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525.08 KB
- 2021-04-13 发布
第十一专题 苏联
社会主义建设与资
本主义
经济政策的调整
-
2
-
专题知识
•
理脉络
高考真题
•
导方向
-
3
-
专题知识
•
理脉络
高考真题
•
导方向
-
4
-
突破点二十七
突破点二十八
考点整合
•
筑基础
热点突破
•
悟方法
迁移训练
•
提能力
苏联社会主义建设
一、苏俄
(
联
)
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探索
-
5
-
突破点二十七
突破点二十八
考点整合
•
筑基础
热点突破
•
悟方法
迁移训练
•
提能力
二、苏联的工业化思想
1925
年
12
月召开的联共
(
布
)
第十四次代表大会正式提出了实现社会主义工业化的方针。
1
.
主要思想
(1)
特别强调社会主义工业化要重点发展重工业。
(2)
主张依靠自己内部力量来积累工业化的资金。
2
.
主要影响
(1)
使苏联的工业得到迅猛发展
,
并跃居世界前列。
(2)
增强了苏联的国力
,
是苏联卫国战争胜利的关键因素。
(3)
形成的工业化模式
,
给苏联以后的经济发展带来了严重危害
,
也留下了深刻的教训。
-
6
-
突破点二十七
突破点二十八
考点整合
•
筑基础
热点突破
•
悟方法
迁移训练
•
提能力
3
.
对苏联工业化思想的认识
苏联社会主义工业化思想是在特殊的历史背景下形成的
,
有其合理的一面
,
它使苏联的工业在短时间内跃居世界前列
,
并增强了苏联的国力。但苏联将这一社会主义工业化模式看成是固定了的、一成不变的理想的社会主义工业化模式
,
长期推行并强加给其他社会主义国家
,
给苏联和其他社会主义国家带来了极大的危害。
-
7
-
突破点二十七
突破点二十八
考点整合
•
筑基础
热点突破
•
悟方法
迁移训练
•
提能力
三、苏联模式优越性的国际体现
苏联模式是指斯大林执政时期
,
苏联在社会主义工业化、农业集体化和计划经济建设过程中逐步形成的高度集中的政治、经济、文化及社会体制。与当时资本主义自由放任的经济发展模式相比
,
苏联模式开辟了一种不同于市场经济的计划经济体制和新型的工业化模式。苏联对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探索和创新
,
为当时资本主义国家对本国经济进行一定程度的宏观调控提供了借鉴
,
对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社会主义国家的建设也产生了深刻影响
,
苏联模式促进了这些国家国民经济的恢复和发展
,
表现出鲜明的开创性与巨大的优越性。
-
8
-
考点整合
•
筑基础
热点突破
•
悟方法
迁移训练
•
提能力
突破点二十七
突破点二十八
例题
(2019
天津文综
,8)1918
年初
,
德军逼近彼得格勒。苏俄被迫接受德国提出的割地赔款条件
,
签订
“
布列斯特和约
”,
退出大战
,
赢得了巩固苏维埃政权的时间。有历史学家借
“
布列斯特和约
”
的寓意
,
把新经济政策称为
“
农民的布列斯特
”
。这说明苏维埃政权
(
)
A.
已把农民视为当前最危险的敌人
B.
确定武装对抗是处理内政的方针
C.
通过妥协让步维护革命根本利益
D.
