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67 MB
- 2021-04-12 发布
隋唐
(
完善
)
汉武帝重用身边的侍从、秘书等,建立
“
中朝
”
,削弱相权
西汉
(
发展
)
秦朝
(
创立
)
先秦
(
萌芽
)
发展历程
时期
清初军国大事由议政王大臣会议处理;康熙时,设置南书房;雍正年间,设
军机处
,君主专制制度发展到顶峰
清朝
(
顶峰
)
明太祖
废除丞相
,设置殿阁大学士协助处理政务;明成祖时,设立
内阁
,内阁大学士开始参与军国大事的商讨
明朝
(
强化
)
元朝
(
加强
)
宋朝
(
加强
)
发展历程
时期
汉初实行
郡国并行制
;汉武帝颁行
“
推恩令
”
,设置
刺史
。封国制导致
“
七国之乱
”
,
“
推恩令
”
加强了中央集权
汉朝
废分封制,推行
郡县制
;建立中央集权制度,加强了对地方的控制,奠定了中国古代统一王朝的基础,促使贵族政治转向官僚政治
秦朝
实行
分封制
,加强了王权,周王成为
“
天下共主
”
;春秋战国时期,分封制崩溃
周代
发展历程
时期
明朝
实行
行省制度
,便利了中央对地方的管理,加强了中央集权
元朝
宋朝
中期设
节度使
,后形成藩镇割据的局面,严重削弱了中央集权
唐朝
发展历程
时期
皇帝纪年
公元纪年
郡级政区
汉高帝十二年
前
195
年
15
郡
汉文帝十六年
前
164
年
24
郡
汉景帝中六年
前
144
年
68
郡、国
汉武帝元封五年
前
106
年
108
郡、国
科举制是国家自上而下进行的人才选拔制度,是由国家推动运行的,因此它有立法保障,受到政府保护
立法保护,
稳定延续
科举制度通过考试方式获得官位,考试内容是固定的儒家经义,统一根据考试成绩去录取优秀人才,科举考试时间固定,这些体现了客观、公平、公正的原则
标准客观,
竞争公平
科举考试的内容基本上是以儒家经义为主,因此培养出来的人才都秉承着儒家传统教义,兼备治理国家、建设国家的能力
贤能治国,
为我所用
选才方式在唐朝时就被东亚文化圈国家所采用,并成为其政治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近代被西方国家吸收并改造成为近现代文官考试制度
推动世
界文明
把选拔人才和任命官员的权力集中到中央,适应了
“
大一统
”
意识形态的需要,加强了中央集权,巩固了国家统一和社会稳定
巩固国
家统一
把读书、考试和做官联系起来,促进了传统儒学文化的传承与普及,带动了民间崇尚人文、教育的社会风气
推动文
化发展
否定特权制度,具有公开、平等、竞争、择优的合理内核和价值观念,促进了社会阶层的流动和转化
社会整
合功能
郡县制为新型土地占有关系的形成和小农经济生产方式的稳定提供了可靠的制度保障
郡县制为国家治理由贵族政治模式向官僚政治模式转型提供了重要的历史契机,君主专制、中央集权制、户籍制、监察制、考课制、俸禄制等等各项法规,也随着郡县制的全面推行与不断完善而都有了长足的发展
郡县制为实现国家
“
集中力量办大事
”
的战略目标提供了坚强的组织保证,能够有效地整合各种资源,组织全国性的人力、物力和财力从事大规模的经济建设或进行大规模的对外战争
郡县制为君主专制中央集权制度的发育与成长提供了坚实的政治基础,由此促进了国家统一、民族融合和社会进步
优
势
郡县制下,逼迫官员只顾上面脸色、不向下面负责,短期化、形式主义、官官相护逐成致命缺陷
郡县制紧紧围绕以君主专制为内核的中央王室即中央政府这个政治中心运转,很容易形成
“
内重外轻
”
的模式,从而导致闭关自守、积贫积弱的格局
郡县制为君主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充当了
“
基石
”
的角色,没有郡县制就很难建设中央集权,更无法形成君主专制独裁的政治局面
弊
端
“
三省六部制
”
改变以往的个人施政,成为集体施政,其行政体制设计注重权力之间的相互或单向制约,从制度上避免政策失误和朝令夕改,通过正确的决策和保持政策的连续性
实现权力分配均衡
把朝廷的决策分成三个部分,分别由中书、门下和尚书三省来承担,按照决策、审议、执行的行政程序前后相继,并循环往复的动态过程。通过合理分散权力来加强民主决策,并对权力运作形成监督和制约
实现权力有效监督
任何政令未经中书、门下而发出者,均属违制,一切皇帝诏令必经中书、门下两省,这对君权有一定的平衡作用
平衡君权
三省六部制具有部门协同机制,宰相集体办公的政事堂会议是协助皇帝统治全国的最高决策机关,一切军国大政都在这里讨论商定,集思广益,最后由皇帝裁决施行
部门协同
机制
三省六部制的政权系统中,决策与行政分离已经完成并成熟,中书省和门下省成为独立于皇权之外的决策、发令系统,而尚书省的决策权转移到中书省和门下省,行政权保留下来,尚书省向职能化方向发展
决策与行
政分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