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508.00 KB
- 2024-05-18 发布
广东实验中学 2017—2018 学年(上)高二级期中考试
生 物
命题:程宝云 审定:王颖 校对:王颖
本试卷分选择题和非选择题两部分,共 8 页,满分 90 分,考试用时 60 分钟。
注意事项:
1.答卷前,考生务必用黑色字迹的钢笔或签字笔将自己的姓名、考号填写在答题卡上。
2.选择题每小题选出答案后,用 2B 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
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它答案;不能答在试卷上。
3.非选择题必须用黑色字迹的钢笔或签字笔作答,答案必须写在另发的答题卷各题目指定
区域内的相应位置上;如需改动,先划掉原来的答案,然后再写上新的答案;不准使用
铅笔和涂改液.不按以上要求作答的答案无效。
4.考生必须保持答题卡的整洁,考试结束后,将答题卷和答题卡一并收回。
第一部分 单项选择题(共 50 分)
一、单项选择题(共 25 小题,每题 1 分,共 20 分)
1.下列对种群特征的概念图(如右图)分析正确的是( )
A.种群最基本的数量特征是出生率和死亡率
B.“J”型增长的种群中没有死亡率和迁出率
C.预测种群数量未来变化的主要依据是 b
D.种群数量达到 K 值时,c 也达到最大并保持不变
2.如右图表示出生率、死亡率和种群密度的关系,据此分析得出的正确表述是( )
A.在 K/2 时控制有害动物最有效
B.图示规律可作为控制人口增长的依据
C.该图可用于实践中估算种群最大净补充量
D.在 K/2 时捕捞鱼类最易得到最大日捕获量
3.在某一农田生态系统中,大面积单一种植某种农作物(甲)可
导致害虫 A 的爆发,改成条带状合理地间作当地另一种农作
物(乙)后,乙生长良好,害虫 A 的爆发也受到了抑制。对此,
不合理的解释是( )
A.新的种间关系不利于害虫 A B.新的群落空间结构不利于害虫 A
C.乙的出现使害虫 A 的环境容纳量下降 D.乙和害虫 A 存在互相抑制的竞争关系
4.我国谚语中的“螳螂捕蝉,黄雀在后”体现了食物链的原理。若鹰迁入了蝉、螳螂和黄雀所在
的树林中,捕食黄雀并栖息于林中。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鹰的迁入增加了该树林中蝉及其天敌的数量
B.该生态系统中细菌产生的能量可流向生产者
C.鹰的迁入增加了该生态系统能量消耗的环节
D.鹰的迁入改变了该生态系统能量流动的方向
5.南方某农田弃耕后,很快就会长满一年生的杂草,后来又出现灌木。
图中曲线 b、c 表示该群落中植物物种数或个体数的变化。下列说法
正确的是 ( )
A.曲线 a 表示该群落所含能量的变化,曲线 b 表示植物物种数
B.从草本阶段演替到灌木阶段,食物链基本不会发生变化
C.在人为干扰情况下,将来不可能演替至森林阶段
D.草本阶段最易遭受外来物种的入侵而使占优势的物种发生变化
6.在统计土壤动物的物种丰富度的实验中,某小组设计的采集小动物的装置如下图所示,下列
说法正确的是( )
A.采集的原理是利用土壤动物的趋光、避高温、趋湿的生活习性
B.灯罩的功能是防止昆虫逃跑
C.金属筛网阻止小动物向下移动
D.广口瓶中需要加入体积分数为 70%的酒精溶液
7.如下图甲、乙、丙分别表示在有限空间内培养(或饲养)两种生物的实
验结果,下列相关的叙述错误的是( )
A.豆科植物与根瘤菌的种群数量变化关系如图甲所示
B.HIV 与 T 细胞的种群数量变化关系如图乙所示
C.甲、乙、丙分别表示的是互利共生、捕食、竞争关系
D.图丙中实验初期,种内互助与竞争并存,后期 X 的种内斗争加剧
8.下列关于生态系统中信息传递的叙述,正确的是( )
A.生态系统中的信息只能来源于同种或异种的生物
B.植物生长素对植物生长的调节属于信息传递中的化学信息
C.动物可通过特殊的行为在同种或异种生物间传递信息
D.牧草生长旺盛时,为食草动物提供采食信息,这对食草动物有利,对牧草不利
9.下列关于生态环境保护的说法错误的是( )
A.建立自然保护区可以有效提高被保护生物种群的 K 值
B.引入外来物种一定会导致本地物种多样性锐减
C.易地保护能提高出生率,降低死亡率
D.生物多样性的间接价值明显大于它的直接价值
10.如右图是我国北方处于平衡状态的某森林生态系统的碳循环示意
图,其中箭头表示碳的传递方向,字母表示碳传递途径。则下列叙
述错误的是( )
