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27.50 KB
- 2021-04-12 发布
四川省遂宁市射洪县柳树中学 2019-2020 学年
高一下学期期中考试试卷
一、单选题
1.家产均分继承是中国封建社会最基本的继承原则,其在唐代被载人《唐律》,宋承唐制,
其在继承法中的地位更加稳固。这种制度的实行( )
A.源于人多地少的矛盾 B.推动了多子多福观念的形成
C.巩固了小农经济的经营模式 D.规范了耕织结合模式
2.下表是汉代有关农业生产的部分文献记载。据此可认定的历史事实是( )
记载 出处
“是故身率妻子,戮力耕桑,灌园治产,以给公上。”《汉书·杨恽转》
“因释耕于陇上,而妻子耘于前。” 《后汉书·逸民传》
“立春东耕,为土牛象人,男女各二人。” (东汉)王充《论衡》
A.汉代铁犁牛耕技术已推广 B.精耕细作农业得到发展
C.男耕女织生产形式确立 D.传统农业生产模式已形成
3.北宋前中期,在四川井研县一带山谷中,密布着成百上千个采用新制盐技术的竹篱井,井
主所雇工匠大多来自“他州别县”,以“佣身赁力”,受雇期间,若对工作条件或待遇不满意,
辄另谋高就。这反映出当时( )
A.手工业者社会地位高 B.民营手工业得到发展
C.雇佣劳动已经普及 D.盐业专卖制度已经解体
4.谢和耐在《中国社会史》中这样表述:从宋代(甚至从汉代)到明末和 18 世纪,中国的
主要财富均出自商业和手工业,它涉及到了整个帝国,而国家又是其主要受益者。那些贸易
税和国家专营税在 11 世纪和 12 世纪初年确保了国家税收,而这种税收已经与农业收入相当
了;在 12—13 世纪时,它又远远超过了农业税。材料最想表达的是( )
A.商税成为了国家财政收入的主要来源
B.国家出于自身利益需要放松抑商政策
C.中国的自然经济形态并不具有典型性
D.南宋时期小农经济的主导地位被取代
5.明朝嘉靖年间,山西武城县县令鉴于该县“集日寡而旷多”,每逢集日,便组织“歌舞剧
戏之徒,各呈其技于要街”,结果“众且观且市,远近毕至,喧声沸腾……粟米丝麻布帛,
禽而鸡鹜,兽而牛羊,食而鱼肉果菰,与夫南北水陆之产,可以供民生所需者,错然填街溢
巷”。从史料可知,当时武城县( )
A.文化与商业结合活跃经济 B.农村集市贸易从无到有
C.居民日常文化活动丰富 D.乡村城镇化发展比较迅速
6.研究表明,明代大商人的资本一般为白银数十万两,多者上百万两。到清代中期,大商人
的资本一般在一百万两以上,甚至多达千万两。这表明清代中期( )
A.商人的地位发生根本性改变 B.重农抑商政策明显松弛
C.白银开始成为流通货币 D.商业活动的规模进一步扩大
7.明朝前期,大规模远洋航海外交促进了朝贡贸易的发展,明代王折曾说,外夷贡品,由市
舶司接收后,“许带方物,官设牙行与民贸易,谓之互市”。由此推知,明朝朝贡贸易( )
A.是财政收入的主要来源 B.抵制了西方的欺诈性贸易
C.一定程度上有私商的参与 D.有利于白银的大量流入
8.顺治二年四月,福临谕户部:“近闻满洲市买民物,短少价值,强逼多买,殊失公平交易
之道”。顺治十七年六月,复下旨:“势豪、满洲大臣霸占行市,态行垄断”,“殊为可恶,
著严察议奏”。据此可知,清代前期( )
A.整顿市场秩序促进通商 B.严格实行重农抑商政策
C.保护商人权益打击垄断 D.严厉打击豪强商人势力
9.19 世纪六七十年代,外国人将自己的名字租借给中国人经办新式企业的做法,在通商口岸
较为盛行。这一做法( )
A.有利于中国新的社会阶层发展 B.导致民间设厂高潮局面的出现
C.加剧了外国资本对中国的输入 D.扭转了中国对外贸易入超局面
10.鸦片战争后,中国经济结构发生了变动。下图所示的经济形态是( )
A.民族资本主义 B. 洋务经济 C. 外国资本主义 D. 官僚资本主义
11.上海轮船招商局筹建时,商人入股并不踊跃,清政府拨款 20 万串钱以“示信于众商”。此
后,招商局还获得了清政府的大量缓付利息的借款,以及减免部分税费的优待。这反映( )
