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39.00 KB
- 2024-05-27 发布
张家口市万全区万全中学2018-2019学年第二学期期初考试
高二政治试卷
一.单项选择题(每题2分,共60分)
1.下列属于文化现象的是
①2018年8月18日,第十八届亚运会开幕式在印度尼西亚雅加达举行
②2018年我国继续坚持稳中求进的总基调,深入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
③2018年6月10日,上海合作组织成员国元首理事会第十八次会议在青岛举行
④2018年9月30日,河间市第一中学举行了“九河杯”书画展
A.①② B.②③ C.③④ D.①④
2.针灸起源于新石器时代。当人们的身体出现某些病痛或不适时,用尖锐的石器按压疼痛或不适的部位,使原有的症状减轻或消失。最早的针具是砭石,继而用各种树枝作为施灸工具,后来逐渐发展为针灸。上述事实说明
①文化是由人所创造、为人所特有的
②自然界的物质都是文化
③文化是人类社会实践的产物
④文化是物质世界的一种自然现象
A.①② B.③④ C.①③ D.②④
3.随着网络的普及,网络文化迅速发展,相关数据表明,我国的网络视频、网络音乐、网络游戏等用户数量均实现了明显增长。网络直播业务强大的“吸金”能力也得到体现,陌陌和YY的网络直播业务上线不久就成为其首要收入来源,这说明
①文化的经济功能愈益增强
②我国文化产业迅速发展、文化消费形式更加丰富
③文化与经济相互交融、相互促进
④文化与经济相互影响、相互决定
A.③④ B.①② C.①③ D.②④
4.2018年6月10日,习近平主席在上海合作组织青岛峰会上发表讲话时指出,“我们要继续在上海精神指导下,齐心协力构建上海合作组织命运共同体,携手迈向持久和平、普遍安全、共同繁荣、开放包容、清洁美丽的世界。”弘扬“上海精神”的文化生活依据是
A.一定的政治决定一定的文化
B.文化总是能够极大地促进经济、政治的发展
C.文化与政治相互交融
D.先进的文化会促进政治、经济的发展
5.中国的发展离不开提升“硬实力”,也离不开挖掘和培养“文化软实力”,能否提升和强化“文化软实力”,关系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前途。这是因为
A.我国的“硬实力”和软实力同等重要
B.综合国力竞争越来越激烈
C.“文化软实力”决定着我国的综合国力
D.加强文化建设能为经济社会建设提供正确的方向保证、不竭的精神动力和强大的智力支持
6.诗往往蕴含着丰富的文化寓意,下列诗句与寓意对应正确的是
①少小离家老大回,乡音无改鬓毛衰---文化对人的影响是深远持久的
②忽然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文化对人的影响是潜移默化的
③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文化对人的影响是深远持久的
④男儿若遂平生志,六经勤向窗前读---优秀文化能塑造人生
A.①② B.②③ C.①④ D.③④
7.某学生在给母校的毕业留言中写到:进校时随处可见的社团海报给校园带来缕缕色彩,青涩的我怀着憧憬成为“社团人”,从心怀忐忑不善谈吐到大胆发言积极参与,在社团的百花丛中寻求我们青春与梦想的舞台。该留言体现的文化生活道理是
①在社团活动中学生能自发提升文化素养
②文化氛围时刻都在影响人的思想和行为
③校园社团文化能直接促进社会全面发展
④参加积极向上的校园社团活动有利于培养健全人格
A.②③ B.②④ C.①④ D.③④
8.中国茶艺与日本茶道异曲同工,虽然各有特点,但都强调“和”的精神,就是要和睦相处、和谐共生。中国茶艺与日本茶道异曲同工,说明
A.各民族文化都大同小异
B.文化多样性主要体现在饮食文化方面
C.不同民族文化之间存在共性和普遍规律
D.各民族文化的差异是由各民族的历史不同造成的
9.国家主席习近平在博鳌亚洲论坛2018年会上指出,面向未来,我们要兼容并蓄、和而不同,推动文明互鉴,使文明交流互鉴成为增进各国人民友谊的桥梁、推动社会进步的动力、维护地区和世界和平的纽带。习近平主席的主张
①要求不同民族要通过对话消除分歧走向统一
②说明不同民族的平等交流推动世界文化繁荣
③说明各国文化在交流中相互认同,共同发展
④契合文化多样性是人类文明进步的重要动力
A.①③ B.①④ C.②③ D.②④
10.微博、微信、微小说……互联网技术的飞速发展为“微文化”插上了飞速发展的翅膀,把我们带入了微交往、微传播和信息微循环的时代。这说明
A.科技进步决定文化发展方向
B.大众传媒是文化传播的重要途径
C.现代科技是文化创新的源泉
D.大众传媒推动了文化传播和共享
11.中国传统文化中就有“为政贵在行”的思想,今天这一思想对我们党改进工作作风仍具有积极影响。习近平总书记强调“空谈误国,实干兴邦”,在全党上下兴起了“少说空话,多干实事”的新风。这表明
