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916.50 KB
- 2021-04-12 发布
2019 学年第一学期浙南名校联盟第一次联考
高三年级历史学科试题
一、选择题(列出的四个备选项中只有一个是符合题目要求的,不选、多选、错选均不得分)
1.东周时期,随着诸侯争霸,强国兼并弱国趋势的加强,逐渐衍生出战国七雄,下列史实与
所对应国家匹配的是
A. ①地诞生了一种浪漫主义的诗歌体裁
B. 秦王引黄河水淹没③的城墙,一举歼灭
C. 秦王对②地采取了离间计
D. 荀子曾在④地担任“祭酒”
【答案】D
【解析】
【详解】荀子曾在齐国担任“祭酒”,④是齐国,故 D 正确;①是燕国,战国时期楚国出现浪
漫主义的诗歌体裁--楚辞,故 A 错误;秦王曾经引黄河水淹没魏都大梁,③是楚国,故 B 错
误;②是魏国,秦王对劲敌赵国采用离间计,故 C 错误。
2.电视剧《长安十二时辰》以唐玄宗天宝三年的长安为背景,还原了唐朝长安的全貌和社会
的烟火气。原著作者马伯庸称“我觉得长安是中国最具魅力的古代城市,全世界的人都汇聚
在这个地方,真正这种文化最大的魅力所在,就在于它文化表层下所隐蔽的这些普通老百姓
的生活。”以下场景不可能在唐朝长安出现的是
A. 百千家似围棋局,十二街如种菜畦
B. 夜市千灯照碧云,高楼红袖客纷纷
C. 今朝半醉归草市,指点青帘上酒楼
D. 四方儒士,多抱负典籍,云会京师
【答案】C
【解析】
【详解】“今朝半醉归草市,指点青帘上酒楼”,材料中“草市”是指农村集贸市场,不可能
在都城长安出现,C 符合题意,故选 C;A 反映了唐朝坊市整齐的状况,B 反映唐朝已经出现
夜市,D 反映唐朝的科举考试情景,ABD 均不符合题意,排除。
【点睛】解答本题的关键信息是“唐朝长安出现”,联系所学唐朝商业发展的史实分析解答。
3.汉代《贼律》中规定:“诸食脯肉,脯肉毒、杀、病人者,亟尽孰(熟)燔其余,其县官
脯肉也,亦燔之。当燔弗燔,及吏主者,皆坐脯肉臧(贼),与盗同法。”这反映出汉代
A. 政府官营弊端显露
B. 对官营进行严格管控
C. 注重规范市场秩序
D. 推行了严厉抑商政策
【答案】C
【解析】
【详解】材料表明汉代政府重视对脯肉市场 管理,规范市场秩序,故 C 正确;材料反映对
脯肉市场的管理,无法体现官营弊端显露,排除 A;材料反映对脯肉市场的管理,并非仅仅针
对官营,排除 B;材料反映对脯肉市场的管理,无法体现严厉限制商业,排除 D。
【点睛】解答本题的关键信息是“汉代《贼律》中规定”,紧扣关键信息分析解答。
4.司马迁之父司马谈曾对战国的诸子百家进行分类,把前几个世纪的哲学家划分为六个学派,
以下关于各学派描述匹配正确的是
①这个学派传授古代典籍,是古代文化遗产的保存者
②这个学派主张好的政府必须建立在成文法典基础上
③这个学派以严密的组织和严格的纪律著称
④这个学派学说多围绕“道”这一概念展开
A. 儒;墨;法;道
B. 墨:法;儒;道
C. 儒;法;墨;道
D. 道:法;墨;儒
【答案】C
【解析】
【详解】①与儒家学派相符,②与法家学派相符,③与墨家学派相符,④与道家学派相符,
的
故 C 正确;ABD 不符合题意,排除。
5.2019 年 9 月 2 日,国家文物局对外宣布,历经两个月的水下考古调查,确认了清代北洋海
军旗舰“定远舰”的沉灭位置,并岀水了一批沉舰遗物。此次定远舰的发现,对于甲午海战
史、海军史、舰船史的研究都具有重要的历史与科学价值。在黄海海战中,与定远舰相匹配
的史实
A. 以重炮击中日旗舰“松岛”号,使其弹药库爆炸
B. 向日舰“吉野”撞去,不幸被鱼雷击中沉没
C. 由叶祖珪指挥,将士们同仇敌忾,英勇奋战
D. 受伤后冲向敌舰,被敌鱼雷击中,船体下沉
【答案】A
【解析】
