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43.50 KB
  • 2021-02-26 发布

【历史】广东省揭阳市惠来县葵潭中学2020届高三上学期第二次月考文综试题(解析版)

  • 12页
  • 当前文档由用户上传发布,收益归属用户
  • 下载文档
  1. 1、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所产生的收益全部归内容提供方所有。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可选择认领,认领后既往收益都归您。
  2. 2、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本站不保证质量和数量令人满意,可能有诸多瑕疵,付费之前,请仔细先通过免费阅读内容等途径辨别内容交易风险。如存在严重挂羊头卖狗肉之情形,可联系本站下载客服投诉处理。
  3. 文档侵权举报QQ:3215808601
广东省揭阳市惠来县葵潭中学2020届高三上学期 第二次月考文综历史试题 ‎2019.12‎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12题,每小题4分,共48分,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1.西周国都的近郊称为乡,主要居住着平民,乡的长官为乡大夫。根据《周礼》记载,乡大夫每三年对平民的“德行道艺”进行考核,将胜出者推荐给朝廷。这表明西周时期 A. 削弱了诸侯国权力 B. 孕育了后世的选官制度 C. 破坏了世卿世禄制 D. 出现“礼崩乐坏”的迹象 ‎【答案】B ‎【解析】‎ 依据材料分析可知,西周时期,平民可以通过对“德行道艺”的考核进入朝廷任职,这与后世的察举选官制度有相似之处,这表明西周时期已经孕育了后世的选官制度。因此B选项正确。A选项错误,材料涉及的是朝廷官员的选拔,与诸侯国无关;C选项错误,依据所学可知,西周时期世卿世禄制仍是主要的选官制度,材料并未表明新的选官方式取代世卿世禄制成为主流,世卿世禄制并未被破坏;D选项错误,依据所学可知,将平民胜出者推荐给朝廷并不威胁天子的地位,破坏礼乐制度。故正确答案为B选项。‎ ‎2.《史记》中没有记载董仲舒参与朝廷重大事务集议决策的事,但《汉书》和《后汉书》对此却有记载。这表明 A. 司马迁对董仲舒的评价更客观 B. 《汉书》《后汉书》的记载更准确 C. 汉武帝时期儒士参政成为常态 D. 儒学地位上升影响了史学家的写作 ‎【答案】D ‎【解析】‎ 依据所学可知,《史记》成书于汉武帝时期,当时儒学思想的正统地位开始确立,所以尚未引起足够的重视,而《汉书》成书于东汉时期,《后汉书》成书于南朝宋时期,此时儒学及董仲舒的地位得到极大的提升,因此记载了董仲舒参与朝廷重大事务集议决策的事迹,这表明儒学地位上升影响了史学家的写作,故D选项正确。A选项错误,依据材料无法得出《汉书》和《后汉书》对董仲舒的记载是虚构,司马迁对董仲舒的评价更客观;B选项错误,材料体现的是儒家地位变化对史学家写作的影响,与是否记载准确无关;C选项错误,三部史书都记载了汉武帝时期的历史,但《汉书》和《后汉书》却记载了董仲舒参与朝廷重大事务集议决策的事,这与汉武帝时期儒士参政是否成为常态无关。因此正确答案为D选项。‎ ‎3.北宋都城开封处于开阔平原上,极易受到游牧民族的冲击;而且这里经常发生洪水和河道淤塞的问题,北宋统治者曾数次想迁都但最终都未执行。这是由于开封 A. 毗邻洛阳利于理学传播 B. 地处平原便于城市规划 C. 临近运河便于南北沟通 D. 市坊分开利于商业发展 ‎【答案】C ‎【解析】‎ 本题考查宋代定都开封的原因。