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4.02 MB
- 2021-04-12 发布
第二章 地球上的大气
考纲解析
确目标
·
明考向
考纲展示
真题回放
考情分析
1.
大气受热过程
2015·
广东卷
,2
2015·
四川卷
,4
主要以选择题形式考查大气受热过程及热力环流等内容
,
多以现实的气候资料为载体命题
,
考查频度较高。
2.
全球气压带、风带的分布、移动规律及其对气候的
影响
2016·
天津卷
,13(2)
2014·
全国
Ⅱ
卷
,10
多以综合题形式考查气候的影响因素
,
特别是大气环流因素对气候的影响
,
常以典型地区的气候资料为载体命题
,
考查频度高。
3.
锋面、低压、高压等天气系统的
特点
2016·
北京卷
,3
2015·
全国
Ⅱ
卷
,4
~
5
多以选择题形式考查常见的天气系统的特点及影响
,
命题载体多为等压线图、天气系统图
,
考查频
率高。
4.
全球气候变化对人类活动的影响
2016·
上海卷
,25
~
26
2016·
浙江卷
,1
多以选择题形式考查全球气候变化的影响
,
以气候变化的热点材料为载体
,
考查频度中等。
第
1
课时 冷热不均引起大气运动
主干梳理
考点突破
图表判读
主干梳理
梳图文
·
理脉络
一、大气的受热过程
1.
两个来源
(1)
根本来源
:
是地球大气最重要的能量来源。
(2)
直接来源
:
是近地面大气主要、直接的热源。
2.
两大过程
(1)
地面吸收
(A)→
地面升温→地面辐射。
(2)
大气吸收
(B)→
大气升温。
太阳辐射能
地面
太阳辐射
地面辐射
3.
两大作用
(1)
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
:
通过吸收、反射、散射
,
削弱到达地面的太阳辐射。
(2)
大气对地面的保温作用
:
通过
(C),
减少了地面热量的损失。
4.
影响
大气的受热过程影响着大气的热状况、温度分布和变化
,
制约着大气的运动状态。
【
易错提醒
】
大气逆辐射并非只有晚上存在
,
而是始终存在的
,
近地面大气的热量主要来源于地面辐射而非太阳辐射。
二、热力环流
1.
大气运动的根本原因
:
太阳辐射能的
分布不均。
2.
热力环流的形成
大气逆辐射
纬度
3.
常见热力环流形式
:
风、山谷风、城市风。
三、大气的水平运动
1.
形成风的直接原因
:
。
【
术语提示
】
水平气压梯度力决定风速大小
;
等压线的疏密程度体现水平气压梯度力的大小
,
是判断风力大小的重要依据。
2.
风的受力状况与风向
(1)
高空中的风
:
高空大气受气压梯度力和地转偏向力共同作用
,
风向与等压线
。
(2)
近地面的风
:
受气压梯度力、地转偏向力和摩擦力共同作用
,
风向与等压线之间成一
。
海陆
水平气压梯度力
平行
夹角
考点突破
破疑难
·
提素养
高考怎么考
(2015
·
四川卷
,4)
雾是悬浮在近地面空气中的大量微小水滴或冰晶。下图为
“
中国年平均雾日空间分布图
”
。
据材料回答下题
:
与四川盆地内秋、冬季节多雾直接相关的是
(
)
A.
秦岭阻挡冷空气南下
B.
气流受地形阻挡抬升
C.
受暖湿的东南季风影响显著
D.
晴朗的夜间地面辐射冷却强
真题答案
:
D
解题思路
:
雾的形成条件主要有降温、增湿和凝结核。四川盆地内由于秋、冬季节阴雨天少
,
晴天多
,
晴朗无云的夜间地面辐射冷却快
,
使近地面大气降温快
,
水汽易冷却凝结形成雾。
【
命题素材拓展
】
烧不死的司马懿
三国演义中
,
上方谷一战
,
诸葛亮诱敌深入
,
火烧司马懿
,
结果天降暴雨
,
司马懿侥幸逃脱。
试用所学知识解释
,
为什么会突降暴雨
?