【详解】结合所学可知,在黄海海战中,定远舰以重炮击中日旗舰“松岛”号,使其弹药库
爆炸,故 A 正确;致远舰中炮后倾斜,弹药用尽,管带邓世昌下令开足马力向日舰“吉野”
撞去,不幸被鱼雷击中沉没,排除 B;叶祖珪 “靖远”舰管带,排除 C;“经远”舰也在受
伤后冲向敌舰,在被敌鱼雷击中、船体开始下沉时,管带林永升还带领官兵继续准确地向敌
舰开炮,排除 D。
【点睛】解答本题的关键信息是“在黄海海战中,与定远舰相匹配的史实”,联系所学黄海战
的史实分析解答。
6.孙中山强调“并非是遇到不同族的人便要排斥他”,自然也“不是恨满洲人,是恨害汉人的
满洲人”,如果满洲人不会阻碍革命,革命党人则“决无寻仇之理”。据此可知孙中山主张
A. 革命的根本目的是为了建立汉族政权
B. 推翻满族政权是因为满洲人阻碍革命
C. 是狭隘的民族观,带有种族复仇色彩
D. 以革命的形式推翻清王朝的反动统治
【答案】D
【解析】
【详解】根据“不是恨满洲人,是恨害汉人的满洲人”可知孙中山反对的是镇压革命党人的
封建统治者,依据“如果满洲人不会阻碍革命,革命党人则‘决无寻仇之理’”可知,孙中
山主张以革命形式推翻满州贵族的反动统治,故 D 正确;孙中山革命的根本目的是建立资产
阶级共和国,A 错误;材料反映的是反对满族贵族的反动统治,并非反对“满洲人”,排除 B;
是
根据“不是恨满洲人,是恨害汉人的满洲人”可知孙中山只是反对是满族贵族,无法体现“狭
隘的民族观”,排除 C。
【点睛】解答本题的关键信息是“不是恨满洲人,是恨害汉人的满洲人”“如果满洲人不会
阻碍革命,革命党人则‘决无寻仇之理’”,联系所学孙中山的思想分析解答。
7.青岛位于我国北方海岸线中部,近代以来因其优越的地理位置引来列强的觊觎之心,经历
了风风雨雨,与它息息相关的历史有
①“还我青岛”成为五四运动的口号之一
②1984 年,中共中央开放青岛为沿海港口城市
③一战期间,纺织业发展,青岛成为新的纺织中心
④1922 中日签署《关于中国事件应适用各原则及政策之条约》,中国收回青岛主权
A. ①②③④
B. ①②③
C. ①③④
D. ②③④
【答案】B
【解析】
【详解】结合所学可知,一战期间,青岛成为新的纺织中心,五四运动提出“还我青岛”的
口号,1984 年,中共中央开放青岛为沿海港口城市,①②③正确,故选 B;《关于中国事件
应适用各原则及政策之条约》即《九国公约》,这是 1922 年华盛顿会议上,美、英、法、日、
意、比、荷、葡等战胜国为重新瓜分远东和太平洋地区的殖民地和势力范围和中国北洋政府
签订的条约,1922 年中日双方签订《解决山东悬案条约》,中国收回青岛主权,④错误,排除
ACD。
8.下列事件中发生在 1979 年的有
①中美两国发表《关于建立外交关系的联合公报》,建立外交关系
②人大常委会发表《告台湾同胞书》,宣布采用和平方式统一祖国的方针
③中共中央、国务院对广东、福建两省的外经济活动实行特殊政策和灵活措施
④全国人大五届三次会议召开,推进国家领导体制改革和废除干部领导职务终身制迈出重要
一步
A. ②③
B. ①②
C. ②③④
D. ①②④
【答案】A
【解析】
【详解】结合所学可知,1979 年人大常委会发表《告台湾同胞书》,宣布采用和平方式统一祖
国的方针,1979 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对广东、福建两省的外经济活动实行特殊政策和灵活措
施,②③正确,故选 A;1978 年,中美两国发表《关于建立外交关系的联合公报》,①不符合
题意,排除 BD;1980 年,全国人大五届三次会议召开,④不符合题意,排除 C。
9.好莱坞电影正式在新中国销声匿迹是在 1951 年 10 月底,当时上海电影放映工会发出一个