A.传统文化具有鲜明的民族性
B.传统文化具有相对稳定性
C.传统习俗在社会变革中变化发展
D.传统思想是历史文化的积淀
12.在台湾城乡,祭祀孔子的文庙随处可见。许多台胞在山东参观访问时,无论行程多么紧迫,都要去拜访曲阜“三孔”圣地。这反映出传统文化具有
A.继承性 B.包容性 C.相对稳定性 D.鲜明的民族性
13.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中华文化在国际社会的影响力越来越大,国与国之间文化交流越发频繁。请你确定一组最符合我国对外文化交流政策或主张的关键词
A.相互借鉴 求同存异 提升文化实力
B.尊重差异 平等协商 认同外来文化
C.加强交流 文化共享 汲取各国文化
D.理解个性 积极创新 舍弃传统文化
14.我们时常察觉和叹息:一些原本属于我们自己的珍贵东西,不知什么时候被丢掉了。诵读传统文化中的经典,是“回溯源头、传承命脉”的需要,是继承传统的必要方式。从文化发展的角度看,强调要“诵读经典”是因为
A.对待传统文化要先继承后发展
B.文化要在继承的基础上发展
C.只要继承了传统就能实现发展
D.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瑰宝
15.在十九大报告中,习近平总书记再一次把发展教育事业放在提高保障和改善民生水平的优先位置上。关于教育下列说法正确的有
①教育在人的教化与培育上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②教育是人们文化素养的核心和标志
③教育是人类特有的传承文化的能动性活动
④教育是文化传播的主要途径和手段
A. ①③ B.①④ C.②③ D.②④
16.2018年5月10日至14日,由中国舞协、安徽省文联、安徽省舞蹈家协会组织的舞蹈名家赴安徽蚌埠市,开展为期5天的“深入生活、扎根人民”采风创作活动。由此可见
①文化只有创新才能发展 ②社会实践是艺术创作的源泉
③艺术创作应加强交流、融合 ④艺术创作要着眼于人民群众的文化需求
A.①③ B.①④ C.②③ D.②④
17.漫画是一种常见的艺术形式。但漫画之意不在于画本身,而是运用夸张的手法、简略的笔触对社会上某些行为或人进行批评或讽刺,以警示世人。由此可见
A.漫画是一种独特的文化
B.文化创新源于实践又服务于实践
C.文化创新是文化的魅力所在
D.社会实践是文化创新的动力
18.《舌尖上的中国》能引起巨大的反响,就在于它把抽象的文化用饮食这种贴近生活的方式展示出来,把传统文化融入现代生活和现代人的情感,践行了贴近生活、贴近实际、贴近群众的原则。这启示我们文化创新需要
①面向世界,博采众长 ②体现时代精神
③继承传统,推陈出新 ④另起炉灶,彰显个性
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
19.20世纪初,歌剧艺术传到中国。抗日战争时期延安鲁迅艺术学院的师生主动拥抱这种新的艺术形式,并与中国音乐元素相结合、与当时社会生活相结合,不仅创作了《白毛女》等歌剧经典,也实现了歌剧艺术的民族化,创造了具有中国特色的民族歌剧艺术形式。这表明
①借鉴外来文化应以我为主、为我所用,促进民族文化发展
②与新的艺术形式相融合是民族文化富有生机的根本动力
③采用现代艺术形式更能凸显我国传统文化的民族特色
④文化创新应以社会生活为源泉,并植根于优秀传统文化
A.①② B.②③ C.③④ D.①④
20.成都开展吧“百姓故事会”,以身边真实感人的故事为核心内容,让百姓讲述自己的故事……
凸显了生命的意义、生活的真谛,传递了正能量。对此,认识正确的是
A.文化能够促进人的全面发展 B.文化在继承中不断发展
C.人民群众是文化创造的主体 D.精神活动离不开物质活动
21.不只是园林,昆曲、古琴艺术、苏绣、核雕等,也都成为“文化苏州”
的重要名片。更令人赞叹的是,在传统文化产品大量出口的同时,苏州的现代文化产品也不断走出国门。可见,苏州文化给世界留下的文化印象有
①源远流长 ②博大精深 ③具有明显的区域特征 ④具有整体性和实用性的特点
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
22.齐之水道躁而复,故其民贪粗而好勇;楚之水淖弱而清,故其民轻果而贼;越之水浊重而洎,故其民愚疾而垢。上述文字
①表明文化对人的影响来自特定的文化环境
②体现了一方水土,一方文化
③描述了中华文化源远流长的特征
④表明不同民族的文化既有各自的特色,又逐渐趋同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23.北京“四合院”、上海“石库门”、广东“围村”、陕西“窑洞”等民居都与当地的自然环境、民俗民风息息相关,特色鲜明、异中有同,是中华民族共有的文化财富。这说明
