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63.00 KB
- 2021-04-12 发布
- 1 -
重庆市名校联盟高三第二次联合考试
理科综合试题(高 2020 级)
一、选择题:
1.下列关于真核细胞结构和功能的说法正确的是( )
A. 叶绿体通过基粒中的类囊体增大膜面积
B. 生物膜是对生物体内所有膜结构的统称
C. 细胞膜都是由蛋白质、糖类、胆固醇组成的
D. 蛙的红细胞在分裂过程中,纺锤体的形成与中心体有关
【答案】A
【解析】
【分析】
1、生物膜包括细胞膜、细胞器膜、核膜,主要成分均为磷脂和蛋白质。
2、真核细胞的分裂方式包括有丝分裂、无丝分裂和减数分裂,其中无丝分裂的特点是无染色
体和纺锤体的出现。
【详解】A、类囊体堆积成基粒,增大膜面积,为光反应所需要的色素和酶提供更多的附着点,
A 正确;
B、生物膜包括细胞膜、细胞器膜、核膜,而不是指生物体内所有膜,例如肠系膜不是生物膜,
B 错误;
C、胆固醇是动物细胞膜特有的成分,C 错误;
D、蛙的红细胞进行无丝分裂,分裂过程中不形成纺锤体,D 错误。
故选 A。
【点睛】本题考查细胞结构和功能,要求考生识记生物膜的特点;识记细胞分裂方式,区分
有丝分裂和无丝分裂。
2.Na+-K+泵是普遍存在于动物细胞表面的一种载体蛋白,如下图所示,它具有 ATP 酶活性,能
将 Na+排出细胞外,同时将 K+运进细胞内,维持细胞内外 Na+和 K+的浓度差。载体蛋白 1 和载
体蛋白 2 依赖于细胞膜两侧的 Na+浓度差完成相应物质的运输。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 2 -
A. 图中所示过程说明细胞膜具有流动性
B. 图中对 Na+和 K+的运输均属于主动运输
C. 载体蛋白 1 和载体蛋白 2 的空间结构不同
D. 图中各种载体蛋白参与构成细胞膜的基本骨架
【答案】C
【解析】
【分析】
载体蛋白 1 在 Na+-K+泵转运离子的过程同时又把 Na+和葡萄糖运进细胞内,而载体蛋白 2 在
Na+-K+泵转运离子的过程同时又把 Na+转运到细胞内,把氢离子运出细胞。
【详解】A、图中所示物质的运输依靠特定的载体完成,说明细胞膜具有选择透过性,A 错误;
B、细胞外的 Na+浓度大于细胞内,所以载体蛋白 1 和载体蛋白 2 将 Na+从细胞外运入细胞内的
方式是协助扩散,B 错误;
C、载体蛋白 1 和载体蛋白 2 功能不同,结构与功能相适应,所以其空间结构不同,C 正确;
D、细胞膜的基本支架是磷脂双分子层,D 错误。
故选 C。
【点睛】本题需要考生分析图中的各种物质的运输方式,结合离子分布的特点进行解答。
3.某实验小组研究化合物 X 对淀粉酶活性的影响,结果如图所示。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 化合物 X 降低了淀粉水解反应的活化能
B. 曲线 II 为对照组,曲线 I 为实验组
C. 淀粉酶降低了淀粉水解所需的活性能
D. 化合物 X 改变了淀粉酶催化的最适温度
【答案】C
【解析】
【分析】
分析曲线图:该实验中,单一变量是否加入化合物 X,没有加化合物 X 的一组作为对照组;化
合物 X 的加入使酶促反应速率下降,但不能使酶完全失活,也不会影响淀粉酶的最适温度。
- 3 -
【详解】A、化合物 X 加入后使酶促反应速率变慢,酶发挥作用的本质是降低化学反应的活化
能,因此该物质不能降低淀粉水解反应的活化能,A 错误;
B、该实验中,没有加化合物 X 的一组,即曲线Ⅰ作为实验对照,B 错误;
C、酶通过降低化学反应的活化能提高化学反应的速率,C 正确;
D、由图可知,两组实验的最适温度相同,所以化合物 X 不会改变酶的最适宜温度,D 错误。
故选 C。
