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596.50 KB
- 2021-04-12 发布
第二讲 世界的本质与意识的作用
考试内容
考试要求
备考指津
1.世界的物质性
(1)辩证唯物主义的物质概念
(2)世界的真正统一性在于它的物质性
a
b
以判断题、选择题形式考查物质的观点、运动和静止的关系、规律及意识的本质与作用,以综合题的形式考查规律与意识的作用
2.认识运动
把握规律
(1)物质与运动、运动与静止的关系
(2)规律的客观性、普遍性及其要求
(3)人能认识和利用规律
b
c
b
3.意识的本质
(1)意识的起源、生理基础和内容
(2)物质决定意识
b
b
4.意识的作用
(1)人能够能动地认识和改造世界
(2)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
c
c
世界的物质性
1.物质的概念:物质是不依赖于人的意识,并能为人的意识所反映的客观实在。物质的唯一特性是客观实在性。
2.世界的物质性
(1)自然界中的事物都是统一的物质世界中的一部分。
(2)构成社会物质生活条件的基本要素的客观性,集中体现了人类社会的物质性。
(3)人的意识一开始就是社会的产物,它是在劳动中伴随着人和人类社会一起产生的。
(4)世界是物质的世界,世界的真正统一性就在于它的物质性。
1.正确理解物质的概念
- 14 -
2.物质与物质具体形态
(1)物质是对物质具体形态共性的概括,与物质具体形态是共性与个性的关系,而不是整体与部分的关系。
(2)要明确哲学的物质概念与自然科学的物质概念的关系:自然科学的物质概念只涉及自然界中的物质形态的具体特征,而哲学上讲的物质概念则概括了世界上所有物质具体形态的共同特点,即客观实在性。
考向 世界的物质性
1.物质的唯一特性是客观存在性。( F )
2.近年来,由于天体物理学的发展,天文学家发现了许多宇宙间的物质形态,比如暗物质、暗能量、黑洞等。这些发现表明( )
A.宇宙中并不存在统一的本质
B.科学家的发现决定了宇宙间物质的形态
C.物质的客观实在性不断得到科学的证明
D.人们可以穷尽对宇宙的认识
解析:选C。天文学家发现了许多宇宙间的物质形态,表明物质的客观实在性不断得到科学的证明,C项符合题意;世界是物质的世界,世界的真正统一性就在于它的物质性,A项说法错误;B项中“决定”说法错误;人们不能穷尽对宇宙的认识,D项说法错误。
3.“十三五”时期,我国高度重视绿色增长,努力推动经济结构调整和发展方式转变,走绿色、循环、低碳发展道路。这一发展道路的哲学依据是( )
A.人的理性可以为自然界立法
B.社会发展以人的意志为转移
C.意识是物质世界发展的产物
D.世界具有客观的物质性
解析:选D。中国走绿色、循环、低碳发展道路,是尊重物质世界的客观性做出的选择,D项正确。自然界是物质的,人类社会是物质的,它们的存在是客观的,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A、B两项说法错误;C项与题意不符。
- 14 -
4.辩证唯物主义的物质概念,概括了宇宙间客观存在着的一切事物和现象的共同本质,而不是指某一具体的物质形态。由此可见,物质与具体的物质形态的关系是( )
①一般与个别的关系 ②多数与少数的关系
③整体与部分的关系 ④共性与个性的关系
A.①③ B.②③
C.②④ D.①④
解析:选D。本题考查物质与具体的物质形态的关系。物质与具体的物质形态的关系是共性与个性、一般与个别、抽象与具体的关系,而不是多数与少数、整体与部分的关系,①④符合题意,②③排除。
认识运动 把握规律
1.运动
(1)物质和运动的关系
①运动是物质固有的根本属性和存在方式。世界上不存在脱离运动的物质。
②运动是物质的运动,物质是运动的承担者。脱离物质的运动是根本不存在的。
(2)运动和静止的关系
①静止是运动的一种特殊状态。运动是绝对的、无条件的、永恒的,静止是相对的、有条件的和暂时的。
