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81 MB
- 2021-04-12 发布
模块二 近代中外文明的历程
第一部分
第
9
讲 近代中国的觉醒与探索
——
国民政府统治时期
(1927
~
1949
年
)
阶段特征
从南昌起义到新中国成立
(1927
~
1949
年
)
是中国无产阶级及其代表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取得了反帝反封建胜利和民族独立的时期,也是中国近代化曲折前进的时期
具体表现
政治
中国共产党逐渐走向成熟,领导中国人民开辟了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革命道路,取得了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的胜利,完成了反帝反封建的任务;国共两党的关系影响了中国的政局
具体表现
经济
中国民族工业继续曲折发展,在国民政府统治初期得到了一定程度的发展;抗日战争、解放战争期间遭到摧残,濒临破产
思想文化
近代中国继续向西方学习,马克思主义成为中国思想界的主流;毛泽东思想成为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指导思想
社会生活
国民政府统治初期,物质生活、交通通讯事业、影视事业都得到了一定程度的发展;抗日战争、解放战争时期社会生活变化迟缓
阶段一 新民主主义革命道路的探索与发展
(1927
~
1937
年
)
主干知识整合
重点考向突破
素养主题认知
主干知识整合
【真题
】
命题点:
“
工农武装割据
”
理论的实践
(2016
·
全国卷
Ⅱ
,
29)
1930
年,鄂豫皖革命根据地英山县水稻单位面积产量增加二三成,有的甚至达到五成,出现“赤色区米价一元一斗,白色区一元只能买四五升”的情况。这主要是因为根据地
(
)
重点考向突破
中国共产党民主革命道路的探索与实践
考向一
A
.农民生产的积极性高涨
B
.红军英勇奋战保卫农民生产
C
.政府主要精力用于增产
D
.人民打破国民党的经济封锁
答案
A
解析
根据材料时间
“
1930
年
”
可知,当时处于土地革命时期,共产党在根据地开展土地革命赢得了农民的支持,调动了他们的生产积极性,出现了粮食增产现象,故
A
项正确;
B
、
C
、
D
三项在材料中没有体现,排除。
[
命题立意
]
载体新颖
以
20
世纪
30
年代鄂豫皖革命根据地水稻产量增加与
“
赤色区
”“
红色区
”
米价的对比为载体,考查中共革命根据地建设的影响
能力立意
从鄂豫皖革命根据地的水稻产量增加,引导学生探究历史现象因果关系判断分析的能力
隐含热点
隐性考查坚定中国共产党领导,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
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中共革命道路的探索与自身建设
(1)
革命道路的探索
①
中共二大提出了民主革命纲领,但在革命道路上照搬了苏俄以城市为中心的道路模式。
②
1927
年国民革命失败后,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开辟了“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革命道路,并经受住土地革命战争、抗日战争与解放战争的考验,取得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
(2)
党的自身建设
①
1927
年八七会议旗帜鲜明地清算了国民革命运动后期陈独秀的右倾机会主义错误。
②
1935
年遵义会议上,中国共产党第一次独立自主地运用马克思主义原理解决了党内存在的路线、方针和政策问题。遵义会议标志着中国共产党逐步走向成熟。
③
1945
年中共七大上确立毛泽东思想为党的指导思想,使中国共产党有了中国化的科学理论做指导。
1
.
(
命题点:中共革命道路的探索
)
1928
年
6
、
7
月间召开的中共六大指出:党在苏区今后的任务是“发展苏维埃根据地,夺取新的区域,巩固新的区域,这种区域是要成为更大发展基础”“最大限度发展正式工农革命军
——
红军”“彻底实行土地纲领”等。这表明当时
(
)
A
.党内“左”倾错误得到了纠正
B
.“井冈山的斗争”产生了一定影响
C
.党的工作重心开始发生转移
D
.农村包围城市道路成为全党共识
B
解析
据题干材料
“
1928
年
6
、
7
月间
……
发展苏维埃根据地,最大限度发展正式工农革命军
——
红军
”“
彻底实行土地纲领
”
可知,土地革命时期开辟革命根据地,进行土地革命,故选
B
项;
1935
年遵义会议的召开纠正了党内
“
左
”
倾错误,排除
A
项;
1927
年八七会议之后,决定进行土地革命,党的工作重心出现转移,排除
C
项;土地革命时期关于井冈山道路党内尚未达成共识,苏式道路在当时影响巨大,排除
D
项。
2
.
