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89.03 KB
- 2021-02-27 发布
【知识精测】
(总分60分,测试时间60分钟)
班级 姓名 得分
一、选择题(每题4分,12小题,总共48分。)
1.(宁夏育才中学2017年7月学业水平文化课模拟考试历史试题)新中国成立初期,政府开办了各种类型的补习学校,广大教育工作者把识字小黑板挂到田间地头、车间厂房、休息场所。这说明当时中国
A. 努力发展高等教育 B. 大力普及义务教育
C. 注重培养工农兵学员 D. 重视扫除文盲教育
【答案】D
【解析】从材料“教育工作者把识字小黑板挂到田间地头、车间厂房、休息场所”可以看出这是在进行扫盲教育,提高识字率。故选D。A、B明显错误,高等教育和义务教育应该在学校;C材料未体现。
2.(宁夏育才中学学益校区2016-2017学年高二下学期第二次月考历史试题)下列对,'211工程”的理解,正确的是
①针对的是高等教育的发展
②是高等教育在21世纪发展的宏伟目标
③在全国重点办好100所大学和一批重点
④是20世纪提出来的
⑤目的是加快我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迎接国际竞争的挑战
A. ①②③④⑤ B. ②③⑤ C. ①②③④ D. ③④⑤
【答案】A
在高等教育领域进行的规模最大的重点建设工程,是国家“九五”期间提出的高等教育发展工程,也是高等教育事业的系统改革工程。1995年11月“211工程”正式启动。故①②③④⑤均正确,答案选A。
3.(河南省南阳市2016—2017学年下期高二期终质量评估历史试题)下图是湖北省立黄冈高级中学的毕业证书。证书土除了盖有该中学及校长的印章外,还盖有国立北京大学、国立武汉大学等8所当时名牌高校的印章。这一证书反映了
A.国民大革命时期的社会战乱 B. 解放战争时期的一种教育现象
C. 该生已在北京大学就读的情况 D. 新民主主义教育发展的成果
【答案】B
【解析】本题的关键信息是“中华民国三十七年”,可知是1948年,正处于解放战争时期,故排除AD,选B。材料没有反映学生在北大就读的信息,排除D。
4.(安徽省阜阳市临泉县第一中学2016-2017学年高二下学期竞赛历史试题)1977年,我国各大专院校录取新生27.3万人,至1988年高校在校生总规模达206万人,2001年增长至719万人,在此期间,高等职业教育和各种形式的成人高等教育的入学人数也有很大增长。由此可知
A. 社会对专业人才的需求得到了解决
B. 高等教育实现了与生产劳动相结合
C. 人才选拔制度的改革适应了经济社会发展
D. 恢复统一高考制度促进了高等教育的普及
【答案】C
5.(福建省莆田第一中学2017届高三考前模拟(最后一卷)历史试题)中国科学院档案处保存的文件表明,1951年至1958年中国共派出留苏学生7493人,其中69%的留学生学习工科专业,10.6%的学习理科,6.9%的学习农林,3.4%的学习医学,3.2%的学习文科,1.7%的学习文化艺术,1.6%的学习财经。这是我国当时
A. “科教兴国”战略的需要 B. 市场经济体制的需要
C. 文化教育全面改革的需要 D. 国家发展战略的需要
【答案】D
6.(河北省武安市第三中学2017届高考考前保温测试文综历史试题)清末1907年学部颁布“学堂章程”,规定女子只能入小学和师范学堂,并且男女要分校、分班受教。1949年《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规定:有计划有步骤地实行普及教育,并加强劳动者的业余教育和对旧知识分子进行革命的政治教育,同时强调妇女有与男子平等的教育权利。对此认识正确的是
A. 戊戌变法使女子拥有了受教育的权利
B. 《共同纲领》体现了新中国教育的社会主义性质
C. 《共同纲领》强调教育要为人民大众服务、为生产劳动服务
D. 新中国已初步建立起国民教育体系
【答案】C
【解析】本题考查考生提取和阅读信息、调动和运用知识的能力。戊戌变法发生于1898年,不符合材料的时间信息,故A错误;《共同纲领》体现的是新中国教育的新民主主义性质,故B错误;新中国建立起国民教育体系是在1965年,故D错误;“有计划有步骤地实行普
及教育,并加强劳动者的业余教育和对旧知识分子进行革命的政治教育,同时强调妇女有与男子平等的教育权利”体 现出教育为人民大众服务、为劳动服务的宗旨,故C正确。
7.(陕西省黄陵中学高新部2017届高三下学期考前模拟(二)文综-历史试题)新中国初期,在发展全日制学校教育的同时,建立了大量半工半读的学校。改革开放后,九年制义务教育逐渐普及。对这一变化的合理解读是
A. 我国的教育模式发生了变化 B. 我国的基本国情发生了变化
C. 我国的教育体制发生了变化 D. 我国的教育方针发生了变化
【答案】B
【解析】根据材料信息,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改革开放后随着国力的增强九年制义务教育才逐渐普及,即是由于国情发生了变化而变化的,选B是符合题意的,正确;教育模式未发生变化,选项A不符合题意,排除;教育体制未发生变化,选项C不符合题意,排除;教育方针未发生变化,选项D不符合题意,排除;故本题选B。