【点睛】本题结合曲线图,考查影响酶促反应速率的因素、与酶相关的探究实验,重点考查
影响酶促反应速率的因素,要求学生理解掌握温度、pH 与酶活性的关系,此外本题还考查学
生分析曲线图,提取有效信息和得出正确结论的能力。
4.在植物体内色氨酸经过一系列反应可转变成生长素。科技人员发现缺锌时植物的色氨酸和
生长素含量显著下降,在加微量锌后几十小时内,生长素和色氨酸均迅速增加。下列有关分
析正确的是( )
A. 色氨酸转变为生长素需要锌的促进
B. tRNA 携带色氨酸到核糖体上合成生长素
C. 植物不同部位合成生长素的速率是相同的,但分布不均匀
D. 人体内不能合成生长素的根本原因是缺乏合成生长素的相关基因
【答案】D
【解析】
【分析】
分析题意可知:缺锌时植物的色氨酸和牛长素含量显著下降,在加微量锌后几十小时内,生
长素和色氨酸均迅速增加,说明锌能促进色氨酸合成进而影响生长素合成。
【详解】A、根据题干中“缺锌时植物的色氨酸和生长素含量显著下降”,说明缺锌的环境下
植物也可以将色氨酸转变为生长素,若色氨酸转变为生长素需要锌的促进,则缺锌时应导致
色氨酸积累而增多,与题干不符,A 错误;
B、生长素的化学成分是吲哚乙酸,不是蛋白质,吲哚乙酸的合成场所不是核糖体,B 错误;
C、植物不同部位合成生长素的速率是不同的,生长素的主要合成部位是芽、幼叶、发育中的
种子,C 错误;
D、人体内不能合成生长素的根本原因是缺少合成生长素的基因,D 正确。
故选 D。
【点睛】本题审题的关键是缺锌时植物的色氨酸和牛长素含量显著下降,在加微量锌后几十
- 4 -
小时内,生长素和色氨酸均迅速增加,结合该信息作答。
5.下列关于种群与群落的叙述,错误的是( )
A. 样方法、标志重捕法均是估算种群密度的调查方法
B. 群落演替过程中种群的基因频率会发生变化
C. 呈“S”型增长的种群在数量达到 K 值时,增长速率为 0
D. 通过统计样方内优势物种的个体数可获知物种丰富度
【答案】D
【解析】
【分析】
1、种群的特征包括种群密度、出生率和死亡率、迁入率和迁出率、年龄组成和性别比例。其
中,种群密度是种群最基本的数量特征;出生率和死亡率对种群数量起着决定性作用;年龄
组成可以预测一个种群数量发展的变化趋势。
2、种群密度的调查方法有:样方法和标记重捕法。
【详解】A、种群密度的调查方法有样方法和标记重捕法,A 正确;
B、群落演替过程中,种群不断发生改变,基因频率也会发生改变,B 正确;
C、“S“型增长的种群在数量达到 K 值时,种群数量达到稳定,增长速率为 0,C 正确;
D、通过统计样方内优势种植物的个体数可获知该优势种的种群密度,而物种丰富度是指群落
中物种数目的多少,D 错误。
故选 D。
【点睛】本题考查种群、群落的知识,考生识记种群和群落的概念和特点,明确群落的演替
和群落的特征是解题的关键。
6.果蝇的红眼基因(R)对白眼基因(r)为显性,它们位于 X 染色体上,Y 染色体上没有,当
性染色体组成为 XXY 时,表现为雌性。在遗传实验中,一只白眼雌果蝇(甲)与红眼雄果蝇
(乙)交配后,产生的后代如下:670 只红眼雌果蝇,658 只白眼雄果蝇,1 只白眼雌果蝇。
下列对后代中出现白眼雌果蝇的解释不合理的是( )
A. 可能原因是乙减数分裂过程中发生基因突变
B. 可能原因是乙减数分裂过程中发生了交叉互换
C. 可能原因是乙减数分裂发生染色体片段缺失
D. 可能原因是甲减数分裂产生了 Xr Xr 卵细胞
【答案】B
- 5 -
【解析】
【分析】
可遗传变异的来源有基因突变、染色体变异和基因重组,基因重组是指控制不同性状的非等
位基因之间的组合,因此该对亲本果蝇交配产生的 1 只白眼雌果蝇,不可能来自基因重组,
而应来自基因突变或染色体变异,染色体变异包括染色体结构变异和染色体数目变异。在此
基础上,结合亲本果蝇的基因型即可分析该例白眼雌果蝇出现的可能原因。