A. 政府对民间资本的控制日渐加强 B. “官”与“商”的矛盾越来越尖锐
C. 政府推动了中国早期工业化的发展 D. 轮船招商局抵制了外国的经济侵略
12.近代小说家包天笑回忆说年轻时有人给他看相,说他以后收入会以百万计。未曾想民国
三十七、八年间,“我偶然写写小说、杂文,一摇笔稿费就是百万圆,或不止百万圆呢。”下
列关于这种现象的原因和影响正确的是( )
A. 当时知名作家的经济地位高 B. 二战后欧美列强卷土重来
C. 加速了国民政府统治的崩溃 D. 民族工业遭受沉重打击,所有的工厂都呈萧条状
13.老舍的著名话剧《茶馆》中有一位秦二爷,他在 19 世纪末致力于投资近代工业,他的理
想是要“顶大顶大的工厂!那才救得了穷人,那才能抵制外货,那才能救国!”他也确实创
办了一个实业,1916 年前后该实业的状况不包括( )
A.他创办的企业很红火
B.政府提倡使用国货扩大国内市场
C.实业救国思潮以及群众性反帝爱国运动的推动发展
D.欧洲列强对中国的严重的经济侵略使之破产
14.如图两幅图片分别是 1920 年和 1936 年中国境内产业资本比例示意图,变化得益于( )
A.清政府放宽民间设厂的限制 B.欧洲列强暂时放松对中国的侵略
C.国民政府开展国民经济建设运动 D.中华民国临时政府奖励实业
15.鸦片战争以后至新中国成立前,先进的中国人为了实现富国之梦兴办实业,试图以经济
振兴实现民族独立,结果都失败了。这一现象说明了( )
A.中国民族工业发展先天不足 B.实现民族独立是发展近代化的前提
C.封建专制统治是近代化的主要障碍 D.思想解放是开始近代化的先决条件
16.下面为 1873—1910 年中国出口货物分类统计表。
以上统计数据表明( )
A.出口货物以农产品和工业制品为主 B.中国出口货物种类逐渐丰富
C.中国经济具有半殖民地特征 D.中国民族资本主义获得较快的发展
17.英美烟草公司以“鸿雁”烟标与其“玫瑰”烟标颜色相近为借口,诬告南洋烟草公司侵
权,香港殖民当局于是没收并焚毁“鸿雁”牌香烟,令南洋烟草公司遭受重创。这说明了
A.官僚资本对民族工业进行排挤和打击
B.封建势力严重阻碍民族资本主义发展
C.民族资本主义遭受沉重打击走向萎缩
D.外国资本主义的压迫是民族企业发展的巨大障碍
18.1963~1965 年,中国农业总产值平均年增长约 11%;轻工业产值从 404 亿元增加到 703
亿元;燃料、原材料工业建设的步伐加快。上述变化反映了( )
A.国民经济调整取得了显著成就 B.经济所有制结构发生重大改变
C.合作化运动促进了生产力发展 D.计划经济体制的弊端逐步解决
19.“在人民公社期间,中国农村共建起了七、八万座大小水库以及相应的灌溉渠网络,当
我们翻开新旧中国的两本分省地下图对照,就会发现,新中国的地图上,造福于农民的人工
湖泊星罗棋布,与旧时代有天壤之别。我国的农业灌溉面积在 1980 年以前每年以 1700 万
亩(3.5%)的速度增加。到 1980 年达到 7.33 亿亩。”材料反映出( )
A.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极大地提高社会生产力
B.人民公社期间中国的农业有一定程度的发展
C.大跃进运动客观促动农村水利工程快速发展
D.人民公社期间国家经济更注重对农村的投入
20.下图是中国发电装机容量发展(1949~1979)数据图,解读最正确的是中国发电装机容
量发展(1949~1979)( )
A.1952~1957 年间国家实行一五计划,迅速加大了对工业发展的投入
B.1949~1952 年间国家以恢复农业发展为重心,减少了对工业的投入
C.1957~1962 年间国家发动“大跃进”运动,发电装机容量稳健增长
D.1962~1965 年间国家出台了“八字方针”,发电装机容量逐年减少
21.1988 年,来自全国各地的人才涌向海南,仅半年时间到海南求职的人数竟高达 20 万,
形成中国当代史上极为壮观的人才流动大潮。造成这一现象的主要原因是( )
A.自由贸易区在海南落地 B.海南经济发展成绩显著