A.文化的差异性是由各地千差万别的自然条件决定的
B.各具特色的区域文化蕴含着中华文化的共性
C.中华文化呈现着多种民族文化的丰富色彩
D.区域文化相互借鉴而日渐趋同、逐渐融合
24.2018年4月8日,习近平主席在博鳌亚洲论坛年会开幕式上发表演讲表示“中国开放的大门不会关闭,只会越开越大。”这段话契合了中华传统文化中“和而不同”的社会观、“周而不比”的精神态度、“和衷共济、合作共赢”的智慧理念。材料表明中华文化的特征是
A.一方水土,一方文化 B.独树一帜,独领风骚
C.求同存异,兼收并蓄 D.相对稳定性和时代性
25.关于诚信问题,孔子曰:民无信不立。孟子说:是故诚者,天之道也;思诚者,人之道也。程颐说:诚者,实理也。我们今天中国人倡导诚信原则,不能不到儒家那里寻找资源,可见,儒家的诚信观念犹如我们的黄皮肤、黑头发一样,是我们不可摆脱的民族精神基因。这说明
A.民族精神的力量集中表现为中华文化的力量
B.只有传承儒家思想,才能弘扬民族精神
C.继承和发扬本民族的优秀传统文化
D.民族精神深深植根于中华传统优秀文化之中
26.每年的“中小学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月”,全国各地都会以爱国主义为核心,开展丰富多彩的宣传教育活动。我国有许多反映中华民族精神基本内涵的诗词格言。下列选项中对应正确的是
①团结精神--二人同心,其利断金 ②创造精神--明犯强汉者,虽远必诛
③梦想精神--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 ④梦想精神--精卫填海,愚公移山
A.①② B.③④ C.①④ D.②③
27.改革开放以来,我们党带领全国各族人民以豪迈的爱国情,团结一心,艰苦奋斗推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取得举世瞩目的伟大成就。目前,我国经济总量位居世界第二、货物贸易位居世界第一,综合国力极大增强,人民生活不断改善,国际地位显著提高。这说明
①高昂奋进的民族精神能产生巨大的力量
②弘扬和培育中华民族精神能够提升我国的国际竞争力
③弘扬和培育中华民族精神是坚持社会主义道路的需要
④经济建设与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是相辅相成的
A.①② B.②③ C.①④ D.③④
28.如今各个电视台的选秀节目几乎泛滥,究其原因是因为一些电视台为经济利益而照搬某些电视台的选秀节目,甚至允许个别选手发表低俗的言论,造成不良的社会影响。这启示我们
①要发展人民大众喜闻乐见的优秀文化
②要把继承传统作为创新的立足点
③应在追求经济效益的同时兼顾社会效益
④应满足人民群众的各种精神文化要求
A.①② B.③④ C.①③ D.②④
29.由中央电视台倾力打造的大型公益励志节目《极速少年》,旨在培养青少年的团队意识,增强合作精神,提高自身素质,强健少年体魄,展示赛场上孩子们紧张激烈的角逐。该节目播出后获得了观众好评。《极速少年》的成功告诉我们
①要奏响文化主旋律,以优秀的作品鼓舞人
②要发展大众文化,满足大众娱乐化需求
③要学习先进文化,以科学的理论武装人
④要弘扬正能量,以正确的舆论引导人
A.①② B.②③ C.③④ D.①④
30.现在孩子上网鼠标随意点,网页跳出的居然是色情论坛下载音乐视频,一不留神,色情图片制成的弹窗跃入眼帘。这警示青少年
①要提高眼力,拒绝污染 ②加强管理,正确引导
③担当社会责任,提供优秀作品 ④提高科学文化修养,促进思想道德修养
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
二.非选择题
31.古丝绸之路是连接亚洲和欧洲、东方文明与西方文明的纽带。欧洲的文艺复兴和启蒙运动曾得益于东方古代智慧的滋养,亚洲的现代化进程更离不开向欧洲科学技术和工业革命成果的学习。“东风西渐”“西风东渐”各领风骚,促进了亚欧交流互鉴、取长补短,推动了人类社会发展进步。中国提出的丝绸之路经济带建设的着眼点是各相关国及背后多元文明的群体性复兴,以文化的交流交融为经济建设搭桥铺路,使古老文明在现代社会焕发新的活力。
结合材料,运用“文化创新的途径”的有关知识,阐明我们对待中欧文化交流交融应持有的态度。
32. G市在特色小镇创建工作中,注重挖掘当地独具特色的历史人文传统。传承具有深厚历史文化底蕴的茶叶文化、陶瓷文化等,通过文化元素的植入、文化设施的建设、文化品牌的打造,增强特色小镇的文化氛围,提升特色小镇的功能和品质。在现代新兴产业得到发展的同时,茶叶、陶瓷这些带有鲜明G市印记、文化底蕴深厚的传统产业也随着特色小镇一起发展壮大起来。G市还加大对农民的培训力度,使农民开阔视野,激发农民的创业热情,推动互联网民宿建设,为特色小镇休闲旅游增添了新亮点。
结合材料,运用“文化与生活”说明G市在特色小镇创建工作中怎样发挥文化的作用?