甲的基因型是 XrXr,乙的基因型是 XRY。
【详解】A、如果乙减数分裂发生基因突变,产生 Xr的配子,该白眼雌果蝇的基因型是 XrXr,A
正确;
B、R 基因在 XY 染色体的非同源区段,所以即使其他染色体间发生了交叉互换,也只能产生性
染色体为 XR 和 Y 的配子,子代只能产生红眼雌果蝇,B 错误;
C、乙减数分裂发生染色体片段缺失,产生不含 R 基因的 X 染色体,则形成 XrX 的白眼雌果蝇,
C 正确;
D、甲减数分裂产生了 XrXr 卵细胞和乙产生的 Y 染色体结合形成 XrXrY 的白眼雌果蝇,D 正确。
故选 B。
【点睛】本题考查基因分离定律的实质及应用、伴性遗传,要求考生掌握伴性遗传的特点,
能根据题干信息推断亲代果蝇的基因型,结合染色体异常等进行考查。
二、非选择题:
(一)必考题
7.人参为伞形目五加科人参属多年生草本植物,喜阴凉,怕直射阳光,是闻名遐迩的“东北
三宝”之一。某小组研究了遮阴(30%自然光照)处理对人参光合作用的影响,旨在为人参栽
培提供理论依据,测定的各项数据如下,请据此回答问题。
处理 叶绿素 a 叶绿素 b 类胡萝卜素
对照 0.45 0.13 0.32
遮阴 0.52 0.17 0.38
遮阴对人参中片光合色素含量的影响(mg/g)
- 6 -
(1)由表中数据可以得出,遮阴能通过提高人参叶片中__________________的含量,进而对
环境的适应。在色素提取过程中,若未加碳酸钙,提取量影响最小的色素是____________。
(2)净光合速率测定一般是测定单位时间内气体的变化情况,除图 2 中测定的指标(单位时
间 CO2 的吸收)外,净光合速率还可通过测定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来表示。对照组
中,人参净光合速率曲线呈现“双峰型”,相对于 9h,11h 时植物叶肉细胞中 C3 含量
______________(上升、不变或下降)。
(3)实验操作过程中,遮光处理可能会影响植物的环境温度,图 2 中两曲线交点之一为 A,
此时对照组和遮光组有机物制造速度不一定相等,试述其原因:______________。
【答案】 (1). 光合色素(叶绿素 a、叶绿素 b 和类胡萝卜素;或叶绿素和类胡萝卜素)
(2). 类胡萝卜素 (3). 单位时间 O2 的释放 (4). 下降 (5). A 点时对照组和遮光组
净光合速率相等,但由于光照条件不同,导致温度可能不同,呼吸速率可能不同,所以有机
物制造速率不一定相同
【解析】
【分析】
分析题图:表中信息显示:遮阴处理组的人参细胞中的叶绿素 a、叶绿素 b 和类胡萝卜素的含
量均高于对照组,说明遮阴能通过提高人参叶片中光合色素的含量,进而提高人参适应弱光
环境的能力。图 2 中,遮阴组曲线与横坐标围成的面积小于对照组,说明遮阴组一天的光合
积累量小于对照组。
【详解】(1)表中信息显示:遮阴处理组的人参细胞中的叶绿素 a、叶绿素 b 和类胡萝卜素的
含量均高于对照组,说明遮阴能通过提高人参叶片中光合色素的含量;碳酸钙防止叶绿体中
色素的分解,而类胡萝卜素的稳定性高于叶绿素,所以未加碳酸钙,提取量影响最小的色素
- 7 -
是类胡萝卜素。
(2)净光合速率还可通过测定单位时间内 O2 的释放量表示。11h 为防止蒸腾作用导致失水过
多,所以植物关闭气孔,导致叶肉细胞吸收 CO2 的量降低,所以 C3 含量下降。
(3)题干中“遮光处理可能会影响植物的环境温度”,温度影响呼吸作用酶的活性;有机物
的制造量是总光合作用;所以 A 点时对照组和遮光组净光合速率相等,但由于光照条件不同,
导致温度可能不同,呼吸速率可能不同,所以有机物制造速率不一定相同。
【点睛】本题以表格和图示信息为情境,综合考查学生对光合作用过程及其影响因素等相关
知识的熟记和理解能力。解答此题需以题意“某小组研究了遮阴(30%自然光照)处理对人参