C.国有企业改革全面铺开 D.中国加快对外开放步伐
22.1982 年,全国农村已有 90%以上的生产队建立了农业生产责任制。1985 年,全国农村人
民公社政社分开、建立乡政府的工作全部结束,许多乡镇还建立了集体经济组织。这( )
A.改变了农村土地所有制 B.调整了农村的产业结构
C.实现了农村村民的自治 D.利于农村经济体制改革
23.1978 年 10 月,经国务院批准,四川省率先进行“扩大企业自主权”试点改革:逐户核
定企业的利润指标,允许他们在实现目标以后提留分享少量利润,作为企业的基金,并允许
给职工发放少量奖金。其目的是( )
A.调动企业生产积极性 B.确立市场经济体制
C.建立现代企业制度 D.促进多种所有制发展
24.1992 年是中国改革的标志性分水岭。当时经济学家华而诚向《南方周末》记者讲述他当
时的感受,“如果说此前中国一直在隧道中探索,1992 年应该说人们终于看到了隧道口的光
亮”。这一结论的主要依据是( )
A.确定了市场经济的改革目标 B.确立了改革开放的基本国策
C.工作重心重新转向经济建设 D.形成了全方位的开放新格局
25.到 2013 年底,我国民营经济在 GDP 中的比例已经超过 60%,税收超过 50%,民间投资占
固定资产的比重达到 62%,解决了 80%的城乡就业人口和 90%的新增就业人口。这说明我国
( )
A.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迅速 B.社会主义经济本质发生改变
C.市场经济发展推进国企改革 D.民间资本占据经济主导地位
26.有网友从网上找到一部 20 世纪 90 年代的著作,据目录推测该书的主题应是( )
A.清算“文化大革命”中的“左”倾错误 B.制定外向型经济的发展战略
C.总结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成果 D.探讨中国经济体制改革的发展方向
27.新中国成立后,社会习俗发生很大的变化。下图为 20 世纪 50 年代的结婚照和结婚证,
这反映( )
A.穿衣打扮完全革命化、军事化 B.父母之命媒妁之言被彻底摒弃
C.社会习俗受时代政治的影响 D.婚姻自主.礼俗开始删繁就简
28.成书于 20 世纪 30 年代的《鄞县通志》记载浙江省鄞县(属于今天宁波市)的风俗:“放
足之风,光绪中叶已渐萌芽。光复以后,城市中年以下妇女率先放足,幼者多天足,惟乡僻
仍有缠足者。”这说明( )
A.辛亥革命加速了鄞县的妇女放足
B.宁波的开放立即带动社会习俗发生变迁
C.南京临时政府成立后,鄞县妇女缠足现象绝迹
D.鄞县实现了男女平等
29.自从有了“美团”、“饿了吗”等订餐软件,人们随时随地都可以挑选附近的各种美食,
并享受送餐上门服务,这为许多上班族节省了更多的工作、娱乐的时间。材料反映了()
A.互联网改变了人们的生活方式 B.餐饮业推动了交通运输业的大发展
C.人们饮食习惯的革命性变化 D.人们饮食结构的革命性变化
30.上海文广新闻传媒集团总裁助理陈梁认为“……文字不再依附于报纸,声音不再依附于
电台,而电视对声音和画面拥有的独占权,也已经被网站、手机和其他数字媒介打破……”
这段话说明通讯手段发展的趋势是( )
A.多元化 B.数字化 C.网络化 D.日常化
31.1931 年 10 月 5 日刊登在《申报》上的美丽牌香烟广告,分别有以下文字,“国人爱国,
请用国货”“有美皆备,无丽不臻”“请国人注意东北形势”“外辱日亟”并配有香烟的图案
和东北地图,这表明( )
A.列强经济侵略的重心在东北地区 B.民众对抗日战争的胜利满怀信心
C.商品销售中蕴含抗日救国的思想 D.中国民族卷烟业的发展异常艰难
32.20 世纪 90 年代,随着中国经济的不断升温,“国学热”成为历史研究的新热点;新世纪
以降,生态环境不断恶化,环境史又成了历史研究的新宠儿。这一状况说明( )
A.环境史的研究更具现实意义 B.历史学科缺乏明确的研究对象
C.现代中国的史学研究尚不发达 D.社会发展影响历史研究视角