答案
:
上方谷谷底柴草燃烧
,
形成上升气流
,
高处遇冷凝结成云
,
柴草燃烧形成的烟尘为水汽凝结提供了凝结核
;
山顶气流下沉
,
加剧了气流上升。最终导致大雨倾盆
,
浇灭了大火。
我们怎么学
考点
1
大气的受热过程
◇
要点导学◇
一、大气的受热过程
1.
图解大气的受热过程
2.
大气受热过程原理应用
(1)
分析全球变暖
(2)
在农业中的应用
①采用塑料大棚发展农业、玻璃温室育苗等。塑料薄膜、玻璃能让太阳短波辐射透射进入
,
而地面长波辐射却难以穿透塑料薄膜或玻璃
,
同时减少热量交换
,
从而将热量保留在塑料大棚或玻璃温室里。
②秋冬季节
,
北方农民常用人造烟幕来增强大气逆辐射
,
使地里的农作物免遭冻害。
③果园中铺沙或鹅卵石不但能防止土壤水分蒸发
,
还能增加昼夜温差
,
有利于水果的糖分积累等。
(3)
利用大气的削弱作用原理分析某一地区太阳能的多少。
如
:
①
高海拔地区
:
②
内陆地区
:
③
四川盆地
:
二、逆温现象
1.
辐射逆温的发展过程
辐射逆温经常发生在晴朗无云的夜间或黎明
,
由于大气逆辐射较弱
,
地面辐射散失热量多
,
近地面气温迅速下降
,
而高处大气层降温较慢
,
从而出现上暖下冷的逆温现象。这种逆温现象黎明前最强
,
日出后逆温层自下而上消失。
2.
逆温的影响
影响
内容
出现多雾天气
早晨多雾的天气大多与逆温有密切的关系
,
它使能见度降低
,
给人们的出行带来不便
,
甚至出现交通事故
加剧大气污染
由于逆温现象的存在
,
空气垂直对流受阻
,
会造成近地面污染物不能及时扩散
,
从而危害人体健康
对航空造成影响
“
逆温”多出现在低空
,
多雾天气给飞机起降带来不便。如果出现在高空
,
对飞机飞行极为有利
,
因为大气以平流运动为主
,
飞行中不会有较大的颠簸
解析
: D
本题考查火山灰对太阳辐射的影响。火山爆发后
,
会有大量的火山灰物质进入大气层
,
这些物质能反射太阳短波辐射
,
使到达地面的太阳辐射减弱
,
从而使地表温度下降。
◇
题组例练◇
1.(
2015
·
广东卷
,2
)
大规模的火山爆发可能造成地表温度下降。其合理的解释是火山爆发导致
(
)
A.
大气二氧化碳浓度增加
B.
高纬度地区极光现象减少
C.
地球表面长波辐射增强
D.
到达地面的短波辐射减弱
2
.(2015
·
浙江卷
,9
~
10)
逆温是在一定条件下出现的气温随高度上升而升高的现象。某校气象兴趣小组在
10
月下旬晴朗的夜晚对我国南方山区谷地进行逆温测定。下图为该小组多次观测所得的逆温时空变化平均结果。
据此回答
(1)
~
(2)
题
:
(1)
下列关于该地逆温特征的描述
,
正确的是
(
)
A.
逆温强度近地面较大
,
向上减小
B.
逆温强度午夜达到最大
,
后减弱
C.
逆温现象日落前出现
,
日出前消失
D.
强逆温前半夜增速慢
,
后半夜降速快
(2)
造成逆温层上界峰值在时间上滞后于强逆温层上界峰值的主要原因是
(
)
A.
大气吸收地面辐射存在昼夜差异
B.
大气散射反射在高度上存在差异
C.
空气上下热量传递存在时间差异
D.
