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4.07 MB
- 2021-04-12 发布
第4讲 全球气候变化与气候类型判读
考情导航
基础自评
考点导析
素能专攻
考点演练
考情导航
探寻命题规律 导航全程复习
高考命题剖析
考纲考点
考题考情
命题规律
1.
全球气候变化对人类活动的影响
2017·
天津卷
,10
2016·
浙江卷
,1
2016·
上海卷
,25
~
26
以全球气候变化引起的地理事物的变化
,
考查全球气候变暖的原因、影响及解决措施。
2.
世界主要气候类型及其判读
2017·
全国
Ⅱ
卷
,7
~
8
2016·
江苏卷
,12
通过气候资料、气候现象
,
考查世界主要气候类型的分布、特征、成因以及气候类型的判断方法。
课时任务通关
知识任务
1.
知全球气候变化趋势、原因及影响。
2.
知世界主要的气候类型和主要的气候特点。
能力任务
1.
能根据相关气候资料判断气候类型
,
并分析其成因。
2.
能根据不同时期气候变化的现象
,
分析气候变化的原因及应对措施。
基础自评
立足课前自评 提升基础复习
知识札记
预习自测
全球气候变化
1.
读图
,
回答问题
:
【
知
】
近现代全球气候变化
(1)
特点
:
气候有波动
,
总趋势在变暖。
(2)
主要原因
:
大气中二氧化碳等温室气体浓度的增加。
(3)
升温原理
:
二氧化碳能够吸收地面长波辐射
,
使气温升高。
【
知
】
全球变暖的可能影响
导致海平面上升
;
影响农业生产
;
影响整个水循环过程。
全球气候变化
【
记
】
应对气候变化的措施
(1)
节能减排
:
减少化石能源的使用
,
多使用清洁能源
;
提高能源利用效率
,
减少废弃物排放
;
尽可能使用公共交通工具。
(2)
保护生态
:
防止森林火灾
;
大力植树种草。
(3)
积极应对
:
科学预测
,
积极适应未来气候变化。
(1)
从图中可以看出
,
近百年来全球气候变化的显著特点是
。
(2)
写出导致此变化的原因
(
至少
两条
)
。
答案
:
森林大量砍伐
;
化石燃料的大量使用等。
(3)
下列行为不属于应对气候变化措施的是
(
)
A.
植树种草
B.
开发利用清洁能源
C.
开私家车出游
D.
调整农业生产结构
气温升高
C
【
记
】
框图记忆影响气候的主要因素
2.
读图
,
回答问题
:
世界主要气候类型及其判读
【
知
】
气候类型的判读技巧
(1)
定位法
:
依据纬度位置判断温度带
,
依据海陆位置确定具体气候类型。
(2)
定性法
:
根据区域自然特征和气候成因来判定气候类型。
(3)
定量法
:
从材料中提取气温和降水要素的信息进行判断
,
以“温”定带
(
温度带
),
以“水”定型
(
气候类型
)
。
(1)
上图中的气候类型
:
甲
—
气候
,
乙
—
气候。
(2)
乙地气候的成因是
,
气候特点是
。
(3)
上述两地
,
属于北半球的是
,
属于南半球的是
。
(4)
甲地
7
月份降水多的原因是什么
?
答案
:
甲地是热带季风气候
,
夏季随太阳直射点的北移
,
南半球的东南信风越过赤道
,
向右偏转形成了影响该地的西南季风
,
从海洋上带来的大量的水汽
,
形成大量的降水。
热带季风
地中海
副热带高气压带和
西风带交替控制形成的
夏季炎热干燥
,
冬季温和多雨
甲
乙
世界主要气候类型及其判读
考点导析
建模思维流程 引导能力运用
考点一
锋与天气
真题剖析
(
2017
·
天津卷
,10
)
读图文材料
,
回答下题
:
全球变暖导致的环境变化越来越引人关注。地理小组的学生将图中近十几年来
(
阴影所示
)
相关数据的变化趋势与以前进行了比较。
学生经比较后得出的结论
,
与图中所示信息相符的是
(
)
A.
海洋表面增温趋缓
,
海平面减速上升
B.
地球表面增温趋缓
,
海平面仍在上升
C.