开辟了苏联社会主义建设新道路
分析推理
“
布列斯特和约
”
是一种妥协退却
,
新经济政策被称为
“
农民的布列斯特
”,
表明新经济政策也是一种妥协退却。
-
9
-
考点整合
•
筑基础
热点突破
•
悟方法
迁移训练
•
提能力
突破点二十七
突破点二十八
精准解答
本题考查苏维埃政权的政策。根据材料
“
接受德国提出的割地赔款条件
,
签订
‘
布列斯特和约
’
”“
把新经济政策称为
‘
农民的布列斯特
’
”,
可知苏维埃政权是通过让步来维护革命的根本利益
,
即接受割地赔款条件退出战争
,
巩固新生政权
;
通过新经济政策中以粮食税代替余粮收集制
,
对农民妥协让步
,
稳定了政治形势
,
故
C
项正确。材料强调的是对农民的
“
让步
”,
故
A
项错误。材料强调的是妥协
,
而不是武装对抗
,
故
B
项错误。新经济政策是列宁从经济文化相对落后的国情出发
,
找到的一条向社会主义过渡的正确途径
,
而不是苏联社会主义建设的新道路
,
故
D
项错误。
答案
:
C
-
10
-
考点整合
•
筑基础
热点突破
•
悟方法
迁移训练
•
提能力
突破点二十七
突破点二十八
1
.(2019
江苏连云港联考
)
列宁曾说
:“
我们并不是孤零零地生存在世界上
,
我们是作为世界经济的一员生存在资本主义国家体系中。
”
最能体现这一思想的是
(
)
A.
对部分企业实行租让制或租借制
B.
通过指令计划管理经济
C.
扩大集体农庄和国营农场自主权
D.
加强对经济的集中领导
A
解析
:
根据材料
“
是作为世界经济的一员生存在资本主义国家体系中
”,
可知列宁承认市场的作用
,
主张一定程度上恢复资本主义。
“
对部分企业实行租让制或租借制
”,
说明部分承认私有制
,
一定程度上恢复资本主义
,
故选
A
项
;“
通过指令计划管理经济
”
是指计划经济
,
其排斥市场
,
排除
B
项
;“
扩大集体农庄和国营农场自主权
”
是以坚持计划经济为前提
,
排除
C
项
;“
加强对经济的集中领导
”
是计划经济的表现
,
排除
D
项。
-
11
-
考点整合
•
筑基础
热点突破
•
悟方法
迁移训练
•
提能力
突破点二十七
突破点二十八
2
.(2019
广东茂名模拟
)
乌克兰号称
“
欧洲粮仓
”,
以
3%
的苏联国土面积占比长期承担苏联
30%
以上的粮食征集总量。
1932—1933
年
,
乌克兰不堪重负
,
终于爆发大饥荒
,
导致
400
万
—500
万人口死亡。造成此次大饥荒的最主要原因是
(
)
A.
自然灾害对农业生产的
破坏
B.
经济大危机冲击了乌克兰农业生产
C
.
为支持工业化对粮食过度征购
D.
苏联政府对救济工作消极应对
C
解析
:
根据材料
“
以
3%
的苏联国土面积占比长期承担苏联
30%
以上的粮食征集总量
”“
不堪重负
”,
再结合苏联进行社会主义工业化的史实
,
可知导致大饥荒的主要原因是苏联为支持工业化对粮食过度征购
,
故选
C
项
;
材料没有涉及自然灾害问题
,
排除
A
项
;
乌克兰爆发大饥荒的主要原因是粮食征集过度
,
与经济大危机无关
,
排除
B
项
;
材料没有体现苏联政府的救济工作问题
,
排除
D
项。
-
12
-
考点整合
•
筑基础
热点突破
•
悟方法
迁移训练
•
提能力
突破点二十七
突破点二十八
3
.(2015
天津文综
,9)
美国有一位企业家哈默博士
,
年轻时曾与列宁领导的苏俄
(
联
)
交往
,
进行贸易活动
;
年老时应邓小平邀请
,
来中国投资设公司。哈默之所以能这样做
,
在于
(
)
A.
苏俄
(
联
)
、中国都实行开放政策
B.
苏俄
(
联
)
、中国都与美国保持友好关系
C.
苏俄
(
联
)
、中国都愿意发展资本主义
D.