倡议,倡导中国抵制好莱坞电影。从 1951 年到 20 世纪 80 年代初的三十多年时间里,中国没
有引进过好莱坞电影。这一现象
A. 说明新中国实行“一边倒”外交方针
B. 是美国对新中国长期敌视封锁的结果
C. 说明意识形态对立影响到文化交流
D. 说明中国电影制造业比美国发达
【答案】C
【解析】
【详解】根据材料可知,新中国成立后至 80 年代好莱坞电影在中国遇冷反映出中美意识形态
的对立与分歧影响到了文化交流,故 C 项符合题意。A 项,“一边倒”是建国初的外交方针,
并未持续三十年,排除。B 项,只从美国方面分析原因,并未全面认识材料现象,排除。中国
电影制造业比美国发达与史实不符,D 错误。
10.雅典有一条法律规定,如果墓葬纪念物的建造投入超过了“10 个人 3 天的劳动”,就要遭
到禁止,因此在这个时期奢华的墓葬纪念物几乎看不到。这说明
A. 贵族是雅典城邦的主体阶层
B. 贵族始终有强烈集体荣誉感
C. 雅典公民受到人文精神熏陶
D. 雅典政府剥夺了贵族的自由
【答案】C
【解析】
【详解】材料“如果墓葬纪念物的建筑投入超过了‘10 个人 3 天的劳动’,就要遭到禁止”,
结合所学可知,古希腊富有贵族在公共事业上的投入要远远多于个人消费,并对其消费进行
严格限制,利用制度调适以维护平等,体现了古代雅典的人文精神,故 C 正确;雅典城邦贵
族只占少数,A 错误;材料反映的是雅典的法律规定,无法体现贵族始终有强烈集体荣誉感,
排除 B;D 表述太绝对,排除。
11.在中世纪,人类意识的两方面一一内心的自省和外界的观察都一样处在一层共同的纱幕之
下,处于睡眠或半醒状态,这层纱幕由信仰、幻想和幼稚的偏见织成……在意大利,这层纱
幕最先烟消云散。关于意大利最先揭开纱幕的原因错误的是
A. 出现欧洲最早的资本主义萌芽
B. 较好保存了古希腊古罗马的文化古籍
C. 较早发展壮大的市民阶级的文化消费
D. 新航路开辟后成为新的贸易贸易中心
【答案】D
【解析】
【详解】“在意大利,这层纱幕最先烟消云散”指首先发生于意大利的文艺复兴,结合所学
可知,新航路开辟后意大利失去贸易中心地位,说法错误但符合题意,故选 D 项;ABC 都是文
艺复兴的原因,不符合题意,排除。
【点睛】解答本题的关键信息是“在意大利,这层纱幕最先烟消云散”,联系所学文艺复兴的
原因分析解答。
12.下图是某高中生学习《英国代议制的确立与完善》一课的课堂笔记,由于一时粗心,笔记
中有几处错误。错误有
A. 1 处
B. 2 处
C. 3 处
D 4 处.
【答案】C
【解析】
【详解】英国君主立宪制下,由选民选举产生下院而不是上院,议会掌握立法权而不是行政
权,内阁掌握行政权而不是立法权,故笔记中有 3 处错误,故选 C;ABD 不符合题意,排除。
13.有政治家说:“假如人类没有创造出一种政体,它既有共和政体的内在优点,又具有君主
政体的对外力量,那么很可能,人们早生活在一人统治的政体之下了。”1787 年美国宪法能
体现“共和政体的内在优点”的有
①各州行政长官须接受总统任命
②国会的议员实行任期制
③中央政府按照“三权分立”的原则构建
④邦联取代联邦强化中央权力
A. ①②
B. ②③
C. ③④
D. ①③
【答案】B
【解析】
【详解】共和政体下,国会的议员实行任期制,中央政府按照“三权分立”的原则构建,②③
正确,故选 B;美国各州行政长官由州内公民普选产生,①错误,排除 AD;1787 年美国宪法
确立了联邦制,取代了以前的邦联制,④错误,排除 C。
【点睛】解答本题的关键信息是“1787 年美国宪法能体现‘共和政体的内在优点’”,联系所
学 1787 年美国宪法的内容分析解答。
14.下表是 1913—1937 年苏联工业总产值及重要工业产品在欧洲和世界所占地位。(1913 年
