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62.00 KB
- 2021-04-12 发布
历史试卷
命题内容: 必修一专题一、专题二
班级 姓名 座号 成绩
说明:1、本试卷分第I、II 两卷,考试时间:60分钟 满分:100分
2、Ⅰ卷的答案用2B铅笔填涂到答题卡上;Ⅱ卷的答案用黑色签字笔填写在答题卡上。
第Ⅰ卷(选择题 共60分)
一、 选择题(本题包括30小题,每小题2分,每小题只有一个答案符合题意)
1.2009年10月16日, 中华人民共和国第11届全运会在山东济南举行。中央电视台体育频道编制大型系列报道“走齐鲁, 看全运”节目。请问山东省被称为“齐鲁大地”的说法, 最有可能起源于( )
A.宗法制度 B.古代地名 C.西周分封 D.汉初封国
2.西周时“通过严格区分血缘关系的嫡庶亲疏,建立了森严的上下、长幼、尊卑、贵贱等级秩序,并使之长期有条不紊地保持下去”的制度是( )
A.世袭制 B.禅让制 C.分封制 D.宗法制
3.2000万人口的秦朝,可以调动40万劳动力去修长城,70万人去修秦始皇陵,70万人去修阿房宫,50万人去戍五岭……这是西周天子难以办到的事。其直接原因在于秦朝与西周的( )
A.生产工具的差异 B.政治制度的差异
C.社会观念的差异 D.经济形态的差异
4.阅读“西周宗法制与分封制关系示意图”(下图)图中的空白方框中应该填写( )
A.天子 B.诸侯 C.士 D.卿
5.商代统治者凡政治事务都要通过占卜进行决策,这说明我国古代早期政治制度的特点之一是( )
A.神权与王权结合 B.以血缘关系为纽带
C.权力的高度集中 D.以宗族关系为基础
6.《三国志》称秦始皇“罢侯置守,设官分职,不与古同”。这是指秦朝实行了( )
A.郡县制 B.分封制 C.井田制 D.宗法制
7.宋代地方实行路州县三级制,“路”的军、民、财、刑各权分散于四司,“路”之下的各州保持直接向中央奏事的权力。这一制度设计( )
A.造成了藩镇割据局面 B.促进了商品经济发展
C.减轻了政府财政负担 D.加强了对地方的控制
8.中央中枢机构的调整是我国古代政治制度不断发展的重要表现。图2所示机构确立于( )
图2
A.汉朝 B.唐朝 C.宋朝 D.明朝
9.论及“汉承秦制”,有学者指出:“尽管表面上与秦及其制度划清了界限。但汉朝实质上重建了秦的中央集权官僚政治。”下列项中能够体现上述认识的是( )
A.分封诸侯王,郡国并存 B.划分监察区,建立十三部刺史
C.限制相权,建立“中朝”决策机制D.设司隶校尉,加强对官吏的监督
10.中国古代皇帝制度建立后,围绕集权与分权,官僚体制不断调整和变化。下列与“分宰相之权”相关联的是( )
A.汉刺史制 B.宋参知政事 C.明内阁制 D.清军机处
11.破除了世家大族垄断官场局面的选官制度是( )
A.世官制 B B.察举制 C.九品中正制 D.科举制
12.明代于慎行《读史漫录》中记载:“汉至武帝以后,柄归中朝,政去两府。所谓中朝者,大司马、大将军、侍中、常侍、散骑诸吏也。所谓外朝者,丞相、御史、二千石、九卿等也。盖武帝决事禁中(大意:宫中),稀见卿相。”由此可见,“中朝” ( )
A.协助皇帝决策,削弱相权 B.掌握军政大权,独立决策
C.辅助丞相议事,处理政务 D.担任行政职务,有名无实
13.明清中央集权制度日益成为古代中国社会进步的障碍,备受批判。但如今却有不少学者对这个延续数千年的制度赞赏有加。其原因是它有利于( )
A.控制人们思想维护专制统治 B.多民族国家的统一和巩固
C.顺应经济发展的时代潮流 D.建立宽松良好的社会环境
14.夏曾佑在《中国古代史》一书中说:“中国之教,得孔子而后立;中国之政,得秦皇而后行;中国之境,得汉武而后定。三者皆中国之所以中国也。”其中“中国之政”主要指
A.皇帝制 B.三公九卿制 C.郡县制 D.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
15.从1840年开始,为打开中国大门,列强屡屡对中国发动侵略战争。下列表格中甲、乙两者之间存在紧密关联的是( )
甲
乙
A
鸦片战争
广州、上海等通商口岸开放
B
第二次鸦片战争
革命开始成为中国时代主流
C
甲午中日战争
中国领土主权开始遭到破坏
D
八国联军侵华战争
列强闯入北京并火烧圆明园
16.近代史上,广州三元里人民曾英勇抵抗入侵者。他们张贴檄文,“不用官兵,不用国努,自己出力”,“不杀尽汝等猪狗,并非顶天立地男子汉!”三元里人民的抗争发生在( )
A.鸦片战争 B.第二次鸦片战争
C.甲午中日战争 D.八国联军侵华战争
