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987.50 KB
- 2021-02-27 发布
主题一 家
国
同构
——
古代中国政治的基本框架
-
2
-
-
3
-
家国同构是我国传统社会独特的社会结构
,
它源于
“
始于殷、成于周
”
的宗法制度。
“
家国同构
”
的本质就是家、家族、国家在结构上的同一性
,
即家族是家庭的扩大、国家则是家族的扩大和延伸。在家庭、家族内
,
父系家长地位至尊
,
权力至大
;
在国内
,
君王地位至尊
,
权力至大。简言之
,
父为家
“
君
”,
君为
“
国父
”,
君父同伦
,
家庭治理的形式扩大到国的范围。
-
4
-
一
二
三
一、以血缘关系为纽带的
“
家国同构
”
1
.
含义
:
所谓
“
家国同构
”,
是指家庭、家族和国家在组织结构方面具有共同性
,
均以血亲
——
宗法关系来统领
,
存在着严格的父权家长制。家族是家庭的扩大
,
国家则是家族的扩大和延伸。在家国同构的格局下
,
家是小国
,
国是大家。在家庭、家族内
,
父系家长地位至尊
,
权力至大
;
在国内
,
君王地位至尊
,
权力至大。父系家长因其血统上的宗主地位
,
理所当然地统率其族众家人
,
而且这一宗主地位并不因其生命的中止而停辍
,
而是通过血脉遗传
,
代代相继。同样
,
君王自命
“
天子
”,
君王驾崩
,
君统不辍
,
由其嫡长子自然承袭
,
如是者不绝。父为
“
家君
”,
君为
“
国父
”,
君父同伦
,
家国同构
,
宗法制度因而渗透于社会整体
,
甚至掩盖了阶级和等级关系。
-
5
-
一
二
三
2
.
影响
(1)
积极影响
:
①
在政治上促成了中国封建社会中央集权体制的稳定结构
,
将封建政权的
“
合法性
”
建立在情感基础上
,
历数千年而不绝。
②
在经济上将家庭利益与集权利益紧紧地结合在一起
,
家旺国兴
,
和衷共济。
③
在社会秩序建构方面
,
家庭模仿统治机关
,
一切统治机关模仿朝廷
,
形成多重合力
,
一律共振。
④
在道德建设与维护方面
,
家庭承载最重要的责任
,
家教宽严与否成为治国者考量人才善恶能庸的标准。
-
6
-
一
二
三
(2)
消极影响
:
①
造成了君主无任何约束的
“
家天下
”
。封建统治者总是把维护家庭、家族中家长、族长的绝对权威与维护国家中封建君主的专制权威合二为一。而封建帝王的绝对权威
,
不仅表现在皇帝个人拥有至高无上的权力
,
而且这种权力终身拥有
,
世代相袭
,“
家以传子
”,
封建宗法制保证拥有绝对权威的君权永远掌握在自己一家一姓之中。
②
弱化了社会力量。因为它阻碍了家庭独立观念的形成
,
家成了国的附庸
,
国对家表现出来的是控制和主宰
,
由此以家庭为基本元素的社会也必然处于软弱和分散状态。
-
7
-
一
二
三
③
“
家国同构
”
观念对中国传统政治的发展起了一定的阻碍作用。在这种观念的裹挟下
,
政治的独立发展受到影响
,
衡量人们政治行为的标准是忠孝之道
,
只有治道
,
没有政道
,
只关注权力的功能和效用
,
有丰富的治人和治于人的政治思想
,
而对权力本身的运用和分配及其矛盾如何协调的认识却很浅陋
,
极难上升为政治理论
,
缺乏对政治本质的真知灼见。
-
8
-
一
二
三
二、古代中国加强君主专制的三种模式
1
.
转移法
——
汉代的中外朝制度
(1)
含义
:
中朝即内朝
,
由皇帝左右的亲信近臣构成
;
外朝又称外廷
,
指丞相、御史大夫和九卿组成的官僚机构。
(2)
原因
:
西汉初年
,
丞相多由功臣列侯充任
,
权力极大
,
影响皇帝的集权。
(3)
过程
:
汉武帝时
,
提拔了一批中下层官员
,
作为自己的高级侍从和助手
,
替他出谋划策
,
发号施令
,
由尚书、侍中、常侍等组成。这样
,
在宫廷内逐渐形成了新的决策机构
——
中朝。以丞相为首的官僚机构则逐渐成为一般政务的执行机构
——
外朝。
(4)
作用
:
中朝预政是朝廷政治体制的重大改革
,
它加强了皇权对国家各方面的控制
,
而且大大精确了中央决策的内容
,
使工作效率得以提高。
-
9
-
一
二
三
2
.