下垫面反射率在时间上存在差异
解析
: (1)A
(2)C
第
(1)
题
,
本题考查大气受热过程。根据图示
,
强逆温层上界海拔低
,
说明逆温强度近地面较大
,
向上减小
;
逆温强度在
4
时左右达到最大
,
而不是午夜
;
逆温现象
15
时左右出现
,10
时左右消失
;
强逆温前半夜曲线陡、增速快
,
后半夜曲线缓
,
降速慢。第
(2)
题
,
本题考查大气受热过程。逆温层上界峰值滞后于强逆温层上界峰值
,
是因为夜晚山风将冷空气带到谷底
,
且冷空气向上运动需要一个过程
,
空气热量上下传递存在时间差异。大气吸收地面辐射、散射、反射与大气成分相关
,
与昼夜无关
,
与高度无关。下垫面反射率与地面性质相关。
◇
要点导学◇
一、热力环流形成原理
考点
2
热力环流
二、常见的热力环流形式及其影响
海
陆
风
图示
影响
使滨海地区气温日较差减小
,
降水增多
山
谷
风
图示
影响
在山谷和盆地常因夜间的山风吹向谷底
,
较冷空气在谷底和盆地内集聚
,
原有暖空气上升易形成逆温层
,
阻碍了空气的垂直运动
,
易加剧大气污染
城市热岛环流
图示
影响
一般将绿化带布置于气流下沉处及下沉距离以内
,
将卫星城或污染较重的工厂布局于下沉距离之外
【
迁移应用
】
近几年常考的湖陆风
(
湖泊与陆地
)
、绿洲与沙漠之间的风
,
形成原理皆类似于海陆风
,
是热力环流的变式应用。
◇
题组例练◇
(2016
·
山西太原一模
)
湖陆风包括湖风
(
出湖风
)
和陆风
(
进湖风
),
是较大湖泊与陆地之间形成的以
24
小时为周期的地方性风。下图示意位于洞庭湖东北部的岳阳市某日
6
~
14
时的气温与湿度变化。
读图
,
回答
(1)
~
(3)
题
:
(1)
该日
,
湖陆风的转变及对应的时刻是
(
)
A.
陆风转湖风
8:30
~
9:30
B.
陆风转湖风
10:00
~
11:00
C.
湖风转陆风
12:00
~
13:00
D.
湖风转陆风
13:00
~
14:00
(2)
湖陆风转变的根本原因是
(
)
A.
湖陆的热力差异
B.
湖陆的湿度差异
C.
湖陆的海拔差异
D.
湖陆的面积差异
解析
: (1)B
(2)A
第
(1)
题
,
可以借助海陆风知识分析
,
若陆地气温高、湖泊气温低
,
则陆地为低压区、湖泊为高压区
,
风由湖泊吹向陆地
,
即湖风
,
此时湖泊上空湿润水汽吹向陆地
,
则岳阳市空气湿度变大
;
相反则为陆风
,
岳阳市空气湿度逐渐减小。图中
10
~
11
时是湿度明显变化的时间段
,
依上述分析可判断答案。第
(2)
题
,
热力差异导致气压差异
,
从而形成风向的转变
,
即根本原因是湖陆的热力差异。
解析
: (3)C
第
(3)
题
,
陆地气温低于湖泊时吹陆风
,
湖泊气温低于陆地时吹湖风
;
湖风转陆风时刻应该在湖泊气温逐渐升高、陆地气温逐渐降低
,
且陆地气温低于湖泊时
;
由于洞庭湖冬季水域面积小、夏季面积大
,
所以洞庭湖冬季白天升温快于夏季白天
,
则湖风转陆风会有所提前。
(3)
与夏季相比
,
冬季
(
)
A.
陆风转湖风提前
B.
湖陆风转变均提前
C.
湖风转陆风提前
D.
湖陆风转变均推迟
考点
3
大气的水平运动
◇
要点导学◇
一、大气的水平运动
(
风的形成
)
受
力
分
析
水平气
压梯度力
垂直于等压线
,
由高压指向低压
地转偏
向力
与风向垂直
,
北半球向右偏
,
南半球向左偏
;
只改变风向
,
不改变风速
摩擦力
方向与风向相反
运
动
规
律
高空
在高空
,
摩擦力可以忽略不计
,
受水平气压梯度力和地
转偏向力的影响
;
二力平衡时
,
风向稳定
,
最终与等压线平行
近地面
受水平气压梯度力和地转偏向力、摩擦力的共同作用
;
三力平衡时
,
风向稳定
,
最终斜穿等压线
,
指向低气压
图
示
二、风向、风力的判读
1.
