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56.50 KB
- 2021-04-12 发布
2016---2017学年度第一学期高二期末
历史试卷
(满分l00分。考试时间90分钟)
第Ⅰ卷 (共60分)单项选择题(每题2 分,共60分)
1.在某中学历史探究课上,学生从“如何遏制学生上课说话现象”的角度表达他们对诸子百家思想的理解。甲生说:“这是品德问题,应该以德教化。”乙生说:“这是违纪行为,应该严格惩罚。”丙生说:“这是无意识的,要让学生自我觉悟。”他们的描述所对应的思想是( )
A.甲——儒,乙——法,丙——道B.甲——儒,乙——道,丙——墨
C.甲——墨,乙——法,丙——道D.甲——道,乙——墨,丙——儒
2.孔子主张“仁者,爱人”,墨子主张“兼爱”、“非攻”,孟子主张“政在得民”,三者主张的本质内涵都是重视( )
A.人的平等权利 B.人的善良本性
C.和谐社会的人际关系 D.人的自由平等
3.宋代理学提出“存天理、灭人欲”,由此导致的社会行为现象是( )
A.知识分子埋头科举不问政事 B.封建的伦理道德行为规范形成
C.早期民主启蒙思想在潜滋暗长D.农民起义受到社会的广泛谴责
4.我国古代不少君王曾颁布《罪己诏》以求得宽恕,其内容一般是君王反省自己的德行和政策。如唐德宗曾颁布《罪己大赦诏》曰:“天谴于上而朕不悟,人怨于下而朕不知。”上述思想主要来自( )
A. 孟子 B. 荀子 C. 董仲舒 D. 顾炎武
5.在今天的台北有一风景区——阳明山,它以前叫草山,蒋介石到台湾后,由于崇拜明代思想家王守仁,所以改名阳明山。王守仁( )
①是心学的集大成者 ②其思想有利于培养人的主观意志力 ③具有唯心主义思想 ④首先向正统思想发起挑战
A.①② B.①②③ C.①②④ D.①②③④
6.李贽说:“有好女子便立家,何必男儿?”对此理解正确的是( )
①提倡男女平等 ②实际否定“三纲五常” ③当时男尊女卑思想依然严重 ④有利于思想解放
A.①②③④ B.①③④ C.②③④ D.①②③
7.中国古代的四大发明传入欧洲,加快了西方迈入近代社会的步伐。“替宗教改革开路,并使推广民众教育成为可能”的发明是( )
A.指南针和印刷术 B.火药和指南针
C.造纸术和火药 D.印刷术和造纸术
第1页 高二历史期末试卷共6页
8. 马克思说:“火药、罗盘针、印刷术——这是预告资产阶级社会到来的三项伟大发明。”对这句话的正确理解是( )
A. 中国的发明对西方科技的发展具有重大影响
B. 西方资产阶级将利用这些发明进行侵略扩张
C. 在特定条件下科技发明对历史发展产生重大影响
D. 三项伟大发明蕴涵着资本主义发展的因素
9.下列农书出现的先后顺序是 ( )
①《齐民要术》 ②《农政全书》 ③《农书》
A.①②③ B.①③② C.③①② D.③②①
10.王安石提出“形者,有生之本”,与之相对立的观点是( )
A.“心外无物” B.“天地为万物之本”
C.“夫形于天地之间者,物也” D.“舍天地则无以为道”
11.以下摘录的文学语句与其文学体裁的对应关系正确的有( )
①乘骐骥以驰骋兮,来吾道夫先路!——汉赋
②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唐诗
③物是人非事事休,欲语泪先流。——宋词
④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元曲
A.①②③④ B.①②③ C.①②④ D.②③④
12.京剧号称“国剧”,以下表述与其不符的是( )
A.京剧由徽调发展而来
B.京剧的诞生标志着中国古代戏曲艺术的成熟
C.京剧的产生与繁荣得益于其融会贯通、兼收并蓄
D.京剧的第一个繁荣时期是在同治、光绪年间
13.我们把智者学派的思想看作西方人文精神的滥觞,能够说明这一观点的是( )
①万物由水生成,又复归于水
②万物的存在与否,全在于人的感觉
③吾爱吾师,吾尤爱真理
④正义、善德、真理等价值标准都是由人制定的
A.①② B.③④ C.①③ D.②④
14、近代文学艺术不同派别的发展变化,从根本上决定于
