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72.50 KB
- 2021-04-12 发布
历史试题
【本试卷分第Ⅰ卷(选择题)和第Ⅱ卷(非选择题)两部分,共100分,考试时间90分钟】
第Ⅰ卷 (共60分)
一、单选题(本题共有30小题,每小题2分,共60分)
1.《尚书·酒诰》云:“人无于水监(照镜子),当于民监。”这句话体现的思想是
A.兼爱尚贤 B.以民为本 C.道法自然 D.主权在民
2.董仲舒新儒学的基础是“天人感应”,认为“道之大原出于天”,主张“屈民而伸君,屈君而伸天”。以下对董仲舒新儒学的最佳理解是
A.反映天命的政治秩序与政治思想应该是统一的
B.强化君权神授的同时也主张限制君权过度膨胀
C.新儒学融合阴阳五行思想和法家思想
D.新儒学融合阴阳五行思想和“德治”思想
3.理学家朱熹撰修《家礼》,编辑《增损吕氏乡约》,制定了一整套宗法伦理的繁文缛节,涉及到祠堂族田、祭祀家法家礼等民间家族制度的主要内容。朱熹的这一做法
A.实现了乡村基层自主管理 B.标志理学成为官方哲学
C.扼杀人的自然欲求 D.促进儒学的世俗化
4.王阳明认为:“良知致人于平等,亦即使之得自由。盖人求得心,则一切外在之标准悉丧失其威权,而言语行为皆纯由个人自决”。材料表明
A.将权威作为判断是非的标准 B.继承了程朱理学的纲常礼教
C.追求自由平等反对君主专制 D.为进步思潮产生奠定了基础
5.乾嘉学派是清代学术全盛时期的代表,其在治学的过程中形成了“求是”的学术风格,具体表现为追寻圣贤原意的“实事求是”精神。据此可知,乾嘉学派
A.反对空谈义理之风 B.具有早期人文精神
C.符合市民文化追求 D.推动近代学术转型
6.依据沈括的《梦溪笔谈》,人们认为指南针技术上突破与磁偏角的出现是在宋代。但根据唐代风水秘本《雪心赋正解》却发现早在唐代,风水先生就已掌握了指南针和磁偏角的知识。据此可以推知
A.唐宋时期科技知识发展较快 B.指南针技术在唐朝已经突破
C.唐宋社会对指南针已有所关注 D.正史对指南针的解读较科学
7.苏轼有诗云:“论画以形似,见与儿童邻。赋诗必此诗,定非知诗人。诗画本一律,天公与清新。”体现此思想的中国古代文学艺术作品应是
A.诗经 B.宋词 C.山水画 D.文人画
8.关汉卿在《关大王独赴单刀会》,描绘关羽面对大江的滚滚波涛,杖刀临流。曲中唱到,“大江东去浪千叠……驾着这小舟一叶……可正是千丈虎狼穴……我觊这单刀会似赛村社”。对该作品理解有误的是
A.显露关羽壮怀激烈的个性 B.借历史典故吊古抚今
C.兼采宋词的豪放风格 D.严厉斥问颠倒黑白的世界
9.公元97年,东汉的班超曾派人出使欧洲强国“大秦”。东汉和“大秦”都创造了辉煌的文化。分别属于它们的文化成就的是
A.活字印刷术、万有引力定律 B.蔡伦改进的造纸术、日心说
C.《九章算术》、罗马法 D.《春秋繁露》、《理想国》
10.“对雅典城邦传统诸神的信仰,此时正逐渐受到损害,而一种更具批判性的、更为世俗的精神正在强有力地上升……这一演变于公元前5世纪后半叶达到最为深刻的阶段”。下列对这一演变时期产生的思想理解正确的是
A.宣扬相对主义和怀疑论 B.主张提倡要有勇气运用你自己的理智
C.反对雅典的民主政治 D.肯定人的价值,反对教会神学的束缚
11.13—15世纪,读书写字在意大利开始成为时尚,随着学者、工匠对光学原理和玻璃生产技术的研究,老花眼镜和近视眼镜逐渐被发明和使用,使人类对自然和世界的认识不再受到自身缺陷的局限。这表明这一时期
A.知识精英引领社会风潮 B.专利制度推动科学研究
C.理性主义加速文明发展 D.技术进步体现人文关怀
12.马克斯·韦伯在《新教伦理与资本主义精神》中写道:“财富从一件教徒可以随时抛弃的斗篷变成了一个不可撼动的铁笼。”这一观点
A.是工业革命的产物 B.有利于资本主义发展
C.揭露了社会上崇富思想的弥漫 D.使人们摆脱宗教束缚