数字是按 1939 年 9 月 17 日以前的疆界计算的),导致苏联数据变化的原因是
一一王斯德《世界现代史参考资料》
A. 新经济政策取得伟大成就
B. 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的推动
C. 西方主要经济体深陷困境
D. 苏联经济实现全面现代化
【答案】C
【解析】
【详解】从表格数据看出,1932-1937 年苏联工业总产值及重要工业产品在欧洲和世界所占地
位明显上升,结合所学可知,1929-1933 年资本主义世界大危机爆发,主要资本主义国家经济
大幅下降,西方主要经济体深陷困境,这是导致苏联在欧洲和世界所占地位上升的重要原因,
故 C 正确;新经济政策时间是 1921-1928 年,战时共产主义政策时间是 1918-1921 年,不能
反映 1932-1937 年苏联工业总产值及重要工业产品在欧洲和世界所占地位的变化,排除 AB;D
表述太绝对,不符合史实,排除。
15.“现代”的观念进一步变化,正如哈贝马斯所说,这种现代观最终“由科学促成,它相信
知识无限进步、社会和道德改良无限发展。”下列有关科学成就逻辑错误的是
A. 1859 年 达尔文 《物种起源》 使人猿同祖论进一步得到了确立
B. 1687 年 牛顿 《自然哲学的数学原理》 构成了完整的近代力学理论体系
C. 1898 年 严复 翻译《天演论》 激发国人变法图强的理论武器
D. 1916 年 爱因斯坦 《广义相对论的基础》 阐述了空间弯曲的全新物质观
A A
B. B
C. C
D. D
【答案】A
【解析】
【详解】赫胥黎发表《人类在自然界中的位置》,使人猿同祖论进一步得到了确立,A 错误,
.
符合题意,故选 A;BCD 表述都正确,不符合题意,排除。
16.20 世纪 50 年代,法国外长舒曼发表了一项带有历史性的声明,即所谓“舒曼计划”。“计
划”建议“把法德的全部煤钢生产置于一个其他欧洲国家均可参加的高级联营机构的管制之
下”,它直接促成了
A. 欧洲煤钢联营开始建立
B. 欧洲原子能共同体建立
C. 法国和德国的政治和解
D. 西欧工业生产基本恢复
【答案】A
【解析】
【详解】根据“把法德的全部煤钢生产置于一个其他欧洲国家均可参加的高级联营机构的管
制之下”,结合所学可知,1951 年欧洲煤钢联营建立,故 A 正确;1957 年欧洲原子能共同体
建立,与“煤钢生产”无关,排除 B;“把法德的全部煤钢生产置于一个其他欧洲国家均可参
加的高级联营机构的管制之下”直接促成欧洲煤钢联营建立,C 是政治,不符合“直接促成”,
排除 C;D 不符合“直接促成”,排除。
【点睛】解答本题的关键信息是“把法德的全部煤钢生产置于一个其他欧洲国家均可参加的
高级联营机构的管制之下”“它直接促成了”,紧扣关键信息并联系所学欧洲联合的史实分析
解答。
17.某国际组织的宗旨规定:“奉行和平共处基础上的独立政策;支持民族解放运动;不加入
以大国对抗为背景的军事集团;不缔结以大国对抗为背景的双边军事同盟;不在本国领土上
为大国提供军事基地。”下列有关该国际政治组织的说法,正确的是
①发展中国家结盟共同对抗美苏霸权主义
②创始国包括社会制度不同新兴独立国家
③推动了公正合理国际经济新秩序的建立
④坚决反帝反殖反霸反种族争取民族独立
A. ①②③
B. ②③④
C. ①③④
D. ①②④
【答案】B
【解析】
【详解】根据“奉行和平共处基础上的独立政策;支持民族解放运动;不加入以大国对抗为
背景的军事集团”可知,该国际组织是不结盟运动,结合所学可知,不结盟运动创始国包括
社会制度不同新兴独立国家,坚决反帝反殖反霸反种族争取民族独立,努力推动公正合理国
际经济新秩序的建立,②③④正确,故选 B;不结盟运动“不缔结以大国对抗为背景的双边军
事同盟”,①错误,排除 ACD。
