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93.50 KB
- 2021-02-27 发布
一、选择题
1.“实践基础上的理论创新是社会发展和变革的先导。”中国共产党坚持理论创新,把毛泽东思想、
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写入了《党章》,并确立为必须长期坚持的指导思想,分别在( )
A.七届二中全会,十五大,十六大
B.七大,十三届四中全会,十六大
C.七大,十五大,十五届七中全会
D.七大,十五大,十六大
2. 《中国教育年鉴(1949-1981)》记载:1976 年全国小学生数比 1965 年增加了 29.1%;中学更是
加速度发展,1976 年全国中学生数比 1965 年增加 6. 25 倍,初中生增加 5.4 倍,高中生的增长尤其
迅速,共增加了 11.3 倍。由此得出的结论正确的是
A.这种关于“文革”的统计数据的真实性值得怀疑
B.“文革”使教育事业受到极大破坏的观点值得推敲
C“文革”时期基础教育质量得到了很大的提高
D.“文革”时期出现了农村基础教育的大普及
3.冯骥才在《关于“文革”博物馆》一文中写道:“一代人经受的惨痛教训,是下一代人的精神财
富。”为此,我国采取的重大措施有( )
①完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②深入持久地进行民主法制教育
③提出“依法治国”理念 ④提出“一国两制”构想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②④ D.①③④
4.社会主义制度确立后,毛泽东在 1957 年提出“赶英超美”的口号,发动了“大跃进”运动;1978
年改革开放后,邓小平提出“发展是硬道理”的主张;进入 2l 世纪后,党中央提出科学发展观,构
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这种变化主要是由于( )
A.适应国际形势由两极向多极化变化的趋势
B.中国建设社会主义由注重数量到注重质量
C.中国建设社会主义指导思想不断发生变化
D.中国共产党对建设社会主义的认识不断深入成熟
5.1977 年 9 月,邓小平在会见英籍华人作家韩素音时说:“中国人是聪明的,再加上不搞关门主义,
不搞闭关自守,把世界上最先进的科研成果作为我们的起点,洋为中用,吸收外国好的东西,先学
会它们,再在这个基础上创新,那么,我们就是有希望的。”邓小平的这段话
A. 要求进行经济体制改革 B. 遵循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
C. 开始抛弃意识形态外交 D. 正式确立对外开放的政策
6.“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继承和发展了毛泽东思想和邓小平理论,其发展主要体现在
A.首次提出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
B.强调党要代表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
C.创造性地回答了新形势下党的建设问题
D.回答了怎样建设社会主义的重大问题
7. 1992 年,邓小平发表了南方谈话,科学地回答了长期束缚人们思想的许多重大认识问题,其核
心内容不包括
A.正确、客观地评价毛泽东思想 B.科学回答了社会主义的本质
C.计划、市场与社会主义的关系 D.判断社会实践的标准
8. “南方谈话”是在总结国内风波和国际变局、分析国内外形势发展和我们所面临挑战的基础上
产生的,既有政治上的鲜明性和针对性。也有理论上深刻性和创造性,它把邓小平理论提到了新的
高度,是邓小平理论走向成熟的集大成之作。邓小平“南方谈话”: ( )
A. 最先提出和平与发展是当代世界的两大主题
B. 首次提出社会主义可以搞市场经济
C. 确立邓小平理论为党的指导思想
D. 起到了打破思想认识误区,坚定人们社会主义信念的作用
9.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三者共同的本质特征
A.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 B.代表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
C.中国共产党集体智慧的结晶 D.一脉相承、与时俱进
10.1978 年邓小平访日期间,曾经乘坐日本新干线的高速列车。在车上,一名日本记者采访他乘坐
此车的感受,邓小平回答说:感觉到快。有催人跑的意思。我们现在更适合坐这个车了。下列论断
中最符合这句话含义的是
A、“计划多一点还是市场多一点,不是社会主义和资本主义的本质区别。”