依据材料结合所学可知,开封具有优越的运河漕运条件,被称为“四达之会”,利用有利的漕运条件,可以沟通与长江流域及太湖等经济繁荣地区的联系,满足京师的巨大用度,也可以照顾北方及西北边防之地,因此北宋并未迁都,故C选项正确。A选项错误,北宋并未迁都与理学的传播无关;B选项错误,城市规划的便利条件不是开封独有的特点,不是北宋没有迁都的主要原因;D选项错误,市坊分开不利于商业发展,宋朝城市突破了市坊的界限。因此正确答案为C选项。‎ ‎4.明朝在江南市镇等关键要地设立巡检司管理日常治安;对一些规模比较大的江南市镇,直接委派县丞、主簿等县级官员驻镇管理;对那些体量特别大的江南市镇,还派遣同知等更高级别的官员驻镇管理。这表明,明朝江南地区 A. 市镇的军事功能凸显 B. 市镇发展威胁到中央 C. 经济发展水平趋同 D. 基层社会治理加强 ‎【答案】D ‎【解析】‎ 设立巡检司管理日常治安、委派县丞、主簿等县级官员驻镇管理、派遣同知等更高级别的官员驻镇管理表明明朝重视加强对江南市镇的管理,D正确。材料并未提及市镇军事功能,排除A。B不符合题意,更不符合史实,市镇发展不会威胁到中央,排除。材料不能体现江南市镇的经济发展水平趋向相同,C错误。‎ ‎【点睛】本题考查明朝中央集权加强,明初巡检司的设置,是对国家行政机构不在县下设治的突破。江南诸多市镇巡检司的设置一直延续到清代,是政府维护市镇治安稳定的重要力量。‎ ‎5.在1843年的虎门谈判中,英方要求中国对香港贸易自由化。中方为此发布告示:“若内地商民愿赴该岛(香港)买卖,即就近报明各海关,应照新例完纳货税,请领牌照,乃方准出口营生;若不请牌照辄往买卖者,查出以私贩及违禁下海论罪。”这表明清政府 A. 捍卫国家领土主权完整 B. 厉行闭关锁国政策 C. 同意实行“协定关税”‎ D. 尝试维护国家权益 ‎【答案】D ‎【解析】‎ 依据材料可知,对英国提出的要求清政府并未完全接受,而是制定相关规定仅给予有限的许可,这表明清政府尝试维护国家利益,因此D选项正确。A选项错误,材料中涉及的是自由贸易的问题,与国家领土主权无关;B选项错误,依据材料“若内地商民愿赴该岛(香港)买卖,即就近报明各海关,应照新例完纳货税,请领牌照,乃方准出口营生”可知清政府允许内地商民按照规定进行贸易活动,说明闭关锁国政策已经有所松弛,并未厉行;C选项错误,1842年《南京条约》的签订清政府已经同意实行“协定关税”,材料中并未体现“协定关税”的问题。故正确答案为D选项。‎ ‎6.据统计,1899—1918年,中国国内出现了多篇《共产党宣言》的译文,译者主要采用片译、段译和摘译等方式进行翻译;翻译的内容也被夹杂在社会进化论、改良主义、三民主义等社会思潮中传播。这一现象说明当时 A. 文学革命方兴未艾 B. 阶级矛盾上升为社会主要矛盾 C. 新民主主义革命思想兴起 D. 国人尚未深入了解马克思主义 ‎【答案】D ‎【解析】‎ 依据材料可知,1899-1919年间中国思想界没有单独、完整的介绍和传播马克思主义,说明当时国人还没有对马克思主义有较为深入的了解,因此D选项正确。A选项错误,依据所学可知,文学革命始于1917年,提倡白话文,反对文言文,提倡新文学,反对旧文学,与当时马克思主义的传播情况无关;B选项错误,材料体现的是当时马克思主义并未引起社会重视,没有得到广泛深入的宣传,不能说明当时阶级矛盾上升为社会主要矛盾;C选项错误,新民主主义革命开始于1919年五四运动之后,与材料时间不符。故正确答案为D选项。‎ ‎7.1944年1月,中共中央书记处致电各中央局、中央分局,要求各部队“对于国民党军队,我军谨守防地,不得发生由我启衅之任何事件。仅在彼方进攻时,我应执行自卫原则。”这一精神的贯彻 A. 有助于“双十协定”的实施 B. 巩固了苏维埃政权 C. 符合民族战争的需要 D. 