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3.72 MB
- 2021-02-26 发布
中小学精品教学资源
中小学精品教学资源
中
小
学
精
品
教
学
资
源
中
小
学
精
品
教
学
资
源
中
小
学
精
品
教
学
资
源
中小学精品教学资源
中
小
学
精
品
教
学
资
源
中小学精品教学资源中小学精品教学资源
中
小
学
精
品
教
学
资
源
中小学精品教学资源
中
小
学
精
品
教
学
资
源
中小学精品教学资源
中小学精品教学资源
中小学精品教学资源
中小学精品教学资源
中小学精品教学资源
中
小
学
精
品
教
学
资
源
中小学精品教学资源
中
小
学
精
品
教
学
资
源
中
小
学
精
品
教
学
资
源
中小学精品教学资源
中小学精品教学资源
中小学精品教学资源
中小学精品教学资源
中小学精品教学资源
中小学精品教学资源中小学精品教学资源
中小学精品教学资源
中小学精品教学资源
中小学精品教学资源中小学精品教学资源
中小学精品教学资源
中小学精品教学资源
中小学精品教学资源
中小学精品教学资源
中
小
学
精
品
教
学
资
源
中
小
学
精
品
教
学
资
源
中
小
学
精
品
教
学
资
源
中
小
学
精
品
教
学
资
源
中小学精品教学资源
中
小
学
精
品
教
学
资
源
中小学精品教学资源
中小学精品教学资源中小学精品教学资源
中小学精品教学资源
中小学精品教学资源
中小学精品教学资源
中小学精品教学资源中小学精品教学资源
中
小
学
精
品
教
学
资
源
中
小
学
精
品
教
学
资
源
中
小
学
精
品
教
学
资
源
中
小
学
精
品
教
学
资
源
中
小
学
精
品
教
学
资
源
中小学精品教学资源
中
小
学
精
品
教
学
资
源
中小学精品教学资源
中
小
学
精
品
教
学
资
源
中
小
学
精
品
教
学
资
源
中
小
学
精
品
教
学
资
源
中
小
学
精
品
教
学
资
源
中
小
学
精
品
教
学
资
源
中
小
学
精
品
教
学
资
源
中
小
学
精
品
教
学
资
源
中
小
学
精
品
教
学
资
源
中
小
学
精
品
教
学
资
源
中
小
学
精
品
教
学
资
源
中
小
学
精
品
教
学
资
源
中小学精品教学资源
中小学精品教学资源中小学精品教学资源
中小学精品教学资源
中小学精品教学资源
中小学精品教学资源
中小学精品教学资源
中小学精品教学资源
中小学精品教学资源
中小学精品教学资源
中
小
学
精
品
教
学
资
源
中
小
学
精
品
教
学
资
源
中
小
学
精
品
教
学
资
源
中小学精品教学资源
中
小
学
精
品
教
学
资
源
中小学精品教学资源中小学精品教学资源
中
小
学
精
品
教
学
资
源
中小学精品教学资源
中
小
学
精
品
教
学
资
源
中小学精品教学资源
中小学精品教学资源
中小学精品教学资源
中小学精品教学资源
中小学精品教学资源
中
小
学
精
品
教
学
资
源
中小学精品教学资源
中
小
学
精
品
教
学
资
源
中
小
学
精
品
教
学
资
源
中小学精品教学资源
中小学精品教学资源
中小学精品教学资源
中小学精品教学资源
中小学精品教学资源
中小学精品教学资源中小学精品教学资源
中小学精品教学资源
中小学精品教学资源
中小学精品教学资源中小学精品教学资源
中小学精品教学资源
中小学精品教学资源
中小学精品教学资源
中小学精品教学资源
中
小
学
精
品
教
学
资
源
中
小
学
精
品
教
学
资
源
中
小
学
精
品
教
学
资
源
中
小
学
精
品
教
学
资
源
中小学精品教学资源
中
小
学
精
品
教
学
资
源
中小学精品教学资源
中小学精品教学资源中小学精品教学资源
中小学精品教学资源
中小学精品教学资源
中小学精品教学资源
中小学精品教学资源中小学精品教学资源
中
小
学
精
品
教
学
资
源
中
小
学
精
品
教
学
资
源
中
小
学
精
品
教
学
资
源
中
小
学
精
品
教
学
资
源
中
小
学
精
品
教
学
资
源
中小学精品教学资源
中
小
学
精
品
教
学
资
源
中小学精品教学资源
中
小
学
精
品
教
学
资
源
中
小
学
精
品
教
学
资
源
中
小
学
精
品
教
学
资
源
中
小
学
精
品
教
学
资
源
中
小
学
精
品
教
学
资
源
中
小
学
精
品
教
学
资
源
中
小
学
精
品
教
学
资
源
中
小
学
精
品
教
学
资
源
中
小
学
精
品
教
学
资
源
中
小
学
精
品
教
学
资
源
中
小
学
精
品
教
学
资
源
中小学精品教学资源
中小学精品教学资源中小学精品教学资源
中小学精品教学资源
中小学精品教学资源
中小学精品教学资源
中小学精品教学资源
中小学精品教学资源
第六章 力和机械
6.6 探究滑轮的作用
知识点1:定滑轮
1. 滑轮可分为______滑轮和_____滑轮两类,定
滑轮实质是一个______杠杆,使用它不能_____力,
但可以___________________.