A.碳从植物体流入动物体的主要形式是有机物
B.a 途径是通过光合作用实现的,b、d、g 途径是通过细胞呼吸实现的
C.碳在生物群落与无机环境之间的循环主要以二氧化碳的形式进行
D.如果图中的字母表示碳元素传递的数量,植物正常生长,则夏季 a、b、c、e 之间的关系
可表示为 a=b+c+e
11.下图是河流生态系统受到生活污水(含大量有机物)轻度污染后的净化过程示意图。
下列分析不正确的是( )
A.在该河流的 AB 段上,需氧型细菌大量繁殖,溶解氧随有机物被细菌分解而被大量消耗
B.该河流生态系统的结构包括非生物的物质和能量、生产者、消费者和分解者
C.相对于海洋生态系统,该河流生态系统具有较强的恢复力稳定性
D.BC 段有机物分解后形成的 NH4+等无机盐离子有利于藻类大量繁殖
12.下图为桑基鱼塘农业生态系统局部的能量流动图解,图中字母代表相应能量,下列说法
正确的是( )
A.图中用于桑树生长发育繁殖的能量是 A
B.图中未利用的能量是指蚕粪便中的能量
C.第一、二营养级间的能量传递效率用(A1+B1+C1+D1)/C
D.蚕丝中所含的能量来自蚕中的 B1
13.孟德尔做了如下图所示的豌豆杂交实验,以下描述错误的是( )
A.①和②的操作同时进行 B.①的操作是人工去雄
C.该杂交实验的亲本中,高茎是母本,矮茎是父本 D.②的操作后要对高茎套袋
14.有位同学做“性状分离比的模拟”实验,以下操作正确的是( )
A.小桶内用球的大小代表显隐性,大球代表 D,小球代表 d
B.每次抓出的两个球统计后放在一边,全部抓完后再放回小桶重新开始
C.每个桶内两种球的数量必须相等,即标记 D、d 的小球数目必须为 1∶1
D.因为卵细胞的数量比精子少得多,所以可以将代表雌性生殖器官的小桶内的 2 种配子各
减少到 1 个
15.最能体现基因分离规律的实质是( )
A.F2 显隐性之比为 3:1 B.F1 产生配子之比为 1:1
C.测交后代显隐性之比为 1:1 D.F2 的基因型之比 1:2:1
16.玉米甜和非甜是一对相对性状,随机取非甜玉米和甜玉米进行间行种植。其中能够判断
甜和非甜的显隐性关系的是( )
17.已知尿黑酸尿病是由一对基因控制的遗传病,分析如下图所示的遗传系谱,控制相关性
状的基因用 A、a 表示,则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Ⅱ4 是杂合子
B.Ⅰ1 一定是纯合子
C.Ⅱ3 如果怀孕生育一个健康孩子的概率是 1/2
D.Ⅰ3 的遗传因子组成是 Aa
18.关于下图的理解正确的是( )
A.自由组合规律的实质表现在图中的④⑤⑥
B.③⑥过程表示减数分裂过程
C.左图中③过程的随机性是子代 Aa 占 1/2 的原因之一
D.右图子代中 aaBB 的个体在 aaB—中占的比例为 1/16
19.牵牛花的花色由一对等位基因 R、r 控制,叶的形状由另一对等位基因 W、w 控制,这两对
相对性状是自由组合的。若子代的基因型及比值如下表所示,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基因型 RRWW RRww RrWW Rrww RRWw RrWw
比值 1 1 1 1 2 2
A.双亲的基因型组合为 RrWw×RrWW
B.测交是验证亲代基因型最简便的方法
C.双亲一个是纯合子一个是杂合子
D.基因型为 RrWw 的个体自交,与上表中表现型不同的个体占 1/4
20.已知小麦高秆(D)对矮秆(d)为显性,无芒(E)对有芒(e)为显性。这两对基因(D、d 和 E、
e)的遗传遵循自由组合定律。现用两个纯种的小麦品种甲(DDYY)和乙(ddee)杂交得 F1,
再用 F1 与小麦丙杂交(图 1),结果如图 2 所示,分析小麦丙的基因型为( )
A.DdEe B.ddEE C.ddEe D.Ddee
21.下表为 3 个不同小麦杂交组合及其子代的表现型和植株数目。
子代的表现型和植株数目组合
序号 杂交组合类型 抗病
红种皮
抗病
白种皮
感病
红种皮
感病
白种皮
一 抗病、红种皮×感病、红种皮 416 138 410 135
二 抗病、红种皮×感病、白种皮 180 184 178 182
三 感病、红种皮×感病、白种皮 140 136 420 414
据表分析,下列推断错误的是 ( )
A.6 个亲本都是杂合子
B.依据组合一可判断感病对抗病为显性
C.红种皮对白种皮为显性
D.组合三中亲本感病红种皮个体自交后代有 4 种表现型
22.关于同一个体中细胞有丝分裂和减数第一次分裂的叙述,正确的是( )
A.两者前期染色体数目相同,染色体行为和 DNA 分子数目不同