光合作用的影响”为切入点,采取对比法,认真分析表中数据的变化规律,明辨曲线图中横
纵坐标的含义及其两条曲线的变化趋势。在此基础上结合题意,围绕“光合作用过程及其影
响因素”等相关知识对各问题情境进行分析解答。
8.恒温动物的体温存在调定点机制,即有一个确定的数值(如人体为 37℃),若体温偏离这一
数值,机体就会启动相应的调节机制。回答下列问题:
(1)当突然受到寒冷刺激时,人体会打寒战(骨骼肌战栗),请写出人体打寒战时的反射弧
(用文字和→表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寒冷环境下,肾上腺素和甲状腺激素分泌增加,促进机体加快代谢,增加产热,这体现
了激素之间具有___________作用。肾上腺素也参与血糖调节,与胰岛素有拮抗作用,因而肾
上腺素会使血糖浓度______________(填“升高”或“降低”)。
(3)感染新型冠状病毒后会引起发烧症状,其机制是:病毒刺激机体细胞产生致热性细胞因
子,作用于下丘脑,将调定点数值上调,引起人体的____________产生热觉。此时人体代谢
活动增强,释放更多的能量使病毒灭活。在各个器官、系统的协调活动下,发热病人通过
______________调节网络,使调定点恢复,从而维持内环境稳态。
【答案】 (1). 寒冷刺激→冷觉感受器→传入神经→下丘脑体温调节中枢(下丘脑或者体
温调节中枢)→传出神经→骨骼肌 (2). 协同 (3). 升高 (4). 大脑皮层 (5).
神经—体液—免疫
【解析】
【分析】
人体体温调节的过程:在寒冷环境下,下丘脑体温调节中枢兴奋,机体通过皮肤血管收缩,
血流量减少,骨骼肌和立毛肌收缩,增加产热量,甲状腺分泌甲状腺激素增多,肾上腺分泌
肾上腺素增多,增强细胞代谢等过程维持体温恒定;在炎热环境下,下丘脑体温调节中枢兴
- 8 -
奋,机体通过皮肤血管舒张、增加血流量和汗腺分泌增强,来增加散热,维持体温恒定。
【详解】(1)当突然受到寒冷刺激时,人会打寒颤,这属于非条件反射,其反射弧的感受器
为皮肤的冷觉感受器,神经中枢为下丘脑体温调节中枢,效应器为传出神经末梢和它所支配
的骨骼肌,因此以反射弧的形式表示的该调节过程为:寒冷刺激→冷觉感受器→传入神经→
下丘脑体温调节中枢→传出神经→骨骼肌战栗。
(2)肾上腺素和甲状腺激素都可以促进机体加快代谢,增加产热,体现了激素之间有协同作
用;肾上腺素可以升高血糖。
(3)热觉属于感觉,其产生部位在大脑皮层;人体可以通过神经—体液—免疫调节网络,维
持内环境的稳定。
【点睛】本题体温调节的知识,关键点是考生需要识记体温调节的过程。
9.某湿地生态系统中,除分解者外,仅有甲、乙、丙、丁、戊 5 个种群,调查得知,该生态
系统有 4 个营养级,营养级之间的能量传递效率为 10%~20%,且每个种群只处于一个营养级。
下表为该生态系统中一年内输入各种群的能量数值,表中能量数值的单位相同,回答下列相
关问题:
种群 甲 乙 丙 丁 戊
能量 3.56 12.8 10.30 0.48 226.50
(1)该生态系统中,处于第二营养级的生物是__________________。
(2)生态系统的主要功能包括物质循环、能量流动和__________________等功能。碳循环对
生物和生态系统具有重要意义,碳在无机环境和生物群落之间主要以_________________的形
式进行循环。
(3)该生态系统通过多年演替,生物多样性增加,其中芦苇、菖蒲、碱茅等植物呈散乱、交
错分布状态,从群落的结构角度看,这属于群落的_________结构。这样的分布给该湿地生态
系统增添了旅游观光等多方面的资源,体现了生物多样性的__________价值。
【答案】 (1). 乙和丙 (2). 信息传递 (3). CO2(二氧化碳) (4). 水平 (5).