8.(江苏省盐城中学2017届高三第三次模拟考试(最后一卷)历史试题)1970年6月,中央提出恢复“文化大革命”后业己停止的高等学校招生,招生对象是有丰富实践经验的工人、农民和解放军战士,招生办法是“群众推荐、领导批准和学校复审相结合”。这种做法
A. 实际上恢复了高考制度 B. 体现了拨乱反正的要求
C. 贯彻了新中国教育方针 D. 导致教育质量大幅下降
【答案】D
9.(2017届山东省枣庄五中中高三历史4月阶段性自测题)生活中的珍藏见证了个人经历与社会发展。下图见证了
A. 人民教育事业的开始
B. 教育领域的盲目跃进
C. 国家对教育的拨乱反正
D. “科教兴国”战略实施
【答案】C
【解析】从材料“1977年”“高等学校招生”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此图反映的是1977年恢复高考,说明了当时国家对教育的拨乱反正,故C项正确;A项是指新中国建立初期的状况;B项是1958年的状况;D项是新时期的状况。
10.(广东省揭阳市2017届高三第二次模拟考试文科综合-历史试题)下表为全国1977年——1982参加高考人数和录取率
时间(年)
参加高考人数(万人)
录取人数(万人)
录取率(%)
1977
570
27
5%
1978
610
40.2
7%
1979
468
28
6%
1980
333
28
8%
1981
259
28
11%
1982
187
32
17%
对参加高考人数的变化影响最大的历史事件是
A. 文化大革命 B. 真理标准问题的讨论 C. 恢复高考制度 D. 改革开放
【答案】A
11.(2017年全国新课程高考仿真信息卷(二)文科综合历史试题)1958年,伴随着大跃进的风潮,当时的教育部红头文件提出要在15年内普及高等教育,因此当年扩招增长率达到
151.52%。这从侧面反映出我国
A. 高等教育大众化的趋势 B. 教育良性发展的势头
C. 较为薄弱的教育基础 D. “科教兴国”的基本战略
【答案】C
【解析】据材料“1958年,伴随着大跃进的风潮……要在15年内普及高等教育”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体现了高等教育盲目冒进的政策,也从侧面反映出我国较为薄弱的教育基础,故C选项正确;材料反映的是高等教育盲目冒进,不是高等教育大众化的趋势,故A选项错误;材料体现了盲目冒进的“左”倾特点,不是教育良性发展的势头,故B选项错误;“科教兴国”的基本战略在90年代,故D选项错误。故选C。
12.(天津市红桥区2017届高三二模历史试题)从1950年至1967年,《人民教育》杂志社在其所出版的77期刊物物中刊登有关苏联教育的文章多达170篇。此到,苏联教育凯洛夫的《教育学》在中国出版了29万册。这有助于
A. 全面推进素质教育改革 B. 确保苏联对华的主导性
C. 促进人才培养的多元化 D. 社会主义思想文化建设
【答案】D
二、非选择题(每题12分,1小题,总共12分。)
13.(2017届辽宁沈阳市东北育才校高三上期第二次模拟历史试卷)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近现代英语在我国教育地位的变迁
1862年,作为近代中国的第一所外语专门学校——京师同文馆宣告成立。
1902年,清政府颁布了“钦定学堂章程”,规定全国的中小学外语课以英语为主,开我国全国规模的外语课以英语为主的先河。
1933年,教育部规定全国的中小学堂外语课
1954年,俄语取代英语,成为我国学校教育的第一外语。
1964年,教育部重新确定英语为我国学校教育的第一外语。
1984年,英语正式成为高考科目。
1999年,英语水平与技术人员职称评定开始
仍以英语为主。
挂钩,“英语热”向社会蔓延。
分析近代以来英语在我国教育地位的变迁,提取一个观点。结合所学知识,对你提取的观点进行论证。要求:观点明确,逻辑严谨,史论结合。(12分)
【答案】
观点:英语在我国的教育地位,受所处时代的政治经济形势和国际关系的影响。
证明:(可以建国初为例)
政治上,新中国成立初期实行“一边倒”的政策;经济上,为了进行大规模社会主义经济建设,取得了苏联经济援助和培养大量人才,亟需大量俄语人才;国际上,建国初,以美国为首的资本主义国家对华实行敌视政策,以苏联为首的社会主义国家对华实行友好政策。
因此,新中国成立初期,英语丧失了我国教育第一外语的地位。
(也可以60年代以来为例)
国际关系方面,20世界60年代以来,中苏关系恶化,特别是70年代中美关系逐渐得到缓和,中国的国际环境逐渐改善;政治上,文革以后,我国实行了拨乱反正,并践行改革开放的伟大决策;经济上,我国实行对外开放,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与一切友好国家开展交流,80年代以来,随着对外开放的逐渐深入和现代化建设的需要,英语的地位日益提高。
所以,到20世纪60年代,又重新成为我国教育第一外语;再到20世纪80年代后出现了“英语热”现象。(12分)
【解析】
试题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