(
命题点:中共政策的调整
)
1935
年
12
月,中共中央政治局决定将过去所提的“工农共和国”口号改为“人民共和国”;
1936
年
8
月,毛泽东提出同国民党共同建立“民主共和国”的主张。这表明
(
)
A
.革命统一战线即将建立
B
.党内“左”倾错误尚未得到纠正
C
.国共达成一致共同抗日
D
.中共依据形势变化调整斗争策略
D
解析
据材料口号从
“
工农共和国
”
变为
“
人民共和国
”
再到
“
民主共和国
”
可知,这是因为
1935
年华北事变后中日民族矛盾上升为社会主要矛盾,中共从实际出发不断调整斗争策略,为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而努力,故选
D
项;
1924
年国民党
“
一大
”
的召开标志着革命统一战线的建立,排除
A
项;材料的变化是中共实事求是的结果,排除
B
项;国共达成一致共同抗日是在西安事变和平解决后,排除
C
项。
【真题
1
】
命题点:近代后期民族工业发展的特点
(2016
·
全国卷
Ⅲ
,
30)
右图是
1932
年出产的一款火柴上的图案。据此可知,当时中国
(
)
国共十年对峙时期经济、社会生活及思想发展的特点、影响
考向二
A
.民族火柴工业举步维艰
B
.新的营销方式得到采用
C
.开始兴起实业救国思潮
D
.全国抗日救亡运动高涨
答案
D
解析
该火柴图案的主题是
“
抗敌
”
,主图是一顶大斗笠,上书
“
十九路军
”
,斗笠左右两旁分别有
“
振我中华
”
和
“
挽回利权
”
字样,这种设计是为纪念抗日的先锋十九路军。前方将士奋勇杀敌殊死抵抗,后方民众全力支持积极声援,体现了全国抗日救亡运动的高涨,故选
D
项;民族火柴工业举步维艰、新的营销方式得到采用在材料中体现不出来,
19
世纪末开始兴起实业救国思潮,排除
A
、
B
、
C
三项。
[
命题立意
]
材料新颖
以
1932
年出产的一款火柴上的图案切入,更加直观鲜明
注重联系
体现民族资本主义发展与全国抗日救亡运动的密切联系
呼应热点
2015
年是世界反法西斯战争暨中国人民抗日战争胜利
70
周年,而
2017
年是日本发动全面侵华战争和全民族抗战爆发
80
周年
【真题
2
】
命题点:社会生活习俗的变迁特点
(2017
·
全国卷
Ⅲ
,
29)
20
世纪
30
年代,上海市政府组织举办集体婚礼。仪式上,喜字纱灯引导,乐队演奏钢琴曲,新郎着蓝袍黑褂,新娘穿粉色旗袍,头披白纱,手持鲜花,婚礼场面整齐宏大,这反映了当时上海
(
)
A
.民众实现了婚姻自主
B
.中西习俗融合成为时尚
C
.门当户对观念已颠覆
D
.政府主导社会习俗演变
B
解析
由材料可知,婚礼仪式既有传统的
“
喜字纱灯
”
,又有
“
钢琴曲
”“
白纱
”
,这体现了中西习俗的融合,故
B
项正确;材料反映的是婚礼仪式,并未涉及婚姻自主和新郎新娘的出身,排除
A
、
C
两项;近代社会习俗的演变受到社会经济、政治和思想等方面的影响,并非政府主导,排除
D
项。
[
命题立意
]
高频考点
社会生活的变迁
历史现场
材料场景化,给人身临其境的感觉
角度新颖
以
20
世纪
30
年代的集体婚礼为切入点,考查中西习俗的融合
【真题
3
】
命题点:马克思主义传播的影响
(2019
·
全国卷
Ⅲ
,
30)
20
世纪
30
年代中期,
《
新中华
》
载文:“现在你随便拉住一个稍稍留心中国经济问题的人,问他中国经济性质如何,他就毫不犹豫地答复你:中国经济是半殖民地性半封建性经济。”这可以用来说明当时
(
)
A
.知识界对中国社会性质的认识相同
B
.官僚资本主义在中国迅速膨胀
C
.经济理论问题引起民众的普遍关注
D
.马克思主义思想方法得到传播
D
解析
据题干及所学知识可知,
“
半殖民地性半封建性经济
”
是用马克思主义研究中国近代社会性质的专用称谓,
“
随便拉住一个稍稍留心中国经济问题的人
”
可见具有普遍性,故选
D
项;
“
你随便拉住一个稍稍留心中国经济问题的人
”
可见不一定特指知识界,排除