直接
【解析】
【分析】
根据能量金字塔,营养级越高,能量越少,相邻两个营养级之间能量的传递效率为 10%~20%,
- 9 -
戊的能量最多,戊是第一营养级,乙、丙能量相差不大,不在 10%~20%之间,因此乙、丙同
属第二营养级,其次是甲、丁,因此其相应的食物网可表示为: 。
【详解】(1)根据分析,第二营养级的生物有乙和丙。
(2)生态系统的功能包括物质循环、能量流动和信息传递;碳在无机环境和生物群落之间主
要以 CO2 的形式进行循环。
(3)芦苇、菖蒲、碱茅等植物呈散乱、交错分布状态,这属于群落的水平结构;旅游观光体
现了生物多样性的直接价值。
【点睛】注意营养级之间的能量传递效率为 10%~20%,若乙、丙是相邻营养级,其之间传递
效率能量大于 20%,因此乙、丙不属于相邻两个营养级,属于同一营养级,熟记能量金字塔、
种间关系、生态系统成分、功能等是解决本题的关键。
10.某闭花授粉植物,茎的高度和花的颜色遗传符合自由组合定律,现以矮茎紫花的纯合品种
作母本,以高茎白花的纯合品种作父本进行杂交实验,在相同环境条件下,结果发现 F1 中只
有一株表现为矮茎紫花(记作植株 A),其余均表现为高茎紫花。让 F1 中高茎紫花自交产生 F2
有高茎紫花∶高茎白花∶矮茎紫花∶矮茎白花=27∶21∶9∶7。请回答:
(1)由杂交实验结果 F2 中高茎∶矮茎=3∶1,可推测茎的高度受______________对等位基因
控制;由杂交实验结果 F2 中紫花∶白花=9∶7,可推测花的颜色受___________对等位基因控
制。
(2)在 F2 中矮茎白花植株的基因型有_________种,其中纯合子比例占_________。
(3)据分析,导致出现植株 A 的原因有两个:一是母本发生了自交,二是父本的某个花粉中
有一个基因发生突变。为了确定是哪一种原因,让植株 A 自交,统计子代的表现型及比例。
若子代的性状为__________________,则是原因一。若子代的性状为矮茎紫花∶矮茎白花
=__________________,则是原因二。
【答案】 (1). 一 (2). 两(二) (3). 5 (4). 3/7 (5). 全为矮茎紫花
(6). 9∶7
【解析】
【分析】
分析题干可知,茎的高度和花的颜色受三对等位基因控制且符合自由组合定律,子一代是高
茎紫花,子一代自交得到子二代既有高茎也有矮茎,既有紫花也有白花,说明高茎对矮茎、
- 10 -
紫花对白花是显性性状;子二代中高茎∶矮茎=3∶1,符合一对相对性状的杂交实验,因此高
茎和矮茎可能由一对等位基因控制,子一代的基因型用 Aa 表示;子二代中紫花∶白花=9∶7,
可以改写成 9∶3∶3∶1,因此该植物花色由两对等位基因控制,子一代相关基因型用 BbDd 表
示,B、D 同时存在表现为紫花,其他表现为白花;子一代高茎紫花植株的基因型是 AaBbDd,
亲本矮茎紫花母本基因型是 aaBBDD,高茎白花父本的基因型是 AAbbdd。
【详解】(1)根据分析可知:茎的高度受 1 对等位基因控制;而花色受 2 对等位基因控制。
(2)子一代高茎紫花植株的基因型是 AaBbDd,所以 F2 中矮茎白花植株的基因型有 aaB_dd,
aabbD_,aabbdd 共 5 种基因型,比例为 7/64,纯合子的基因型 aaBBdd,aabbDD,aabbdd,比
例为比例为 3/64,所以矮茎白花植株中纯合子的比例为 3/7。
(3)如果 A 是因为母本发生了自交则其基因型是 aaBBDD,如果是父本发生了基因突变,则其
基因型是 aaBbDd,为了确定是哪一种原因,让植株 A 自交,统计子代的表现型及比例。
若子一代矮茎紫花植株 A 是由母本自交引起的,由于母本基因型是 aaBBDD,则该矮茎紫花植
株的基因型是 aaBBDD,自交后代的性状为全为矮茎紫花。
若子一代矮茎紫花植株 A 是父本的某个花粉中有一个基因发生突变引起的,则该矮茎紫花植
株的基因型是 aaBbDd,自交后代 aaB_D∶aabbD_∶aaB_dd∶aabbdd=9∶3∶3∶1,其中 aaB_D_
表现为矮茎紫花,其他表现为矮茎白花,所以矮茎紫花∶矮茎白花的比例=9∶7。
【点睛】本题的知识点是基因分离定律和自由组合定律的实质,学生理解基因分离定律和自