②客观物质世界是绝对运动和相对静止的统一,只承认静止而否认运动是形而上学的不变论,只承认绝对运动而否认相对静止会导致相对主义和诡辩论。
2.运动是有规律的
(1)规律的含义
事物运动过程中固有的本质的、必然的、稳定的联系。
(2)规律的客观性与普遍性
①客观性:规律是客观的,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它既不能被创造,也不能被消灭。
②普遍性:自然界、人类社会和人的思维,在其运动、变化和发展的过程中,都遵循其固有的规律。没有规律的物质运动是不存在的。
(3)方法论要求
①必须尊重规律,按规律办事,而不能违背规律。
②在客观规律面前,人并不是无能为力的。人可以在认识和把握规律的基础上,根据规律发生作用的条件和形式利用规律,改造客观世界,造福人类。
1.准确理解运动和物质的关系
- 14 -
(1)运动是物质固有的根本属性和存在方式
①运动是物质固有的根本属性。物质只有在运动中才能存在,运动的原因在于物质自身存在的矛盾。
②运动是物质的根本属性。物质除了运动这一属性外,还有可知性、永恒性、无限性等属性。其中,运动属性是物质其他属性存在的前提和基础,是物质的根本属性。
③运动是物质的存在方式。从物体位置的推移到物理性质、化学性质的变化,从生命有机体的新陈代谢到社会生产方式的更替,任何具体的物质形态只有在运动中才能保持自己的存在。
(2)世界上不存在脱离运动的物质,也不存在脱离物质的运动。离开运动谈物质是形而上学的观点,离开物质谈运动是唯心主义观点。
2.规律
(1)正确理解规律的含义
①事物固有的联系是指事物在运动过程中自身所固有的联系,不是外部强加于事物的,也不是人们主观想象的,更不是上帝创造的。②规律是事物的本质联系,不是现象的联系。③规律就是事物运动过程中的必然联系,而不是偶然联系。④规律是物质运动过程中稳定的联系,而不是多变的、易逝的联系。
(2)全面把握规律的客观性
①规律的存在不以人的主观意志为转移。不管人们是否承认它、喜欢它,它都客观存在着。
②规律是否发挥作用也不以人的主观意志为转移。规律起不起作用,关键在于规律发生作用的条件是否存在。条件存在,规律就必然起作用;条件不存在,规律就不再发挥作用。
考向一 物质、运动、静止
1.(2019·1月浙江学考)芝诺关于“飞矢不动”的论证,其错误在于把飞矢在某一点上的相对静止绝对化了。( T )
2.既要承认运动的相对性,又要承认静止的绝对性。( F )
3.(2017·4月浙江选考)常制不可以待变化,刻船不可以索遗剑。这一说法( )
A.主张世界的本原是物质
B.承认运动常在事物可变
C.把意识当作世界的终极存在
D.只见绝对运动不见相对静止
解析:选B。材料强调了事物处于不断的运动变化之中,B项符合题意。
4.“坐地日行八万里,巡天遥看一千河。”这句诗蕴含的哲理是( )
①运动和静止相互包含 ②运动包含静止,静止不包含运动 ③运动是绝对的,
- 14 -
静止是相对的 ④物质世界是运动和静止的统一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②④ D.①③④
解析:选D。“坐地日行八万里,巡天遥看一千河”说明物质世界是绝对运动与相对静止的统一。②说法明显错误,排除。
5.每天都会有新的盐分进入海水,海水中也会有一些盐分进入海床沉积层。新注入的盐分数量与海水里跑掉的盐分数量互相抵消,海水的平均溶盐浓度保持稳定。这表明( )
①量变是质变的必要准备 ②质变是量变的必然结果 ③静止是一种特殊的运动 ④物质是运动的承担者
A.①② B.③④
C.②③ D.①④
解析:选B。材料主要说明海水的盐度在盐分不断注入和流失中保持相对稳定,这种稳定显然是一种动态的稳定,①②不符合题意;盐分的进入和流失体现了物质的运动,海水的平均溶盐浓度保持稳定是相对静止的表现,③④符合题意。
考向二 规律
6.自然界和社会发展的规律是客观的,人的思维规律是主观的。( F )
7.发挥主观能动性要以尊重规律为前提。( T )