分权法
——
唐朝的三省六部制
(1)
特点
:
-
10
-
一
二
三
(2)
评价
:
①
三省六部制是一套较为完备严密的封建官僚体系
,
有利于提高行政效率
,
减少决策失误
,
防止个人权力过分膨胀
,
加强了中央统治力量。
②
三省的分工
,
使宰相的权力一分为三
,
这就削弱了相权
,
加强了皇权。三省六部制的确立和完备
,
使封建中央集权制度更加完善
,
为此后历代王朝沿用。
③
随着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恶性发展或朝政腐败
,
权力失去制约和平衡
,
三省六部制也就失去了维护封建统治的积极作用。
-
11
-
一
二
三
3
.
非制度化
——
明朝设内阁、清朝设置军机处
(1)
明朝内阁制度的特点
:
①
体系完整
,
模式固定。内阁大臣一般从六部尚书或吏部侍郎等重要职位中选拔。阁臣不仅兼任六部尚书
,
而且兼署都察院
,
从而直接控制了部、院
,
由此形成了完整的内阁中枢体制。
②
内阁与司礼监微妙制衡。在中枢系统中
,
内阁有票拟权
,
司礼监有批朱权。二者相互制衡
,
大部分时候维持着微妙的平衡。
③
内阁斗争激烈。首辅与其他阁臣往往没有明确的权力职责划分
,
权力、地位差距非常大
,
以至于各阁臣往往为夺取、维持首辅地位而相互倾轧斗争
,
在一定程度上造成政局的不稳。
④
内阁的演变完全取决于皇帝的意志。皇帝始终牢牢把持着国家的最高权柄
,
内阁不仅要受到皇帝的亲信司礼监太监的牵制
,
更始终屈服于皇权的重压之下。
-
12
-
一
二
三
(2)
清代军机处的特点
:
①
简
:
军机处机构简单
,
有官无吏
,
人员精干。
②
速
:
军机大臣
“
跪受笔录
”
后直接传达给中央各部和地方官员执行
,
减少了中间环节
,
办事效率较高。
③
密
:
地处宫廷
,
外界干扰少
,
外官不得擅入
,
机密性能强
,
决策封闭性特征明显
(
皇帝召见军机大臣时
,
连太监都不得在侧
)
。
④
非正式
:
军机大臣由皇帝临时任命
,
没有制度上的保证
,
军机处始终不算正式衙门。
-
13
-
一
二
三
三、中国古代地方行政制度层级嬗变规律
1
.
中央集权是推动地方行政层级变化的主因。地方行政制度是中央行政制度的补充
,
地方行政层级调整必然受中央集权变化规律的影响。
2
.
沿袭变革是历代地方行政层级变迁的主线。中国历代地方行政层级变迁的一条主要线路是对前代地方行政制度的基本沿袭和改进
,
沿袭为主
,
变革为辅。
3
.
下稳上动是地方行政层级结构变化的特征。纵观中国
2 000
多年的封建史
,
县作为地方行政层级的基层政区
,
是相对稳定的。
4
.
财政改革是影响地方行政层级嬗变的重要因素。首先表现在财政是地方行政制度变革的重要内容
,
其次表现在财政是地方行政制度变革的推动力量。
-
14
-
1
2
3
4
5
1
.“
家国同构
”
是古代社会的重要特征
,
某学者为此绘制了如下结构图。对此解读正确的是
(
)
A.
官僚政治是古代政治制度的核心
B.
地主经济是古代唯一的经济形态
C.
儒家思想影响了宗法观念的产生
D.
宗法家族是国家政府功能的延伸
答案
解析
解析
关闭
本题主要考查宗法制。题干示意图反映的是
“
家国同构
”,
即家族与国家的政治联系
,“
官僚政治
”
是古代政治制度的核心
,
不属于
“
家国同构
”
的表述
,
排除
A
项
;“
地主经济
”
是古代经济形态的一种
,
排除
B
项
;
宗法观念早于儒家思想产生
,
排除
C
项
;
材料强调
“
家国同构
”“
家谱
”“
祠堂
”,
可见宗法家族是国家政府功能的延伸
,
故
D
项正确。
答案
解析
关闭
D
-
15
-
1
2
3
4
5
2
.“
君王自命
‘
天子
’,
君王驾崩
,
君统不辍
,
由其嫡长子自然承袭
,
如是者不绝。父系家长在家庭内是一把手
,
君王是国家的一把手
,
且各级地方政权的首脑亦被视为百姓的
‘
父母官
’
。
”
这段材料所表达的主旨是
(
)
A.