33.下图是不同时期威尼斯每年从亚历山大里亚(埃及地中海沿岸港口)进口香料数量的变
化情况。这一变化主要是由于( )
A. 商业危机的爆发 B. 传统商路被断绝 C. 商业革命的发生 D. 美洲被发现开发
34.1560 至 1580 年间,佛罗伦萨的毛纺织产量平均每年是 30000 匹,但在 1590 至 1600 年
间却下降到 13000 匹,而到 1650 年只有 6000 匹。同样,威尼斯的毛织品产量大约在 1600
年时是 20000—30000 匹,但到 1700 年却下降到 2000 匹。从长远的观点来看,上述现象出
现的主要原因是( )
A.欧洲航路中心的转移 B.1494 年法国的入侵
C.海外殖民地的缺乏 D.英国毛纺织业的竞争
35.18 世纪下半叶起,英国各界派出“植物猎人”,尝试将中国茶苗移种到印度,后又聘用中
国茶工来优化印度茶的品种和种植方式。1888 年,印度的茶叶产量达到 8600 万磅,英国从
印度进口茶叶的数量第一次超过了从中国的进口量。英国发展印度茶的活动( )
A.改变了印度人的饮食结构 B.适应了市场不断扩大的趋势
C.打破了中国的闭关锁国政策 D.使英国成为“日不落帝国”
36.斯温·贝克特在《棉花帝国》中认为,欧洲人的棉纺织品贸易,把亚洲、非洲、美洲和欧
洲串成一张复杂的商业网。过去四千年的棉花史上,从来没有出现这样跨全球的体系。过去
也从来没有过,拿印度织布工的产品当做支付工具,到非洲购买奴隶,让这些奴隶到美洲农
场耕作,生产农业产品供应欧洲消费者使用。可见,作者认为欧洲人的棉纺织贸易( )
A.推动了世界市场的初步形成 B.加速了资本主义原始积累进程
C.造成了亚非拉国家和地区落后 D.促进了欧洲生产方式巨大变革
37.从 1802 年到 1878 年间,英国议会先后颁布了 20 多个工厂法,在这些法令中对童工的最
低雇用年龄、每天的劳动时间、工作的环境以及接受一定的教育等都作了明文规定。1870
年《教育法》的颁布,宣告了英国大规模雇佣童工劳动问题得到了基本解决。英国童工问题
的解决( )
A.依赖于工业革命的深入发展 B.反映了议会民主制度的完善
C.是工人阶级长期斗争的结果 D.反映了阶级矛盾的日趋缓和
38.根据表格可推知,这一时期的英国( )
A. 工业革命条件更加成熟 B. 人民生活水平普遍提升
C. 殖民扩张助推农业发展 D. 工业发展得以反哺农业
39.18 世纪前,英国的圈地运动主要是民间自发的强占圈地或协议圈地,18 世纪中期后,大
规模出现由议会颁布圈地法案来推进的圈地行为。这种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
A. 英国推行国有化的经济政策 B. 资本主义进一步发展的需要
C. 工业革命改变了人口的分布 D. 议会通过圈地来扩大其权力
40.1882 年,德国女性在农业领域的就业比重仅为 30.8%,1907 年这一比重增加到
46.5%,女性在农业领域的就业状况与男性相差无几。这种变化说明( )
A. 工业化推动社会结构转型
B. 农业生产的收益日益增加
C. 女性的家庭地位不断降低
D. 劳动力短缺现象十分严重
二、非选择题
41.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20 分)
材料一 下面是 19 世纪六七十年代至 20 世纪初中国民族资本主义工业简况表:
年份
新办民族工业
总数/家
新增民族工业资金
总额/万元
平均每年设厂
数/家
平 均 每 年 新
增资本/元
1869〜1894 50 多 500 多 1.42 14.1
1895〜1900 100 4500 16.7 750
1901〜1911 340 5600 31 510
1912〜1919 600 多 13000 75 1625
材料二 下面是 19 世纪 60 年代和 20 世纪初我国轻重工业所占比重图:
(1)结合材料分析,甲午中日战争后至辛亥革命前中国民族资本主义工业发展的情况如何?
