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875.00 KB
- 2021-04-12 发布
2019秋福建省武平县第二中学高三(上)10月月考物理试卷
一、单选题(本大题共7小题,共21.0分)
1.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
A. 通常说的“地球绕着太阳转”,是以地球为参考系的
B. 很小的物体,就一定能把它看成质点
C. 研究一个物体的运动必须选取一个参考系,通常情况下的运动没有指明参考系是以地面为参考系的
D. 速度是一个矢量,位移是一个标量
【答案】C
【解析】
【详解】A.通常说的“地球绕着太阳转”,是以太阳为参考系的,故A错误.
B.体积很小的物体不一定能看做质点,比如原子体积很小,在研究原子内部结构的时候是不能看成质点的,故B错误.
C.运动是相对的,要描述一个物体的运动必须选取一个参考系,通常情况下的运动没有指明参考系是以地面为参考系的,故C正确.
D.速度和位移都是矢量故D错误.
2.几个做匀变速直线运动的物体,在t秒内位移最大的是( )
A. 加速度最大的物体
B. 初速度最大的物体
C. 平均速度最大的物体
D. 末速度最大的物体
【答案】C
【解析】
【详解】由匀变速直线运动的位移公式x=v0t+at2,可见,加速度大位移不一定大,初速度大位移不一定大,故AB错误。由匀变速直线运动的位移公式x=t,可见末速度大位移不一定大,故D错误。由匀变速直线运动的位移公式x=
t,可见,平均速度大位移一定大,故C正确。故选C。
3.甲、乙两物体,已知m甲=10m乙 ,它们在同一高处同时自由下落,则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 甲比乙先着地
B. 甲的着地的速度比乙着地的速度大
C. 甲乙同时着地
D. 无法判断谁先着地
【答案】C
【解析】
【详解】ACD.根据,知落地时间相等,均为,故两个物体同时落地,故A错误,C正确,D错误;
B.根据,可知两个物体落地时速度相等,故B错误;
4.一物体从静止开始做匀加速直线运动,测得它在第n秒内的位移为s,则物体运动的加速度为( )
A. B. C. D.
【答案】A
【解析】
分析】
根据匀变速直线运动位移时间公式,抓住ns内和(n﹣1)s内的位移之差求出物体运动的加速度.
【详解】第ns内的位移为:,解得:a=.故A正确,BCD错误。故选A。
【点睛】本题也可以根据某段时间内的平均速度等于中间时刻的瞬时速度求出第ns中间时刻的瞬时速度,结合速度时间公式求出物体的加速度.
5.两物体沿同一方向运动,它们的图像如图所示,下列判断正确的是()
A. 在这段时间内,B物体的位移比A物体的位移大
B. 在时刻前,B物体的速度始终比A物体增加得快
C. 在时刻前,B物体始终在A物体的前面
D. 在时刻两物体不可能相遇
【答案】A
【解析】
【详解】在v-t图像中,图线与时间轴所围的面积表示物体运动的位移,则在这段时间内,B物体的位移比A物体的位移大,故A正确;在v-t图像中,斜率表示加速度,在时刻前,B物体的加速度先大于A物体的加速度,后小于A物体的加速度,则B物体的速度先比A物体速度增加得快,后比A物体速度增加得慢,故B错误;A、B出发的位置不确定,无法判断A、B的位置关系,故C错误;由于出发时的位置关系不确定,所以在时刻两物体有可能相遇,故D错误.
6. 木块A、B分别重50N和60N,它们与水平地面之间的动摩擦因数均为0.25.夹在A、B之间的轻弹簧被压缩了2cm,弹簧的劲度系数为400N/m.系统置于水平地面上静止不动.现用F=1N的水平拉力作用在木块B上,如图所示.则在力F作用后( )
A. 木块A所受摩擦力大小是12.5N
B. 木块A所受摩擦力大小是11.5N
C. 木块B所受摩擦力大小是7N
D. 木块B所受摩擦力大小是9N
【答案】D
【解析】
试题分析:用力拉F之前,以A研究对象进行受力分析有,施加水平拉力之后,假设物体B依然静止,以B为研究对象进行受力分析有,故物体B依然静止,弹簧保持原状态,即物体A所受摩擦力不变,大小依然是8N,所以只有选项D正确;
考点:共点力平衡
7.如图所示,质量为M的长木板静止于光滑的水平面上,质量为m的木块以初速度v0从左向右水平滑上长木板.已知木块与木板间的动摩擦因数为μ,则木块在长木板上滑动的过程中,长木板的加速度大小为( )
A. 0 B. μg C. D.
【答案】D
【解析】
试题分析:根据滑动摩擦力公式可求得两物体间的摩擦力;再分析木板的受力情况,根据力的合成求出合力,再根据牛顿第二定律求出木板的加速度.
解:对M进行受力分析可知,M水平方向受到m对M的滑动摩擦力,方向水平向右,摩擦力大小f=μmg;
根据牛顿第二定律得:
a==
加速度的方向水平向右
故选:D.
【点评】本题考查牛顿第二定律的应用问题,要注意正确选择研究对象,并能确定两物体之间的联系,正确受力分析,再根据牛顿第二定律求解.