由组合定律、分离定律和自由组合定律之间的关系的知识要点,学会应用分离定律解决自由
组合问题及应用演绎推理的方法预期实验结果、获取结论。
(二)选考题:
[生物——选修 1:生物技术实践]
11.酸奶是牛奶经过乳酸菌发酵制成的。乳酸菌可将牛奶中的乳糖转化为乳酸,从而减轻人群
某些个体的乳糖不耐受症状。请回答问题:
(1)为鉴别市售酸奶中的菌种,应该采用________法或稀释涂布法在固体培养基上进行接种,
观察所获得单菌落的特征。在接种前,随机取若干灭菌后的空白平板先培养一段时间,这样
做的目的是___________________。
(2)采用平板划线法分离水样中的乳酸菌。操作时,接种环通过_________灭菌,在第二次
及以后划线时,总是从__________开始划线,目的是将聚集的菌体逐步稀释以便获得单个菌
落。
(3)某同学在配制平板时加入(CaCO3),从而成功筛选出能产生乳酸的菌株,其筛选依据的
- 11 -
原理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并且单菌落周围_________________越大,说明该
菌株产生乳酸的能力越强。
(4)发酵后期,当酸奶含量达到 1.2%以上时,发酵速度逐渐变缓甚至停止,主要原因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
(5)含有抗生素的牛奶不能发酵成酸奶,其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 平板划线法 (2). 检测培养基平板灭菌是否合格 (3). 灼烧
(4). 上一次的末端 (5). 生成的乳酸与 CaCO3 反应生成乳酸钙,周围形成透明圈 (6).
透明圈 (7). pH 过低抑制了乳酸菌的生长 (8). 抗生素能够杀死或抑制乳酸菌的生长
【解析】
【分析】
1.无菌技术的主要内容:
①对实验操作的空间、操作者的衣着和手,进行清洁和消毒;
②将用于微生物培养的器皿、接种用具和培养基等器具进行灭菌
③为避免周围环境中微生物的污染,实验操作应在酒精灯火焰附近进行;
④实验操作时应避免已经灭菌处理的材料用具与周围的物品相接触。
2、微生物常见的接种的方法
①平板划线法:将已经熔化的培养基倒入培养皿制成平板,接种,划线,在恒温箱里培养。
在线的开始部分,微生物往往连在一起生长,随着线的延伸,菌数逐渐减少,最后可能形成
单个菌落。
②稀释涂布平板法:将待分离的菌液经过大量稀释后,均匀涂布在培养皿表面,经培养后可
形成单个菌落。
【详解】(1)微生物的接种方法有平板划线法或稀释涂布平板法;灭菌后的空白平板先培养
一段时间的目的是检测培养基平板灭菌是否合格。
(2)接种环通过灼烧法灭菌;采用平板划线法在第二次及以后划线时,总是从上一次的末端
开始划线,这样做的目的是将聚集的菌体逐步稀释以便获得单个菌落。
(3)培养基中加入 CaCO3,成功筛选出能产生乳酸的菌株,其筛选依据的原理是生成的乳酸
与 CaCO3 反应生成乳酸钙,周围形成透明圈,其透明圈越大说明该菌株产生乳酸的能力越强。
(4)发酵到后期时,酸奶含量继续增加,当达到 1.2%以上时,发酵速度逐渐变缓甚至停止,
主要原因是 pH 过低抑制了乳酸菌的生长。
(5)含有抗生素的牛奶不能发酵成酸奶,其理由是抗生素能够杀死或抑制乳酸菌的生长。
- 12 -
【点睛】本题考查了微生物分离与培养的有关知识,要求考生能够掌握微生物分离与纯化的
方法,识记培养基的类型、特点及用途,掌握消毒和灭菌的区别以及使用范围。
[生物——选修 3:现代生物科技专题]
12.基因工程又称基因拼接技术和 DNA 重组技术,是以分子遗传学为理论基础,以分子生物学
和微生物学的现代方法为手段。如图是基因工程示意图,请据图回答下列问题:
(1)利用 PCR 技术对目的基因进行扩增时,需加入____________酶。该技术依据的原理是
