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943.50 KB
- 2021-04-13 发布
2020 届 一轮复习 人教版 生态系统的稳定性和生态环境
的保护 学案
考纲要求
1.生态系统的稳定性(Ⅱ)。2.人口增长对环境的影响(Ⅱ)。
3.全球性的环境问题(Ⅰ)。4.生物多样性保护的意义和措施(Ⅱ)。
考点一 生态系统的稳定性
1. 生态系统稳定性的内容
(1)结构的相对稳定:体现在各组成成分的相对稳定和生物种间
关系的相对稳定。
(2)功能的相对稳定:生态系统物质和能量的输入与输出达到平
衡。可用如图来表示:
2. 生态系统稳定性的形成
说明:(1)正反馈是加速最初发生变化的那种成分所发生的变化,
其结果常使生态系统远离稳态,如图甲所示。
(2)负反馈是抑制和减弱最初发生变化的那种成分所发生的变化,
其结果有利于生态系统保持相对稳定,如图乙所示。
3. 两种稳定性的比较
4. 抵抗力稳定性、恢复力稳定性和总稳定性的关系
(1)图中两条虚线之间的部分表示生态系统功能正常的作用范围。
(2)y 表示一个外来干扰使生态系统功能偏离这一范围的大小,偏
离的大小可以作为抵抗力稳定性的定量指标,偏离大说明抵抗力稳定
性弱,反之,抵抗力稳定性强,如热带雨林生态系统与草原生态系统
受到相同干扰,草原生态系统的 y 值要大于热带雨林生态系统的 y 值。
(3)x 可以表示恢复到原状态所需的时间:x 越大,表示恢复力稳
定性越弱,反之,恢复力稳定性越强。
(4)TS 表示曲线与正常作用范围之间所围成的面积,可作为总稳
定性的定量指标,这一面积越大,即 x 与 y 越大,则说明这个生态系
统的总稳定性越低。
1.(2019·临川一中模拟)如图为某一生态系统的稳定性图解,对
此图理解不正确的是( D )
A.一般情况下,b 可代表恢复力稳定性
B.一般情况下,自我调节能力与 a 曲线相似
C.抵抗力稳定性与营养结构呈正相关
D.所有生态系统都符合这一数学模型
解析:一般情况下,营养结构越复杂,恢复力稳定性越弱,A 项
正确;一般情况下,营养结构越复杂,自我调节能力越强,与 a 曲线
相似,B 项正确;营养结构越复杂,抵抗力稳定性越大,二者呈正相
关,C 项正确;北极苔原生态系统,营养结构简单,抵抗力稳定性弱,
恢复力稳定性也弱,不符合这一模型,D 项错误。
2.图 A 为某草原生态系统中的反馈调节示意图,图 B 为某湖泊
生态系统中发生的某种调节活动,下列分析不正确的是( C )
A.一个完整的生态系统,除了图 A 中所示的成分外,还应该包
括分解者以及非生物的物质和能量
B.甲、乙、丙三者之间的食物联系是乙→甲→丙
C.图 B 所示调节导致的最终结果是维持该生态系统原有的稳态
D.图 A 是负反馈调节,图 B 是正反馈调节
解析:图 A 所示为一条食物链,组成是乙→甲→丙,它们表示
的是负反馈调节机制,即乙的增加会促使甲、丙的增加,甲、丙的增
加会抑制乙的增加,而图 B 为正反馈调节,它会使生态系统偏离原
有的稳态。
3.(2019·铜陵模拟)下列有关生态系统稳定性的叙述,错误的是
( A )
A.抵抗力稳定性低的生态系统恢复力稳定性一定高
B.生态系统自我调节能力的基础是负反馈调节
C.适当增加草原生态系统的物种丰富度可有效提高其抵抗力稳
定性
D.“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体现了生态系统的恢复力稳定
性
解析:有些生态系统(如北极苔原)抵抗力稳定性与恢复力稳定性
