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8.24 KB
- 2021-02-27 发布
1
试卷类型:A
潍坊市 2020-2021 学年高二上学期期中考试
历史
2020.11
注意事项:
1.答题前,考生先将自己的学校、姓名、班级、座号、考号填涂在相应位置。
2.选择题答案必须使用 2B 铅笔(按填涂样例)正确填涂;非选择题答案必须使用 0.5 毫米
黑色签字笔书写,绘图时,可用 2B 铅笔作答,字体工整、笔迹清楚。
3.请按照题号在各题目的答题区域内作答,超出答题区域书写的答案无效;在草稿纸、试
题卷上答题无效。保持卡面清洁,不折叠、不破损。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 15 小题,每小题 3 分,共 45 分。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只
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1.《汉书·薛宣传》载:“殆今吏多苛政,政教烦碎,大率咎在部刺史,或不循守条职,举
措各以其意,多与郡县事。”这表明
A.刺史干预郡县行政 B.官吏之间相互制衡
C.军阀割据局面形成 D.监察制度日趋完善
2.法国革命固然推翻了专制统治,为法国未来的发展奠定了基础,却也因此丧失了超越英
国的机遇。法兰西民族的历史证明,长期的革命或者内乱,最终是有利于自己的竞争对手
的。据此可知法国大革命
A.带有过于激进的弊端 B.对法国社会并非完全必要
C.从总体来看弊大于利 D.有利于法国社会结构调整
3.《宋史·王安石传》记载:“据家货高下,各令出钱雇人充役,下至单丁、女户,本来无
役者,亦一概输钱,谓之助役钱。”这反映了王安石变法
A.目的是抑制土地兼并 B.加重了部分农户的负担
C.加强了对人民的控制 D.阻碍了商品经济的发展
4.上计制是古代中国由地方行政长官定期向上级呈上计文书,报告地方治理状况的一种制
2
度。西汉时郡、国上计主要由郡丞、长史承担;东汉后期郡、国上计则由郡丞、长史的下
属——“上计缘史”承担。这一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A.王国问题的基本解决 B.外成与宦官交替专权
C.专制集权的相对削弱 D.地方长官的地位下降
5.文官为终身职业,任期有法律保障,故在资本主义国家发生政府危机之时,或在内阁换
班和总统换马之际,他们能够使政府公务照常进行,持续有序地治理社会,因而成为“从
不更迭的幕后政府”。这说明西方文官制度
A.杜绝了专制局面的出现 B.确保了文官队伍的优良素质
C.消除了官员的腐败现象 D.保证了资产阶级统治连贯性
6.1938 年,中共中央决定在敌后方的各中央分局、区、地、县、市、分区的党委设立组织
部,集中管理干部的考察、征调和分配等工作,并且开始出现了地方干部与军队干部在管
理上的分工。这些做法
A.标志着我党干部制度的成熟 B.秉承“三三制”政权建设原则
C.适应了对敌斗争形势的需要 D.配合了解放区行政区划的调整
7.在 14 世纪的罗马法复兴运动中,法国一度成为“评论法学派”的中心。16 世纪,“人文
主义法学派”活跃于法国。17~18 世纪启蒙运动时期的古典自然法学派的代表人物孟德斯
鸠、卢梭等促成了法典编纂运动的兴起。这反映了在法国法律形成过程中
A.法官的地位突出 B.以遵循先例为基本原则
C.法学家扮演主角 D.贯彻资产阶级民法原则
8.1983 年 4 月,全国人大通过了宪法修正案,对宪法第十一条增加内容:“国家允许私营
经济在法律规定的范围内存在和发展。私营经济是社会主义公有制经济的补充。”这一规
定
A.适应了经济体制改革的要求 B.明确了发展市场经济的目标
C.为依法治国奠定了法律基础 D.有利于改变原有的产业结构
9.下表所列事件均发生在西汉时期,这些史实可以佐证当时时间|事件
时间 事件
3
公元前 135 年 唐蒙出使夜郎,以其地置键为部。
公元前 127 年 卫青、霍去病出击匈奴,收复河套地区,设朔方那、五原郡,
移民 10 万屯垦。
公元前 105 年 汉乌和亲,细君运嫁乌孙。
公元前 101 年 自敦煌筑亭至盐泽,于轮台渠犁置卒屯田。
A.凿空西域,对外交流 B.经略边疆,民族交融
C.滥用民力,统治腐朽 D.国家统一,皇权强化
10.《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族区域自治法》规定:民族自治地方分为自治区、自治州、自治县
三级。现实中还建立了民族乡作为补充形式。截止到 2005 年,有 44 个少数民族建立了自
治地方,人口占少数民族总人口的 71%。11 个因人口较少且聚居区域较小而没有实行区域
自治的少数民族中,有 9 个建有民族乡。以上举措旨在
A.加强民族交往交流交融 B.完善基层民主政权建设
C.增进各族群众的祖国认同 D.实现少数民族当家作主
11.1949 年 1 月,中共中央颁布的《关于外交工作的指示》规定:“凡属被国民党政府所承
认的资本主义国家的大使馆、公使馆、领事馆及其所属的外交机关和外交人员,在人民共
和国和这些国家建立正式外交关系以前,我们一概不予承认,只把他们当作外国侨民待遇。”
这一规定
A.是基于新中国的国情而确定的 B.旨在清除帝国主义在华的特权