(2 分)原因是什么?(6 分)
(2)简述 1912〜1919 年间中国民族资本主义工业得到较快发展的主要原因。(6 分)
(3)结合材料二和所学知识,说明近代中国轻、重工业比例的变化以及比例失调的主要原
因。(6 分)
42.阅读下列材料(20 分)
交通的发展与人类社会的进步有着重要联系。
材料一:英国近代物流业发端于 19 世纪 20 年代。1825 年有使用价值的铁路在英国开始出
现。经过二十多年建设,到 1848 年,在英国通车的铁路达到 5 000 英里。1842 年,《英普条约》
规定,两国船只在彼此港口中所征的捐税应完全平等。19 世纪 50 年代,英国废除了《航海条
例》,修改了《商船条例》和《轮船条例》等,对远洋船舶的航行安全、货物装载、船主及船
员责任等作了具体规定。在 19 世纪下半叶,汽船代替了帆船,航行于内河与远洋。英国近代物
流业产生了。 ——摘编自克拉潘《现代英国经济史》
材料二:如果没有铁路,英国是不可能像现在这样统治印度的。铁路传播了腺鼠疫。……铁路
还导致了饥荒频频发生。由于交通工具的便利,人们把出售的谷物送往价格最昂贵的市场。
他们变得目光短浅,因此饥荒的压力增加了。 ——摘编自甘地《印度自治》
材料三:2013 年,习近平总书记先后提出建设“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 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
战略构想。这一跨越时空的宏伟构想,承载着丝绸之路沿途各国发展繁荣的梦想。中国高铁
已经成为中国实施“一带一路”战略,走向全球的名片,必将赋予古老丝绸之路以崭新的时代内
涵。 ——摘编自“中国经济网”
请回答:
(1)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英国近代物流业发展迅速的原因。(4 分)从世界经济地
位的角度指出物流业的发展对近代英国的影响。(2 分)
(2)材料二作者认为修建铁路对印度社会产生了哪些影响? (6 分)据此指出作者的立场。
(2 分)
(3)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中国实施“一带一路”战略的时代背景。(4 分)并据材料三,指出“崭
新的时代内涵”是什么? (2 分)
参考答案
一、单选题
题号 1 2 3 4 5 6 7 8 9 10
答案 C D B C A D C A A A
题号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答案 C C D C B C D A B A
题号 21 22 23 24 25 26 27 28 29 30
答案 D D A A A D C A A A
题号 31 32 33 34 35 36 37 38 39 40
答案 C D C A B B A A B A
二、非选择题
41.(1)中国民族资本主义工业有了初步发展。(2 分)原因:清政府放宽对民间设厂的限制;
自然经济的进一步解体;“设厂自救”、“实业救国”思潮的推动。(任答三点 6 分)
(2)辛亥革命为民族工业的发展扫除了一些障碍;民国建立,推行一系列有助于工商业发
展的政策措施;一战期间帝国主义暂时放松了对中国经济的掠夺等。(答三点,共 6 分)
(3)轻工业比例有所下降,但仍占绝对优势,重工业发展缓慢。(2 分)
主要原因:民族资产阶级资金少,无力投资重工业;帝国主义对中国的侵略和对矿产资源的
掠夺。(两点,共 4 分)
42.(1)原因:资本主义迅速发展;世界市场逐渐形成:交通运输工具创新;政府立法。(任答 2
点,共 4 分)
影响:英国成为世界工厂,也是世界贸易中心。(2 分)
(2)影响:加强英国对印度的殖民统治;将印度卷入资本主义世界体系;传播了疾病,导致了饥
荒。(任答 3 点,共 6 分)
立场:材料二作者是站在民族解放的立场,强调铁路带来的消极影响。(2 分)
(3)背景:中国深化改革开放;世界经济全球化趋势加强。(4 分)
内涵:互利共赢;共同繁荣;和平;合作。(意思相符,可得 2 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