阻止了内战的爆发 ‎【答案】C ‎【解析】‎ 依据材料可知,1944年1月之时抗日战争尚未结束,中日民族矛盾仍是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因此在面对国民党军队的军事进犯时,中共要求“不得发生由我启衅之任何事件,仅在彼方进攻时,我应执行自卫原则”,这是符合当时抗日民族战争的需要的,故C正确;“双十协定”形成于1945年10月10日,时间不符合题意,排除A;1944年1月之时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政权是陕甘宁边区政府,是一个抗日民主政权,不是工农苏维埃政权,因此这一精神的贯彻不能巩固苏维埃政权,B错误;国共内战爆发于1946年夏,这一精神的贯彻未能阻止内战的爆发,排除D。‎ ‎8.《吉林省驻京办事处简志》在阐述1955年吉林省驻京办事处设置的动因时指出:当时,在工农业生产和市场供应等方面,有许多事情不仅需要向国务院和有关部门汇报,而且也需要通过与其它省市之间协作和市场采购求得解决。据此可知,吉林驻京办设立的目的是 A. 加强中央对吉林的管理 B. 促进国民经济的恢复 C. 适应计划经济体制的需要 D. 协调政府与市场的关系 ‎【答案】C ‎【解析】‎ 依据材料可知,20世纪50年代时,我国地方的工农业生产和市场供应需要向中央汇报,也需要通过与其它省市之间协作和市场采购求得解决,并不是由市场进行调节,而是由政府对经济活动进行计划调节,这符合计划经济体制的特征,因此该机构的设立目的是适应计划经济体制的需要,故C选项正确。A选项错误,依据材料可知,吉林驻京办是设立在北京的机构,并非是中央为加强对地方的政治管理在地方上设置的;B选项错误,国民经济恢复工作在1952年底完成,与材料时间不符;D选项错误,依据材料结合所学可知,当时中国实行排斥市场调节的计划经济体制,因此该机构并非为协调政府与市场的关系而设立。因此正确答案为C选项。‎ ‎9.古代雅典城邦任何法令的出台,首先需要某一公民发起政治倡议、提出议案,然后由议事会和主席团召集会议、筹备事项、主持公民大会进行讨论,最终由公民大会作出决定。这反映了古代雅典 A. 公民参政议政态度积极 B. 法律注重保护平民权益 C. 司法审判程序严格规范 D. 民主运作方式公开透明 ‎【答案】D ‎【解析】‎ 古代雅典法令出台的整个过程都有公民参与和监督,并最终由公民大会决议并作出决定,这反映了古代雅典民主运作方式的公开透明,故D项符合题意。材料体现的是法令出台程序的公开透明,并未表明公民参政议政的真实态度,故A不符合题意。雅典法律保护统治阶级的利益.并非保护平民的利益,故B不符合题意。材料体现的是法令出台程序的公开透明,与司法审判无关,故C不符合题意。‎ ‎10.17世纪,英国的封建领主不再愿意将土地出租给农民,而更愿意将其出租给资本家去投资办农场或牧场。导致这一变化发生的因素有 A. 农村劳动力的增加 B. 世界市场雏形的出现 C. 资产阶级革命爆发 D. 农村土地价格的下降 ‎【答案】D ‎【解析】‎ 依据所学可知,新航路开辟后,羊毛和商品粮需要量的增长与价格的提高,刺激了资本家去投资办农场或牧场,因而不少人到农村去租地并且为租到土地而提高地租,而多少年来农民只缴纳固定不变的贡赋。由于农村土地价格的下降,物价上涨,领主的收入已明显相对减少,许多人很愿意将自己的土地租给资本家。因此D选项正确。A选项错误,农村劳动力的增加与封建领主更愿意将土地出租给资本家去投资办农场或牧场无关;B选项错误,世界市场的出现导致资本家去投资办农场或牧场,不是封建领主意愿变化的直接原因;C选项错误,英国资产阶级革命发生于17世纪中期,并非16世纪开始出现这一变化的原因。故正确答案为D选项。‎ ‎11.美国1787年宪法中包括了联邦制度、三权分立等内容,却没有明文规定人民的基本人权,这部分内容直到1791年修正案才补上。这说明1787年宪法的制定者 A. 坚定地维护资产阶级的利益 B. 存在着种族歧视的观念 C. 致力于建立强有力的中央政权 D. 受启蒙运动的影响较少 ‎【答案】C ‎【解析】‎ 本题考查美国1787年宪法。