风向的判定方法
(1)
定
“
水平气压梯度力
”
:
由高压指向低压
,
但并非一定指向低压中心
(
画出过该点的切线并作垂直于切线的虚线箭头
)
。
(2)
定
“
地转偏向力
”
:
北半球向右偏转
,
南半球向左偏转。
(3)
定
“
偏转角度
”
:
高空风向与等压线平行
,
近地面风向与等压线成一夹角。
(
实线箭头画出
)
。
(4)
定
“
风向
”
:
即风来的方向
,
如上图
D
点风向为东南方向。
2.
风力的判读
(1)
同一等压线图上
,
等压线密集
,
风力大
;
等压线稀疏
,
风力小
,
如上图
,
风力
:A>B>C>D
。
(2)
不同图中
,
相同比例尺
,
相邻两条等压线数值差
(
等压距
)
越大
,
风力越大
,
如下图中
B
处风力大于
A
处。
(3)
不同图中
,
相同等压距
,
比例尺越大
,
风力越大
,
如下图中
C
处风力大于
D
处。
【
拓展延伸
】
狭管效应原理
当气流由开阔地带流入地形构成的峡谷时
,
由于空气不能大量堆积
,
于
是加速流过峡谷
,
风速增大
,
这种地形峡谷对气流的影响称为
“
狭管
效应
”
。
◇
题组例练◇
1.(
2014
·
天津卷
,3
)
读图
,
回答下题
:
在如图所示的时段内
,
风向由东南变为东北的城市是
(
)
A.
台北
B.
上海
C.
首尔
D.
北京
解析
: D
解答本题
,
需要在两幅等压线图中分别作出各城市的风向
(
首先作出气压梯度力的方向
,
即由高压指向低压
,
垂直于等压线
,
然后在地转偏向力的影响下
,
北半球向右偏
,
即可获得风向
);
由图可知
,
北京的风向由东南变为东北
;
上海的风向
(
东南风
)
基本不变
;
台北的风向
(
东北风
)
基本不变
;
首尔由西南风转为东南风。
2.(
2016
·
湖南衡阳联考
)
下图为热力环流中某区域高空气压中心及风向变化示意图
,
图中
X
、
Y
、
Z
为气压值。 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
A.
该区域位于南半球
,
高空气压中心气压值低
B.
该区域位于北半球
,
高空气压中心气压值高
C.
该区域近地面天气状况可能是气压高、晴朗
D.
该区域近地面天气状况可能是气压低、阴雨
解析
: C
根据风向和地转偏向力可以判断
,
图示天气系统为北半球高空低压
,
近地面为高压
,
说明垂直方向上气流下沉
,
因此该区域近地面天气状况可能是气压高、晴朗。
图表判读
析图表
·
强应用
等压面图的判读与应用
【
判读方法
】
判读步骤
判断方法
结论
依据
方法
(1)
判读等压面数值的高低
↓
(2)
判断同一高度不同地点气压高低
↓
(3)
判断近地面温度
↓
(4)
判断气流运动方向
,
完成热力环流图
气压随高度的变化
随高度增加
,
气压降低
数值
:aP
D
;P
B
>P
A
气压高低
状况
近地面温度高
,
气压低
;
温度低
,
气压高
温度
:T
A
>T
B
气压和温度分布状况
近地面温度高处
,
气流上升
;
近地面温度低处
,
气流下沉。同一水平面气流由高气压区流向低气压区
气流运动
:
A→C→D→B→A
【
迁移应用
】
根据等压面图可以判断下垫面性质、近地面天气状况和气温日较差。
相关文档
- 高考地理一轮复习地理环境与区域发2021-02-27 08:56:453页
- 高考地理一轮复习地理环境整体性与2021-02-26 21:37:414页
- 2020届一轮复习地理人教版课时跟踪2021-02-26 21:31:103页
- 【人教版】2019届一轮复习地理课件2021-02-26 21:30:5036页
- 2020版高考新创新一轮复习地理:课时2021-02-26 21:28:504页
- 2019届高中新创新一轮复习地理:第52021-02-26 21:17:5410页
- 【人教版】2019届一轮复习地理课件2021-02-26 21:15:5241页
- 2019届高中新创新一轮复习地理:第42021-02-26 20:31:1127页
- 【鲁教版】2019届高考一轮复习地理2021-02-26 20:19:2517页
- 2020届鲁教版一轮复习地理新优选大2021-02-26 20:17:466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