____________,在操作步骤中需要加热至 90~95℃使____________,然后降温至 55~60℃,
使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进行①过程时,需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酶切开载体以插入目的基因。若要使目
的基因在受体细胞中表达,需要导入基因表达载体,而不是直接导入目的基因,其原因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出两点即可)。
(3)若图中宿主细胞为大肠杆菌,一般情况下②过程采用____________处理大肠杆菌,使其
成为感受态细胞 。
(4)真核生物基因(目的基因)在大肠杆菌细胞内表达时,表达出的蛋白质可能会被降解。
为防止蛋白质被降解,在实验中应选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缺陷型的大肠杆菌作为受
体细胞,并在蛋白质纯化的过程中应添加蛋白酶的抑制剂。
【答案】 (1). 具热稳定性的 DNA 聚合酶(Taq 酶) (2). DNA 半保留复制 (3). DNA
解旋 (4). 引物结合到互补 DNA 链 (5). 限制(或限制性核酸内切) (6). 目的基
因无复制原点、目的基因无表达所需启动子目的基因无表达所需的终止子 (7). Ca2+
(8). 蛋白酶
【解析】
【分析】
基因工程技术的基本步骤:
(1)目的基因的获取:方法有从基因文库中获取、利用 PCR 技术扩增和人工合成。
- 13 -
(2)基因表达载体的构建:是基因工程的核心步骤,基因表达载体包括目的基因、启动子、
终止子和标记基因等。
(3)将目的基因导入受体细胞:根据受体细胞不同,导入的方法也不一样。将目的基因导入
植物细胞的方法有农杆菌转化法、基因枪法和花粉管通道法;将目的基因导入动物细胞最有
效的方法是显微注射法;将目的基因导入微生物细胞的方法是感受态细胞法。
(4)目的基因的检测与鉴定:分子水平上的检测:①检测转基因生物染色体的 DNA 是否插入
目的基因--DNA 分子杂交技术;②检测目的基因是否转录出了 mRNA--分子杂交技术;③检测
目的基因是否翻译成蛋白质--抗原-抗体杂交技术。个体水平上的鉴定:抗虫鉴定、抗病鉴定、
活性鉴定等。
【详解】(1)利用 PCR 技术扩增目的基因时,需要特殊的耐高温的 DNA 聚合酶(Taq 酶);PCR
的原理是 DNA 的半保留复制;其具体操作是将 DNA 分子加热至 90~95℃使 DNA 解旋;然后降
温至 55~60℃,使引物结合到互补 DNA 链。
(2)构建基因表达载体,需要用限制酶或限制性核酸内切酶切开载体以插入目的基因;由于
目的基因无复制原点、目的基因无表达所需启动子,目的基因无表达所需的终止子,所以不
能直接导入目的基因。
(3)如果受体细胞是大肠杆菌需要用 Ca2+处理大肠杆菌。
(4)蛋白质可以被蛋白酶分解,所以为防止蛋白质被降解,可以选用蛋白酶缺陷型的细菌作
为受体细胞。
【点睛】本题主要考查基因工程的相关知识,需要考生识记基因工程的基本操作步骤,特别
是 PCR 技术的操作。
- 14 -
相关文档
- 江西省五市八校协作体2020届高三第2021-04-12 14:08:4515页
- 广东省茂名市五校联盟2020届高三第2021-02-27 09:00:0510页
- 英语卷·2018届安徽省皖南八校高三2021-02-26 22:13:1715页
- 【地理】广东省六校2020届高三第二2021-02-26 21:44:5610页
- 湖南省长沙市长郡中学、衡阳八中等2021-02-26 21:34:235页
- 山东省日照市2021届高三第二次联考2021-02-26 21:28:0218页
- 数学理卷·2017届江西省重点中学盟2021-02-26 20:49:5915页
- 浙江省名校新高考研究联盟高三第二2021-02-26 20:31:0314页
- 数学理卷·2018届湖南省(长郡中学、2021-02-26 20:11:4012页
- 湖北省八校2019届高三第二次联考 2021-02-26 20:04:3819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