【点睛】解答本题的关键信息是“奉行和平共处基础上的独立政策;支持民族解放运动;不
加入以大国对抗为背景的军事集团”,联系不结盟运动建立的史实及其宗旨分析解答。
18.2019 年 5 月亚太经合组织第 25 届贸易部长会议举行,会议倡导“亚太经济朝着更加开放、
包容、普惠、平衡、共贏的方向发展。”以下有关亚太经合组织表述不正确的是
A. 承认多样化、强调灵活性、渐进性和开放性
B. 1991 年中国同中国台北和中国香港一起正式加入
C. 1993 年西雅图会议中提出亚太经合组织大家庭精神
D. 遵循相互尊重、自主自愿、互利协作、安全先行的原则
【答案】D
【解析】
【详解】结合所学可知,亚太经合组织由于各成员国差异较大,因此承认多样性,强调灵活
性、渐进性和开放性,遵循相互尊重、平等互利、自主自愿的原则,“互利协作、安全先行”
是上海合作组织的原则,D 错误,符合题意,故选 D;亚太经合组织承认多样化、强调灵活性、
渐进性和开放性,1991 年中国同中国台北和中国香港一起正式加入亚太经合组织,1993 年西
雅图会议中提出亚太经合组织大家庭精神,ABC 正确,不符合题意,排除。
19.康德在 1784 年写道:“通过一场革命或许可以实现推翻个人专制以及贪婪心和权势欲的
压迫,但却绝不能实现思想方式的真正改革;而新的偏见也正如旧的一样,将会成为驾驭缺
少思想的广大人群的圈套。”这说明
A. 康徳认为新的偏见会取代旧的偏见
B. 康徳反对通过革命的方式推翻专制
C. 康德主张用理性作为武器实行社会变革
D. 康徳否定了法国大革命的现实意义
【答案】C
【解析】
【详解】根据“通过一场革命或许可以实现……但却绝不能实现思想方式的真正改革……而
新的偏见也正如旧的一样,将会成为驾驭缺少思想的广大人群的圈套”可知,康德主张思想
启蒙会比革命更有用,但思想上也要理性,而不能用偏见看问题,故 C 项正确;A 项是对材料
的片面理解,排除;根据“通过一场革命或许可以实现……但却绝不能实现思想方式的真正
改革”可知,康德认为革命有其作用,但思想启蒙比革命更重要,因此他不反对革命,并没
有否定法国大革命的现实意义,故 BD 项错误。
20.亨利福西隆评价一位荷兰艺术家说:“他是他时代中最热情和最抒情的画家……对他来说,
一切事物都具有表情、迫切性和吸引力。一切形式、一切而容都具有一种惊人的诗意。”以
下属于该艺术家作品的是
A
B.
C.
D.
【答案】C
【解析】
【详解】材料是对荷兰艺术家梵高的作品的评价,C 是梵高的作品《向日葵》,故选 C;A 是
《自由引导人民》,是法国画家德拉克罗瓦的作品,B 是俄国画家列宾的《伏尔加河上的纤
夫》,D 是《日出·印象》,是法国画家莫奈的作品,ABD 都不符合“荷兰艺术家”,排除。
21.《史记》中记载了“二十六年秦初并天下”,王绍、李斯廷议郡县与分封的故事。下列有
关该年的说法准确的是
.
①“二十六年”距今(2019 年)近两千年
②该年应理解为“(秦)始皇元年”
③此时为雅典民主制度的初创期
④“吕克昂学园”创立逾百年
A. ①②
B. ①③
C. ②④
D. ③④
【答案】C
【解析】
【详解】“二十六年秦初并天下”是秦始皇统一全国的公元前 221 年,该年秦始皇制定皇帝
制度,应理解为“(秦)始皇元年”,②正确;公元前 335 年仿效亚里士多德在雅典创办吕克
昂学院,秦统一全国时“吕克昂学园”创立逾百年,故④正确;故选 C;“二十六年秦初并天
下”是秦始皇统一全国的公元前 221 年,距今应该是 2019+221=2240,已经超过两千年,故①
错误,排除 AB;“二十六年秦初并天下”是公元前 221 年,雅典民主制度初创期是公元前 6
世纪初的梭伦改革,③错误,排除 D。
22.以下疆域示意图中,其范围最接近康熙帝统治时期的是
A.
B.
C.
D.