都较低;生态系统自我调节能力的基础是负反馈调节;生态系统中的
组成成分越多,食物网越复杂,生态系统恢复力稳定性就越低,抵抗
力稳定性就越高;“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体现了生态系统的恢
复力稳定性。
4.(2019·北京石景山检测)地球上各种不同类型的生态系统具有
不同的自我调节能力。与农田、草原、冻原等生态系统相比较,热带
雨林的自我调节能力特点是( C )
A.种群数量调节能力强,抵抗外界干扰能力弱
B.分解力弱,生产力强
C.抵抗力稳定性强,而恢复力稳定性弱
D.能量流动速度快,物质循环速度慢
解析:与农田、草原、冻原等生态系统相比较,热带雨林的组成
成分最复杂,自我调节能力强,抵抗力稳定性强,而恢复力稳定性弱;
热带雨林中生产者、消费者和分解者的数量均较农田、草原、冻原等
生态系统多,故生产力强,分解力也强;能量流动和物质循环是同时
进行、紧密联系的,森林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速度都较快。
5.(2019·长沙模拟)反馈调节有助于生物的平衡稳定,下列有关
反馈调节的叙述,错误的是( A )
A.在神经调节中不存在反馈调节
B.人体激素调节中存在反馈调节
C.高等动物渗透压调节中存在反馈调节
D.生态系统抵抗力稳定性的维持依赖于反馈调节
解析:反馈调节普遍存在于生命活动中,神经调节中存在反馈调
节,A 错误;人体激素调节如甲状腺激素的分泌调节和血糖调节中都
存在反馈调节,B 正确;当高等动物的渗透压发生改变时,机体通过
相关调节,使渗透压恢复正常状态,该过程中存在反馈调节,C 正确;
生态系统稳定性调节的基础是负反馈调节,D 正确。
6.两个不同的生态系统在同时受到同等强度的干扰(a)后,其结
构和功能的曲线变化情况如下图所示,由图不能得出的结论是( D )
A.同等强度的干扰下,乙生态系统的抵抗力稳定性比甲高
B.同等强度的干扰下,若乙生态系统干扰提前,则 B 点左移
C.若甲生态系统的干扰强度增大,则 C 点右移
D.乙生态系统 B 点后一定有新的物种产生
解析:从图中可看出,甲、乙两个生态系统受到干扰后,与乙相
比,甲生态系统的结构和功能恢复原状所需要的时间长,波动范围大,
说明甲的抵抗力稳定性低,乙的抵抗力稳定性高;若乙生态系统干扰
提前,其结构和功能恢复至正常运行范围的时间也会提前,即 B 点
左移;若甲的干扰强度增大,则恢复原状所需要的时间延长,C 点右
移;乙生态系统在恢复原状后不一定有新物种产生。
考点二 生物多样性及其保护
1. 生物多样性的三个层次分析
2. 生物多样性的形成分析
(2)从进化角度看:物种多样性与生态系统多样性主要是生物的
不定向变异与定向选择在进化过程中共同作用的结果。
1.(2019·泉州模拟)下列有关生物多样性的说法,不正确的是
( A )
A.生物多样性对维持生态系统稳定性具有重要作用,体现了其
直接价值明显大于它的间接价值
B.栖息地的破坏和丧失是生物多样性面临的主要威胁,保护生
物多样性的最有效的措施是建立自然保护区以及风景名胜区等
C.生物圈内所有生物及其所拥有的全部基因以及各种各样的生
态系统共同构成了生物的多样性
D.从进化角度看生物多样性的原因是多种多样的环境对生物进
行定向选择,使基因频率向不同方向改变的结果
解析:生物多样性的间接价值明显大于直接价值,A 错误。栖息
地的破坏和丧失是生物多样性面临的主要威胁,最有效的保护措施是