火山喷发频率增加
,
海平面加速上升
D.800
米以下海洋储热量增加
,
海平面减速上升
◇金牌导思◇
如何考
考查角度
核心素养落实
以全球变暖相关数据变化趋势示意图为背景材料
,
考查学生的读图分析能力。
综合思维
:
在“全球变暖海平面上升”这一知识前提下通过综合分析全球变暖相关材料得出正确的结论。
如何思
全球变暖相关数据
——
分析数据变化趋势
思考
:
海平面变化曲线的特点是“波动上升”
,
其他曲线的变化幅度、变化趋势从图示变化也可以分析出来。
迁移
:
①
全球气候变暖是导致海平面上升的主要原因
;②
海平面上升的速度与气温变化的幅度大致呈正相关。
感悟
:
海平面近十几年来都高于多年平均值
——
海平面仍在上升
——
上升的速度无法判断
;
年平均陆面温度变化曲线斜率减小
——
增温趋缓
;
火山喷发频率增加
——
海平面仍在上升
,
但不是加速上升
;800
米以下海洋储热量
——
波动增加。
出结论
B
考点探究
1.
全球气候变暖的原因
气温升高是近百年来全球气候变化的显著特点
,
导致气温升高的主要原因是温室气体的大量排放
,
具体分析如下
:
2.
全球变暖的影响
(1)
农业
(2)
工业
(3)
海平面和海岸带
(4)
生态系统
(5)
对水循环过程的影响
3.
应对全球气候变暖的对策
考点二
世界主要气候类型及其判读
真题剖析
(2017
·
全国
Ⅱ
卷
,7
~
8)
热带沙漠中的尼罗河泛滥区孕育了古埃及农耕文明。尼罗河在每年
6
~
10
月泛滥
,
从上游带来的类似肥沃土壤的沉积物
,
与上游来水和周边区域的植物资源
,
都对农耕文明的形成意义重大。
据此回答
(1)
~
(2)
题
:
(1)
尼罗河下游泛滥区沉积物主要来源地的降水特点为
(
)
A.
降水季节性强
,
年降水量大
B.
降水季节性强
,
年降水量小
C.
降水季节分配均匀
,
年降水量大
D.
降水季节分配均匀
,
年降水量小
(2)
古埃及人从周边区域引入植物用于种植
,
引入植物的生长期必须与尼罗河泛滥区的耕种期一致。由此判断这些植物最可能来自于
(
)
A.
热带雨林气候区
B.
地中海气候区
C.
热带草原气候区
D.
热带季风气候区
◇金牌导思◇
如何考
考查角度
核心素养落实
以尼罗河农业种植为背景
,
考查区域降水、气温等气候要素。
综合思维
:
通过河流流量特点
,
推测降水特点
;
考查学生对区域定位以及气候分布的把握。
如何思
1.
尼罗河下游泛滥区沉积物主要来源地
——
降水特点
思考
:
尼罗河在每年
6
~
10
月泛滥
,
说明上游地区分干湿两季
,
湿季在夏季且降水集中
;
从上游带来的类似肥沃土壤的沉积物
,
说明上游地区水土流失严重。
迁移
:
水土流失的成因
(
以黄土高原为例
):
土质疏松
,
植被覆盖率低
;
地势陡峭
,
坡度大
;
降水量大且降水集中等。
感悟
:
每年
6
~
10
月泛滥
——
降水集中在夏季
;
从上游带来的类似肥沃土壤的沉积物
——
上游水土流失严重
——
上游降水量大。
2.
古埃及引入植物
——
植物气候区
思考
:
从周边区域引入植物用于种植
,
地理位置临近
;
尼罗河泛滥区的耕种期应在泛滥之后
,
即
11
月至次年
5
月。
迁移
:
尼罗河发源于非洲中部的东非高原上
,
上游流经热带草原气候区
,
中游流经热带沙漠气候区
,
下游也就是入海口流经地中海气候区
,
是一条注入地中海的外流河。
感悟
:
从周边引入植物用于种植
——
排除
A
、
D
项
;
引入植物的生长期必须与尼罗河泛滥区的耕种期一致
——
冬季耕种
——
地中海气候
,
冬季温和湿润
,
适合植物生长
——
符合。
出结论
(1)A
(2)B
考点探究
1.
气压带、风带、气候类型随纬度分布规律
(
以北半球为例
)
2.