A、政治经济生活的变化 B、作家的天赋和个人努力
C、不同的阶级利益 D、.不同的地域特点
15.下列对启蒙运动的叙述,正确的有( )
①启蒙思想家提倡用理性来判断一切事物
②启蒙思想家提倡人文主义
第2页 高二历史期末试卷共6页
③运动的兴起是资本主义经济发展的必然结果
④启蒙运动把斗争矛头指向了封建专制制度及其思想体系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
16.下列有关人物与其代表作的搭配,不正确的是 ( )
A. 加尔文——《基督教原理》 B. 孟德斯鸠——《论法的精神》
C. 卢梭——《社会契约论》 D. 康德——《十日谈》
17.文艺复兴、宗教改革是西方向近代社会迈进时期发生的两次重大思想解放潮流,它们在历史作用上的一致性表现在( )
①发展了人文主义 ②冲击了天主教会的束缚
③抨击了封建君主专制 ④一定程度上有利于资本主义的发展
A.①②④ B.①②③ C.①②③④ D.①②
18.西方文艺复兴时期的思想家与19世纪末期的中国维新思想家在宣传新思想时都用了高明的手段。两者都采用的高明手段是( )
A.借助先进的科学技术 B.借助文学艺术
C.借助传统文化宣传新思想 D.借助统治者的大力支持
19.世界文学史上浪漫主义、批判现实主义和现代主义三个文学流派的共同点是( )
①都深深地打上了时代的烙印 ②在创作形式上追求完善和谐 ③都是一个时期社会政治、经济生活的反映 ④热衷于塑造和赞扬英雄人物和正面人物形象
A.①② B.②③ C.①②③④ D.①③
20.一个在1920年去欧美旅行的人,他可能体会到的是( )
①为卢米埃尔兄弟的电影作品所震撼 ②为格里菲斯影片简洁明快的故事情节所折服 ③为卓别林在影片中夸张的动作和俏皮的语言所叹服 ④欣赏到印象派画家莫奈的作品
A.①②③④ B.②③④ C.①②③ D.①②④
21. 下列论述的基本观点倾向于近代维新派的是( )
A.“夫不可变者有伦纪、圣道、心术也,非工商器械、工艺也”
B.“立国之道,尚礼仪不尚权谋;根本之固,在人心不在技艺”
C.“当世恶疾,帝制为最,唯合众共和为世界之潮流,顺者昌,逆者亡”
D.“君权与民权合者情意通,议法与行法分则事易就,二者斯强也”
22.魏源在《海国图志》一书中介绍了西方的政治制度。他认识到西方政治制度的优点在于,国家议员和总统自下而上地由民众选举,议会对于来自民间的意见,“众可可之,众否否之……三占从二,舍独循同”。下列相关说法不正确的是( )
A.该书对开阔人们的眼界起了积极作用
B.魏源认识到了西方政治制度的优点
C.魏源主张学习西方的政治制度
D.魏源在该书中提出了“师夷长技以制夷”的思想
第3页 高二历史期末试卷共6页
23. “我所认识的中国人之中,只有李鸿章比较热心改革,他具有最进步的思想。”(参与镇压太平天国运动的“常胜军”首领戈登语)对这里“最进步的思想”的正确理解是( )
A.“师夷之长技以制夷” B.改革封建制度,实行君主立宪制
C.学习西方的先进技术,巩固清朝统治 D.发展民族资本主义,走资本主义道路
24.四位同学对新三民主义进行评价,形成下列四种观点,其中不正确的是 ( )
A.新三民主义是国共两党合作的政治基础
B.新三民主义推动了中国革命发展
C.新三民主义是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性质的纲领
D.新三民主义就是三大政策
25.洋务思潮、维新思潮和共和思潮的兴衰反映了近代前期历史发展的主流。下列关于中国近代前期历史主流的表述,最为确切的是( )
A.推翻清朝统治,发展资本主义 B.争取民族独立,反对外来侵略
C.建立民主共和制度,清除外国势力 D.争取民族独立,实现中国社会近代化
26.大型电视政论片《大国崛起》中有这样一段解说词:“在启蒙运动声势最盛的这个国度,思想最终演变成行动”“这个国度”是指
A. 法国 B. 英国 C.德国 D.美国
27.恩格斯说:“和启蒙学者的华美语言比起来,由‘理性的胜利’建立起来的社会制度和政治制度竟是一幅令人极度失望的讽刺画。”因此,19世纪初期至19世纪中叶,欧洲文坛出现了新的文学流派