B、“如果现在不再实行改革,我们的现代化事业和社会主义事业就会被葬送。”
C、“和资本主义国家的致富不一样,社会主义国家的致富要达到共同富裕。”
D、“实现四化,永不称霸。”
11.邓小平南方谈话回答的当时束缚和困扰人们思想的重大问题最主要是
A.要不要坚持社会主义道路问题
B.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的问题
C.要不要深化改革开放的问题
D.要不要搞社会主义市场的问题
12.1985 年邓小平说:“改革也是一场革命”。其本质含义是
A.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 B.把工作重心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
C.改变陈旧落后的思想观念 D.改变不适应经济发展的管理体制
13.毛泽东: “为人民服务”;邓小平:“我是中国人民的儿子,我的一切都是为了我的祖国和人民”;
江泽民:“坚持立党为公,执政为民,坚持以人民群众为本,必须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
的根本利益。”从三者语言中体现出共同的本质思想是
A.提高党和国家的执政能力
B.代表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
C.中共党人集体智慧的结晶
D.一脉相承而且与时俱进
14.在纪念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 30 周年大会上,胡锦涛指出:30 年来,我们党的全部理论和
全部实践,归结起来就是创造性地探索和回答了什么是马克思主义、怎样对待马克思主义,什么是
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建设什么样的党、怎样建设党,实现什么样的发展、怎样发展等重
大理论和实际问题。与此相对应的重大事件及其理论成果是
A.马克思主义 毛泽东思想 邓小平理论 三个代表
B.毛泽东思想 十一届三中全会 邓小平理论 三个代表
C.真理标准大讨论 十一届三中全会 邓小平理论 三个代表
D.真理标准大讨论 邓小平理论 三个代表 科学发展观
15.时评作家梁立俊发表文章说:“我们纪念小平南巡讲话 20 年,也深深期待中 国能够如小平同志
的 20 年前一样,再来一次启动中国今后 20 年大发展的‘破’和‘立’”。对邓小平南巡讲话的“破”
和“立”的理解正确的是
A.破除斯大林模式束缚,建立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
B.破除公有制束缚,建立多种所有制并存的新体制
C.破除计划经济体制束缚,建立中国的市场经济体系
D.破除个人崇拜思想束缚,建立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
16.历史学家萧功秦评述邓小平模式时说:“邓小平模式是如何从历史上演变过来的?可以用八个字
来概括,那就是‘路径障碍,试错反弹’。”下列各项对此理解正确的是
A.极左思潮导致新中国从成立后就陷入绝境从而形成“路径障碍”
B.邓小平模式是以邓小平为代表的执政精英按照预设的蓝图施工而成
C.走出“路径障碍”的标志是抛弃了毛泽东模式原有的政治资源
D.邓小平模式是在实践与试错中不断调整面临的矛盾与问题而形成的
17.“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继承和发展了毛泽东思想和邓小平理论,其发展主要体现在
A.首次提出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
B.强调党要代表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
C.创造性地回答了新形势下党的建设问题
D.回答了怎样建设社会主义的重大问题
18.1992 年,邓小平发表了南方谈话,科学地回答了长期束缚人们思想的许多重大认识问题,其核
心内容不包括
A.正确、客观地评价毛泽东思想
B.科学回答了社会主义的本质
C.计划、市场与社会主义的关系
D.判断社会实践的标准
19.“中国共产党走过 90 多年的历程,期间实现了马克思主义的两次飞跃,第一次是毛泽东创造性
地发展了马克思主义,取得了中国革命的胜利。第二次是邓小平创造性地发展了马克思主义,取得
了中国改革开放的成功。”这两次飞跃解决的核心问题是( )
A.民族、民生 B.民权、民生
C.民族、民权 D.富国、强国
20.解放思想往往是改革的先导。我国改革开放的历史进程中,20 世纪 70 年代末和 90 年代初两次
思想解放的相同点有( )
①顺应了世界经济全球化趋势 ②以反对个人崇拜为重点内容