世界主要气候类型的分布、成因及特点
热量带
气候类型
分布规律
典型地区
气候成因
气候
特点
热带
热带雨林气候
南北纬
10°
之间
亚马孙河流域、刚果河流域、印度尼西亚
赤道低气压带控制
,
盛行上升气流
终年高
温多雨
热带草原气候
南北纬
10°
~南北回归线
非洲中部、南美巴西高原、澳大利亚大陆北部和南部
赤道低气压带和信风带交替控制
全年高温
,
干、湿季
明显交替
热带季风气候
北纬
10°
~北回归线大陆东岸
亚洲中南半岛、印度半岛
海陆热力性质差异和气压带、风带季节移动
全年气温
高
,
旱、雨两季分明
,
降水集中
热带沙漠气候
南北回归线~南北纬
30°
的大陆内部和西岸
撒哈拉地区、阿拉伯半岛、澳大利亚中西部
副热带高气压带或信风带控制
终年炎热
干燥
亚热带
亚热带季风和季风性湿润气候
南北纬
25°
~
35°
的大陆东岸
我国秦岭
—
淮河以
南地区
海陆热力性质差异
冬季低温少雨
,
夏季高温多雨
地中海
气候
南北纬
30°
~
40°
的大陆西岸
地中海沿岸
副热带高气压带和西风带交替控制
冬季温和多雨
,
夏季炎热干燥
温带
温带季风
气候
北纬
35°
~
55°
的大陆东岸
我国华北、东北
,
日本和朝鲜半岛北部
海陆热力性质差异
冬季寒冷干燥
,
夏季高温多雨
温带大
陆性气候
南北纬
40°
~
60°
的大陆内部
亚欧大陆和北美大陆的内陆地区
深居内陆、远离海洋
终年受大陆气团控制
冬冷夏热
,
干旱少雨
温带海洋性气候
南北纬
40°
~
60°
的大陆西岸
西欧
全年受西风带控制
终年温和湿润
寒带
苔原气候
北半球极地附近的沿海
亚欧大陆和北美大陆的北冰洋沿岸
纬度高
,
太阳辐射弱
全年严寒、
降水少
冰原气候
南北半球极地附近内陆
南极大陆、格陵兰岛
纬度最高
,
太阳辐射很弱
全年酷寒、
降水少
高山气候
高大的山地、高原
青藏高原、南美安第斯山脉
地势高
,
地形起伏大
气候垂直变化明显
,
气温随高度增加而降低
特殊位置气候类型的成因
受特殊条件的影响
,
气候类型在分布上存在一些特殊表现
,
常考查但又易被忽视
,
具体归纳如下
:
(1)
远离赤道的热带雨林气候
:
受来自海洋的信风、地形迎风坡及沿岸暖流的影响
,
如非洲马达加斯加岛东部、澳大利亚东北部、巴西高原东南部和中美地峡加勒比海沿岸。
(2)
赤道地区的热带草原气候
:
东非高原地势较高
,
气温低
,
上升气流弱
,
形成热带草原气候。
(3)
西风带内的温带大陆性气候
:
南美巴塔哥尼亚高原位于安第斯山脉东侧
,
受山地阻挡而降水稀少
,
因此形成了干燥少雨的温带大陆性气候。
拓展延伸
一、气候资料图的判读
素能专攻
强化地理技能 提高核心素养
【
判读方法
】
气候类型主要根据气温和降水两大气候要素的特征进行判读。具体判读时一般遵循“以温定球、以温定带、以水定型”三步走的方法。
1.
根据气温极值出现的月份确定南、北半球
半球名称
气温最高月
气温最低月
年气温曲线形状
北半球
7
~
8
月
1
~
2
月
峰型
(
上凸
)
南半球
1
~
2
月
7
~
8
月
谷型
(
下凹
)
由此可知图甲位于南半球
,
图乙位于北半球。
2.
根据气温和降水判断气候类型
以
“
温
”
定
“
带
”
以
“
水
”
定
“
型
”
最冷月
平均气温
温度带
全年降水分配
气候类型
>15 ℃
热带
年雨型
,
月降水量多在
100 mm
以上
,
年降水量在
2 000 mm
以上
热带雨林气候
夏雨型
,
年降水量为
750
~
1 000 mm
热带草原气候
夏雨型
,1
~
5
月降水很少
,6
、
7
月降水猛增
,
年降水量为
1 500
~
2 000 mm
热带季风气候
少雨型
,
全年几乎为零
热带沙漠气候
0 ℃
~
15 ℃
亚热带
或温带
夏雨型
,
夏季多
,
冬季少
,
年降水量大致在
1 000
~
1 500 mm
亚热带季风气候
年雨型
,
各月降水均匀
,
在
50 mm
左右
,
年降水量大致在
700
~
1 000 mm
温带海洋性气候
冬雨型
,
夏季少
,
冬季多
,
年降水量为
300
~
1 000 mm
地中海气候
<0 ℃
温带
夏雨型
,
降水最多月超过
100 mm,
年降水量为
500
~
800 mm
温带季风气候
少雨型
,
降水最多月少于
100 mm,
年降水量一般不到
400 mm
温带大陆性气候
据以上步骤分析图甲属于地中海气候
,
图乙属于亚热带季风气候。
3.