哈默敢于冲破美国政府的阻挠
A
解析
:
本题考查苏俄
(
联
)
的新经济政策和中国的对外开放。材料不仅反映了列宁时期在新经济政策下一定程度的对外开放
,
同时反映了中国对外开放条件下哈默博士在中国的投资
,
故
A
项正确。苏俄时期
,
俄国与美国对抗激烈
,
故
B
项错误。苏俄和中国都是社会主义国家
,
故
C
项错误。
自
1972
年起
,
中美关系逐步改善
,
两国间经济文化等各个领域的交流不断加强
,
故
D
项错误。
-
13
-
考点整合
•
筑基础
热点突破
•
悟方法
迁移训练
•
提能力
突破点二十七
突破点二十八
资本主义经济政策的调整
一、胡佛应对经济大危机的措施和结果
1
.
措施
(1)
对内经济政策
①
扶助大企业。胡佛政府通过扩大信贷和削减公司所得税的方法
,
给资本家以财政援助。成立
“
复兴金融公司
”,
向大银行、大企业提供贷款
,
帮助资本家渡过难关。
②
通过新关税法。
1930
年
6
月
,
国会通过
“
斯穆特
—
霍利关税法案
”,
大幅度提高关税。新关税法的颁布是为了保护美国的农产品市场
,
但实际上
,
它保护了美国垄断资本家和大农场主的利益
,
使他们免受外国进口产品的竞争
。
③
农业方面
,
胡佛政府还收购农产品
,
以提高农产品市场价格
,
减少过剩农产品
,
缓和农业危机
;
通过复兴金融公司向大农场提供贷款
。
-
14
-
考点整合
•
筑基础
热点突破
•
悟方法
迁移训练
•
提能力
突破点二十七
突破点二十八
(2)
对外经济政策
:
胡佛政府采取了一些措施来保证美国投资安全
,
并稳定欧洲资本主义经济
,
使美国的商品和投资获得出路。
2
.
结果
:
胡佛采取的反危机措施
,
并没有克服经济大危机
,
且胡佛政府并未大规模地干预经济
,
其反危机措施效果并不明显
,
但给罗斯福新政提供了经验。
-
15
-
考点整合
•
筑基础
热点突破
•
悟方法
迁移训练
•
提能力
突破点二十七
突破点二十八
二、国家干预经济政策的
历程
-
16
-
考点整合
•
筑基础
热点突破
•
悟方法
迁移训练
•
提能力
突破点二十七
突破点二十八
-
17
-
考点整合
•
筑基础
热点突破
•
悟方法
迁移训练
•
提能力
突破点二十七
突破点二十八
三、资本主义发展史上的四种经济政策
1
.
重商主义
:
主张国家干预经济生活
,
禁止金银输出
,
增加金银输入
,
实行对外贸易垄断
,
通过提高关税税率及其他贸易限制来保护国内市场
,
反映了资本原始积累时期商业资产阶级的经济理论和政策体系。
2
.
自由主义
:
英国经济学家亚当
·
斯密在《国富论》中主张政府应减少对经济的干预
,
提倡自由经营、自由竞争、自由贸易。
3
.
凯恩斯主义
:1936
年
,
凯恩斯发表了著名的《就业、利息和货币通论》
,
认为资本主义自由市场制度并不能自动消除经济危机
,
主张政府运用经济手段对国民经济进行积极干预。其理论被称为凯恩斯主义
。
-
18
-
考点整合
•
筑基础
热点突破
•
悟方法
迁移训练
•
提能力
突破点二十七
突破点二十八
4
.
混合经济政策
:20
世纪
70
年代初美国和西欧主要资本主义国家经济出现
“
滞胀
”
现象
,
各国立即调整经济政策
,
适当减少国家对经济的干预
,
逐步发展出一种将政府与市场相结合的、国有制与私有制并存的
“
混合经济
”
。
-
19
-
考点整合
•
筑基础
热点突破
•
悟方法
迁移训练
•
提能力
突破点二十七
突破点二十八
例题
(2018
天津文综
,8)1930
年
,
美国通过了极端贸易保护主义的
“
斯穆特
—
霍利关税法案
”
。该法案提高了
890
种商品的进口税率
,
一经实施即有
33
个国家提出抗议
,
随后各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大幅度增加关税
,
引发了全面的贸易战。当时这种措施
(
)
①
体现了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特征
②
加剧了世界经济的下滑
③
诱发了国际自由贸易体系的崩溃
④
推动了本国经济的恢复
A.
