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326.00 KB
- 2021-02-27 发布
高二地理期末考试题
一、选择题(每小题2分,共70分)
下图反映了我国东部某地区土地利用状况的变化过程。读图,回答1~2题
1.有关图中从Ⅰ到Ⅲ阶段的叙述,正确的有( )
①图中河流的丰水期流量增大,枯水期流量减小 ②图示区域出现了城市化现象
③图中城市人口增加,乡村人口减少 ④图中河流夏季流量减小,冬季流量增大
A. ①② B.③④ C.①③ D.②④
2.从Ⅲ到Ⅳ时期,影响图中农业生产变化的最主要因素是( )
A.政策 B.市场 C.劳动力 D.交通运输
在未来的农业生产中,依托于地理信息技术,农民首先可定期获得农田长势的影像资料,再经过系统分析,最后把杀虫剂、化肥施用到最需要的农田,从而减少污染、提高产量。依据图文信息,回答3~4题。
3.这一过程中,依次使用的技术是( )
A.GPS—RS—GIS B.RS—GIS—GPS
C.GIS—RS—GPS D.RS—GPS—GIS
4.“土地利用信息数据库”在数字城市规划中可用于( )
A.分析应急避难场所质量 B.统计城市GDP增长量
C.确定市区停车场的车流量 D.决策公交线路合理布局
读我国西部内陆两地景观示意图,回答5--6题。
5.甲地以井为中心在草原上形成沙地,其原因可能是 ( )
A.过度开采地下水导致形成地下水漏斗区
B.干旱地区地下水含盐量高,使植物不能生存
C.以井为中心的地区农牧业活动较多而导致地表植被破坏
D.风力侵蚀形成风蚀洼地
6.在乙地区,可以反映该地区绿洲萎缩的现象是( )
A.土壤盐碱度升高 B.土壤有机质增加
C.地表反射率下降 D.生物生产能力提高
读“田纳西河流域位置示意图”和流域内“甲地降水量与气温变化图”,回答7--8题
7.下列有关田纳西河自然地理特征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
A.地形起伏大,水能资源丰富
B.流域内矿产资源丰富
C.气候温和,属于温带气候区
D.降水季节变化大,12月至次年4月降水较多
8.田纳西河的水系、水文特征是( )
①水系发达,支流众多 ②水量不丰富,流量不稳定
③矿产资源丰富 ④河流落差大,水力资源丰富
A.①② B.②③ C.①④ D.③④
全世界范围内的石油和天然气资源正在日渐枯竭,煤炭再次成为了各国的能源重心。作为我国重要的煤炭基地,山西的煤炭资源已经仅剩能够维持200余年的储量,如何合理利用和有效开发越来越成为中国能源安全中一个不容忽视的关键问题。据此完成9~11题。
9.在能源基地建设方面,晋中和晋北地区的主要限制性因素是( )
A.对外通道比较狭窄 B.环境污染比较严重
C.水源紧张 D.人地关系紧张
10.山西能源基地建设有利于( )
①北煤南运 ②西气东输 ③西电东送 ④西部开发
A.①②③ B.①③④ C.②③④ D.①②④
11.属于缓解交通压力措施的是 ( )
①加强铁路运输建设 ②辅以公路建设 ③变输出煤为输出电力 ④大力发展炼焦业
A.① B.①② C.①②③ D.①②③④
读图,回答12~13题。
12.图中A、B两地区虽然位于回归线附近,但有热带雨林气候区的分布。两地区形成热带雨林气候的共同原因有( )
①地处赤道附近,终年受赤道低气压带控制 ②受离岸东南信风影响 ③沿岸有暖流流经,增温增湿作用明显 ④山地或高原迎风坡的抬升作用 ⑤地形以平原或盆地为主
A.①③ B.③④ C.②③ D.②④
13.甲、乙两地区是世界上面积最大的两个原始热带雨林分布区,当前,热带雨林的保护越来越受到全球的关注。热带雨林的生态环境效益主要体现在( )
①调节大气中的碳氮含量,稳定大气成分 ②稳定全球气候 ③减缓水循环运动,维持热带地区的水资源储量 ④保护生物多样性
A.①②④ B.①④ C.②④ D.③④
读图,完成14~17题
14.一般情况下,河流R( )
A.有春汛和凌汛 B.只有夏汛 C.有春汛和夏汛 D.有夏汛和凌汛
15.城市P是在大型能源基地基础上发展起来的。该能源基地是( )
A.水电站 B.油田 C.天然气 D.煤矿
16.与珠江三角洲等地区相比,图示平原地区作为商品粮生产基地的优势条件是( )