13.卢梭说:“国家最高权力属于全体人民,人民是国家主权的主体拥有者和行使者,主权是完全绝对的、神圣的,完全不可侵犯的。主权永远不可转让,并且主权者只是一个集体的生命,所以只能由他自己来代表本人。”“正如主权是不能转让的一样,主权也是不能代表的。”材料反映了卢梭
A.天赋人权的思想 B.直接民主的思想
C.代议制民主思想 D.社会契约的思想
14.17、18世纪,欧洲掀起了百科全书编写的热潮,开端是培尔编写的《历史与批评辞典》,其后半个世纪就有英文、德文、意大利文、波兰文等多种百科全书相继问世。其中英国学者钱伯斯的《百科全书》和狄德罗的《百科全书》最为著名。百科全书的编写
A.促进了民主政治在欧洲的普遍实现 B.实现了大众民主科学观念的普及
C.有利于民主科学社会影响力的扩大 D.矛头直指欧洲的封建神学世界观
15.对下列四个事件之间的关系表述最准确、最全面的一项是
①资本主义萌芽 ②文艺复兴运动 ③新航路的开辟 ④宗教改革运动
16.有学者认为哥白尼的革命意味着把人从宇宙的中心和特权地位上撤换下来,而康德在一定意义上是把人当作图像崇拜的。两者
A.从不同角度体现了对人的地位的关注 B.对人的地位的认识是对立的
C.都直接冲击了封建专制思想 D.都动摇了中世纪神学的统治
17.下列为中国近代不同时期的考题,其中19世纪70年代初洋务学堂使用的考题应是
A.“论吾国银行失信用之可惧。”
B.“蒸汽有力可用,由何而生?”
C.“试比较英、美、法、瑞士、中国行政机关元首之产生方法。”
D.“法国大革命对于欧洲民族主义之发展,有何影响?试举例明之。”
18.梁启超在1896年给严复的信中自述:“实则启超生平最恶人引中国古事以证西政,谓彼之所长,皆我所有。此实吾国虚骄之结习,初不欲蹈之,然在报中为中等人说法,又往往自不免。”梁启超这一自述旨在
A.批判了严复“中体西用”观点 B.证明中国传统文化是西学源头
C.深刻认识到西方政治的片面性 D.说明宣传维新思想采取的策略
19.1900—1901年间,上海地区“言爱国者”,多积极讨论光绪皇帝之存废问题,“尚不知革命为何物”。这一现象反映当时
A.革命派尚未开展救亡活动 B.上海的社会风气相对保守
C.改良仍然是社会主流思潮 D.废除帝制成为社会的共识
20.
“劳工神圣”是一战后出现于中国社会响亮的口号。据统计,从五四运动到中国共产党成立前夕,《新青年》刊登的有关马克思主义、十月革命和中国工人运动的文章达130余篇。这反映
A.第一次世界大战促进了中国劳工的觉醒
B.十月革命改变中国劳工阶层的社会地位
C.民主和科学是新文化运动的旗帜与方向
D.知识分子关注革命思想和工人运动结合
21.“中国的教科书获得了一个契机,列宁的新经济政策开始被表述为‘政府+’,认为这是它‘找到了一条向社会主义过渡的正确途径’”。这一“契机”在
A.中共二大 B.中共八大 C.中共十四大 D. 中共十五大
22.对于中国近代的“租界”不同史观有不同的评价,革命史观以为“租界”是“国中之国”,是列强侵略中国的据点;现代化史观认为,租界是传播和展示西方工业文明的窗口,有利于中国的现代化;文明史观认为,租界是东西方文明的碰撞、交流、融合之地,有利于东西方文明的发展进步;全球史观认为租界是中国联系世界的桥梁和纽带,有利于中国走向世界。造成这种不同评价的根源是
A.不同史观的评价立场不同 B.不同史观的评价角度和标准不同
C.新史观不了解租界的真实情况 D.西方学者在评价中国历史问题时采用双重标准
23.“中国历史与西方历史的会合结束了中国的闭关自守,使它越来越多地介入世界事务,乃至于到今天,在中国或西方发生的事情都会即时产生相互的影响。”这强调的是
A.中国近代历史发展中西方的主导性 B.中国近代史是西学东渐的过程
C.中国按照西方模式向近代社会演变 D.近代中国和世界的碰撞与融合
24.浪漫主义文学在19世纪初主要宣扬脱离社会、逃避现实的颓废思想和复辟倒退的反动主张。到30年代前后,浪漫主义文学则注重宣扬个性解放,歌颂民主,对未来充满信心和希望。材料表明该文学流派