二、多选题(本大题共5小题,共19.0分)
8.图示为A、B两辆轿车在同一条平直高速公路上运动的图像,A的最小速度和B的最大速度相同。已知在 时刻,A、B两车相遇,则( )
A. 时,轿车A在后、轿车B在前
B. 在时间内,轿车A的加速度先变小后变大
C. 在时间内,两轿车的位移相同
D. 在时间内,轿车B的位移为
【答案】AB
【解析】
【详解】A.时,轿车A速度大于B,已知在时刻,A、B两车相遇,图像面积代表位移,已知在时刻,A位移大于B车,故,A在后、轿车B在前,故A正确;
B.在时间内,轿车A的图像斜率先变小后变大,故加速度先变小后变大,故B正确;
C.在时间内,速度时间图像的面积表示位移,A轿车的面积大于B轿车的,故C错误;
D.在时间内,轿车B的面积小于,故B的位移小于,故D错误。
9.如图所示,质量均为mA、B两物块置于光滑水平地面上,A、B接触面光滑,倾角为θ,现分别以水平恒力F作用于A物块上,保持A、B相对静止共同运动,则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
A. 采用甲方式比采用乙方式的最大加速度大
B. 两种情况下获取的最大加速度相同
C. 两种情况下所加的最大推力相同
D. 采用乙方式可用的最大推力大于甲方式的最大推力
【答案】BC
【解析】
【详解】对于甲图:当A恰好离地时,加速度达到最大,此时地面对A的支持力为零,A的受力如图,根据牛顿第二定律得:,对整体有,解得最大加速度为,同理,对乙图研究,得到最大加速度为,则两种情况下获取的最大加速度相同。
根据牛顿第二定律得知,最大的推力,则两种情况下所加的最大推力相同。
10.在平直公路上,自行车与同方向行驶的一辆汽车在t=0时同时经过某一个路标,它们的位移x(m)随时间t(s)变化的规律为:汽车为,自行车为,则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 汽车作减速直线运动,自行车作匀速直线运动
B. 不能确定汽车和自行车各作什么运动
C. 开始经过路标后较小时间内自行车在前,汽车在后
D. 当自行车追上汽车时,它们距路标96m
【答案】AD
【解析】
【详解】根据位移时间关系汽车,可知汽车的初速度为10m/s,加速度为-0.5m/s2,自行车x=6t可知自行车速度为6m/s。
A.由题意可知汽车做初速度为10m/s,加速度为0.5m/s2匀减速直线运动,自行车做匀速直线运动.故A正确.
B.根据位移时间关系可以判断出汽车和自行车的运动状态.故B错误.
C.开始经过路标后较小时间内,自行车的速度小于汽车的速度,汽车在前自行车在后,由于汽车做匀减速运动,之后自行车会反超汽车.故C错误.
D.根据位移时间关系可得汽车的刹车时间为20s,汽车停止前自行车已经追上汽车了,根据:
解得:
t=16s x=96m
故D正确.
11.(多选)如图所示,一辆小车静止在水平地面上,车内固定着一个倾角为60°的光滑斜面OA,光滑挡板OB可绕转轴O在竖直平面内转动。现将一重力为G的圆球放在斜面与挡板之间,挡板与水平面的夹角θ=60°。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 若保持挡板不动,则球对斜面的压力大小为G
B. 若挡板从图示位置沿顺时针方向缓慢转动60°,则球对斜面的压力逐渐增大
C. 若挡板从图示位置沿顺时针方向缓慢转动60°,则球对挡板的压力逐渐减小
D. 若保持挡板不动,使小车水平向右做匀加速直线运动,则球对挡板的压力可能为零
【答案】AD
【解析】
A:保持挡板不动,车静止,对球受力分析如图:
由平衡条件可得:、
解得:,据牛顿第三定律可得:球对斜面的压力大小为G。故A项正确。
BC:挡板从图示位置沿顺时针方向缓慢转动60°,画出转动过程中的受力示意图如图:
则斜面对球的支持力减小,挡板对球的支持力先减小后增大。
据牛顿第三定律可得:球对斜面的压力逐渐没有减小,球对挡板的压力先减小后增大。故BC两项均错误。
D:挡板不动,小车水平向右做匀加速直线运动,对球受力分析如图:
设小车的加速度为,将力沿水平方向和竖直方向分解可得:、,解得:
当时,挡板对球的支持力为零;据牛顿第三定律可得此时球对挡板的压力为零。故D项正确。
综上答案为AD。
点睛:动态平衡问题一般采用图解法或解析法。
12.如图所示,质量均为m的小球A、B用劲度系数为k1的轻弹簧相连,B球用长为L的细绳悬于O点,A球固定在O点正下方,当小球B平衡时,绳子所受的拉力为T1,弹簧的弹力为F1;现把A、B间的弹簧换成原长相同但劲度系数为k2(k2>k1)的另一轻弹簧,在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仍使系统平衡,此时绳子所受的拉力为T2,弹簧的弹力为F2,则下列关于T1与T2、F1与F2大小之间的关系正确的是( )
A. T1>T2 B. T1=T2
C. F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