建立自然保护区以及风景名胜区进行就地保护,B 正确。生物圈内所
有的生物及其所拥有的全部基因以及各种各样的生态系统共同构成
了生物的多样性,C 正确。生物多样性与环境多样性直接相关,通过
环境的自然选择作用使基因频率发生定向改变,从而导致生物的多样
性,D 正确。
2.(2019·淮安模拟)下列关于江苏省境内发生的几个生态事件的
叙述,错误的是( B )
A.互花米草原产美洲,引入江苏沿海等地种植后迅速扩散并改
变了滩涂生物多样性,属于生物入侵
B.小龙虾原产美洲,由日本引入南京地区后迅速扩散,对农田
有一定危害,但成为餐桌上的美味,不属于生物入侵
C.麋鹿原产我国,但后来在国内绝迹,从欧洲引入并在大丰境
内建立自然保护区实行易地保护
D.丹顶鹤在我国东北等地繁殖,迁徙到江苏沿海滩涂越冬,在
盐城建立自然保护区实行就地保护
解析:生物入侵是指某种生物从外地自然传入或人为引种后成为
野生状态,并对当地生态系统造成一定危害的现象。互花米草引入江
苏沿海等地后,在与当地生物的竞争中占优势,使当地的生物多样性
受到威胁,A 项正确;小龙虾由日本引入后,在与当地生物的竞争中
占优势而大量繁殖并迅速扩散,属于生物入侵,B 项错误;麋鹿原产
我国,在国内绝迹后,从欧洲引入并在大丰境内建立自然保护区保护,
属于易地保护,C 项正确;盐城的丹顶鹤自然保护区是在其越冬地进
行的就地保护,D 项正确。
3.下列措施符合保护物种多样性原则的是( C )
A.为美化城市环境,随意从国外引进多种观赏类植物
B.为保护草场,减小沙漠化,要杀死所有危害草原的黄鼠
C.将东北虎迁入野生动物园繁育,并进行部分野外回归实验
D.为控制水葫芦在我国造成的严重灾害,应将其天敌引入我国
解析:外来物种的入侵或引种到缺少天敌的地区,会使入侵地或
引种地区原有物种的生存受到威胁,因此不能随意引进外来物种,
A、D 项错误;对危害农、林、牧业的害虫或鼠类,从保护物种多样
性原则出发,应加强灭害工作,但不应彻底消灭,而是把其数量控制
在较低水平,B 项错误;将东北虎迁入野生动物园繁育,属于物种多
样性保护的措施之一,进行部分野外回归实验,是为了增强动物对自
然环境的适应能力,增加野生动物的数量,目的是保护物种的多样性,
C 项正确。
4.关于生态系统的说法,正确的是( C )
A.生物多样性对维持生态系统稳定性具有重要作用,体现了其
直接价值
B.植物光合作用固定的碳与植物呼吸作用释放的碳基本相等
C.捕食者的存在有利于增加物种多样性
D.在生态系统中进化地位上越高等的生物,适应能力越强
解析:生物多样性对维持生态系统稳定性具有重要作用,体现了
其间接价值,A 项错误;植物光合作用固定的碳大于植物呼吸作用释
放的碳,B 项错误;捕食者往往捕食数量多的物种,这样就会避免出
现一种或少数几种生物在生态系统中占绝对优势的局面,为其他物种
的形成腾出空间,C 项正确;根据现代生物进化理论,生存下来的个
体均能适应各自的环境,进化地位上越高等的生物,适应能力不一定
越强,D 项错误。
5.20 世纪末以来,三江源地区部分冰川和雪山逐年萎缩。人类
活动加速了该地区生态环境恶化的进程,草地大面积退化,源区植被
与湿地生态系统受到破坏。下列相关分析错误的是( D )
A.冰川和雪山逐年萎缩与温室效应有关
B.若不进行保护,该地区水源涵养功能会急剧减退
C.人类活动会影响三江源地区的群落演替
D.源区中草地、湿地的直接价值远远超过了其间接价值
解析:温室效应会引发气温升高,冰川和雪山融化;草地、森林
等植被具有涵养水源、保持水土的作用,草地退化、植被被破坏会导