A.逐渐以想象为其特征 B.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
C.在发展中呈现融合性 D.其优秀元素逐渐丧失
25.易卜生的戏剧中加入了大量讨论,就是针对某些问题进行现场争论,这就使得其戏剧与传统戏剧不同,因为易卜生的讨论内容是大家都关心的社会焦点问题,而且讨论双方是平等的,讨论的内容是公开的。由此可见,他的作品属于
A.古典主义文学 B.浪漫主义文学 C.现实主义文学 D.现代主义文学
26.下列艺术家、流派、代表作搭配不正确的是
A.贝多芬—开创了古典音乐的先河—《田园交响曲》
B.莫奈—印象派—《日出印象》
C.德彪西—印象派音乐—《牧神午后·前奏曲》
D.毕加索—现代派—《坐在椅子上的女人》
27.“假如两个质量很大的钢球相互接近,其原因是:两个钢球没有时,周围的时空犹如一张拉平的网,两个钢球出现后把这张时空网压弯了,于是两个钢球就沿着弯曲的网滚到一起来了。”这一解释的科学理论依据是
A.伽利略自由落体定律 B.牛顿经典力学体系
C.普朗克量子论 D.爱因斯坦相对论
28.1912年4月,“泰坦尼克”号客轮在从英国到美国的首航中不幸沉没。某历史兴趣小组搜集了该客轮的背景材料,其中符合史实的是
①使用电灯照明 ②豪华客舱配备电视
③航线经过地中海 ④用无线电报与外界联络
A.①② B.②③ C.①④ D.③④
29.下面所示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期向苏联派遣留学生的情况表
阶段
时间
人数
第一阶段
1950—1953年
1708名
第二阶段
1954—1956
5853名
第三阶段
1957—1958
1654名
第四阶段
1959—1965
很少
上表反映了
A.文化交流受国家关系影响 B.教育受制于两极格局
C.苏联支持新中国经济建设 D.中国实行“一边倒”政策
30.根据下表提供的有关数据,下列说法中最准确的应该是
平均时间
1885-1919
1920-1944
1945-1964
从科技发明到生产技术成熟
30年
16年
9年
从生产技术成熟到产品投入市场
7年
8年
5年
A.科学技术与生产、销售的结合程度越来越紧密
B.财富的追求驱使着人类不断在科技上创新发展
C.第一次工业革命的发明创造没有科技含量
D.第三次科技革命是市场经济发展的必然结果
第Ⅱ卷(共40分)
二、非选择题(31题16分,32题16分,33题8分)
31.(16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在历史发展中,个人际遇与国家命运息息相关。严复(1854—1921)一生的经历和思想带有鲜明的时代印记。
严复早期经历简表
时间
主要活动
1867年
入福州船政学堂学习驾驶
1871年
在“建威”“扬武”舰实习
1877年
被选派前往英国学习轮船驾驶
1879年
任福州船政学堂教习
1880年
任北洋水师学堂教习
1890年
任北洋水师学堂总办
材料二
第由是而观之,则及今而图自强,非标本并治焉,固不可也。不为其标,则无以救目前之溃败;不为其本,则虽治其标,而不久亦将自废。标者何?收大权、练军实……至于其本,则亦于民智、民力、民德三者加之意而已。果使民智日开、民力日奋、民德日和,则上虽不治其标,而标将自立。
——严复《原强》(1895年)
(1)依据材料一,说明严复早期经历的时代背景。(6分)
(2)依据材料二,指出在对“自强”问题的认识上,严复与洋务派相比有何进步之处。(6分)
(3)分析严复的“自强”主张在当时没有实现的客观原因。(4分)
32.(16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随着罗马帝国的逐步解体及基督教的胜利,到公元500年,古希腊时期的科学知识在西欧变得极为稀少。11世纪后,基督徒的东征使阿拉伯文献随手可得。1125-1200年,西欧形成翻译的浪潮。意大利的热拉尔先后译出《天文学大成》及70部其它文献,特别是译出亚里士多德讨论科学方法的重要文献《分析后篇》。13世纪,与拜占庭关系密切的西西里成为希腊语译成拉丁语的中心,其中莫比克完成了亚里士多德及阿基米德几乎全部希腊文原稿的拉丁译本。可以说,如果没有这些翻译家的辛勤劳动,没有亚里士多德包含关于整个宇宙详尽完备科学观点的物理、哲学著作,17世纪的科学革命就几乎不可能发生。