8.(2018·11月浙江选考)人工培育珊瑚苗,曾被认为是天方夜谭,如今却在中国南海变成了现实。陈宏和他的团队经过三十年如一日的研究,成功掌握无性繁殖珊瑚技术,种下16万余株珊瑚,在海底“造林”,使我国在珊瑚繁殖成活率方面走在世界前列。这表明( )
A.人们必须尊重客观规律,按规律办事
B.人们可以认识和利用规律,改造客观世界
C.发挥主观能动性就能改造客观世界
D.人可以突破规律的制约
解析:选B。陈宏和他的团队经过研究,成功掌握无性繁殖珊瑚技术,种下16万余株珊瑚,在海底“造林”,这一事实表明人们可以认识和利用规律,改造客观世界,故选B。A只强调尊重规律、按规律办事,与材料主旨不符,不选。在尊重客观规律基础上发挥主观能动性才能改造客观世界,C错误,排除。规律具有客观性,不能突破规律,D错误,排除。
9.(2018·4月浙江选考)为积极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实现中华民族永续发展,我们必须树立和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坚持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基本国策,像对待生命一样对待生态环境。其中蕴含的哲学道理有( )
①运动是物质固有的根本属性
②生态环境的变化发展有它固有的规律
③认识自然规律是改造自然规律的前提
- 14 -
④按规律办事才能实现人类的价值追求
A.①② B.③④
C.①③ D.②④
解析:选D。材料强调推进生态文明建设,表明生态环境的变化发展有其固有的规律,要按规律办事,②④入选;①与题意不符;③说法明显错误。
10.(2016·10月浙江选考)我国古代哲学家荀子在《天论》中说“天行有常,不为尧存,不为桀亡。应之以治则吉,应之以乱则凶。”这实际上已经猜测到了( )
①物质运动是永恒的
②物质世界的运动是有规律的
③自然界变化的规律是客观的
④规律是可以用来造福人类的
A.①③ B.②④
C.①② D.③④
解析:选D。“天行有常,不为尧存,不为桀亡”说明自然界变化的规律是客观的,③入选。“应之以治则吉,应之以乱则凶”说明规律是可以用来造福人类的,④入选。
意识的本质
1.意识是物质世界长期发展的产物。
2.意识是人脑的机能
人脑是高度发达的物质系统,是意识活动的物质器官,具有产生意识的生理基础。
3.意识是客观存在的反映
(1)意识是客观存在的主观映象,客观存在是生成意识的原材料。
(2)物质决定意识
①从意识的起源看,意识是物质世界长期发展的产物。
②从意识的生理基础看,意识是高度发达的物质系统——人脑的机能。
③从意识的内容看,意识是客观存在的主观映象。
总之,物质世界是先于人的意识而存在的,物质是本原的,意识是派生的,物质决定意识。
意识的起源、生理基础和内容
(1)从意识的起源看:意识是物质世界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它是自然界的产物,又是社会的产物。
(2)从意识的生理基础看:人脑是产生意识的生理基础,
- 14 -
意识是人脑特有的机能。离开了人脑这一高度发达、高度完善的物质器官,意识就不会产生。但是,有了人脑,也不会自行产生意识。
(3)从意识的内容看:意识的内容来源于客观世界,是对客观存在的反映,离开了客观存在,意识既不能产生,也不能发展。
(4)从意识的本质看:意识是客观存在在人脑中的反映。意识不等同于客观事物本身,它的反映形式是主观的,是经过头脑改造过的东西,是客观存在的主观映象。
考向 意识的内容与本质
1.(2017·11月浙江选考)生物的反应形式是人类意识产生的前提。( T )
2.错误的意识不是人脑对客观存在的反映。( F )
3.(2018·4月浙江选考)科学家通过对3 000多名退休公务员的跟踪调研,发现这些人退休后短期记忆力衰退的速度快了近40%,从而凸显了刺激性工作活动有利于年长者保持较好的记忆力,降低罹患阿尔茨海默病即老年痴呆的风险。这再次佐证( )