①②
B.
①③
C.
②③
D.
③④
分析推理
首先明确
“
斯穆特
—
霍利关税法案
”
引起了世界贸易战
,
进而分析贸易战会导致世界经济出现的一系列问题。
-
20
-
考点整合
•
筑基础
热点突破
•
悟方法
迁移训练
•
提能力
突破点二十七
突破点二十八
精准解答
本题考查
1929—1933
年的资本主义经济大危机。美国通过的关税法案引发了其他国家的抗议及关税战和贸易战
,
这必然会恶化国际关系
,
从而加剧经济危机
,
不利于国际自由贸易的发展
,
故
C
项正确。题干中的贸易保护主义不属于国家大规模干预经济的表现
,
故
①
排除
;
贸易保护主义会恶化国际关系
,
不利于经济的恢复
,
故
④
排除
,
因此排除
A
、
B
、
D
三项。
答案
:
C
-
21
-
考点整合
•
筑基础
热点突破
•
悟方法
迁移训练
•
提能力
突破点二十七
突破点二十八
以题说法
世界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应对经济大危机的对策及其教训
1
.
对策
(1)
提高关税
:
阻止、限制外国产品进入本国市场
,
以尽可能地保护本国工业。
(2)
实行货币贬值
:
提高本国产品在国际市场上的竞争力
,
以增加商品出口
。
-
22
-
考点整合
•
筑基础
热点突破
•
悟方法
迁移训练
•
提能力
突破点二十七
突破点二十八
2
.
教训
(1)
各国在发展经济时
,
不仅要关注眼前的直接利益
,
更要着眼于未来
,
要确保经济的持续发展
,
要清醒地看到经济发展中可能存在的潜在危机
,
防患于未然。
(2)
政府要居安思危
,
要适时调整内部机制和政策。
(3)
各国要注意协调国际经济关系
,
减少贸易壁垒
,
实现贸易自由化。在经济区域集团化和经济全球化趋势加强的当今世界
,
国际合作尤其重要。
-
23
-
考点整合
•
筑基础
热点突破
•
悟方法
迁移训练
•
提能力
突破点二十七
突破点二十八
1
.(2019
北京丰台模拟
)1931
年
,
苏联购买的机器设备占世界机器设备出口总额的三分之一。西方各国工商界纷纷扩大对苏联的出口
,
与此同时许多国家却严格限制进口苏联商品。这一现象产生的背景是
(
)
A.
西方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出现了严重的经济危机
B.
苏联新经济政策的实施推动了经济发展
C.
罗斯福新政开启了国家干预经济发展的模式
D.
苏联工业产值跃居欧洲第一、世界第二
A
解析
:
1931
年处于经济大危机时期
,
西方主要资本主义国家经济萧条
,
生产过剩
,
所以扩大了对苏联的出口
,
限制苏联产品的进口
,
以缓解国内的经济危机
,
故选
A
项
;1931
年新经济政策已被取消
,
排除
B
项
;
罗斯福新政开始于
1933
年
,
与材料时间
“1931
年
”
不符
,
排除
C
项
;D
项是苏联在
1937
年第二个五年计划完成时取得的
,
与材料时间
“1931
年
”
不符
,
排除
D
项。
-
24
-
考点整合
•
筑基础
热点突破
•
悟方法
迁移训练
•
提能力
突破点二十七
突破点二十八
2
.(2019
北京顺义模拟
)1933
年罗斯福宣誓就职后
,
敦促国会出台了一系列紧急立法
,
就社会经济中的紧急情况制定对策。在美国经济形势危急的情况下
,
任何原则、规矩都不得不向美国政府的紧急应对危机权力让步
,
联邦最高法院也不例外。这表明
(
)
A.