致该源区水源涵养功能急剧减退;人类活动会影响群落演替的速度和
方向;源区中草地、湿地的间接价值远远超过其直接价值。
考点三 设计并制作生态缸,
观察其稳定性
1. 设计要求及分析
2. 生态缸稳定性观察与分析
(1)可通过观察动植物的生活情况、水质变化、基质变化等判断
生态系统的稳定性。
(2)由于生态缸中的生态系统极为简单,自我调节能力极差,所
以抵抗力稳定性极低,生态系统的稳定性极易被破坏。因此,生态缸
内的生物只能保持一定时间的活性。
1.下列关于生态缸制作的说法,正确的是( D )
A.生态缸的密封性越差,其生物死亡就越快
B.生态缸中放入较多的小乌龟有利于该生态系统的稳定
C.生态缸中的生物之间最好不要有捕食关系,否则稳定性就差
D.生态缸制作完成后,应放在光线良好但不是阳光直射的地方
解析:生态缸中的生物种类和数量比例要适宜,小乌龟是该小型
生态系统的最高级消费者,数量宜少。生态缸制作完成后,不能放在
阳光直射的地方,否则会因为温度过高而导致缸内生物的死亡。
2.(2019·海淀模拟)下图所示为某同学制作的小生态瓶,据图分
析不正确的是( B )
A.该生态瓶的组成成分虽比较简单,但其群落仍存在垂直结构
B.生态瓶中生物种类稀少,没有食物链存在
C.为了保证生态瓶的正常运转,瓶内浮萍、金鱼藻、螺蛳和虾
的比例应适中
D.在适宜的温度和光照条件下,该生态瓶会更稳定
解析:在小生态瓶的不同水层有不同生物分布,所以其群落存在
垂直结构,故 A 正确;虾和螺蛳吃金鱼藻,所以小生态瓶中有食物
链存在,故 B 错误;为保证生态瓶的正常运转,各营养级生物的数
量比例应适中,故 C 正确;生态瓶的稳定需要适宜的温度和光照条
件,故 D 正确。
考点四 人口增长与全球环境问题
1. 人口增长与自然种群数量增长的比较
(1)一个国家或地区的全部人口可以看作一个种群,它同样具有
种群的特征,其相互关系如图所示。
(2)人口增长不同于自然种群数量的增长,生物种群的消长规律
不完全适用于人口增长的情况。因为人口的增长还受到国家政策、经
济、政治等各个方面的影响。
2. 水体富营养化分析
(1)水体富营养化产生的原因,如图所示。
(2)引发的后果:产生“水华”(发生在池塘和湖泊中)和“赤潮”(发
生在海水中)。
1.(2019·中原名校第一次考评)在生态环境的研究、保护、开发
利用等过程中,下列方法与目的相符的是( A )
A.建立“三北防护林”可有效地防风固沙,保护该地区的草原
和农田
B.建立动植物园以及濒危动物繁育中心,是对濒危动物保护的
唯一举措
C.大力开展退耕还林、还草、还湖,完全禁止砍伐、禁止捕猎
是保护生物多样性的有效措施
D.实施“南水北调工程”,可有效缓解长江流域的洪涝灾害
解析:就地保护是对生物多样性最有效的保护,易地保护是为即
将灭绝的物种提供最后的生存机会,B 不相符;保护生物多样性只是
反对盲目地、掠夺式地开发利用,而不意味着禁止开发和利用,C 不
相符;“南水北调工程”,主要是解决我国部分地区淡水不足或缺乏,
D 不相符。
2.人口增长对环境有着重要影响,环境的变化也会影响人口的
增长。关于甲、乙两图的叙述,错误的是( B )
A.甲图说明人口的最大数量可能超过环境容纳量
B.控制人口增长的主要手段是控制死亡率
C.出现乙图的原因是人口增长导致环境恶化
D.乙图说明人口增长存在负反馈调节
解析:人口的最大数量可能超过环境容纳量,A 项正确;控制人
口增长的主要手段是控制出生率,B 项错误;人口增长可能导致资源
短缺、环境污染,使环境容纳量下降,C 项正确;人口的过度增长导