【答案】D
【解析】
:康熙帝缔造了空前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疆域在四幅图片中最为辽阔,故选 D;A 是秦朝,B 是
西汉,C 是唐朝,排除。
点睛:本题以地理位置图为考查切入点,考查对康熙帝历史功绩知识点的掌握,考查对材料
的综合阅读理解能力。
23.“中国建筑,其所最注重者,乃主要中线之成立。从皇家宫殿、公共官署、佛道庙观以及
一般民宅,都依严格的中轴线分布;从群体组合到一室布局都呈现出中轴线的特征。”这种
特征在西方建筑中也有体现。下列中外建筑体现这一特征的有
①大昭寺
②日昇昌
③皖南宏村
④图拉真广场
A. ①②③
B. ②③④
C. ①③④
D. ①②④
【答案】D
【解析】
【详解】结合所学可知,大昭寺、日昇昌、图拉真广场都呈现出中轴线的特征,①②④正确,
故选 D;皖南宏村没有严格的中轴线,排除③,故排除 ABC。
24.太平洋战场是第二次世界大战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太平洋战场中按照时间顺序依次开展
的战役是
A. ③④②①
B. ④③①②
C. ④③②①
D. ④②③①
【答案】C
【解析】
【详解】①是 1945 年的冲绳岛战役,②是 1942 年 8 月的瓜岛战役,③是 1942 年 6 月的中途
岛战役,④是 1941 年 12 月的珍珠港战役,故按照时间顺序依次开展的战役是④③②①,故 C
正确;ABD 不符合题意,排除。
二、非选择题
25.一个国家的对外贸易状况,往往与其政治经济政策密切相关。阅读下列材料,回答相关问
题。
材料一 顺治十三年六月,敕谕浙江、福建、广东、江南、山东、天津各省督抚提镇曰:
“严禁商民船只私自出海,有将一切粮食、货物等项与逆贼贸易者,不论官民,俱行奏闻正
法。”谕“福建、浙江、广东、南京四省近海处各移内地三十里,令下即日,挈妻负子载道
路,处其居室,放火焚烧,片石不留。民死过半,枕藉道涂。即一二能至内地者俱无儋食之
粮,饿殍已在眼前。如福清二十八里,只剩八里。长乐二十四都,只剩四都。”
——摘编自《榕城纪闻》、《清世祖实录》
材料二 1600 年英国建立海外殖民贸易的特许公司东印度公司,它获得了英国皇家给予
的对东印度的 15 年的贸易专利许可。公司共有 125 个持股人,资金为 7.2 万英镑,是英国向
海外扩张殖民势力的工具。随着自由竞争与自由生产的发展,英国政府废除了一系列阻碍经
济发展的旧法令,受政策法令的影响,东印度公司于 1874 年 1 月 1 日解散。
——摘编自马克垚主编《世界文明史》
材料三 其实,“关”也罢,“世”也好,都是把中国的经济与政治更紧密地与世界捆
绑在一起的重要纽带。捆得好,这条纽带可以增强中国经济的实力;捆得不好,就会成为吸
噬中国血液膏脂的大通道。一般认为入关是中国经济发展必要的冲击,短期可能会冲击,但
长远来看,则会加速中国市场经济机制的健全,促进中国的发展。
——邵人《中国加入世贸组织利弊再析》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清朝颁布禁海令的主要原因,并分析这一政策产生的
严重后果。
(2)根据材料二概括东印度公司的性质,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东印度公司解散的原因
(3)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中国应如何面对入世带来的冲击。
【答案】(1)主要原因:为防止东南沿海的反清势力与台湾的郑氏政权勾结。
后果:①使沿海居民流离失所,谋生无路;②严重影响了沿海地区经济的发展(或阻碍了资
本主义萌芽的发展也可得分);③扼杀了对外贸易推动经济进步的可能性;④使得中国社会在
19 世纪以极端保守和封闭的面貌走向近代化的世界(或使中国在闭关锁国的状态下,延缓了
中国的发展步伐也可得分)。
(2)东印度公司性质:政府授权的特权贸易公司(写出特权贸易公司即可)。
解散原因:①英国工业革命推动资本主义经济发展;②英国运用自由主义经济思想发展经济
或自由贸易确立为国策;③英国进行民主化改革或确立了工业资产阶级在国家政治和经济生
活中的主导地位;④英国进行法制化建设或废除阻碍经济发展的一系列旧法令
(3)应对措施:①中国政府部门对经济管理从观念上、体制上都需要做出必要调整;②各产
业部门对自己的管理方式、经营机制也需要做出相应的转变,以适应新的国际经济形势。
【解析】
【详解】(1)主要原因:根据“福建、浙江、广东、南京四省近海处各移内地三十里”,结合
