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62.00 KB
- 2024-05-05 发布
唐县一中2018年11月高一期中物理试卷
一.选择题(共15题,1-10为单选,11-15为多选,每小题4分,部分分值2分,共60分)
1.为了使公路交通安全有序,路旁立了许多交通标志,如图所示,甲图是限速标志,表示允许行驶的最大速度是120km/h;乙图是路线指示标志,表示此处到兴化还有24km.以下说法正确的是( )
A.24km是位移
B.120km/h是平均速度
C.120km/h是平均速率
D.如果某人从此处开车到兴化用时30分钟,他在该路段还是有可能超速
2.有以下几种情景:①轿车在十字路口转弯,轿车仪表盘上速度计的示数不变;②点火后即将升空的火箭;③高速公路上沿直线高速行驶的卡车为避免事故紧急刹车;④运行的磁悬浮列车在轨道上高速行驶。下列对情景的分析和判断的说法中,正确的是( )
A.汽车仪表盘上速度计显示的速度大小可以看做瞬时速度的大小
B.因火箭还没运动,所以加速度一定为零
C.卡车紧急刹车,速度变化很大,所以加速度很大
D.高速行驶的磁悬浮列车因速度很大,所以加速度也一定很大
3.关于力,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物体的重力就是地球对物体的吸引力,它的方向总是垂直向下
B.重力、弹力、摩擦力、动力、阻力都是按力的性质命名的
C.放在桌面上的木块受到桌面对它向上的支持力,这是由于桌面发生微小形变而产生的
D.滑动摩擦力一定产生于两运动的物体之间,且方向一定与物体运动方向相反
4.如图所示,用弹簧测力计在水平方向上拉动一个置于地面的物体,使它做匀速直线运动时,弹簧测力计的示数为5N;当弹簧测力计的示数为6N 时,物体运动时受到的摩擦力大小为( )
A.1N B.5N C.6N D.11N
5.甲、乙、丙三辆汽车以相同的速度经过某一路标,从此时开始,甲车做匀速直线运动,乙车先加速后减速,丙车先减速后加速,它们经过下一个路标时的速度相同,则( )
A.甲车先通过下一个路标 B.乙车先通过下一个路标
C.丙车先通过下一个路标 D.三辆车同时通过下一个路标
6.一质点做匀加速直线运动,依次经过A、B、C三点,AB=x1,BC=x2,已知质点加速度为a,质点经过AB和BC段所用时间相等,则质点经过AC段的平均速度为( )
A. B.
C.(x1+x2) D.
7.一物体从静止开始做匀加速直线运动,在t秒内运动的位移与t到(t+1)秒内运动的位移相等,则t为( )
A.+1 B. C.2 D.﹣1
8.质点做直线运动的速度﹣时间图象如图所示,该质点( )
A.第1 s内和第3 s内质点的速度不断增大,加速度不断减小
B.前1 s内和前3 s内质点运动的路程相同
C.物体在1 s,3 s时质点的运动方向发生变化
D.第2秒末和第4秒末质点的位置相同
9.如图所示;汽车关闭发动机后沿水平面做匀减速直线运动,它从A点运动到B点时,速度从vA=7m/s减到vB=5m/s,A、B两点相距24m,经B点后再过12s,汽车又前进了( )
A.24m B.25m C.30m D.60m
10.一质点沿x轴正方向做直线运动,通过坐标原点时开始计时,其图象如图所示,则( )
A.质点做匀速直线运动,速度为0.5m/s
B.质点做匀加速直线运动时,加速度为0.5m/s2
C.质点在第1s末的速度为1.5m/s
D.质点在第1s内的平均速度为1.5m/s
11.关于速度v、速度变化量△v、加速度a的关系,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物体运动的速度变化越大,它的加速度一定越大
B.速度很大的物体,其加速度可能很小,也可能为零
C.某时刻物体速度为零,其加速度可能很大
D.加速度很大时,运动物体的速度可能很快变大,也可能很快变小
12.以下说法中错误的是( )
A.重力的方向总是竖直向下的
B.挂在绳上处于静止的物体,受到绳的拉力是由于物体的形变引起的
C.静摩擦力不仅能存在于两静止物体之间,也可以存在于两运动物体之间
D.当两粗糙物体之间没有相对滑动时,两物体之间的摩擦力一定为零
13.一名宇航员在某星球上完成自由落体运动实验(视为初速度为零的匀加速直线运动),让一个质量为2kg的小球从一定的高度自由下落,测得小球在5s内的位移是50m,则( )
A.小球在2 s末的速度是8 m/s B.小球在第5 s内的平均速度是3.6 m/s
C.小球在第2 s内的位移是2 m D.小球在第5 s内的位移是18 m
14.某物体以20m/s的初速度竖直上抛,不计空气阻力,g取10m/s2.下列对物体4s内的运动描述正确的是( ) A.上升最大高度 20m B.位移大小为 40m
C.速度改变量的方向向下 D.平均速率为 10m/s
15.光滑斜面AE被分为四个相等的部分,一物体从A点由静止释放,下列结论正确的是( )
A.物体到达各点的速率vB:vC:vD:vE=1:::2
B.物体从A到E的平均速度=vB
C.物体到达各点所经历的时间tE=2tB=tC=tD
D.物体通过每一部分时,其速度增量vB﹣vA=vC﹣vD=vD﹣vC=vE﹣vD
二.实验题(共1小题,共8分)
16.某同学“研究匀变速直线运动规律”,安装好实验装置后进行实验,得到了如图所示的纸带。
(1)该同学实验过程中纸带的 (填“左”或“右”)端与小车相连;
(2)关于接通电源和放手让小车运动的先后顺序,下列四种操作中正确的是:
A.先接通电源后放手 B.接通电源和放手应同时进行 C.先放手后接通电源
D.接通电源和放手的先后顺序对实验没影响
(3)该纸带使用交流电频率为50Hz的打点计时器,相邻两个计数点之间有4个点未画出,测出x1=1.2cm、x2=1.6cm、x3=2.0cm、x4=2.4cm、x5=2.8cm、x6=3.2cm则该物体运动的加速度a= m/s2,打下A点时,物体的速度vA= m/s。
三.计算题(共3小题,其中17题8分;18.19题各12分,共32分)
17.如图所示,物体A重40N,物体B重20N,A与B、A与地的动摩擦因数相同,将物体B用细绳系住,当水平力F=32N时,能将A从B的下面匀速抽出,求接触面间的动摩擦因数.