A.单位面积产量高 B.人均耕地面积大 C.交通发达 D.水热条件好
17.以下不属于该商品粮基地特点的是( )
A.以国营农场的经营方式为主
B.粮食商品率处于较低水平
C.已经形成粮食作物的地区专业化生产
D.是我国农业机械化水平最高的地区之一
珠江三角洲地区位于广东省中南部 ,珠江下游,毗邻港澳,与东南亚相邻。包括广州、深圳、珠海、佛山、江门、东莞、中山等市全部和惠州、肇庆两市的部分县、市。广义的珠江三角洲还包括香港和澳门。据此回答18~19题。
18.下列叙述中,属于珠江三角洲地区良好地理位置条件的是( )
A.平原广阔,热量丰富,降水丰沛
B.毗邻香港,靠近东南亚
C.有许多优惠的政策
D.劳动力丰富,地价低廉
19.珠江三角洲地区优先于其他地区吸引外资的特定国内背景是( )
A.良好的区位条件 B.全国最大的侨乡之一
C.国家的对外开放政策 D.发达国家和地区产业结构调整
读我国“西气东输”一线管线工程示意图,完成下列20~23问题:
20.“西气东输”管道线路的走向所考虑的主要经济因素是( )
A.地形 B.人口分布 C.城市分布 D.交通线路
21.“西气东输”管道经过煤炭丰富的陕晋,其主要目的是( )
A.解决该地区供能不足的矛盾
B.调整该地区产业结构
C.该地区煤气产量大,气源多
D.改善该地区城市大气质量
22.“西气东输”管道跨越黄河.长江各几次? ( )
A.3次、1次 B.2次、1次
C.2次、2次 D.1次、1次
23.有关西气东输工程的说法,不正确的是( )
A.能积极地推动新疆及沿线地区的经济发展
B.加速改善东部地区的能源结构并促进产业结构的调整
C.缓解东部地区能源紧张的矛盾
D.我国地势西高东低,沿管线各自然带大致呈垂直地带性分布
黄淮海流域有2亿多人口不同程度存在饮水困难,工农业发展受到严重制约。我国南水北调中线一期工程计划于2014年底通水,该工程将大大缓解黄淮海地区的用水紧张状况。下图为南水北调中线示意图。读图回答24~25题。
24.下列有关南水北调中线工程的影响,叙述正确的是( )
A.提高汉江下游的防洪压力
B.有利于提高晋煤水运的能力
C.有利于解除海河流域的洪涝灾害
D.带动沿线地区的经济结构调整
25.黄淮海地区水资供需矛盾突出的原因是( )
①人口稠密,经济发达,需水量大
②降水较少,径流量不足
③地面硬化,降水利用率低
④水资的污染浪费严重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②③④ D.①③④
下图为“日本山河分布示意图”。读图,完成26~27题。
26.日本多山且河流众多,其河流特征为( )
A.水能丰富,利于发电
B.濑户内海沿岸的河流径流量最大
C.径流量季节变化明显,冬季断流
D. 径流量大,利于航运
27.日本IT产业集中在九州岛,故九州岛被称为“硅岛”,其原因是该岛( )
①环境洁净 ②海运便利 ③劳动力丰富 ④高速公路发达 ⑤科技发达
A.①②③ B.①③⑤
C. ①④⑤ D.③④⑤
读某河流干流和流域范围示意图,回答28~30题。
28.图中河流的甲—乙河段流域范围非常狭窄,其主要原因是
A.河流两岸被高山束缚,山高谷深
B.泥沙淤积使河床过高,支流难以汇入
C.上游降水少,支流稀少
D.河流落差大,水流湍急
29.下列关于图中丙地区气候的叙述,正确的是
A.气温年较差小,降水量季节变化明显
B.夏季受赤道低气压带控制,冬季受东北信风带控制
C.地势起伏大,气候垂直变化显著
D.寒潮、台风等气象灾害频繁发生
30.该河流中、下游平原是重要农业区,影响其农业生产的社会经济条件是
①人口稠密,劳动力充足 ②雨热同期 ③历史悠久,种植经验丰富 ④地广人稀,土地租金低 ⑤地形平坦,土壤肥沃 ⑥人多地少,粮食需求量大
A.①②④ B.①③⑥ C.②④⑤ D.③⑤⑥
读某国气候类型分布图,完成31~33题。
31.广东的小明暑假到图示国家旅游,这时该国为( )
A.春季 B.夏季 C.秋季 D.冬季
32.该国气候特征主要是( )
A.气候呈圆形分布B.气候炎热干燥
C.气候半环状分布D.气候半球状分布
33.该图的畜牧业很发达,主要原因是( )
A.热带沙漠气候分布广泛,不适合发展种植业
B.热带雨林气候面积小,降水不足
