵族的利益得到维护
C. 私有财产神圣不可侵犯
D. 帝国的稳定得到保障
【答案】C
【解析】
由材料“用人为的方法变更自然水流,以致他人财产受到损害时,受害人得诉诸赔偿”“橡树的果实落于邻地时,得入邻地拾取之”体现了私有财产神圣不可侵犯,故选C;AB说法正确,但和题意无关,排除;D中的“帝国”要改为共和国时期,排除。
点睛:从高考角度来看,要重点了解罗马法的主要内容及其在维系罗马帝国统治中的作用以及对后世的影响,强调法律在人类社会生活中的价值。
29.伏尔泰曾这样评价中国的科举制度:“通过层层严格考试的人才能进入……衙门任职,……人们全然不可能设想一个比这更好的政府。”伏尔泰如此推崇科举制是因为它
①体现了公平公正原则
②有利于选拔优秀政治人才
③有利于加强君主专制
④为科学研究提供高素质人才
A. ①②
B. ②③
C. ①④
D. ③④
【答案】A
【解析】
科举原来目的是为政府从民间提拔人才,打破贵族世袭的现象,以整顿吏制。相对于世袭、举荐等选材制度,科举考试无疑是一种公平、公开及公正的方法,故①正确;科举制改善了用人制度,扩宽了政府选拔人才的基础,故②正确;伏尔泰反对君主专制,故③错误;科举制考试方式死记硬背,不利于科学研究,故④正确,本题选择A项正确。
30.中国古代选官制度经历了“世袭制——察举制——九品中正制——科举制”的演变过程中,下列描述与“科举制”相关的是( )
A. 上品无寒门,下品无世族 B. 龙生龙,凤生凤
C. 金榜高悬姓字真,分明折得一枝春 D. 立嫡以长不以贤
【答案】C
【解析】
“上品无寒门,下品无世族”指的是九品中正制,“龙生龙,凤生凤”指的是世卿世禄制,“立嫡以长不以贤”指的是宗法制,“金榜高悬姓字真,分明折得一枝春”中的“金榜”指的是科举制,故选C。
二、材料题
31.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廷尉李斯议曰:“周文武所封子弟同姓甚众,然后属疏远,相攻击如仇雠,诸侯更相诛伐,周天子弗能禁止。今海内赖陛下神灵一统,皆为郡县,诸子功臣以公赋税重赏赐之,甚足易制。天下无异意,则安宁之术也。置诸侯不便。”始皇曰:“天下共苦战斗不休,以有侯王。赖宗庙,天下初定,又复立国。是树兵也,而求其宁息,岂不难哉!廷尉议是。”
(1)依据材料回答李斯建议秦始皇实行什么制度,该制度有何进步性。
材料二 宋朝对地方采取极端限制的措施,“收乡长、镇将之权悉归于县,收县之权悉归于州,收州之权悉归于监司,收监司之权悉归于朝廷”。这种运行机制虽然可以消除地方权重的弊端,却严重影响了地方政权的工作效率。
(2)宋朝为完善和加强中央集权,采取了哪些措施?
材料三:行省是元代开始设置的一级行政区划。它的确立是我国行政制度的一次重大改革……元朝的行省实际上是封建中央集权分寄于地方,故行省,官员的权力相当大。它负责处理境内政治、军事、经济等各类事务。此外行省还有一个重要职能是聚集境内财富,以供中央需要。行省的治所往往就是完成这种职能的“中转站”。
(3)根据材料归纳行省的主要职能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元朝设置行省的积极影响。
【答案】(1)郡县制。进步性:郡县制有利于加强中央集权,有利于国家的统一与稳定。
(2)军事上:把主要将领的兵权收到中央,抽调各地精兵充实中央禁军行政上:派文臣任地方长官,设通判负责监督。经济上:地方赋税一小部分作为地方开支,其余由中央掌管
(3)职能:行省是元朝地方行政机构,行省官员具有处理政治、军事、经济等权力,聚集地方财富上交中央。影响:加强了中央集权,和元朝对边疆管辖,巩固了统一多民族的封建国家。
【解析】
【详解】(1)根据材料“今海内赖陛下神灵一统,皆为郡县,诸子功臣以公赋税重赏赐之,甚足易制。”并结合所学可知,材料反映的是郡县制。进步性从加强中央集权、有利于国家的统一与稳定方面进行分析。
(2)根据材料“收乡长、镇将之权悉归于县,收县之权悉归于州,收州之权悉归于监司,收监司之权悉归于朝廷”可知是将乡、镇、县、州的权力都收归朝廷,加强中央对地方的管理,具体表现联系所学从军事、行政和经济方面来分析即可。
(3)职能:根据材料“行省是元代开始设置的一级行政区划”可知行省是元朝地方行政机构;由材料“元朝的行省实际上是封建中央集权分寄于地方,故行省,官员的权力相当大.
它负责处理境内政治、军事、经济等各类事务”可知行省官员具有处理政治、军事、经济等权力;由材料“行省还有一个重要职能是聚集境内财富,以供中央需要。行省的治所往往就是完成这种职能的‘中转站’”可知聚集地方财富上交中央。影响:根据材料和所学知识,分别从加强中央集权、巩固多民族的封建国家统一、对后世影响等方面回答即可。
32.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雍正年间,用兵西北,以内阁在太和门外,保直(官吏值班)者多虑漏泄事机,始设军需房于隆宗门内,选内阁中书之谨密者入直缮写。后名军机处,地近宫廷,便于宣召。为军机大臣者,皆亲臣、重臣,于是承旨、出政皆在于此矣。
——赵翼《檐曝杂记·军机处》
(1)依据材料指出,军机处最初设置的直接原因是什么?
(2)依据材料结合所学说明军机处的职能及影响是什么?
【答案】(1)为用兵西北,防止泄露军事机密。
(2)职能:跪受笔录,辅助皇帝处理政务(承旨、下达)
影响:提高了行政效率;标志君主专制制度发展到顶峰
【解析】
【详解】(1)根据材料“雍正年间,用兵西北,以内阁在太和门外,保直(官吏值班)者多虑漏泄事机,始设军需房于隆宗门内,选内阁中书之谨密者入直缮写”可知最初设置军机处的直接原因是为用兵西北,防止泄露军事机密。
(2)职能:根据材料“选内阁中书之谨密者入直缮写……于是承旨、出政皆在于此矣”结合所学总结出军机处的职能就是跪受笔录,辅助皇帝处理政务。影响:从提高效率,加强君主专制的方面分析。结合所学可知军机处设置大大提高了行政效率,标志君主专制制度发展到顶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