A
项;
“
中国经济是半殖民地性半封建性经济
”
与官僚资本主义的发展没有必然联系,排除
B
项;
“
中国经济性质如何
”
不涉及经济理论的概念,排除
C
项。
[
命题立意
]
载体新颖
20
世纪
30
年代马克思主义的传播
彰显素养
时空观念:
20
世纪
30
年代中期;史料实证和唯物史观:运用
《
新中华
》
载文,引导学生从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角度理解中国社会的性质
能力立意
题干材料情景不仅蕴含学科核心素养,而且还考查解读获取信息、提取历史结论,分析论证历史现象的能力
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变化的特点与线索特征
(1)
特点
①
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化经历了一个由被动接受到主动向西方学习的过程。
②
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化程度随着中国近现代社会经济、思想的变化而不断加深。
③
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变化的实质是中西方文化的激烈碰撞,结果是中西文化逐渐融合,且保留了中华民族的文化特色。
④
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化,有利于封建因素的消弭和中国社会的向前发展。
(2)
线索特征
①
鸦片战争后至民国时期,经历了由盲目排外到学习西方、由传统社会向现代化社会渐进的过程,呈现出既追新慕异、去土存洋,又新旧并存、中西合璧的特征。
②
新中国成立后由于意识形态的支配,又重新趋于封闭化。改革开放后,由于观念的转变,与世界各国联系愈加紧密。
1
.
(
命题点:南京国民政府的政策
)
1928
年
6
月,南京政府在所谓“北伐告成”之际,发表了对外宣言,要求同各国重订新约,
7
月,美国首先与南京政府订立新约,承认中国“关税完全自主之原则”,随后南京政府陆续与法、英等国缔结类似条约。这些条约的签订
(
)
A
.标志着中国关税自主的实现
B
.扭转了中国对外贸易逆差的局面
C
.利于提高民族工业的竞争力
D
.主要得益于中国对外战争的胜利
答案
C
解析
据题干材料可知,国民政府经过改订新约的措施,在关税自主权上取得了一些进展,增加了国家关税收入,有利于国内民族工业的发展,故选
C
项;材料强调改订新约,不能反映出扭转中国对外贸易逆差的局面,
B
项错误;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中国人民才真正获得了关税自主权,
A
项错误;由材料
“
南京政府在所谓
‘
北伐告成
’
之际,发表了对外宣言,要求同各国重订新约
”
可知,主要得益于北伐战争的胜利,
D
项错误。
2.
(
命题点:社会生活变迁的特征
)
1934
年
9
月
1
日
《
申报
》
刊登的三星牙膏广告画
(
如图
)
:“画面主体为身穿旗袍的秀丽妻子正在为丈夫挤牙膏,背景为穿着睡衣的丈夫正在洗漱”。这则广告本质上反映了当时
(
)
A
.女性的家庭和社会地位仍然相对低下
B
.广告发挥了教化女性相夫教子的作用
C
.文化生活对传统的继承和反叛的特征
D
.时髦女性登上广告助推三星牙膏销售
答案
C
解析
据题干中身穿当时流行旗袍的妻子为丈夫挤牙膏,体现了男女性关系仍偏重于传统家庭关系,又体现了西方资本主义的现代特征,故选
C
项;广告反映了男女间传统的家庭关系,没有反映出女性的家庭和社会地位仍然相对低下,排除
A
项;广告中只体现男女间传统的家庭关系,没有体现相夫教子,排除
B
项;时髦女性登上广告助推三星牙膏销售,与题意无关,排除
D
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