①意识是人脑的机能 ②意识活动具有自觉选择性
③实践具有社会历史性 ④实践锻炼和提高人的认识能力
A.①② B.③④
C.②③ D.①④
解析:选D。科学家跟踪调研的发现表明意识是人脑的机能,①入选;“刺激性工作活动有利于年长者保持较好的记忆力”表明实践锻炼和提高人的认识能力,④入选。②③材料体现不出。
4.(2017·4月浙江选考)最新研究发现,摄入过多糖分会导致阿尔茨海默症。在阿尔茨海默症患者的大脑中,异常的蛋白质聚集成斑块,乱成一团,逐步损伤大脑,导致严重的认知衰退。这再次佐证( )
A.意识是人脑的机能
B.人脑是意识的源泉
C.意识是物质世界长期发展的产物
D.意识能够调节人体的生理活动
解析:选A。大脑被损伤后会导致认知衰退,表明意识是人脑的机能,A入选;意识源于物质,B错误;C、D与题意不符。
5.现实世界的空间是三维的,绘画作为平面艺术是二维的。画家在二维平面所画的,只能是三维现实空间中实际物体的一部分,而人脑则通过这个部分将其想象成完整情形。这种现象表明,意识是( )
A.对客观对象本质的反映
B.对客观对象能动的反映
- 14 -
C.对客观对象的正确反映
D.对客观对象的直观反映
解析:选B。“画家在二维平面所画的,只能是三维现实空间中实际物体的一部分,而人脑则通过这个部分将其想象成完整情形”并没有涉及对客观对象本质的反映、正确的反映,更不是直观的反映,排除A、C、D三项;意识的作用就是人脑对客观对象的“再加工”,即意识的能动作用,B项正确。
意识的作用
1.人能够能动地认识世界
(1)意识活动具有目的性。
(2)意识活动具有自觉选择性和主动创造性。
世界上只有尚未认识之物,而没有不可认识之物。
2.人能够能动地改造世界
(1)意识对改造客观世界具有指导作用,人们在意识的指导下能动地改造世界,即通过实践把观念的东西变成现实的东西,创造出没有人的参与永远也不可能出现的东西。
(2)意识对于人体生理活动具有调节和控制作用。
3.一切从实际出发 实事求是
(1)含义:我们做事情要尊重物质运动的客观规律,从客观存在的事物出发,经过调查研究,找出事物本身固有的而不是臆造的规律性,作为我们行动的依据。
(2)要求:①要求我们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以求真务实的精神探求事物的本质和规律,用科学的理论武装头脑、指导实践。
②要求我们把发挥主观能动性和尊重客观规律结合起来,把高度的革命热情同严谨踏实的科学态度结合起来。
③既要反对夸大意识能动作用的唯意志主义,又要反对片面强调客观条件,安于现状、因循守旧、无所作为的思想。
1.正确理解意识活动的自觉选择性和主动创造性
(1)自觉选择性
意识对客观世界的反映是主动的、有选择的,并不限于客观世界有什么就反映什么,意识反映什么源于实践活动的需要。
(2)主动创造性
①它表现在两个方面:第一,意识不仅能反映事物的外部现象,而且能够把握事物的本质和规律;第二,意识不仅能够“复制”
- 14 -
当前的对象,而且能够追溯过去、推测未来,能够创造一个理想的或幻想的世界。
②意识活动的主动创造性,是人能够认识世界的重要条件。通过意识这一“思维的眼睛”,人类可以揭示事物内部的本质和规律,解开自然界之谜和社会历史之谜。
2.尊重客观规律与发挥主观能动性的辩证统一关系
(1)尊重客观规律是发挥主观能动性的前提。规律是客观的,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它既不能被创造,也不能被消灭。规律的客观性,要求人们尊重客观规律,自觉按规律办事。人们是否按规律办事,决定着人们发挥主观能动性能否收到积极的效果;人们按规律办事的程度,决定着人们发挥主观能动性收到的积极效果的程度。
(2)发挥主观能动性是认识和利用规律的必要条件
①事物的本质与规律隐藏于现象之中,人们只有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运用抽象思维能力,才能透过事物的现象揭示事物的本质与规律,从而正确地指导人们的行动。