致环境恶化,进而引起人口数量下降,说明人口增长存在负反馈调节,D
项正确。
3.下列关于人口数量与环境关系的说法,正确的是( A )
A.人口数量增多,对资源的需求量增大,会给环境带来巨大压
力
B.人口数量的变动只与人口出生率和死亡率有关
C.环境对人口数量的影响主要是通过影响死亡率来实现的
D.农业的出现和发展时期,由于人口数量不是很多,人类对环
境没有破坏
解析:人口数量增多,对资源的需求量会逐渐增大,将给环境带
来巨大压力;人口数量的变动主要与出生率和死亡率、迁入率和迁出
率有关,还受其他因素的影响;环境对人口数量的影响主要是通过影
响出生率和死亡率来实现的;人类对于环境始终都有一定程度的破坏。
4.(2019·长沙模拟)下列有关生态环境问题的说法中,错误的是
( B )
A.含氮、磷化合物的生活污水大量排放可使水体富营养化
B.各国工业大量排放二氧化硫是全球气候变暖的主要原因
C.劣质装修材料中的甲醛、苯、氡气等对人体有害
D.废旧电池中的汞、镉、铅等重金属盐对土壤和水源会造成污
染
解析:化石燃料大量燃烧导致 CO2 排放过量,打破了生物圈的
碳平衡,是全球气候变暖的主要原因;大量排放 SO2 会形成酸雨,B
错误。
5.如图是反映人与环境关系的三种模式,据图分析,下列对“环
境容纳量”的理解错误的是( C )
A.图中曲线的环境容纳量是指生态系统对人口的最大承载能力
B.按照人与环境关系的理想程度排列,三种模式的顺序依次为
Ⅰ、Ⅱ、Ⅲ
C.据图可知人类能改造环境,使人口数量超越环境容纳量
D.现在的人口问题造成环境恶化,环境容纳量有下降的趋势
解析:环境容纳量是指在环境条件下不受破坏的情况下,一定空
间中所能维持的种群最大数量。题图中反映的是人与环境的关系,A
正确。在不破坏环境的前提下,Ⅰ模式可使人口数量在较长时间内处
于较高的数量;Ⅱ虽然在短时间内容纳了较多的人口,但随之出现了
下降趋势;Ⅲ模式应是破坏了原有的生存环境,使环境容纳量下降了
很多,B 正确。从题图中看出人类改造环境后,人口数量短时间内会
上升,但随后因为破坏了环境,容纳量就会下降很多,如题图Ⅲ,C
错误,D 正确。
1.生态系统的稳定性包括抵抗力稳定性和恢复力稳定性,二者
一般呈负相关。
2.生态系统稳定性的基础是生态系统的自我调节能力,负反馈
调节是生态系统自我调节能力的基础。
3.人口增长不同于自然种群数量的增长,生物种群的消长规律
不完全适用于人口增长的情况。
4.全球性生态环境问题出现的根源是人口增长过快,我国控制
人口增长过快的措施是实行计划生育,降低出生率。
5.植被破坏是土地荒漠化的主要原因,也是引起全球气候变化
的原因之一。
6.各种污染物经河流和空气进入海洋,以及海洋运输时的石油
泄漏和倾倒污染物等造成海洋污染。
7.生物多样性包括基因多样性、物种多样性和生态系统多样性
三个层次;生物多样性具有直接价值、间接价值和潜在价值。
8.在原地对被保护的生态系统或物种建立自然保护区或名胜风
景区等是就地保护的最有效措施。
抵抗力稳定性与恢复力稳定性并不都呈
负相关
在某些特殊生态系统中,抵抗力稳定性和恢复力稳定性都很低,
如北极苔原生态系统和荒漠生态系统。
引入新的物种不一定都会增强生态系统的抵抗力稳定性,如果引
入的物种造成了生物入侵现象,生态系统反而会遭到破坏,从而降低
生态系统的抵抗力稳定性。
人口增长与其他生物种群增长规律的异同:生物种群消长的规律
有适用于人口增长情况的一面,但是,人口增长还受到社会制度、文
化观念等社会因素的影响。如:我国的计划生育政策使人口增长速度