17.《两岸新编中国近代史》中说:“鸦片战争是中西关系质变的临界点,整个中外关系至此逆转,旧格局随条约缔结而俱逝,中国被不情愿地拉入到国际资本主义的世界体系中。”以上内容属于( )
A.历史事实的叙述 B.历史过程的描述
C.历史原因的分析 D.历史结论的阐释
18.1840年的鸦片战争,使“中国的历史进程发生了重大转变”。这主要是因为( )
A.外国商品开始流人中国 B.中国闭关锁国政策被打破
C.君主专制受到严重冲击 D.中国社会性质发生了改变
19.下列历史史实的组合中,搭配不正确的是( )
A.鸦片战争《南京条约》的签订——赔款2100万银元
B.第二次鸦片战争期间及战后——俄国侵占中国领土一百五十多万平方公里
C.甲午中日战争《马关条约》的签订——开放广州为商埠
D.八国联军侵华战争《辛丑条约》的签订——划定北京东交民巷为“使馆界”
20.近代某条约规定:割辽东半岛、台湾及附属岛……放沙市、重庆、苏州、杭州为商埠……许在通商口岸投资设厂。据此判断该条约是( )
A.《南京条约》 B.《北京条约》 C.《马关条约》 D.《辛丑条约》
21.蒋廷黻在《中国近代史》中指出:“1840年以前是我们对人家不公正,1840年以后是人家对我们不公正。”对此理解不合理的是( )
A.前一个“不公正”指中国自认是天朝上国,视外国为蛮夷
B.后一个“不公正”指列强发动侵略战争,签订不平等条约
C.后一个“不公正”是前一个“不公正”引起的
D.西方对中国不公正主要是为了满足工业革命后商品输出的需要
22.“是役后,日人资中国赔款以兴百政,培力既厚。俄、法、德以仗义归辽,责报殊奢,面中国复乖于应付,于是俄据旅顺、大连湾,英据成海卫,德据胶州,法据广州湾,以互为衿制。中国乃不国矣。”材料中的“是役”指( )
A.甲午中日战争 B.抗日战争
C.八国联军侵华 D.第二次鸦片战争
23.下列反抗斗争粉碎了帝国主义瓜分中国企图的是( )
A.太平天国运动 B.义和团运动 C.五四运动 D.国民革命运动
24.以下是某学生学习《抗日战争》一课的学习笔记摘录,其中有错误的一项是( )
A.“十四年抗战即1931年至1945年”
B.“1937年9月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正式建立”
C.“太原会战粉碎了日军三个月灭亡中国的狂妄计划”
D.“中国的抗日战争是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重要组成部分”
25.1942年1月,美、英、苏、中领衔签署二十六国联合宣言,世界反法西斯同盟正式成立。中国《中央日报》社论称:“在今日整个世界之中,我们已是四强之一,中美英苏不但是现在反侵略阵线的四大主力,并且是未来重建新世界的四根支柱。在我国历史,我们的国际地位从未有达到这样高峰。”该观点所要说明的是( )
A.中国已是反法西斯战争重要战场 B.抗日战争提高了中国的国际地位
C.各国联合是反法西斯斗争的关键 D.抗日战争极大提高了民族凝聚力
26.史料的价值在于客观真实。我们在研究“百团大战”时最有力的证据是( )
A.百团大战的遗迹和当时的照片 B.侵华日军老兵回忆录
C.历史论著中对百团大战的描述 D.电影作品《百团大战》
27.2017年12月13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南京参加了国家公祭活动。这次公祭是为了纪念( )
A.南京大屠杀 B.甲午战争 C.旅顺大屠杀 D.鸦片战争
28.“蛐蛐叫喊夜声长,茄子下来菊花黄;没到八月过中秋,小鬼便抢占沈阳。”歌谣反映的重大历史事件是( )
A.九一八事变 B.西安事变 C.卢沟桥事变 D.华北事变
29.近代以来中国人民赢得的第一次反对外来侵略完全胜利的战争是( )
A.鸦片战争 B.中日甲午战争
C.八国联军侵华战争 D.抗日战争
30.近日正在热播的电视剧《特殊使命》,其中有这样一个镜头:驻渭城八路军办事处从戎将军忽然失踪,驻渭城的国民党军将领边国烈命令其下属赶快寻找:活要见人,死要见尸。边国烈之所以这么做是因为当时形成了 ( )
A.革命统一战线 B.抗日民族统一战线
C.人民民主统一战线 D.爱国统一战线
第II卷(非选择题 共40分)
二、材料题
31.(20分)我国幅员辽阔,疆域广大,为了统治的需要,历代统治者设计出各种政治制度。请阅读下列史料,回答以下问题:
材料一 前代国柞(Zhà,国柞指国运)所以长久者,莫不封建诸侯,以为磐石之固。秦并六国,罢侯置守,二世而亡;……封建之法,实可遵行。
——《唐会要·封建杂录上》