②事物不会自动满足人的需要,人们只有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通过实实在在的行动,利用规律和条件,才能改造世界,创造美好的生活。
考向一 意识活动的特点
1.意识能直接改造客观世界。( F )
2.科幻文学的最大魅力不是描写已经发生的事情,也不是描写未来可能发生的事情,而是描写永远不可能发生的事情。科幻文学( )
A.是虚构的世界,是现实世界发展的更高阶段
B.拓展人类的想象力,体现了意识活动的创造性
C.任意想象,不符合现实生活,是唯心主义的表现
D.描写永远不可能发生的事情,缺乏社会实践基础
解析:选B。本题考查有关意识活动的特点、实践是认识的基础等知识以及调动和运用知识分析问题的能力。题眼是“科幻文学描写永远不可能发生的事情”。“是虚构的世界,是现实世界发展的更高阶段”说法错误,A项排除;科幻文学描写了不可能发生的事情,体现了人能够能动地认识世界、意识活动具有主动创造性,B项符合题意;科幻文学的“科幻”二字说明它并不是任意想象的,C项说法错误;文学是人类的一种认识,它以实践为基础,D项说法错误。
3.《最高人民法院关于民事诉讼证据的若干规定》第七十八条规定:“人民法院认定证人证言,可以通过对证人的智力状况、品德、知识、经验、法律意识和专业技能等的综合分析作出判断。”之所以这样规定,是因为( )
A.意识具有自觉选择性
B.意识是主观的也是不真实的
C.主观与客观是具体的历史的统一
- 14 -
D.社会意识随着社会存在的变化而变化
解析:选A。本题的题眼是“人民法院认定证人证言,可以通过对证人的智力状况、品德、知识、经验、法律意识和专业技能等的综合分析作出判断”。认定证人证言要根据具体的几个方面作出综合分析,体现了意识具有自觉选择性的特点,故A项当选;意识的形式是主观的,内容是客观的,是人脑对客观存在的反映,因此B项说法不科学,排除; C项不是材料所要表达的思想,排除;D项不符合题意,排除。
考向二 意识能动性的表现
4.正确的意识对客观世界起决定作用。( F )
5.俗话说:“人闲百病生。”医学研究表明,适度的紧张有益于健康激素的分泌,这种激素能增强身体的免疫力,抵御外界的不良刺激和疾病的侵袭。这说明( )
A.世界上的一切事物都处在变化之中
B.没有人脑就不可能有人类意识的产生
C.意识对于人体生理活动具有调节控制作用
D.物质是能够为人的意识所反映的客观实在
解析:选C。“紧张”是一种心理反映,属于意识范畴,“适度的紧张有益于健康激素的分泌,能增强身体的免疫力”这说明意识对于人体生理活动具有调节控制作用,故C项说法正确;A、B、D三项的说法虽正确,但和材料主旨不符,故本题答案选择C。
6.(2017·11月浙江选考)漫画《塑造》(作者:盖桂保)启示我们( )
A.要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 B.要全面认识客观实际
C.要坚持解放思想,与时俱进 D.要反对安于现状,无所作为
答案:B
7.(2016·10月浙江选考)看着朱婷和林莉们齐刷刷抬脚轻叩冠军奖台,正在备考的我,眼泪夺眶而出、肆意流淌。略显稚嫩的中国女排从逆境中奋起
- 14 -
,杀透重围,最终夺取里约奥运金牌,靠的不只是一流的技能,更是历久弥新的女排精神。场上场下、教练队员,在国旗下集结,为祖国而征战;团结如一人,配合似双手;无论对手如何强大,都毫不畏惧,敢于亮剑;不管比分落后多少,都每球必拼,决不放弃。在这种精神激励下,教练组审时度势,合理调配阵容、打法和战术,通过精妙的指挥贯彻自己的意图;队员们始终保持高昂的斗志、如虹的气势,将自己的体能和技战术水平发挥到极致,将教练组的意图变成精彩的比赛过程,使不可能成为可能……
我也该振作起来了。
运用《文化生活》《生活与哲学》的相关知识,回答下列问题:
(1)“我”所描述的女排精神体现了中华民族精神的哪些内涵?