君权神授
,
皇位世袭
B.
君父同伦
,
家国同构
C.
强干弱枝
,
中央集权
D.
男尊女卑
,
君父一体
答案
解析
解析
关闭
本题主要考查古代中国的君主专制制度。题干材料强调的是家与国、君与父的关系
,
没有提及君权神授
,
故
A
项错误
;
根据材料信息
“
父系家长在家庭内是一把手
,
君王是国家的一把手
,
且各级地方政权的首脑亦被视为百姓的
‘
父母官
’”
可以看出家国同构
,
君父同伦
,
故
B
项正确
;
题干材料没有涉及对地方的控制
,
故
C
项错误
;
男女的地位在材料中没有涉及
,
故
D
项错误。
答案
解析
关闭
B
-
16
-
1
2
3
4
5
3
.
西周的礼乐文明造成了中国古代国家的宗法专制特征
,
依靠族权和政权的结合来实现宗法专制。于是传统文化便有了伦理政治化和政治伦理化的倾向
,
家国同构
,
父为家君
,
君为国父
,
这样也就有了求忠臣于孝子之门的说法。在这种文化影响下产生的制度是
(
)
A.
军功爵制
B.
察举制
C.
九品中正制
D.
科举制
答案
解析
解析
关闭
本题主要考查察举制。材料提及
“
求忠臣于孝子之门
”,
可见选官的标志看的是德、孝等品德
,B
项符合题意
;A
项强调军功大小
,
不符合题意
;
九品中正制度下的选官标准是家世、门第
,
故
C
项不符合题意
;
科举制靠考试方式凭才能录取
,
故
D
项不符合题意。
答案
解析
关闭
B
-
17
-
1
2
3
4
5
4
.
吴宗国认为
,
从政府机构看
,
秦和汉初
“
中央政府中皇家事务与国家事务尚未分离
……‘
卿
’
这个称呼本身即带有家臣意味
,
宰相和百官也是具有浓厚的为皇帝个人服务的色彩。国家还保持了古老的家国不分、家国一体的传统和形式
”
。这反映出
(
)
A.
经济发展是家国同构观念维系的关键
B.
秦汉沿袭西周宗法制度
,
等级森严
C.
三公九卿相关规定凸显宗族观念加强
D.
秦汉处于国家政治制度的转型时期
答案
解析
解析
关闭
本题主要考查秦和汉初的中央集权制度。根据材料
“
中央政府中皇家事务与国家事务尚未分离
”,
可知秦和汉初中央官制受到宗法观念的影响
,
逐渐向君主专制中央集权演变
,
且这一制度是秦汉时确立和发展的
,
故
D
项正确
;
西周的宗法制是用父系血缘关系的亲疏来维系政治等级、巩固国家统治的制度
,
实现了家与国的结合
,
经济的发展是推动宗法制退出历史舞台的根源
,
并未维系家国同构观念
,
故
A
项错误
;
君主专制中央集权制度是秦朝确立的
,
并非沿袭西周的宗法制
,
故
B
项错误
;
三公九卿体现的是君主专制中央集权的逐步确立
,
是对宗族观念的削弱
,
故
C
项错误。
答案
解析
关闭
D
-
18
-
1
2
3
4
5
5
.
台湾学者许悼云在描述中国古代政治制度时说
:“
帝国时代延续两千年的奥秘即在于
,
君主专制的刚性与官僚高度流动的柔性相结合。
”
这一论断说明了中国封建时代政治制度的特点是
(
)
A.
秦汉处于国家政治制度的转型时期
B.
君主专制和中央集权相结合
C.
宗法制和分封制结合
D.“
家天下
”
与
“
公天下
”
共存
答案
解析
解析
关闭
本题主要考查古代中国政治制度的特点。抓住关键信息
“
君主专制的刚性与官僚高度流动的柔性相结合
”,
结合所学知识
,
在君主专制下
,
君主是世袭的、终身的
,
同时实行官僚政治
,
中央与地方官员一概由皇帝任免
,
而封建社会是家国同构的
,
故
D
项正确
;A
、
B
、
C
三项没有体现。
答案
解析
关闭
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