大大降低,而近期全面放开二孩的政策有望使人口增长速度有所提高,
从而解决人口老龄化等社会问题。
赤潮和水华:富营养化若表现在海洋中称为赤潮,若表现在湖泊
等淡水流域称为水华。
辨析生物多样性的直接价值与间接价值:生物多样性的间接价值
是指对生态系统起到重要调节功能的价值,如森林和草地对水土的保
护作用,湿地在蓄洪防旱、调节气候等方面的作用。生物多样性的间
接价值明显大于它的直接价值。
辨析就地保护与易地保护:就地保护除了保护区域内的物种,还
应保护相应的生态环境,而在物种生存的环境遭到破坏,不再适于物
种生存后,就只能实行易地保护。
1.(2017·北京卷)酸雨指 pH 小于 5.6 的大气降水。在实验室中
模拟酸雨喷淋樟树和楝树的树苗。结果发现,楝树的高度比对照组低
约 40%,而樟树的高度没有明显差异。结合生态学知识所作的合理
推测是( A )
A.酸雨对楝树种群中个体的株高影响较明显
B.酸雨对樟树种群密度的影响比对楝树的大
C.森林生态系统物种丰(富)度不受酸雨影响
D.楝树生长的群落中,其他树种都不耐酸雨
解析:经过模拟酸雨处理,楝树的高度比对照组低约 40%,而
樟树的高度没有明显差异,说明酸雨对楝树种群中个体的株高影响较
明显,A 正确;据题可知,酸雨仅对楝树的株高影响较大,对樟树影
响较小,据此无法判断酸雨对种群密度的影响,B 错误;本题仅确定
了酸雨对两种树株高的影响,对其他植物有何影响不清楚,所以不能
确定酸雨对物种丰(富)度是否有影响,C 错误;该实验只能说明酸雨
对楝树的生长产生影响,并不能说明楝树生长的群落中的其他树种都
不耐酸雨,D 错误。
2.(2017·江苏卷)江苏省徐州市多年来围绕“一城青山半城湖”
理念,实施了一系列生态建设工程,生态效应逐渐显现。下列有关该
生态工程的分析评价不合理的是( D )
A.使物种多样性程度显著提高
B.使生物群落的组成更为复杂
C.使生态系统的类型更为多样
D.其主要目的是提高生物多样性的直接价值
解析:生态建设工程的主要目的是提高生物多样性的间接价值,
而不是直接价值。
3.(2016·江苏卷)为修复长期使用农药导致有机物污染的农田,
向土壤中投放由多种微生物组成的复合菌剂。下列相关叙述中错误的
是( B )
A.加入菌剂可增加土壤中的物种多样性,提高土壤生态系统的
稳定性
B.该菌剂减少了残留农药进入农作物,一定程度上阻碍了土壤
中的物质循环
C.土壤有毒物质的减少有利于增加农田动物的种类,降低害虫
的优势度
D.农药降解菌具有分解农药的特殊代谢途径,体现了基因多样
性的应用价值
解析:向土壤中投放由多种微生物组成的复合菌剂,可增加土壤
中的物种多样性,从而提高土壤生态系统的稳定性,A 正确;该菌剂
可加快有机物的分解,减少了残留农药进入农作物,在一定程度上促
进了土壤中的物质循环,B 错误;土壤有毒物质的减少有利于增加农
田动物的种类,使营养结构更复杂,从而降低害虫的优势度,C 正确;
每个物种都是一个独特的基因库,农药降解菌具有分解农药的特殊代
谢途径,体现了基因多样性的应用价值,D 正确。
4.(2018·北京卷)因含 N、P 元素的污染物大量流入,我国某大
型水库曾连续爆发“水华”。为防治“水华”,在控制上游污染源的同
时,研究人员依据生态学原理尝试在水库中投放以藻类和浮游动物为
食的鲢鱼和鳙鱼,对该水库生态系统进行修复,取得了明显效果。
(1)在该水库生态系统组成中,引起“水华”的藻类属于生产者。
水库中各种生物共同构成(生物)群落。
(2)为确定鲢、鳙的投放量,应根据食物网中的营养级,调查投