A. 批判现实主义和现代主义 B. 古典主义和批判现实主义
C. 浪漫主义和批判现实主义 D. 古典主义和浪漫主义
28.在某校举行的一场学术演讲中,一位学者用多媒体展示了他的演讲提纲。请你根据提纲推断该学者的演讲主题是
A.伟大的历史人物推动历史进程的发展
B.欧洲是当今世界的科技中心
C.重大科学理论的出现是科技革命的先导
D.伟大的科技革命造就伟大的科学家
29.孙中山领导的辛亥革命革命实现了20世纪中国
第一次历史性巨变,因为这次革命
A.结束了帝国主义在中国的殖民统治 B.给予了人民充分的民主与自由权利
C.确立了资产阶级民主共和制度 D.推翻了统治中国两千多年的君主专制制度
30.“文革”结束后,关于“真理标准问题的讨论”实质是一场
A. 文化运动 B. 社会运动 C. 思想解放运动 D. 政治运动
第4页 高二历史期末试卷共6页
第Ⅱ卷 解析题:(共40分)
31.阅读下列材料:(14分)
第一次世界大战是帝国主义战争,但它也影响到了殖民地半殖民地国家。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1913—1918年英、德、法三国输华货物总值表(单位:两;指数:1913=100)
年份
英 国
德 国
法 国
总 值
指数
总 值
指数
总 值
指数
1913
96 910 944
100
28 302 403
100
5 299 517
100
1914
105 207 580
108.5
16 696 945
58.9
4 951 471
93.4
1917
51 989 185
53.6
——
——
2 309 160
43.6
1918
49 890 293
51.5
——
——
1 568 853
29.6
——周秀鸾《第一次世界大战时期中国民族工业的发展》
材料二 1914年7月底,酝酿已久的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印度作为英国殖民地,被英国宣布参加对德作战,成了它的兵员、物资和财力的重要供应基地。大战造成的突然变化的形势对印度资本主义和民族运动发展带来双重影响。最初,印度经济和民族运动的发展进程骤然被打断,造成了很大混乱,但不久,客观有利的一面,在印度资产阶级和民族力量的积极利用下开始发挥作用。
——摘编自林承节《殖民统治时期的印度史》
(1)根据材料一,指出1913~1918年英、德、法三国输华货物总值变化的总体趋势。(2分)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造成这一现象的主要原因。。(4分)
(2)根据材料二,指出印度被卷入第一次世界大战的原因 , (2分)
分析一战爆发对印度社会造成的直接后果。(2分)并结合所学知识,归纳一战客观上对殖民地半殖民地国家民族运动和民族经济的有利影响。(4分)
32.阅读下列材料:(14)
材料一 德意志帝国首相俾斯麦说:“我们位于欧洲中部……所需要的是法国让我们安宁,要防止法国——假如它不愿和我们保持和平的话——找到盟友。只要法国还没有盟友,法国对我们就没有什么危险……除了法国以外,各国都需要德国,德国应尽力利用它们的彼此关系,不让它们联合起来反对自己。”
——迪特尔·拉夫《德意志史》
第5页 高二历史期末试卷共6页
材料二 1890年俾斯麦下台后,威廉二世表明其对外政策时说:“在我们德意志军旗的保护标志之下,我们有理由提出要求:凡是外国人给予一切其他国家的某些权利,也同样是德意志商业、德意志商人和德意志船只所要取得的权利。”
——《世界近代史参考资料》
材料三 威廉二世的外交国务大臣毕洛夫说:“当其他国家分割世界时……我们不会消极地躲在一旁……如果英国人谈大不列颠,法国人谈新法兰西,俄国人侵占亚洲……那么,我们也要求建立大德意志。”
——《世界近代史教学资料选辑》(二)
请回答:
(1)材料一说明德国对外政策的核心是什么?。(2分)为此,德国采取了怎样的措施?。(2分)
(2)材料二、三说明德国对外政策发生了怎样的变化?。(2分)为什么会有这种变化?。(4分)
(3)综合上述材料和问题,概括说明德国对外政策变化所产生的主要影响。。(4分)
