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300.00 KB
- 2021-04-12 发布
专题四 地球公转运动
考纲展示 命题探究
1 公转特征
(1)方向:自西向东。从北极上空俯视为逆时针,从南极上空俯视为顺时针。
(2)轨道:近似正圆的椭圆。近日点1月初,远日点7月初。
(3)周期:一个恒星年,365天6时9分10秒。
(4)速度:近日点最快,远日点最慢。
2 黄赤交角及其影响
(1)黄赤交角
(2)影响:引起太阳直射点在南北回归线之间往返运动。
3 四季更替和五带
(1)形成原因:正午太阳高度和昼夜长短的季节变化,导致太阳辐射随季节有规律地变化。
(3)五带的界限及范围
注意点
1.地球公转至远日点的时间不是夏至日
地球公转到远日点的时间是每年的7月初,已经过了6月22日(前后)夏至日这一天。
2.太阳直射点的回归周期并不是地球公转的真正周期
太阳直射点的回归周期是指回归年,时间是365日5时48分46秒;而地球公转的真正周期是指恒星年,时间是365日6时9分10秒。
1.由于月球的黄赤交角只有1°32′,远小于地球的23°26′,所以月球表面环境( )
A.昼夜温差小 B.不会产生极昼、极夜现象
C.季节变化小 D.没有太阳直射现象
答案 C
解析 黄赤交角的度数决定了太阳直射点的移动范围,月球的黄赤交角只有1°32′,则太阳直射点移动范围很小,各地基本都没有季节变化;昼夜温差大小与大气层厚度和自转周期有关,与黄赤交角无关。
读“地球公转示意图”,回答2~4题。
2.地球公转由D向A运动的过程中,我国出现的文化现象是( )
A.吃月饼,共庆团圆 B.荡秋千,踏青插柳
C.放鞭炮,守岁迎春 D.望双星,鹊桥相会
答案 B
解析 图中A为北半球夏至日,B为北半球秋分日,C为北半球冬至日,D为北半球春分日。地球公转由D向A运动的过程中,太阳开始直射北半球,且向北移动,正是春季阳气回升时候,有利于户外活动。“吃月饼,共庆团圆”指中秋节,“放鞭炮,守岁迎春”指春节,“望双星,鹊桥相会”指农历七月初七。
3.地球公转由B向C运动的过程中( )
A.北半球白昼变长,但短于夜
B.南半球白昼变长,并长于夜
C.北半球黑夜变长,但短于昼
D.南半球黑夜变长,并长于昼
答案 B
解析 地球公转由B向C运动的过程中,太阳直射南半球且向南移动,南半球昼长夜短且昼逐渐变长,北半球相反。
4.地球在由C公转到D期间,地球公转的速度变化情况是( )
A.由快变慢 B.由慢变快
C.先变快后变慢 D.先变慢后变快
答案 C
解析
由C公转到D,即由冬至日到春分日,期间1月初时地球公转速度最快,所以公转速度先变快后变慢。
相关文档
- 辽宁省本溪满族自治县高级中学20182021-02-26 21:39:312页
- 辽宁省本溪满族自治县高级中学20182021-02-26 20:59:342页
- 2020届一轮复习通用版专题7-1人口2021-02-26 20:24:1812页
- 《新坐标》2019届高三地理一轮复习2021-02-26 19:29:0512页
- 高考中国地理一轮复习学案 中国的2021-02-26 19:25:547页
- 辽宁省本溪满族自治县高级中学20182021-02-26 19:04:282页
- 高考地理一轮复习学案营造地表形态2021-02-26 18:08:0820页
- 广东省开平市忠源纪念中学2018届高2021-02-26 17:55:345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