——摘编自【美】爱德华·格兰特《中世纪的物理科学思想》
材料二
明朝以八股取士,一般士子,除了永乐皇帝钦定的《性理大全》外,几乎一书不读。明末,罗马传教士利玛窦、汤若望等人先后来华,与中国学者如徐光启、李之藻相往来,研究各种学问。先是明代循元“授时历”,错谬渐多。中外学者合译西方历书一百三十七卷,完成历法改革之业。这个时期的各类译书不下百数十种,如《几何原本》、《坤舆万国全图》、《天主实义》等,为欧籍入华之始。要而言之,中、外智识线相接触,晋、唐间的佛学为第一次,明末的历算学便是第二次。在这种新环境下,学界空气亦有变换,时人评之:“如历法、算法、火攻、水法之类,皆探两仪之奥,资兵农之用,为世永利。”
——据梁启超《中国近三百年学术史》等
(1)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别指出西欧与中国翻译运动的特点。(8分)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别说明西欧与中国翻译运动的历史作用。(8分)
33.(8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启蒙运动总体上让迟至18世纪却仍然面临着普遍愚昧的欧洲,开始大幅度地跨入理性、自由、宽容和民主的思潮。
但启蒙运动也蒙受着持续的争议和批评。一种代表性的意见即是,这一运动让人们丢弃了信仰,造就了一种呆板化的、单一化的科学崇拜、理性崇拜,让掌握科学工具的近代人变得更加偏狭。启蒙运动带来的乐观主义,导致人们对于人性中的黑暗元素审查不足,比如法国大革命期间出现的接近于屠杀时的多轮报复处决,又如克里米亚战争和第一次世界大战凸显的战争狂热,甚至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纳粹德国和法西斯日本所实施的惨无人道的大屠杀,证明科学崇拜和理性崇拜都是靠不住的。
——摘自《读懂争议才能读懂启蒙运动》
结合上述材料及所学知识,提取一个主题,进行论述。(要求:观点明确,史论结合,逻辑严密)
历史答案
一、选择题
1--5 BBDDA 6--10 CDDCA 11--15 DBBCD
16--20 ABDCD 21--25 CBDBC 26--30 ADCAA
二、非选择题
31.(1)鸦片战争后,民族危机严重;西学东渐,有识之士开始向西方学习;洋务运动兴起,创建海军、兴办新式教育。(6分)
(2) 洋务派主要强调学习西方的先进技术;严复认为学习西方的先进技术只是治标,提高国民素质才是治本;与洋务派相比,严复的进步之处在于主张标本兼治,重在治本。(6分)
(3) 西方列强侵略,民族危机空前严重;清朝政府的腐朽统治;民族资本主义经济薄弱;保守势力强大,封建思想根深蒂固。(4分)
32. (1)特点:
西欧:历经时间长;以天文数学等科技著作为主(重科学理论);以个人为主(民间为主);以古希腊经典文献为主。(任意两点即得4分)
中国:起步较晚;以实用性著作为主(包含科技类、宗教类、地理类等);中外学者合译;以西方著作为主。(任意两点即得4分)
(2) 历史作用:
西欧:有效地保留了古希腊的文化传统;有利于科技的发展;有利于文艺复兴的兴起;对西欧影响巨大。(任意两点即得4分)
中国:开启了明末清初西学东渐的先河(促进了文化交流与发展);一定程度上促进了学术风气的转变;有利于农耕经济和军事的进步;对中国影响有限。(任意两点即得4分)
33.(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