所学可知,为防止东南沿海的反清势力与台湾的郑氏政权勾结。
后果:根据“地三十里,令下即日,挈妻负子载道路,处其居室,放火焚烧,片石不留”得
出使沿海居民流离失所,谋生无路;根据“即一二能至内地者俱无儋食之粮,饿殍已在眼前”
得出严重影响了沿海地区经济的发展;结合所学,还可从不利于对外贸易发展、延缓了中国
的发展步伐等角度分析总结。
(2)东印度公司性质:根据“英国建立海外殖民贸易的特许公司东印度公司”得出政府授权
的特权贸易公司。
解散原因:根据“随着自由竞争与自由生产的发展”得出英国工业革命推动、英国运用自由
主义经济思想发展;根据“英国政府废除了一系列阻碍经济发展的旧法令”得出自由贸易确
立为国策;联系所学,还可从英国 1832 年议会改革的影响分析。
(3)应对措施:根据材料和所学,可从观念上、体制上的调整和各产业部门对自己的管理方
式、经营机制的转变等角度分析总结。
26.阅读下列材料,回答相关问题。
材料一 19 世纪英国民众文化水平的提高是在没有国家干预的情况下取得的。工业革命
中家庭消费观念的变革影响着民众受教育的行为和理念。通过一种经验性的、自发的方式自
下而上地影响着英国的教育体系。英国既有的私立教育系统,如伊顿公学,主要是贵族教育;
也有学徒制的工业教育方式,以师傅带徒弟的方式教授生产经验和技巧,为工业革命生产线
培养人才;良好而完善的宗教和慈善教育制度,则是面对平民的教育,保证了英国初等教育
的普及化。这些,产生了英国工业化的基础,并实现了英国工业化的飞跃。
——周详《工业革命与英国教育的兴衰》
材料二 经晚清地主阶级改革派、洋务派和早期维新思想家的推动和发展,到洋务运动
后期已基本形成了系统的教育救国思想,开展了教育救国实践的初步尝试,诸如对传统教冇
进行改革,创办了以同文馆为代表的近代第一批新式学堂……在今天看来是显而易见的,然
而它“代表着向上的、前进的趋势”,故“能不胫而走,迅速发展,广泛传播”……从维新运
动,到随后的清末新政、辛亥革命、五四新文化运动,直至二十世纪二十、三十年代的乡村
建设运动,教育救国思潮进入勃兴与高涨阶段。
——吴春苗《近代以来教育救国思潮的历史演变及其现实意义》
材料三 2019 年 9 月 17 日,世界公众科学素质促进大会在北京召开。国家主席习近平向
大会致贺信。他指出,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
——新华网
(1)根据材料一概括 19 世纪英国学校教育发展的特点,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 19 世纪英国教
育发展对社会的影响。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中国近代教育救国思潮兴起的原因。
(3)材料三中“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这一论断最早是中国哪位领导人在哪一年明确提出
的。这一论断提出后,在空间和运载火箭方面,中国哪些科技达到了世界先进水平。
【答案】(1)特点:①没有国家干预(自发性);②民众的行为和理念自下而上影响着英国教
育;③形式和内容多样化;④教育普及化或平民化;⑤受工业革命的影响较大。
影响:①文化科技上,提高民众的素养;推动科学技术的进步;②经济上,推动英国工业化
发展;③政治上,推动英国民主政治的发展。
(2)原因:①近代民族危机引发教育改革。②西学东渐的影响;③先进知识分子不懈探索教
育救国道路;④中国社会工业化(近代化)对人才的需求。
(3)邓小平;1988。科技:①1990 年开始,中国进入国际卫星发射市场;②1999 年以来成
功进行 5 次“神舟号”飞船的发射与回收实验;③2003 年在酒泉成功发射了“神州 5 号”载
人宇宙飞船等。
【解析】
【详解】(1)特点:根据“是在没有国家干预的情况下取得的”得出没有国家干预(自发
性);根据“工业革命中家庭消费观念的变革影响着民众受教育的行为和理念”得出民众的行
为和理念自下而上影响着英国教育;根据“英国既有的私立教育系统……也有学徒制的工业
教育方式……良好而完善的宗教和慈善教育制度”得出形式和内容多样化;根据“保证了英
国初等教育的普及化”得出教育普及化或平民化;根据“并实现了英国工业化的飞跃”得出
受工业革命的影响较大。
影响:根据材料和所学,可从提高民众的素养,推动科学技术的进步,推动英国工业化发展,
推动英国民主政治的发展等角度分析解答。
(2)原因:根据“教育救国思想”得出近代民族危机引发教育改革;根据“创办了以同文馆