依据材料结合所学可知,美国成立之初是一个松散的邦联,无法解决诸多问题,面临政治体制的危机,因此强化中央政府的权力,制定一部完备的宪法,成为美国进一步发展的要求,所以美国1787年宪法中仅包括了联邦制度、三权分立等内容,却没有明文规定人民的基本人权。因此C选项正确。A选项错误,1787年宪法的制定者坚定地维护资产阶级的利益与没有明文规定人民的基本人权无关;B选项错误,1787年宪法没有明文规定人民的基本人权,这里的人民包括欧洲移民,与种族歧视无关;D选项错误,美国中央权力构建体现了三权分立原则,是受到了启蒙运动的影响。故正确答案为C选项。‎ ‎12.从20世纪60年代起,一系列原料生产国和出口国组织建立了起来。这些组织的建立 A. 造成了发展中国家的资源紧缺 B. 打破了垄断资本对世界资源的控制 C. 导致了国际经济新秩序的建立 D. 实现了世界各地区之间的优势互补 ‎【答案】B ‎【解析】‎ 依据材料结合所学可知,在国际合作中,发展中国家为发达国家生产和提供原料,全球经济仍由少数发达国家垄断资产阶级的利益和意志所左右。因为发达资本主义国家具有技术和资本优势,得以支配全球分工,掠夺发展中国家的自然资源,获得高额利润。因此一系列原料生产国和出口国组织建立了起来,反对发达国家垄断资本的剥削和控制,打破了垄断资本对世界资源的控制,因此B选项正确。A选项错误,这些组织的建立限制了发达国家的资源进口,造成了发达国家的资源短缺,没有造成发展中国家的资源紧缺;C选项错误,依据所学可知,虽然60年代后一系列原料生产国和出口国组织建立了起来,但当今国际经济秩序仍以发达国家为主导,国际经济新秩序尚未建立;D选项错误,依据所学可知,这些国际组织是为了打破垄断资本对世界资源的控制,限制发达国家的资源进口,不能实现世界各地区之间的优势互补。故正确答案为B选项。‎ 二、材料题,共两道,其中41题25分,42题12分。‎ ‎13.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明初推行宝钞,禁用金银交易。后由于政府滥发宝钞,民间开始自发使用白银,官方赋役也逐渐改为白银上缴,白银逐渐成为流通领域中的主要货币。到16世纪中叶,明政府停发宝钞,并正式确立了白银的官方合法地位。但明朝银矿稀缺,国内开采的白银不足以应付政府开支。面对银荒危机,从16世纪中后期开始,明政府开放海禁。通过对外贸易,相当大部分美洲白银流入中国。作为当时世界上最大的经济体,中国以白银为主要货币,从而促使白银成为世界货币。围绕白银,形成了一个世界贸易网络。‎ ‎——摘编自万明《明代白银货币化:中国与世界连接的新视野》等 材料二 1816年英国在世界上首先实行金本位制,在19世纪70年代之后,各主要资本主义国家相继实行了金本位制,英镑成为国际货币体系的中心货币。英国在19世纪的国际货币关系中占有统治地位。二战后,国际货币体系再一次发生变迁。‎ ‎——摘编自李晓耕《权力之巅:国际货币体系的政治缘起》‎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白银货币化对中国经济发展的影响。‎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17—19世纪世界货币体系的变化并简析其原因。‎ ‎(3)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二战后初期成立的国际货币体系有何积极作用。‎ ‎【答案】(1)对中国的影响:推动商品经济的发展;缓解了通货膨胀;推动赋役制度的改革;推动中国加强与世界经济的联系。‎ ‎(2)变化:金本位制取代银本位制;英镑成为中心货币(英国在国际货币关系中占统治地位)。‎ 原因:工业革命使英国成为头号资本主义强国;殖民霸权的建立使英国拥有了大量的黄金储备;世界市场形成;清朝经济实力下降。‎ ‎(3)为世界货币关系提供了统一的标准和基础;有利于维持战后世界货币体系的正常运转;为世界经济的恢复和发展创造了条件。