知识点2:动滑轮
2. 动滑轮实质是一个动力臂为阻力臂____倍的
________杠杆,使用它可以________,但不能
_____________________.
知识梳理
定 动
等臂
省 改变拉力的方向
2
省力 省力
改变拉力的方向
知识点3:滑轮组
3. 定滑轮与动滑轮组合形成滑轮组,使用滑轮组
可以_______,有时还可以________________,使
用滑轮组吊重物时,若动滑轮重和摩擦不计,动滑
轮被几股绳子吊起,所用的力就是物重的
__________.
省力 改变拉力的方向
几分之一
知识点1:定滑轮
1. 如图6-6-1所示,不计绳重和摩擦,沿三种不同
的方向拉绳使物体匀速上升,所用的力分别是F1、
F2、F3,则( )
A. F1最大
B. F2最大
C. F3最大
D. 三个力一样大
课堂演练
D
2. 如图6-6-2所示是某学校升旗的情景,装置A是
_____滑轮,其本质是一个_______杠杆,它的作用
是__________________;当国旗缓缓上升10 m,旗
手向下的拉力移动的距离为_____m.
定
思路点拨
定滑轮实质是一个以滑轮中心
为支点的等臂杠杆,虽然不能省力,
但是能改变拉力的方向.
等臂
改变力的方向
10
知识点2:动滑轮
3.(2019盐城)如图6-6-3所示,工人用动滑轮匀
速提升重物,这样做( )
A. 省力,不改变施力的方向
B. 不省力,改变施力的方向
C. 既省力,也改变施力的方向
D. 既不省力,也不改变施力的方向
A
4. 如图6-6-4所示,用滑轮拉着一个重为200 N的
重物A在水平地面上匀速前进,重物A与地面的摩擦
力是50 N,不计滑轮和轮轴的摩擦,则拉力F是(
)
A. F=25 N
B. F=200 N
C. F=100 N
D. F=50 N
A
5. 小谦想把被台风刮倒的树拉正. 他把绳子的一
端系在乙树上,然后绕过甲树用力拉绳子(如图6-
6-5所示),这样做有______段绳子拉甲树. 如果
不计绳重和摩擦,甲树受300 N拉力,则小谦对绳
子的拉力至少为_______N.
2
150
6. 如图6-6-6所示,用滑轮拉着一个重为400 N的
物体向上做匀速直线运动,该滑轮为_____
(填“动”或“定”)滑轮,如果不计滑轮重及细
绳与滑轮间的摩擦,则竖直向上方向拉力F是
________N.
动
200
7. 如图6-6-7所示的三个滑轮中,属于动滑轮的是
_____,若滑轮的自重和摩擦不计,当分别沿力F1、
F2和F3方向匀速提起同一物体时,则F1、F2、F3的
大小关系是__________.
乙
思路点拨
动滑轮实质是一个以绳子与滑轮接触点为支点的省
力杠杆,虽然能省力,却不能改变拉力的方向.