(2)结合材料,说明意识在改造世界过程中的能动作用。
答案:(1)“我”所描述的女排精神体现中华民族精神的下列内涵:爱国主义,团结统一,勤劳勇敢,自强不息。
(2)意识对改造客观世界有指导作用。教练组审时度势,合理调配阵容、打法和战术,通过精妙的指挥贯彻自己的意图,队员们将教练组的意图变成精彩的比赛过程,使不可能成为可能,就是这种作用的表现。意识对于人体生理活动具有调节和控制作用。队员们始终保持高昂的斗志、如虹的气势,将自己的体能和技战术水平发挥到极致,就是这种作用的表现。
专题强化训练
一、判断题(正确的在括号内写T,错误的写F)
1.世界是意志的表象。( F )
2.发挥主观能动性可以认识和改造规律。( F )
3.意识能够直接作用于客观事物,从而指导人们的实践活动。( F )
二、选择题(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4.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指出,做好经济工作,要坚持改革开放,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稳中求进”蕴含的哲学道理是( )
A.运动是物质的运动
B.物质是运动的主体,是运动的承担者
C.事物发展都是有规律的
D.物质世界是绝对运动和相对静止的统一
解析:选D。“稳中求进”强调物质世界是绝对运动和相对静止的统一,D项正确且符合题意;A、B、C三项与题意不符,故排除。
5.有一副对联,上联是“橘子洲,洲旁舟,舟行洲不行”,下联是“天心阁,阁中鸽,鸽飞阁不飞”。这形象地说明了运动和静止是相互联系的。静止是( )
A.运动的特殊状态 B.运动的承担者
C.运动的普遍状态 D.运动的存在方式
解析:选A。静止是运动的特殊状态,A正确;物质是运动的承担者,B项说法错误;静止是运动的特殊状态,C说法错误;运动是物质的存在方式,D项说法错误。
6.中央城镇化工作会议指出,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城镇化进程明显加快,
- 14 -
但城镇化是一个自然历史过程,必须因势利导,既要积极、又要稳妥、更要扎实,使之成为一个顺势而为、水到渠成的发展过程。这表明( )
①运动是物质固有的根本属性和存在方式
②物质世界是相对运动和绝对静止的统一
③必须按规律办事,而不能违背规律
④主观能动性和客观规律性相互影响、相互决定
A.①② B.①③
C.②③ D.③④
解析:选B。城镇化是一个自然历史过程,体现了①;扎实推进城镇化,使之成为一个顺势而为、水到渠成的发展过程,遵循了城镇化的运动变化规律,是按规律办事的表现,③符合题意。②④说法错误,应排除。
7.美国一项新研究发现,大脑中的“前额叶背外侧皮层”可能是人们诚实与否的“开关”。一旦这个脑区受损,人们便倾向于因为私利而说谎。这一发现佐证了( )
①人脑是思维活动的生理基础
②人能够能动地认识世界
③健康大脑是意识的来源
④意识能够能动地改造世界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解析:选A。“一旦这个脑区受损,人们便倾向于因为私利而说谎”,说明人脑是思维活动的生理基础,也说明人能够能动地认识世界,①②符合题意。实践是认识(意识)的来源,③观点错误。④与题意不符。
8.近年来,人工智能是一个热门的研究领域。随着人工智能的发展,许多人开始担心将来机器人具有意识以及感觉,有朝一日会取代人类的地位。其实这种担心是多余的,因为( )
①机器人不具有反应的特性
②意识是客观存在的主观映象
③机器人不具有意识产生的生理基础
④意识是物质世界长期发展的产物
A.①③ B.①④
C.②③ D.②④
解析:选C。题目实际是问机器人为什么不会具有意识以及感觉,②③正确指出了其中原因;一切物质都具有反应的特性,①错误;④与题干不构成因果关系。
9.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提出,实现“十三五”时期发展目标,破解发展难题,厚植发展优势,
- 14 -
必须牢固树立并切实贯彻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这五大发展理念的提出( )