‎ 评分说明:考生答案如超出要点但言之有理,可在每问总分范围内酌情给分。‎ ‎【解析】‎ ‎(1)对中国的影响:由材料“后由于政府滥发宝钞,民间开始自发使用白银”可知,白银货币化可缓解了通货膨胀;由材料“官方赋役也逐渐改为白银上缴”可知,白银货币化推动赋役制度的改革;由材料“面对银荒危机,从16世纪中后期开始,明政府开放海禁……围绕白银,形成了一个世界贸易网络”可知,白银货币化使推动了中国加强与世界经济的联系;结合所学,海禁的开放,对外贸易的兴盛,推动了商品经济的发展。‎ ‎(2)变化:由材料一的“白银成为世界货币”和材料二的“各主要资本主义国家相继实行了金本位制,英镑成为国际货币体系的中心货币”可知,金本位制取代银本位制,英镑成为中心货币。‎ 原因:结合所学知识可从17—19世纪中英实力的变化和世界市场的形成入手分析。从中国角度讲,清朝实行闭关锁国政策,其经济实力下降;从英国角度讲,17到19世纪英国经过殖民掠夺与扩张和工业革命,使其拥有了大量的黄金储备,成为头号资本主义强国;从世界市场的角度看,第一次工业革命使世界市场初步形成,而英国又在这一体系中占有极为重要的位置。‎ ‎(3)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二战后初期成立国际货币体系指的就是布雷顿森林体系,故可从货币关系的统一、货币体系的运转、世界经济的恢复和发展等角度展开论述。‎ ‎14.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19世纪40年代和50年代西方的冲击,是使人难以支持的打击,然而,对19世纪60年代到90年代下一代的人来说,西方却成为仿效的榜样,以便更好地加强中国的实力来对付西方,最后,到了20世纪,西方已经成为鼓舞中国进行革命的思想来源。‎ ‎——摘编自费正清《美国与中国》‎ 材料描述了“中国与西方”三个阶段的关系,结合所学中国近代史的相关知识,选择其中一个阶段,自行拟定一个具体论题,并就所拟论题进行简要阐述。(要求: 明确写出所拟论题,史论结合,)‎ ‎【答案】示例一 论题:西方在19世纪四五十年代对中国造成了猛烈的冲击。‎ 阐述:鸦片战争后,《南京条约》及其附件的签订,使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鸦片战争激化了阶级矛盾和民族矛盾,太平天国运动兴起,沉重打击了清朝的统治;第二次鸦片战争《天津条约》、《北京条约》等条约的签订,使中国社会半殖民地半封建化程度加深。‎ 总之,19世纪四五十年代,西方的冲击促使清朝统治危机的加深。‎ 示例二 ‎ 论题:西方是19世纪60年代到90年代中国近代转型的推动者。(或西方在19世纪60年代到90年代推动了中国近代化的进程。)‎ 阐述:19世纪60—90年代,清政府引进西方先进生产技术,洋务运动兴起,民族资本主义产生,开启并推动了中国经济、军事、教育领域的近代化的进程;西学的传入,使中国在物质生活与社会习俗等方面发生变化,促进了中国社会生活领域的近代化进程;西学东渐和维新运动的兴起,开启了中国政治领域的近代化进程。‎ 总之,19世纪60年代到90年代,西方有力地推动了中国的近代化进程。‎ 示例三 ‎ 论题:西方提供了20世纪中国革命的思想理论。‎ 阐述:西方资产阶级革命时期天赋人权、自由平等的学说,推动了中国辛亥革命的兴起与发展;西方民族主义思潮推动了中国国民革命运动的进行;马克思主义指引了中国的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发展。‎ 总之,西方思潮催生了20世纪中国的辛亥革命、国民革命和新民主主义革命。