放区鲢、鳙的捕食对象/食物的生物积累量(在本题中指单位面积中生
物的总量,以 t·hm-2 表示);为保证鲢、鳙的成活率,应捕杀鲢、鳙
的捕食者/天敌。
(3)藻类吸收利用水体中的 N、P 元素,浮游动物以藻类为食,银
鱼主要以浮游动物为食,由下图可知,将鲢、鳙鱼苗以一定比例投放
到该水库后,造成银鱼生物积累量明显下降,引起该变化的原因是鲢、
鳙与银鱼在食物上存在竞争关系。
(4)投放鲢、鳙这一方法是通过人为干预,调整了该生态系统食
物网中相关物种生物积累量的比例,从而达到改善水质的目的。
(5)鲢鱼和鳙鱼是人们日常食用的鱼类。为继续将投放鲢、鳙的
方法综合应用,在保持良好水质的同时增加渔业产量,以实现生态效
益和经济效益的双赢,请提出两条具体措施定期适度捕捞鲢、鳙;定
期合理投放鲢、鳙;控制性捕杀鲢、鳙的捕食者;控制人类活动(工
业、农业、旅游等)对该水库生态环境的负面影响。
解析:(1)引起水华的藻类植物主要是蓝藻类,蓝藻类为自养生
物,在生态系统中属于生产者。水库中各种生物共同构成(生物)群落。
(2)为确定鲢、鳙的投放量,应调查投放区上一营养级的生物积累量;
为保证鲢、鳙的成活率还应捕杀鲢、鳙的天敌。(3)银鱼以浮游动物
为食,鲢鱼和鳙鱼以藻类和浮游动物为食,浮游动物以藻类为食。由
图中数据可知,将鲢、鳙鱼苗以一定比例投放后,银鱼生物积累量减
少,这可能与鲢、鳙鱼与银鱼在食物上存在竞争关系有关。(4)通过
人为调整生态系统中各营养级的生物积累量的比例,可以达到改善水
质的目的。(5)根据以上分析,若要在保持良好水质的同时增加渔业
产量,可以采取如下措施:定期适度捕捞鲢、鳙;定期合理投放鲢、
鳙;控制性捕杀鲢、鳙的捕食者(天敌);控制人类活动(工业、农业、
旅游等)对该水库生态环境的负面影响。
5.(2016·江苏卷)高密度水产养殖常会引起池塘水体富营养化,
影响养殖。如图为利用稻田生态系统净化鱼塘尾水的示意图,箭头所
指为水流方向。请回答下列问题:
(1)鱼塘大量投饵后,水体常会出现有害的硫化物,这些硫化物
最可能是饵料中的蛋白质分解产生的。
(2)图示系统在实现了水资源循环利用的同时,鱼塘富营养化水
还为水稻生长提供了一定的 N、P 元素营养。
(3)为调查图中稻田害虫的发生状况,可采用五点取样法,分别
统计各种害虫的种群密度。
(4)通过稻田净化,B 处水样中可溶性有机物浓度比 A 处显著下
降,其主要原因是在稻田中的①③④(填序号)微生物分解了大量有机
物。
①好氧 ②光合放氧 ③厌氧 ④兼性厌氧
(5)出现藻类水华的鱼塘尾水流经稻田后,B 处水样中藻类数量
大大减少。从生态学角度分析,藻类数量减少的原因有与水稻竞争光
照和营养、动物摄食、微生物等产生杀藻物质。
解析:(1)蛋白质中含硫,而糖类、核酸、脂质中均不含硫。
(2)富营养化的水可为水稻的生长提供一定的 N、P 等矿质元素。
(3)调查稻田害虫的种群密度可用五点取样法,且需要分别统计
各种害虫的种群密度。
(4)稻田中水体上层氧气浓度较高,好氧菌和兼性厌氧菌均可分
解有机物,水体下层缺乏氧气,主要依靠厌氧菌和兼性厌氧菌分解有
机物。光合放氧微生物属于生产者。
(5)富营养化的水经过稻田净化时,水体中的部分矿质元素被水
稻吸收,水体中的矿质元素减少会导致藻类减少;水稻遮光会使藻类
光合作用降低,引起藻类减少;消费者可以捕食一部分藻类;微生物
等产生的杀藻物质也可使藻类减少。
学习至此,请完成课时作业 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