依据景观图及文字描述判断气候类型
不同的气候区有不同的生物和土壤类型
,
因此在掌握气候的形成和分布时
,
还应该掌握该地的自然景观特征
,
仔细分析文字描述或景观图特征
,
进而判断气候类型。如
:
图示景观应是热带草原气候。
二、区域图中气候类型的判读
【
判读方法
】
区域图中一般提供经纬线、海陆轮廓、地形地势等信息。可根据这些信息判定气候类型。
1.
依据经纬线度数判定热量带
:
赤道与回归线之间是热带
,
回归线与极圈之间是温带
(
靠近回归线是亚热带、靠近极圈是亚寒带
),
高于极圈是寒带。
2.
依据海陆位置大致判定类型
:
注意大陆东岸与西岸、离岸风与迎岸风的区别。
3.
结合地形、洋流等具体确定类型
:
地形对气温、降水的改变
,
洋流对沿岸气候的影响等。
提升训练
(2017
·
苏锡常镇二模
)
如图为东二区某地气温降水雷达统计图
,
图中气温与降水量的数值共用同一坐标系统。
读图
,
回答下题
:
该地所在大洲及其气候类型是
(
)
A.
欧洲
,
地中海气候
B.
非洲
,
热带草原气候
C.
亚洲
,
热带季风气候
D.
南美洲
,
亚热带季风性湿润气候
该地所在大洲及其气候类型是
(
)
A.
欧洲
,
地中海气候
B.
非洲
,
热带草原气候
C.
亚洲
,
热带季风气候
D.
南美洲
,
亚热带季风性湿润气候
解题思路
:
本题考查根据气候统计图判读气候类型。首先根据材料中东二区的信息
,
大致判定位于欧洲或非洲。排除
C
、
D
两项。其次
,
根据水热搭配情况排除地中海气候
(
地中海气候水热相反
,
即夏季炎热干燥
,
冬季温和多雨
)
。
答案
:
B
【
深度链接
】
见“考点演练”
T6,“
课时冲关”
T3
考点演练
对点典题再练 巩固复习效果
考点一
全球气候变化
(2016
·
浙江卷
,1)
云杉
(
亚寒带代表性针叶树种
)
分布与全球气候变化密切相关。为研究北美洲气候变化
,
用恢复历史植物分布的方法
,
得到距今
2.1
万年
(
图甲
)
、距今
5
千年
(
图乙
)
和距今
5
百年
(
图丙
)
北美洲云杉主要分布区图。
据此回答第
1
题
:
1.
云杉主要分布区北界的移动
,
反映了
(
)
A.
甲到丙时期北美气温持续上升
B.
乙到丙时期北美气温略有下降
C.
甲到丙时期太阳辐射持续增强
D.
乙到丙时期北美沿岸暖流加强
解析
:B
云杉分布与全球气候变化密切相关,云杉主要分布区北界的位置移动反映了气候变化,结合图中冰盖范围的变化,甲时期云杉主要分布区纬度最低,冰盖范围最大,说明甲时期气温最低。乙时期云杉主要分布区北界比丙时期的纬度要高,说明乙到丙时期气温有所下降,B项正确;若乙到丙时期北美沿岸暖流加强,则乙到丙时期气温应有所上升,故D项错误。综上所述,三地气温:甲<丙<乙,故A、C项错误。
(2016
·
上海卷
,25
~
26)
气候异常是当今人类面临的重大环境问题
,
它严重威胁与影响人类的生存与生活。
据此回答
2
~
3
题
:
2.
全球气候变暖的趋势会导致
(
)
①欧亚大陆的冰川后退 ②太平洋部分岛屿逐渐消失 ③北美中高纬小麦减产 ④影响东亚的台风数量减少
A.①② B.②③ C.③④ D.①④
3.