政府实行
专制
B
.
三权分立失效
C.
总统权力扩大
D
.
国民经济崩溃
C
解析
:
在经济大危机的形势下总统的权力扩大
,
与材料
“
在美国经济形势危急的情况下
,
任何原则、规矩都不得不向美国政府的紧急应对危机权力让步
,
联邦最高法院也不例外
”
相符
,
故选
C
项
;
罗斯福新政是资产阶级民主的新应用
,
并非专制
,
排除
A
项
;
材料
“
国会出台了一系列紧急立法
”“
联邦最高法院
”
表明美国仍然实行三权分立
,
排除
B
项
;“
经济形势危急的情况
”
不等于经济崩溃
,
排除
D
项。
-
25
-
考点整合
•
筑基础
热点突破
•
悟方法
迁移训练
•
提能力
突破点二十七
突破点二十八
3
.(2019
课标全国
Ⅲ
,35)20
世纪
70
年代中后期
,
法国国内生产总值年平均增长率由
2.6%
下降到
1.3%,
物价上涨了
1
倍。
1981
年
,
密特朗就任总统后
,
推行包括国有化在内的一系列措施
,
其结果
(
)
A.
加剧了经济恶化
B
.
实现了物价下降
C.
推动了通货紧缩
D
.
放弃了经济自由
A
解析
:
本题考查第二次世界大战后资本主义的新变化。结合所学知识
,
可知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
,
国家对经济的干预在一定时期内促进了西欧国家的经济恢复与发展
,
但到了
20
世纪
70
年代初
,
西方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对经济的过度干预
,
导致出现了
“
滞胀
”
现象。这一时期密特朗进一步实行国有化措施
,
必然会恶化经济形势
,
不能实现物价下降和推动通货紧缩
,
故
A
项正确
,B
、
C
两项错误。
“
放弃了经济自由
”
的说法与题干材料不符
,
故
D
项错误。
-
26
-
历史解释
史料实证
1
.“
战时共产主义
”
政策具有
“
战时
”
和
“
共产主义
”
的特点
,
它是苏俄直接过渡到共产主义的设想和实践
,
但违背了经济发展规律。
2
.
新经济政策的实质是利用市场和商品货币关系来发展生产力
,
是一条向社会主义过渡的正确途径
,
它调动了人民的生产积极性
,
促进了经济的迅速恢复
,
巩固了工农联盟。
3
.
苏联模式开辟了一种不同于市场经济的计划经济体制和新型的工业化模式
,
促进了苏联的工业化
,
但也存在严重弊端
,
影响了苏联经济的持续发展。
4
.1929—1933
年资本主义世界经济大危机波及范围广、持续时间长、破坏性大。经济大危机的爆发
,
说明资本主义
“
自由放任
”
经济政策已无法适应资本主义经济的新发展。
5
.
罗斯福新政是在维护资本主义制度的前提下
,
对资本主义生产关系作出的局部调整
,
新政开创了国家干预经济发展的新模式。
-
27
-
历史解释
史料实证
战后资本主义的国有化
史料
煤是我们发展工业的基础
,
它是我们全国民最大的财产之一
……
煤炭工业的组织将由专局掌握
,
而这项组织将与煤气和电力供应工业相关联
,
而这两种工业都已达到国有化的时机
……
社会主义者所能接受的任何简短纲领必须包括要使国家走一段漫长的道路以达到所希望的目标的措施。这个纲领必须包括大规模的国有化。国有化的主题绝不是那些没有什么争论的
,
因为那些是不关重要的
,
而是那些对于社会变革具有真正重要性的并且为全民利益所需要的。
——[
英
]
艾德礼《工党的展望》
结论
:
英国实行国有化的部门都是如能源、钢铁和银行等关系到国计民生的基础行业。国有化的动机是大规模开发新资源
,
兴建公共工程
,
推进科技进步。政府要在经济发展中承担领导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