C.温带海洋性气候分布广,适合畜牧业发展
D.热带草原气候分布广泛,草场资源丰 富
读美国农业带分布图,完成34~35题。
34.该图体现了美国农业的主要特征是( )
A.生产专门化 B.地区专门化
C.黑色风暴 D.轮作制度和免耕法
35.与我国华北地区相比,美国中部发展农业最具优势的条件是( )
A.地形平坦 B.交通便利 C.水资源丰富 D.光照充足
二、综合题(50分)
36. 阅读材料,根据所学知识,回答问题。(20分)
材料一 猕猴桃原产于我国,新西兰引入栽培,将改良后的优良品种称“奇异果”(图8)。奇异果生长怕旱、怕风,宜栽培于湿润、疏松、深厚的土壤。新西兰的奇异果高度集中分布在北岛普伦蒂湾沿岸地区,鲜果主要出口到欧洲、日本等地,出口量居世界第一。我国已引种奇异果,并建立了加工企业。
材料二 新西兰北岛图(右下图)。
(1)分析新西兰普伦蒂湾沿岸栽培奇异果的有利自然条件。(8分)
(2)指出奇异果罐头厂区位选择的主导因素,并说明原因。(4分)
(3)与新西兰相比,评价我国生产的奇异果产品的市场优势。(8分)
37.阅读材料,根据所学知识,回答问题。(10分)
“西边的太阳就要落山了,微山湖上静悄悄。。。”这一首革命歌曲唱出了铁道游击队大无畏的革命乐观主义精神。微山湖位于山东省南部,近年来,山东在微山湖沿岸推行“退耕还湿”,把以前围湖造的台田还原为湿地,种植芦竹、杞柳、蒲草、芡实等湿地作物。目前,加上修复的原始湿地保护区,微山湖湿地面积已经达到6.5万亩,为南水北调东线工程打造了一道“绿色屏障”。
(1)湖泊湿地有哪些生态作用?(6分)
(2) 为保证沿微山湖湿地的生态稳定性,湿地外围一定距离内植树造林,形成围绕沿湖湿地的防护林带。试分析该防护林带的作用有哪些?(4分)
38.(20分)图示L湖是新疆最大淡水湖,近年演变成微咸水湖,芦苇是湿地环境中生长的主要植物之一。多生长于池沼、河岸、溪边浅水地区,常形成苇塘。下图为L湖及周边地区示意图。据此回答问题。
(1)试分析L湖变咸的原因。(10分)
(2)图中①②③④四地芦苇分布面积最广、生长最旺盛的是哪一地?并简要说明原因。(10分)
高二地理期末考试答案
说明:1. 38题为B卷试题,共20分。1-37题为A卷。
2. 单项选择题,每小题2分,共70分。
1-5 ABBDC 6-10 ACCCB 11-15 CBCCB
16-20 BBBCC 21-25 CADDB 26-30 ACAAA
31-35 DCDAC
36.(20分)
(1)(8分)中纬偏低地区,热量条件好(2分);沿岸有暖流流经,气候湿润(2分);沿岸平原,地势低平(2分);河流泥沙淤积,土层疏松、深厚(2分);西风受地形阻挡,风较小(2分)。(任答4点给分)
(2)(4分)原料(2分);鲜果不便长途运输(2分)。
(3)(8分)我国人口多,果品消费市场大(2分);我国劳动力价格相对低廉,果品生产成本低(2分);距欧洲、日本市场近(2分);与南半球季节相反,鲜果上市时间不同,利于销售(2分)。
37.(10分)
(1)①调蓄洪水、补充地下水;②提供生产和生活用水;③维护生物多样性;④降解污水和贮存营养物,⑤促进碳循环和碳积累,减弱或缓解“温室效应”。
(2)一方面可以护坡、护堤,达到保持水土,防止地表径流冲刷对湿地的淤积的作用;二可涵蓄水源,起到对湿地水量调控,保持湿地面积稳定的作用;三是可以拦截农田回流水,固定农田回流水的氮、磷、农药等污染物质,使水质得到初步净化。
B卷试题(20分)
38.(1)全球气候变暖,蒸发量增大;人类生产生活用水量增大,导致入湖水量减少;人类不合理开采地下水,导致地下水水位下降,下渗增加;人为破坏苇塘,湿地的蓄水能力和调节能力下降;生产生活向河流和湖泊输送大量有机盐等物质,河湖含盐量增加。
(2)④地芦苇面积分布最广、生长最旺盛。原因:在④地附近,L湖高低水位线的水平距离较远,说明该处地形较为平坦;甲河流入湖泊,可以在④地附近淤积大量泥沙和营养成分;④ 附近是淡水注入口,盐度较低,适宜芦苇的生长;甲河注入湖泊,乙河发源于湖泊,④地附近水流动性好,水质好;②③两地坡度较大,芦苇不易生长,①地附近盐度较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