33.材料一:文明因多彩而美丽。中国先贤说:“和实生物,同则不继。”歌唱“反种族隔离斗士”曼德拉的《光辉岁月》唱到 “缤纷色彩显出的美丽/是因它没有/分开每种色彩。”
材料二:近年来,汉语词汇“走出去”日益激增,代表中国历史文化的词语Confhcius(孔子)、Laozi(老子)已进入到英语的日常词汇中,“kongfu(功夫)、TaiChi(太极)”等词更是随着中国功夫电影的传播而广为人知。汉语在进化中也不断“引进来”,引入了标点符号、阿拉伯数字,出现了诸如GDP、卡拉OK甚至3G、AA制等由拉丁字母等构成的字母词,使得汉语更具有生机和活力。
(1)运用“文化的多样性”的知识,简述人们应怎样对待文化的多样性?
(2) 运用“文化交流”和“文化的包容性”的知识,说明汉语词汇“引进来”和“走出去”的积极意义。
政治答题纸
一.单项选择题(每题2分,共60分)
题号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答案
D
C
B
D
D
C
B
C
D
D
B
D
A
B[]
A
题号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25
26
27
28
29
30
答案
D
B
C
D
C
C
A
B
C
D
C
A
C
D
B
二.非选择题
31.(12分)①在中欧文化交流交融的过程中,要面向世界,博采众长,必须以世界优秀文化为营养,充分吸收外国文化的有益成果
②文化的交流交融,是不同民族文化相互借鉴,以“取长补短”发展本民族文化的过程。这就需要有海纳百川的胸怀、熔铸百家的气魄、科学分析的态度。
③在学习和借鉴欧洲优秀文化成果时,要以我为主、为我所用,保持文化的民族特色,反对“封闭主义”和“民族虚无主义”。
32.(12分)①文化作为一种精神力量,能够在人们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过程中转化为物质力量。G市通过发展文化提升了特色小镇的功能和品质,满足了人们的精神文化需求,推动了特色小镇建设。
②文化与经济相互影响、相互交融。G市在特色小镇创建工作中,发挥科技、文化的作用,为特色小镇的建设提供了智力支持,促进了G市经济发展。
③文化影响人们的实践活动、认识活动和思维方式。G市加大了对农民的培训力度,开阔了农民视野,推动了互联网民宿建设,为特色小镇 休闲旅游增添了新亮点。
33.(8分)(1)①
必须尊重文化多样性,既要认同本民族文化,又要尊重其他民族的文化,相互借鉴,求同存异,尊重世界文化多样性,共同促进人类文明繁荣进步。
②遵循各国文化一律平等的原则。在文化交流中,要尊重差异,理解个性,和睦相处,共同促进世界文化的繁荣。
(8分)(2)①汉语词汇“引进来”和“走出去”的过程,也是文化交流的过程。这种文化交流推动中华文化走向世界,增强中华文化的国际影响力,促进世界文化的繁荣与发展;使外域文化传入中国,促进中华文化的发展和进步。
②文化的包容性,即求同存异和兼收并蓄。汉语在进化中引入了标点符号、阿拉伯数字,在文化交流中吸收、借鉴其他民族文化的积极成分。汉语的包容性,使得汉语更具有生机和活力,也有利于各民族文化在和睦的关系中交流,增强对自身文化的认同和对其他民族文化的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