今年
4
月
,
太平洋周边某些国家出现异常高温干旱天气
,
有专家认为这与厄尔尼诺有关。根据厄尔尼诺影响的一般规律判断
,
发生干旱的国家可能是
(
)
A.
日本
B.
泰国
C.
智利
D.
秘鲁
解析
:2.A 3.B
第2题,全球气候变暖的趋势会导致:欧亚大陆的冰川后退,海平面上升;太平洋部分岛屿逐渐消失;北美中高纬地区热量增加,小麦可能增产;全球大气环境紊乱,影响东亚的台风数量可能增加。第3题,厄尔尼诺是南太平洋赤道附近的海水增温现象。它的影响是:使得美洲西海岸的智利、秘鲁多雨,日本大部分地区多雨,东南亚气候变得干旱。故选B项。
考点二
世界主要气候类型及其判读
解析
:B
由图可知,甲城市一年中春夏秋三季舒适度高,说明夏季温和凉爽,冬季较舒适,说明其纬度较低,因此为春城昆明。乙不舒适出现在6、7月份,说明受到高温酷暑影响,但其冬季舒适度最高,说明其纬度低,因此为地处热带的海口。丙不舒适集中于冬季与春季,说明冬季持续时间长,因此为哈尔滨。
(2014
·
北京卷
,3)
气候舒适度主要与气温、湿度、风速等因素相关。下图示意中国
4
个城市气候舒适度的月变化。
读图
,
回答第
4
题
:
4.
甲、乙、丙分别是
(
)
A.
贵阳、西安、长春
B.
昆明、海口、哈尔滨
C.
兰州、上海、沈阳
D.
南宁、武汉、石家庄
(2014
·
浙江卷
,9
~
10)
水分盈亏量是降水量减去蒸发力
(
注
:
原文如此
,
应为蒸发量
)
的差值
,
反映气候的干湿状况。当水分盈亏量
>0
时
,
表示水分有盈余
,
气候湿润
;
当水分盈亏量
<0
时
,
表示水分有亏缺
,
气候干燥。下图为我国两地年内平均水分盈亏和温度曲线图。
读图
,
回答
5
~
6
题
:
解析
:5.B
第5题,结合该农作物喜温好湿,正常生长和安全结实的温度要求是≥20℃,最短生长期为4个月及两地温度和水分盈亏情况可知,②地符合其温度要求,但不符合其水分要求;①地的温度条件和水分条件均不足。
5.
某农作物喜温好湿
,
能够正常生长和安全结实的温度要求是≥
20℃,
最短生长期为
4
个月。评价该农作物在两地的生长条件
,
正确的是
(
)
A.①
地温度条件适宜
,
水分条件不足
B.②
地温度条件适宜
,
水分条件不足
C.①
地水分条件适宜
,
温度条件不足
D.②
地水分条件适宜
,
温度条件不足
解析
:6.D
第6题,①地位于北纬30°附近,应该为亚热带季风气候,但其最高气温不超过20℃,最低气温在0℃以下,说明其地势较高,为高原和高山气候;②地位于北纬40°附近,为温带气候,结合其全年降水较少、气候干旱可判断,②地为温带大陆性气候。
6.①
、②两地的气候类型分别是
(
)
A.
亚热带季风气候、温带季风气候
B.
温带大陆性气候、高原和高山气候
C.
热带季风气候、亚热带季风气候
D.
高原和高山气候、温带大陆性气候
相关文档
- 2019届高三一轮复习地理(人教版)课件2021-04-12 14:22:4665页
- 高考地理一轮复习地理环境与区域发2021-02-27 08:56:453页
- 高考地理一轮复习地理环境整体性与2021-02-26 21:37:414页
- 2020届一轮复习地理人教版课时跟踪2021-02-26 21:31:103页
- 【人教版】2019届一轮复习地理课件2021-02-26 21:30:5036页
- 2020版高考新创新一轮复习地理:课时2021-02-26 21:28:504页
- 2019届高中新创新一轮复习地理:第52021-02-26 21:17:5410页
- 【人教版】2019届一轮复习地理课件2021-02-26 21:15:5241页
- 2019届高中新创新一轮复习地理:第42021-02-26 20:31:1127页
- 【鲁教版】2019届高考一轮复习地理2021-02-26 20:19:2517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