C.已体现出独立自主的外交思想 D.密切了中国与苏联的同盟关系
12.元朝实行“币同制”,禁用金银,发行国家掌控的纸币,在全国范围内将纸币确定为主
要的流通货币,辅以少量银元宝、铜钱、铁钱等。其主要目的在于
A.加强中央政府的权力 B.发展商品经济
C.增加政府的财政收入 D.垄断对外贸易
13.秦朝田赋税率极高,汉代虽大大下降,但人头税依然很重。后来曹魏按田亩征田租,西
晋按户等征户调,北魏到唐前朝在均田制下按丁夫征租调,到唐中期开始实行的两税法。
这主要反映了中国古代赋役制度的调整
4
A.以稳定社会秩序为首要目的 B.适应了商品经济发展
C.有效地缓解了土地兼并现象 D.使赋税负担渐趋公平
14.亚里士多德著的《雅典政制》中记载:“凡父母双方均为公民者有公民权,公民在十八
岁时在他们村社的名簿中登记。当他们登记之时,村社成员对他们宣誓投票,作出决定……
如果投票结果认为他没有自由民身份,他得向陪审法庭申诉……”。
这反映了雅典实行
A.依法治国 B.村社自治 C.轮番而治 D.权力制衡
15.清代的政府灾害救助,一般要经过严密的报灾、勘灾、审户和放赈救助程序。在此过程
中,募款、司账、运解、发放等环节相互分开,各有专人负责。这种做法
A.完善了社会保障制度 B.加重了国家的财政负担
C.规范了救灾娠灾行为 D.避免了官员的贪污腐败
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共 5 小题,第 16 题 12 分,第 17 题 12 分,第 18 题 10 分,第 19
题 10 分,第 20 题 11 分,共 55 分。
16.(12 分)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八股文是明清两代科举考试的专用文体,典型的八股文每篇由破题、承题、
起讲、入手、起股、中股、后股、束股八部分组成。八股文对字数有严格规定,命题范围
局限在《四书》《五经》中,而答题议论内容必须根据朱熹《四书集注》等书仿摹以古人
语气“代圣贤立言”。清朝康熙初年,辅政大臣主张废八股,并在之后的几次科举考试中
废除八股取士形式。但是,康熙亲政后,考虑到八股文有利于抑制士人的异端思想,有利
于用统一标准客观评卷,在举子的反对等多方面的压力之下,又恢复了入股取士。
——据《清朝乾隆年间议废科举八股取士之争》整理
材料二 到 18 世纪末,英国官支任用仍主要采用恩赐制、政党分肥制等。……19 世
纪大批有关中国科举制度的著作在英国问世。……1853 年底英国政府颁布《关于建立英国
常任文官制度的报告》建议:确立考试任用制度,通过公开竞争考试、择优录取文官……
这些建议遭到保守势力的强烈反对,直到 1870 年格拉斯顿内阔颁布新的政令,确认了报
告中的基本原则并做了较具体的规定,英国文官制度最终确立。
5
—一摘编自倪越《西方文官制度》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明清八股取士的特点及其影响。(7 分)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英国官员录用制度的变化,并分析其原因。
(5 分)
17.(12 分)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独立后的美国,废除英国法中的长子继承和限嗣继承制,规定所有子女都有平
等继承权;废除土地占有的封建性附加条件,实行自由土地占有制。……在制定法方面,
联邦和各州的立法权的划分由宪法规定。1787 年宪法以逐项列举的方法规定了联邦立法权
的范围;以保留的方式规定了各州有权管辖的事项。……美国不仅颁布成文宪法,而且进
行大量的法典编纂和法律汇编工作。特别是 20 世纪以来,美国成文法的数量和范围都有
大幅度的增加和扩展。……英国自 19 世纪确立了判例法上遵循先例的原则,美国虽然也
适用这一原则,却不如英国那样严格,联邦和各州的最高法院常常在不同时期作出前后矛
盾的判决。……1787 年宪法虽然没有使用“奴隶”一词,却使用了“其他人口”的词语,
在计算各州选民人数时,奴隶按 3/5 人口计算。
——摘编自林榕年、叶秋华《外国法制史》
解读材料,提炼三个美国法律的主要特点并加以合理解释。(12 分)
18.(10 分)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元明清时期,中央政府把赋税制度作为统治西南土司地区的经济手段,同时也
作为考量土官对中央王朝是否忠诚的标志之一。清代继承元明政策,对西南少数民族地区
施行土司制度后,按土司领地大小、人口多少、出产情况,规定了差发贡赋。赋额参照明
代而定,并有所增加,但遇天灾、战争或朝廷为表恩宠均有赋税减免的情况。赋税征收过
6
程中,根据西南土司地区地理条件和社会经济发展状况,灵活调整赋税征收时间和税率,
米粮与钱银交互使用。对征税中可能出现的一些腐败行为也作了比较详细的防范规定。除
缴纳赋税之外,西南土司地区还需向中央政府纳贡,贡是土官的自觉行为,无定额,可得
到回赐。清代西南土司地区的赋税制度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西南边疆地区发展,使中央王
朝对西南土司地区的统治较前深化了一大步。