材料二 郡县之制,垂二千年而弗能改矣,合古今上下皆安之,势之所趋……则分之为郡,分之为县,俾才可长民者(“长民者”指管理百姓的人)皆居民上,以尽其才。
——王夫之《读通鉴论·卷一》
材料三 行省虽然拥有经济、军事、行政等权力,但这些权力都是元廷让渡给地方的,最终的决定权还操控在中央的手中,因此行省权力大而不专,这决定了它只能为朝廷集权服务。而行省行政区划中采取犬牙交错的划分原则,又从客观上瓦解了地方割据的地理条件。
——钱穆《中国历代政治得失》
请回答:
(1) 指出材料一主张施行哪种政治制度,并概括其理由。(6分)
(2) 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郡县之制”的历史作用。(6分)
(3) 据材料三,指出行省制的实施能加强中央集权的原因。(4分)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元代在管理地方少数民族时,还有哪些机构?(2分)
(4) 综合上述材料,指出我国古代地方政治制度变革的主要意图。(2分)
32.(20分)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割辽东半岛、台湾及其附属岛屿、澎湖列岛给日本;赔偿日本军费白银二亿两;开放沙市重庆苏州杭州为商埠;允许日本在中国的通商口岸开设工厂。”
——引自人民版《历史·必修一》
材料二 我们中国人民,半个世纪以来受尽了日本帝国主义的欺凌……1937年七七以后,日寇进一步进行大规模的侵华战争,蹂躏我国土,屠杀我同胞,兽蹄所至,庐舍为墟。日本帝国主义给予我中华民族的损失和耻辱,实在是书不胜书……
——摘编自1945年9月5日《解放日报》社论:《庆祝抗战最后胜利》
材料三 日本在1945年完全被摧毁了。尼米兹海军上将始终认为,美国海军的绝对优势使胜利得以实现,而且只要有海军的优势就足以获胜。苏联的观点认为苏军参战是决定性的因素,即使没有原子弹也会这样。看来是所有这些因素综合在一起,才把日本一步步引向失败,然后又使失败突然来到。
——引自H·米歇尔《第二次世界大战》(下册)
材料四 2014年2月27日下午,经全国人大常委会第七次会议表决通过,决定将9月3日确定为中国人民抗日战争胜利纪念日,将12月13日设立为南京大屠杀死难者国家公祭日。
——摘编自新华网快讯
(1) 根据材料一及所学知识,指出该条约对近代中国造成的影响。(4分)
(2) 根据材料二及所学知识,列举日军侵华罪行。(4分)
(3) 材料三中作者认为日本战败的原因是什么?你认为此观点全面吗?试结合所学知识说明理由。(8分)
(4)结合材料四及所学知识,谈谈你对此决议中把9月3日确定为纪念日的认识。(4分)
高一历史参考答案
一、 选择题(60分)
题目
1
2
3
4
5
6
7
8
9
10
答案
C
D
B
B
A
A
D
B
A
B
题目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答案
D
A
B
D
A
A
D
D
C
C
题目
21
22
23
24
25
26
27
28
29
30
答案
C
A
B
C
B
A
A
A
D
B
一、 材料题(40分)
31.(20分)【答案】
(1)政治制度:分封制(2分)。
理由:西周时期实行分封,统治时间长久;秦朝实行郡县制,二世而亡。 (4分)
(2)有利于维护国家稳定,任用有才之人管理百姓(3分);形成中央对地方的垂直管理,官僚政治取代了贵族政治。(3分)
(3)原因:行省权力大而不专;采取犬牙交错的区划原则。(4分)机构:宣政院。(2分)
(4)加强中央集权,抑制地方独立性。(2分)
32.(20分)【答案】
(1)影响:大大加深了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化程度;刺激了列强掀起瓜分中国的狂潮。(两点4分,言之有理亦可给分)
(2)罪行:制造事变,发动侵略战争;进行血腥殖民掠夺;实行奴化教育等。(任意两点4分,其他言之有理亦可给分)
(3)原因:美、苏出兵;(2分)
观点:不全面;(2分)
理由:中国人民的持久抗战;海外华侨大力援助;国际友人的支持和援助等。(任意两点4分,其他言之有理亦可给分)
(4)认识:抗日战争是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重要组成部分;是近代以来中国人民反抗外敌入侵取得的第一次完全胜利;铭记历史,珍惜和平。(任意两点4分,其他言之有理均可给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