③坚持了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 ④有利于破除计划经济的束缚
A.①② B.③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
二、非选择题
21.“让人民过上更好的生活”是中共“十八大”给出的郑重承诺。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1924 年 8 月,在中国国民党一大召开以后,孙中山在广州演讲时,讲到民生主义定义,有
三处值得注意。在民生主义第一讲中,孙中山说:“什么叫做民生主义呢……我今天就拿这个名词来
下一个定义,可说民生就是人民的生活——社会的生存、国民的生计、群众的生命便是。”又说,“民
生就是政治的中心,就是经济的中心和种种历史活动的中心。”在民生主义第三讲中,孙中山说:“我
们要实行民生主义,还要注重分配问题。我们注重的分配方法,目标不是在赚钱,是要供给大家公
众来使用。”又说:“我们的民生主义,目的是要打破资本制度……所以民生主义和资本主义根本上
不同的地方,就是资本主义是以赚钱为目的,民生主义是以养民为目的。”
——摘编自《孙中山民生主义的现代意义》
材料二 1978 年,新华社记者沈祖润等到安徽的定远、凤阳、嘉山去采访,看到的情况使他们心酸。
凤阳县前五生产队,十户人家有四户没有大门,三户没有桌子,68 人中有 40 多人没有棉裤。参加
过抗美援朝的志愿军老战士史成德,七个孩子,十口人,只有三只缺口碗。沈祖润看到的不是个别
现象。1978 年前后,新华社国内部农村组派出几位记者,对中国西部农村情况作了调查。1979 年全
年的农民人均收入,最高的是山西吕梁地区,为 70 元;陇东庆阳第二,为 64.86 元;延安地区第三,
为 57.20 元;榆林地区第四,为 52 元;甘肃平凉地区第五,为 47.60 元;固原和定西最低,同为 36.80
元
————(陈大斌:《饥饿引发的变革》,中共党史出版社,1998 年)
材料三 在邓小平看来,共同富裕意味着中国人民都有追求富裕的权利、机会,是中国人民的共同
发展。追求富裕不是少数人的特权,应该是中国人民都有的权利;实现富裕,不能只是少数人有机会,
而是中国人民都能有机会;在实现共同富裕过程中,不能只是少数人发展,而是共同发展。只有从起
点和过程上保证全民共同致富,才能在结果上最终实现全民共同富裕。因此,共同富裕既与贫富悬
殊的两极分化根本对立,又与平均主义要求的“均富”不相容。
——摘编自《论邓小平共同富裕理论》
(1)根据材料一和所学知识概括孙中山对民生主义的认识和具体做法。
(2)材料二反映了什么现象?造成这种现象的主要原因有哪些?
(3)依据材料二指出邓小平共同富裕的内涵。新时期为了实现共同富裕,进行了哪些努力?
参考答案
1 2 3 4 5 6 7 8 9 10
D D A D B C A D A B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B A B D C D C A A C
21.1)认识:孙中山认为,民生就是人民的生活,民生主义是以养民为目的 做法:(1)三
民主义提出“平均地权”解决民生问题 (2)新三民主义在“平均地权”基础上增加“节制
资本”、“耕者有其田”,谋求改善工人和农民的生活。 (2)现象:改革开放前,许多农村
地区人民生活极度贫困 原因(1)因“左”倾错误,中国长期以政治斗争为主,忽视民生建
设。 (2)50 年代中期开始的计划经济体制制约了生产力的发展,不利于人民生活水平的
提高。 (3)内涵:(1)全民都有追求富裕的权利、机会。 (2)全民共同致富 措施:经
济:对内改革、对外开放,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政治上:完善社会主义的民主
法治,保障人民的基本权利。
相关文档
- 【历史】2020届一轮复习人教版:5-162021-02-27 09:11:4111页
- 2018-2019学年湖北省宜昌市第一中2021-02-27 09:11:3618页
- 历史计划总结之高考文科综合历史试2021-02-27 09:11:3410页
- 宜宾市中考历史试题含答案2021-02-27 09:11:339页
- 2017-2018学年重庆市巴蜀中学高二12021-02-27 09:11:278页
- 2018-2019学年内蒙古杭锦后旗奋斗2021-02-27 09:11:1120页
- 【历史】山东省济南市章丘市第四中2021-02-27 09:11:1018页
- 江苏省南京市六校联合体2020届高三2021-02-27 09:11:069页
- 【历史】吉林省白山市抚松六中20192021-02-27 09:10:5414页
- 宁夏石嘴山市第三中学2019-2020学2021-02-27 09:10:5227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