——摘编自党会先《论清代贵州土司地区赋税制度推行的特点》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清代西南土司地区赋税制度的特点。(4 分)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归纳清代西南土司地区赋税制度的意义。(6 分)
高二历史参考答案及评分说明
2020.11
一、本题共 15 小题,每小题 3 分,共 45 分。
1.A 2.A 3.B 4.C 5.D 6.C 7.C 8.A 9.B 10.D 11.C 12.A 13.D 14.B 15.C
二、非选择题:本题共 4 小题,共 55 分。
16.(1)特点:文体和字数有严格规定;命题范围明确;答题格式有统一规定;评卷标准
客观统一。(3 分)
影响:维护封建专制统治;禁锢思想;不利于自然科学发展;阻碍社会进步;一定程度上
有利于选官制度的公平和公正。(4 分)
(2)变化:恩赐制、政党分肥制到公开考试、择优录取。(2 分)
原因:工业革命的推动;中国科举制度的影响;民主制度的不断发展;民主平等思想的影
响。(3 分)
17.特点:封建因素少;联邦和各州自成法律体系;成文法的比重和作用较大;制定法和判
例法更具灵活性;带有种族歧视色彩。(3 分,答出其中三点即可)
解释:之所以出现上述特点,其原因在于:美国由殖民地社会直接进入资本主义社会,中
7
间没有经过封建社会这一社会形态;受到启蒙思想的影响,民主意识较强;1787 年宪法确
立了分权制衡和联邦制原则;美国独立后建立了工业资产阶级和种植园主阶级的联合政府。
(8 分)
18.(1)特点:政治象征色彩明显;因地制宜,方式灵活(实物与货币地租兼用);继承前
代,不断发展完善;贡赋结合。(4 分)
(2)影响:增强土司地区的政治认同感,强化对西南土司地区的统治;促进西南边疆地
区社会经济发展;有利于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和发展;推动民族经济文化的交流,促进
民族交融;税率灵活调整,利于稳定社会秩序;增加政府财政收入。(6 分)
19.(1)背景:科举取士人数的增加;理学的产生与发展。(2 分)
影响:推动了基层教化;提升了乡村治理水平;促进了儒家思想的传播;对后世的乡村治
理产生深远影响。(4 分)
(2)原因:科举制的废除;乡贤在乡村大量流失;乡村凋敢,社会动荡不安;近代社会
转型的发生;传统的儒家思想受到冲击。(4 分)
20.示例 1
形象:统治最为完美的大中华帝国。(3 分)说明:政治上,中央集权不断加强,统一的多
民族国家不断发展;科举制度扩大了人才来源,提高了官员的素质,且对西方近代文官制
度提供了借鉴;官员的监察和考核制度,规范了官员的行为;开明的民族政策促进统一多
民族国家不断发展;基层治理方面,注重建立基层民众的自我管理与相互监督机制,有利
于稳定乡村秩序。经济上,统治者的重农政策,促进了农耕文明的高度发达。思想上,儒
家思想占据统治地位,影响到法律与教化。(8 分)
示例 2
形象:停滞的帝国。(3 分)
说明:政治上,不断强化君主专制统治,封建制度渐趋没落。经济上,采取重农抑商政策,
8
阻碍了资本主义萌芽的成长。文化上,实行文化专制政策,压抑并扼杀进步的民主思想。
对外政策上,实行海禁和闭关锁国政策,阻碍了东西方的经济文化交流,使中国落后于世
界发展大势。(8 分)
示例 3
形象:复兴的东方大国。(3 分)
说明:建立社会主义制度,不断加强民主法治建设,建立并完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中国
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改革开放后,建立社会主义
市场经济体制,经济迅速发展,综合国力不断提高。开展全方位外交,国际地位不断提升。
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建立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保障制度。十八大以来,不断完善和
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的现代化。全面推进依法治国,
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提供了保障。(8 分)
(其他相关表述,言之有理即可)
相关文档
- 高二历史上学期期中试题(5)2021-02-26 22:32:487页
- 高二历史上学期期中试题理2021-02-26 22:24:0011页
- 高二历史上学期期中试题(普通班)2021-02-26 21:56:3418页
- 2019学年高二历史上学期期中试题(文2021-02-26 21:34:5510页
- 2020学年高二历史上学期期中试题 (2021-02-26 20:40:298页
- 2020学年高二历史上学期期中试题新2021-02-26 20:07:135页
- 2020学年高二历史上学期期中试题 2021-02-26 20:06:475页
- 高二历史上学期期中试题理(2)2021-02-26 19:57:376页
- 高二历史上学期期中试题理(1)2021-02-26 19:50:379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