F1=F3>F2
知识点3:滑轮组
8. 下列简单机械中既可以省力,同时又可以改变
力的方向的是( )
A. 定滑轮 B. 动滑轮
C. 斜面 D. 滑轮组
D
9. 下图所示是工人提升重物的情景,若不计滑轮
所受重力及摩擦力,其中最省力的是( )D
10. 如图6-6-8所示,利用滑轮组匀速提升重物上
升2 m,已知重物重600 N,不计滑轮重、绳重和摩
擦力,则绳子自由端的拉力是______N. 绳端移动
的距离是_____m
300
4
11. 利用如图6-6-9所示的滑轮组将一个重
200 N的物体,匀速提高5 m,已知每个动滑轮重20
N,不计绳重及摩擦,绳子自由端施加的拉力F为
_________N. 绳子自由端移动_______m. 60 20
思路点拨
1. 使用滑轮组时,只有最后一根绳子在定滑轮上
时才能既能省力又能改变力的方向.
2. 若不考虑动滑轮的重力、绳子及其他摩擦力时,
绳子自由端的拉力F= ,n表示吊起动滑轮的绳子
股数;若需要考虑动滑轮重力时,绳子自由端的拉
力F=
3. 若物体移动的距离为h,则绳端移动的距离s=nh.
4. 若物体移动的速度为v物,绳端移动的速度为v
绳,则v绳=nv物.
知识点4:滑轮组的组装
12. 请在图6-6-10中用笔画线代替绳子,将两个滑
轮连成滑轮组,要求人往下拉绳使重物升起.
如答图6-6-1所示.
13. 如图6-6-11所示,要用滑轮组将陷在泥中的
汽车拉出来,请在图中画出最省力的绕绳方法.
如答图6-6-2所示.
14. 请在图6-6-12中画出最省力的绕线方式.
如答图6-6-3所示.
15. 按要求连接图6-6-13所示滑轮组.
如答图6-6-4所示.
思路点拨
要求使用滑轮组最省力时,连线起点在动滑轮
上;要求使用滑轮组即省力又能改变用力方向时,
连线的起点在定滑轮上.
1.(4分)如图6-6-14所示是小红同学研究定滑轮和
动滑轮特点的实验情景,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
A. 使用定滑轮不能省力,
因为定滑轮的实质是费力
杠杆
B. 使用定滑轮时改变拉力方向,拉力的大小也会发
生改变
C. 使用动滑轮可以省力,因为动滑轮的实质是省力
杠杆
D. 使用动滑轮不能改变力的方向,但可以省距离
课堂检测
C
2. (4分)用下图所示的滑轮或滑轮组,将同一物
体匀速提高h,最省力的是(滑轮重不计)( )D
3. (4分)把质量相等的A、B两物体挂在如图6-6-
15所示的滑轮组下面,不计绳子、滑轮的重力和摩
擦,放手后( )
A.A上升
B.A下降
C.A、B均静止
D.无法判断
B
4. (4分)如图6-6-16所示的滑轮组,每个滑轮重
为20 N,绳重及摩擦不计.用它匀速提升重为100 N
的物体,所用的拉力F是( )
A.50 N
B.60 N
C.70 N
D.120 N
B
5. (6分)在图6-6-17所示各个图中,物重G都为
12 N,当物体静止时(不计摩擦和机械自
重),F1=______N;F2=______N;F3=_____N.12 6 4
6. (4分)使用简单机械可以给人们的生活带来便
利.
(1)如图6-6-18甲,旗杆的顶端安装着一个
__________,用来改变拉力的方向.
(2)如图6-6-18乙,把被剪物体尽量靠近剪刀的转
动轴,可减小_______臂,剪断物体更省力.
定滑轮
阻力
7. (4分)如图6-6-19所示,某人站在A处通过一
根绳和两个滑轮匀速提起物体B,所用的拉力F=100
N,物体B重300 N(不计滑轮重、绳重及摩擦力),
画出滑轮组的绕线.
如答图6-6-5所示.
相关文档
- 2018年高考数学考点突破教学课件:9_2021-02-27 09:11:3642页
- 人教版小学三年级上册数学教学课件2021-02-27 09:10:5815页
- 九年级数学上册第一章特殊平行四边2021-02-27 09:10:5414页
- 冀教版数学小学四年级下册教学课件2021-02-27 09:10:5212页
- 人教版六年级数学上册《分数四则混2021-02-27 09:10:4214页
- 人教版8年级语文上册 《三峡》教学2021-02-27 09:10:3223页
- 人教版一年级数学下册第二单元20以2021-02-27 09:10:2218页
- 2020三年级语文下册第三单元11赵州2021-02-27 09:09:4239页
- 人教版小学五年级上册数学教学课件2021-02-27 09:09:2316页
- 一年级上册语文教学课件-1秋天(2)-部2021-02-27 09:09:1321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