‎ ‎【解析】‎ 本题主要考查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通过仔细阅读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不难发现本题是一道开放性问题,“中国与西方”三个阶段可以任选其中的任何一段,关键在于结合史实自圆其说。‎ 请考生从3道历史选考题中每科任选一题作答,如果多做,则每科按所做的第一题计分。并用2B铅笔在答题卡上把所选题目题号后的信息点涂黑。‎ ‎15.【历史选修1: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 材料:据1964年统计,新中国全年卫生事业费九亿三千余万元中,用于公费医疗的二亿五千余万元,占27%,其中用于县以下的仅占16%.这就是说,用于八百三十万享受公费医疗的人员的经费,比用于五亿多农民的还多。当了解到城乡卫生资源的差距如此之大时,毛泽东十分震怒,于是在1965年6月26日发表了一个讲话:“医学教育要改革……医学教育用不着收什么高中、初中生,高小毕业学三年就够了。主要在实践中学习提高……把医疗卫生工作的重点放到农村去嘛。”这就是著名的“六·二六”指示。由于有毛泽东的“六·二六”指示和短期内培养大批适合农村经济条件的基层卫生人员的独特构想,在中国大地上造就了数以百万计的农村基层卫生人员——赤脚医生。到1975年底,全国已有85010的生产大队实行了合作医疗,有赤脚医生1559214人,生产队的卫生员3282481人、接生员615184人。这支队伍的规模远远超过了当时卫生部拥有的卫生人力总量(220万名卫生技术人员)。他们为农村医疗发展做出了重大贡献。‎ ‎——李德成《毛泽东与集体化时期农村合作医疗制度的发展》‎ 请回答:‎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述20世纪60年代新中国农村医疗改革背景。‎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要评价20世纪60年代的农村医疗改革。‎ ‎【答案】(1)背景:三年经济困难后,国民经济调整和恢复;新中国城乡医疗差距大;医学教育落后;国家领导人强力支持。‎ ‎(2)评价:培养了大批农村医务人员;在一定程度上解决了农村医疗短缺问题;为农村医疗制度提供经验;带有浓厚的政治运动色彩。‎ ‎【解析】‎ 第(1)问,“背景”,依据材料信息“这就是说,用于八百三十万享受公费医疗的人员的经费,比用于五亿多农民的还多。当了解到城乡卫生资源的差距如此之大时,毛泽东十分震怒”并结合所学知识得出:国民经济调整和恢复、新中国城乡医疗差距大、医学教学落后、国家领导人强力支持等。‎ 第(2)问,“简评”,依据材料信息“在中国大地上造就了数以百万计的农村基层卫生人员——赤脚医生。到1975年底,全国已有85010的生产大队实行了合作医疗,有赤脚医生1559214人,生产队的卫生员3282481人、接生员615184人”并结合所学知识,从培养了大批农村医务人员、在一定程度上解决了农村医疗短缺问题、为农村医疗制度提供经验、带有浓厚的政治运动色彩等角度分析。‎ ‎16.【历史选修320世纪的战争与和平】‎ 材料 ‎ ‎ 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欧洲战地及后方劳动力出现匮乏情况。在北洋政府参加协约国对同盟国宣战后,英法两国要求中国向欧洲派遣华工。北洋政府认为,参战华工可以获得协约国所支付的工资,中国政府还可以获得日后胜利国的种种权利。蔡元培等有识之士也大力提倡华工赴欧。一战争期间,中国派遣至英法的华工约有14万人之多。华工们一到欧洲,就立即被划拨到各处,他们不仅在重工企业、港口码头等地从事最艰苦、最繁重的劳动,而且还身处战争前线,负责挖战壕、救伤兵、送给养甚至直接参战,有近2万人死于战火或疾病。一战结束后约11万参战华工回到祖国,他们成为西学及实业知识的宣传者,有的还转变成为坚定的无产阶级革命者。有1万余华工留在法国工作、生活。