33、(12)阅读材料,完成下列各题。
材料一 第一次世界大战席卷了每一个强国,事实上除了西班牙、荷兰、北欧三国以及瑞士之外,全欧洲都加入了这场战争。……加拿大部队到法国作战;澳大利亚、新西兰人则跑到爱琴海的一个半岛上……美国印第安人被派到欧洲、中东;中国劳工来到西方;非洲人则成为法国部队的一员。
——(英)霍布斯鲍姆《极端的年代》
材料二 1921年8月11日,美国向英、法、意、日、中五国发出正式邀请。邀请书的第一部分写到:巨额军费开支造成了沉重的经济负担,消耗了大量的人力,以致侵害了“社会之安定、正义之保持、和平之确定”。目前有关各国国会共同讨论裁减军备的时机已到,而首先应讨论限制海军军备问题。邀请书的第二部分指出:须有要求和平的意愿并消除国家间误会,裁减军备才有成功的可能。因而,在对太平洋及远东有关问题的讨论中应该遵循尊重友谊、消除争端的原则。英、法、意、日等国当即表示同意。
——丘吉尔《第二次世界大战回忆录》
请回答:
(1)概括材料一反映的主要现象。(1分)这种现象反映了一种什么主要趋势?(1分)
(2)材料一分析大战对传统世界格局产生了怎样的影响?(2分)主要原因是什么?(2分)
(3) 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指出战争带来了哪些危害?(2分)
第6页 高二历史期末试卷共6页
美国为此提出了什么计划?(2分)美国邀请中国参加华盛顿会议有何意图?(2分)
伊春市第二中学高二期末考试历史(文科)答案
一、 选择题: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A
C
B
C
B
A
D
C
B
A
D
B
D
A
C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25
26
27
28
29
30
D
A
C
D
D
D
C
C
D
D
A
C
A
D
C
二、主观题
31、[答案] (14分)
(1)英、德、法三国输华货物总值大大缩减。(2分)欧洲各国忙于一战,减少了对中国的商品输出; 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迅速发展减少了对外国商品的依赖;提倡国货运动抵制了外国商品的输入。(任两点满分共4分)
(2)作为英国殖民地,被英国宣布参加对德作战。(2分)印度成为英国的兵员、物资和财力的重要供应基地;印度经济和民族运动的发展进程被骤然打断并引起很大混乱。(2分)促进了民族解放运动高涨(或掀起了民族独立运动新高潮);使民族工业(或民族资本主义)有一定的发展。(4分)
32、[答案] (14分).
(1)核心:防止普法战争中失败的法国复仇,(防止法国与别国结盟来反对德国。) (2分)措施: 建立了以德国为核心的三国同盟。(1879年,与奥匈帝国签订同盟条约;1882年,与意大利、 奥匈帝国签订《三国同盟条约》,。(2分)
(2)变化:由称霸欧洲大陆发展到争夺世界霸权。(2分)原因:德国经济迅速发展,实力超过英、法 两国,改变了列强之间的力量对比;德国要求重新瓜分殖民地。(4分)
(3)列强之间争夺殖民地的斗争日益激化;英德矛盾成为列强之间的主要矛盾;三国同盟和三国协约的相互对峙和扩军备战;国际危机不断加剧,最终引发一战。(4分)
33、[答案] (12分)
(1)现象:一战把世界各国都卷入了世界政治(战争)的漩涡。(1分)
主要趋势:人类社会向整体化方向发展。(1分)
(2)影响:大战使几个世纪以来形成的以欧洲为中心的世界格局受到挑战。(2分)主要原因:大战使德、 奥崩溃,英、法遭重创,欧洲的国际地位下降:美、日等国乘大战之机迅速崛起。(2分)
(3危害:军费开支过大带来沉重的经济负担;消耗了大量人力;造成社会不稳定。(任意答对2 点给2分) 计划:限制海军军备。(2分)意图:利用中国人民的反日情绪对日本施加压力。
(迫 使 日本同意美国提出的限制海军军备计划;摆出支持中国的姿态以取得信任。)(2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