为代表的近代第一批新式学堂”得出西学东渐的影响;根据“从维新运动,到随后的清末新
政、辛亥革命、五四新文化运动”得出先进知识分子不懈探索教育救国道路;根据所学,还
可从中国社会工业化对人才的需求等角度分析总结。
(3)结合所学可知,邓小平在 1988 提出“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科技:结合所学回答 1988
年后中国在空间和运载火箭方面的成就即可,即:1990 年开始,中国进入国际卫星发射市场;
1999 年以来成功进行 5 次“神舟号”飞船的发射与回收实验;2003 年在酒泉成功发射了“神
州 5 号”载人宇宙飞船等。
27.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中华民族自古以来便是一个多民族国家,在历史的不断发展中,各民族间不断融合交流,
促成了我国多元一体的政治和文化格局。下表反映了古代我国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发展。
春
秋
随着铁农具普遍使用,交通发达,城市的繁荣,华夏民族共同经济生活的联系越来越紧密,
于是出现了“四海之内若一家”“天下定于一”的共同心理。
秦 皇朝各种有利于统一的措施,以及秦汉时期所宣扬的大一统思想,各民族联系加强,国家的
汉 统一局面发展了。
唐
朝
在唐朝前期,政治统一,国力强盛,统治者开明有为,高度的物质文明和发达的精神文化增
强了周边各族的向心力和认同感,中华民族的大一统格局无论是在空间广度,还是社会深度都超
越以往任何一代。唐太宗对周边族群采取的开明亲善政策,使唐出现了“胡、越一家”这种自古
未有的和谐局面。
清
朝
在清朝统治下,出现了康乾盛世,奠定了作为近代民族国家的版图。以汉族为主体的中华民
族整体凝聚力得到进一步加强。
——摘编自《中国通史》、《创新与再造:隋唐至明中叶的政治文明》等
结合表格中的历史信息,用相关史实阐述上述朝代(时期)是如何推动“中国统一多民族国
家的形成和发展的”。
【答案】春秋时期,生产力进步,交通发达,促进了社会经济发展,推动了大一统观念的逐
步形成。秦朝,秦王统一六国,北击匈奴,南征百越,将“西南夷”和岭南地区纳入中央管
辖,促进了第一个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建立。开创了中央集权制、郡县制等政治制度,形成专
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巩固国家的统一。通过统一文字、统一货币和度量衡,修筑以咸阳为
中心的水陆交通,有利于国家统一和国内经济文化的交流。汉代推行“罢黜百家、独尊儒
术”,推动了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建立与巩固。唐朝前期,唐太宗采取了开明的民族团结政策,
推动了民族团结与融合。对东突厥一部分允许内迁,大部分在原地设置羁縻府州进行管理,
对西突厥采取战而后和的政策,攻下西突厥后,设置安西都护府进行管辖,对吐蕃王朝实行
和亲。唐太宗吸取隋亡教训,选贤任能,虚怀纳谏,励精图治,使唐朝政治清明、社会稳定、
经济恢复和发展出现了“贞观之治”,强大的国力增强了周边各族的向心力和认同感,推动了
国家的统一。清朝前期社会进一步发展,康熙帝平定“三藩”割据,统一台湾,抗击沙俄入
侵,平定噶尔丹叛乱,采取了一系列加强满汉关系和团结蒙藏的措施,缔造和巩固了空前统
一的多民族国家的版图。(写出 1 点具体例子即可)随着历朝经济的发展和国家治理措施的加
强,大一统民族国家逐渐形成并日益巩固与发展。
【解析】
【详解】根据“随着铁农具普遍使用,交通发达,城市的繁荣,华夏民族共同经济生活的联
系越来越紧密,于是出现了‘四海之内若一家’‘天下定于一’的共同心理”,分析得出:春
秋时期,生产力进步,交通发达,促进了社会经济发展,推动了大一统观念的逐步形成。根
据“皇朝各种有利于统一的措施,以及秦汉时期所宣扬的大一统思想,各民族联系加强”,结
合所学秦朝和汉朝巩固国家统一的措施进行阐述。根据“高度的物质文明和发达的精神文化
增强了周边各族的向心力和认同感”“唐太宗对周边族群采取的开明亲善政策”,联系所学唐
朝国力强盛和维护国家统一的措施分析阐述。根据“在清朝统治下,出现了康乾盛世,奠定
了作为近代民族国家的版图”,联系所学康熙皇帝等维护多民族国家统一的史实阐述说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