‎ ‎——摘编自王平贞等《一战百年:华工赴欧启示录》‎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华工赴欧参战的原因。‎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华工赴欧参战的影响。‎ ‎【答案】(1)一战使欧洲国家劳动力匮乏;英法等协约国要求:北洋政府希望与华工赴欧的方式改善国际地位;有识之士大力提倡;华工希望借此改善生活。‎ ‎(2)帮助协约国取得战争的胜利;促进中欧之间的经济文化交流;有利于中国改善国际地位。‎ ‎【解析】‎ ‎(1)依据材料“欧洲战地及后方劳动力出现匮乏情况。”、“在北洋政府参加协约国对同盟国宣战后,英法两国要求中国向欧洲派遣华工。”、“北洋政府认为……中国政府还可以获得日后胜利国的种种权利。”、“蔡元培等有识之士也大力提倡华工赴欧。”、“参战华工可以获得协约国所支付的工资”结合所学从欧洲劳动力短缺、英法两国的要求、北洋政府的需求、有识之士的推动及参战华工自身的利益需求等方面分析作答。‎ ‎(2)依据材料 “北洋政府认为……中国政府还可以获得日后胜利国的种种权利。”、“他们不仅在重工企业、港口码头等地从事最艰苦、最繁重的劳动,而且还身处战争前线,负责挖战壕、救伤兵、送给养甚至直接参战,有近2万人死于战火或疾病。”、“他们成为西学及实业知识的宣传者,有的还转变成为坚定的无产阶级革命者。”结合所学从对战争胜利的贡献、促进新思想在中国的传播及中国战后的国际地位的改善等方面分析作答。‎ ‎17.【历史选修4:中外历史人物评说】‎ 材料 ‎ ‎ 丁积,字彦诚,宁都人。成化十四年进士,授新会知县。其时,新会为“广藩巨邑,素号难治”。丁积积极提倡洪武礼制,挑选耆老教导百姓,又召集游手好闲者到县衙,每天读朱熹编纂的启蒙读物《小学》,并为他们解说。民间有信巫信鬼的陋俗,丁积毁淫祠、禁妖巫,对节烈义士极力表彰宣传。他还规定婚礼标准,不准“超前”消费。宫中受宠太监梁芳的弟弟梁长横行乡里,高利盘剥,强索过倍。丁积将梁长的高利贷借据全部烧毁并将其逮捕下狱,使权豪们再不敢胡作非为。当时百姓为赋外增加的“月供钱”所苦,甚至有贫困人家被逼卖儿卖女。丁积明令将其废除,并下令除正常赋税外,不得再向百姓收取一文钱。《明史》和《宁都直隶州志》为其立传,以记述其生平功业事迹。‎ ‎——摘编自《中国纪检监察报:模范知县丁积》‎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丁积治理新会的主要措施。‎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丁积受到后世推崇的原因。‎ ‎【答案】(1)从礼教入手,教化百姓;引导百姓革除陋习、改移风俗;扫黑除恶;减轻百姓负担。‎ ‎(2)道德品质高尚;关注民生;不畏强权。‎ ‎【解析】(1)依据材料“丁积积极提倡洪武礼制,挑选耆老教导百姓,又召集游手好闲者到县衙,每天读朱熹编纂的启蒙读物《小学》,并为他们解说。”可知丁积治理新会的措施是从礼教入手,教化百姓;依据材料“丁积毁淫祠、禁妖巫,对节烈义士极力表彰宣传。”、“他还规定婚礼标准,不准‘超前’消费。”可知丁积治理新会的措施是引导百姓革除陋习、改移风俗;依据材料“丁积将梁长的高利贷借据全部烧毁并将其逮捕下狱,使权豪们再不敢胡作非为。”可知丁积治理新会的措施是扫黑除恶;依据材料“当时百姓为赋外增加的“月供钱”所苦,甚至有贫困人家被逼卖儿卖女。丁积明令将其废除,并下令除正常赋税外,不得再向百姓收取一文钱。”可知丁积治理新会的措施还有减轻百姓的负担等。‎ ‎(2)依据上述问题的作答可知丁积因为教化百姓,品德高尚,引导百姓革除陋习、移风易俗、减轻百姓的负担,关注民生,并且惩治地方恶霸,不畏强权而被后世推崇。‎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