①是充分发挥意识主动创造性的结果
②将决定我国改革发展方向和历史进程
③能为改革发展提供具体的方法指导
④是深刻把握经济社会发展规律的体现
A.①③ B.①④
C.②③ D.②④
解析:选B。五大发展理念属于意识范畴,这五大发展理念的提出,体现了意识的主动创造性,符合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规律,①④正确且符合题意。②中的“决定”和③中的“具体的方法指导”均说法错误。
10.习近平接连举行三场座谈会,明确了中国在“十三五”期间需要补齐的“短板”,部署了需要取得“明显突破”的十大领域。要做好补齐“短板”的大文章,各地( )
①要摸清家底,使客观符合主观
②要因地制宜、因人施策,做到精确施治、精准发力
③一切以时间、地点、条件为转移
④在实践中不断深化认识
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
解析:选C。中国在“十三五”期间需要补齐的“短板”,部署了需要取得“明显突破”的十大领域。这就需要一切以时间、地点、条件为转移,因地制宜、因人施策,做到精确施治、精准发力,②③符合题意;要摸清家底,使主观符合客观,①错误;④在材料中没有体现。
11.在坚持绿色发展,建设生态文明过程中,贵州省因地制宜发展绿色经济,因势利导打造绿色家园,倡导生产、生活、生态的和谐统一,走出了一条生态保护与经济发展双赢之路。从唯物论角度看,这启示我们要( )
①尊重规律,按客观规律办事 ②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突破规律制约 ③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
④坚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A.①② B.①③
C.①④ D.②③
解析:选B。“因地制宜”体现了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因势利导”体现了尊重规律,按客观规律办事,①③正确且符合题意。②说法错误,不能突破规律的制约;④属于辩证法,不是唯物论,应排除。
12.“安慰剂效益”是指让病人服用对治疗的疾病完全没有药效的中性
- 14 -
药剂(如葡萄糖、维生素),但病人有时候却得到了和真药一样甚至更好的效果。能解释这一现象的是( )
A.意识对生理的调节是疾病治疗的重要方法
B.意识对改造客观世界具有指导作用
C.物质世界存在人们无法认知的领域与现象
D.精神的力量可以派生出物质的力量
解析:选A。服用完全没有药效的中性药剂,病人有时候却得到了和真药一样甚至更好的效果,体现了意识对于人体生理活动具有调节和控制作用,故选A项。B项不符合题意,C、D两项说法错误。
三、综合题
13.中央扶贫开发工作会议确立了共享发展的理念,提出到2020年要实现人民生活水平和质量普遍提高,现行标准下的农村贫困人口实现脱贫,贫困县全部摘帽,解决区域性整体贫困,坚决打赢扶贫攻坚战。为实现上述目标,中央坚持“分类施策”的原则,实施精准扶贫、精准脱贫,以提高扶贫实效。
结合材料,谈谈中央扶贫目标及措施所蕴涵的辩证唯物论道理。
解析:本题为“体现类”题目,知识限定是“唯物论”,问题指向“中央扶贫目标及措施所蕴涵的辩证唯物论道理”,解答时,应依据材料中的信息点,寻找教材的相关知识点,然后将信息点和知识点结合起来即可。
答案:(1)中央的扶贫目标是针对现行标准下的贫困人口现状提出的,符合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实际。这说明物质决定意识,做到了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
(2)中央确立共享发展理念,坚持“分类施策”的原则,坚决打赢扶贫攻坚战充分发挥了意识的能动作用。
(3)中央实施精准扶贫、精准脱贫,有利于提高扶贫实效,做到了发挥主观能动性与尊重客观规律二者的有机结合。
- 14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