B.两者中期染色体数目不同,染色体行为和 DNA 分子数目相同
C.两者后期染色体行为和数目不同,DNA 分子数目相同
D.两者末期染色体行为和数目相同,DNA 分子数目不同
23.下列各图所示细胞均来自同一生物体,有关叙述正确的是( )
A.属于有丝分裂过程的图是③④⑤
B.细胞①的形成过程:④→③→⑤→②→⑥→①
C.⑥分裂后形成的细胞可能是精细胞
D.图③④⑤⑥中都具有同源染色体
24. 下图是精原细胞形成的精子,以下哪个精子在正常减数分裂过程中不可能出现( )
25.如下图表示雄果蝇进行某种细胞分裂时,处于四个不同阶段的细胞(Ⅰ~Ⅳ)中遗传物质或其
载体(①~③)的数量。下列表述与图中信息相符的是( )
A.Ⅱ阶段处发生非同源染色体的自由组合
B.Ⅲ代表初级精母细胞
C.②代表染色体
D.Ⅰ~Ⅳ中③的数量比是 2∶4∶4∶1
第二部分 简答题(共 40 分)
二、简答题(共 3 题,共 40 分)
26.(12 分)图 1 为草原生态系统部分营养结构示意图,图 2 为碳循环局部示意图,表格表示
该草原生态系统中甲→乙→丙(三者构成一条食物链)各种群对能量的同化、利用、传递等的
部分数量关系。(净同化量=同化量-呼吸消耗量)
生物
类型
同化
量
净同
化量
呼吸
消耗
传递给
分解者
传递给下
一营养级
未被利用
的能量
甲 ( ) ( ? ) 65.5 3.0 15.0 41.5
乙 14.0 5.0 ( ) 0.5 2.0 2.5
丙 2.0 ( ) 微量(不计) 无 ( )
(1) 图 1 中鹰和蛇的关系为 。若鹰体内有机物增加 15 克,假设鹰从各条食物链
中获得的能量是均等的,至少需要消耗植物 克。
(2) 图 2 中表示生态系统基石的字母是 ,能构成群落的是 ,若因环
境污染造成生产者锐减,则对 F、D 数量的影响是 。碳在生物群落内以
的形式进行流动。
(3) 表格“?”处数值为 。初级消费者同化的数量中大部分被消耗掉,只有大约 %
的能量能够流到下一个营养级(保留到小数点后一位)。
27.(14 分)水稻是自花授粉的农作物。它的非糯性和糯性是一对相对性状(相关基因用 A
和 a 表示)。根据遗传图解回答下列问题:
(1) 水稻的非糯性和糯性中,呈显性性状是 。F2 非糯性水稻的基因型是 。
(2) 已知非糯性花粉遇碘变蓝色,糯性花粉遇碘变棕色。若取 F1 水稻的花粉加碘染色,在显微
镜下观察,蓝色花粉和呈棕色花粉的比例约为 。
(3) F1 的所有个体自交产生的 F2 中,糯性水稻的比例是________。F1 非糯性水稻与 F2 非糯性
水稻杂交所得糯性水稻的比例是________。
(4) 简要地写出获得纯种非糯性水稻的实验方法。
方法一: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选择___________________即为纯种的
非糯性水稻。
方法二: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选择___________________即为纯种的
非糯性水稻。
28.(14 分)小麦颖色有黄色、黑色和白色三种,由 A、a 和 B、b 两对等位基因控制,只要基
因 A 存在,植株就表现为黄颖。为研究小麦颖色的遗传规律,进行了如图所示的杂交实验。
分析回答:
(1) 图中亲本中黄颖的基因型为 ,黑颖的基因型是 。
(2) F1 测交后代中黑颖个体所占的比例为____________。请写出 F1 测交的遗传图解。
(3) F2 黄颖植株中,部分个体无论自交多少代,其后代仍然为黄颖,这样的个体的基因型
是 ,它们占 F2 黄颖小麦的比例为 。
2017—2018 学年(上)高二生物期中考试 参考答案
1~5:CCDCD 6~10: DBCBD
11~15:BDACB 16~20:ADCDC
21~25:BCCBA
26.(12 分)(除了说明外,每空 2 分)
(1)竞争和捕食;875
(2)E BCDEF 减少(降低) 含碳有机物(每空均 1 分)
(3)59.5 14.3%
27.(14 分)(除了说明外,每空 2 分)
(1)非糯性 AA 或 Aa (2)1∶3 (3)5/8 1/6 (4)让非糯性水稻连续自交,选择后代不出
现性状分离的水稻植株;(2 分)用碘液检验非糯性水稻的所有花粉,选择花粉遇到碘液都
变蓝色的水稻植株。(2 分)
28.(14 分)(除了说明外,每空 2 分)
(1)AAbb aaBB (2)1/4 略(4 分) (3)AABB、AABb、 AAbb 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