18.小明去公交站乘车回家,当小明到达车站时,发现公交车在前面离自己10m远处正以10m/s的速度匀速向前行驶,小明立即示意司机停车并以5m/s的速度匀速追赶,司机看到信号经1.5s反应时间后,立即刹车,加速度大小为2m/s2.(设此段运动为直线运动)求:
(1)公交车停止时离站多远; (2)小明追上公交车所需时间
19. 如图1所示,在平直的道路上,依次有编号为A、B、C、D、E五根标志杆,相邻两杆之间的距离是相等的。一辆汽车以v0=20m/s的速度匀速向标志杆驶来,当司机经过O点时开始刹车,由于司机有反应时间,汽车先匀速运动一段距离再做匀减速运动,直到停止。开始刹车后的0~7.5s内汽车的v﹣t图象如图2所示,其中如tB=5.5s、tC=7.5s分别是司机经过B、C杆的时刻。求:
(1)司机的反应时间t1
(2)相邻两根标志杆的距离L
(3)A杆距O点的距离XOA
2018年11月02日唐县一中的高中物理组卷
参考答案与试题解析
一.选择题(共10小题)
1.
【解答】解:A、24km是此处到兴化的路程,A错误;
BC、120 km/h是允许行驶的最大速度,是一个瞬时速度,BC错误;
D、如果某人从此处开车到兴化用时30分钟,他在该路段最大速度不能确定,还是有可能超速,D正确;
故选:D。
2.
【解答】解:A、汽车仪表盘上速度计显示的速度大小可以看做瞬时速度的大小,故A正确;
B、火箭点火启动时,初速度是v1为零,但是下一时刻速度v2不为零;因为a=,所以加速度不为零,故B错误。
C、加速度是描述速度变化快慢的物理量,卡车紧急刹车,说明速度变化很快,所以加速度很大,但不是因为速度变化大的原因;故C错误;
C、高速行驶的磁悬浮列车,速度很大,但是完全可以做匀速直线运动,所以加速度也可以为零。故D错误
故选:A。
3.
【解答】解:A、物体的重力是地球的吸引而使物体受到的力,是地球对物体的吸引力的一个分力,方向竖直向下;故A错误。
B、重力、弹力、摩擦力是按力的性质命名的,而动力和阻力是按力的效果命名的,故B错误;
C、放在桌面上的木块受到桌面对它向上的支持力,这是由于桌面发生微小形变而产生的,故C正确;
D、滑动摩擦力一定产生于两相对运动的物体之间,且方向一定与物体相对运动方向相反,不一定与物体的运动方向相反,故D错误。
故选:C。
4.
【解答】解:当物体做匀速直线运动时,物体受到的合外力等于0,所以此时的摩擦力与弹簧的拉力大小相等,方向相反,即摩擦力的大小为5N;当弹簧测力计的示数为6N 时,物体运动时受到的摩擦力仍然是滑动摩擦力,大小仍然是5N.故B正确,ACD错误
故选:B。
5.
【解答】解:由于乙先加速后减速,所以它在整个运动过程中的平均速度都比甲大,经过相同的位移,它的时间肯定比匀速运动的甲小;
而乙因先减速后加速,它在整个运动过程中的平均速度都比甲小,所以在相等位移内它的时间比甲大。
由此可知,乙将最先到达下一个路标,丙最后一个到达下一个路标。
故选:B。
6.
【解答】解:质点经过AB和BC段所用时间相等,故,解得T=,故平均速度为,故D正确
故选:D。
7.
【解答】解:设物体的加速度为a。根据已知条件得 =﹣
解得 t=(+1)s(另一负值舍去)
故选:A。
8.
【解答】解:A、第1 s内质点的速度不断增大,根据速度图象的斜率表示加速度,知加速度不断减小。第3 s内质点的速度沿负方向不断增大,加速度不断减小,故A正确。
B、只要质点在运动,其运动的路程就在增大,所以前1 s内的路程小于前3 s内的路程,故B错误。
C、根据速度的正负表示质点的运动方向,知物体在1 s,3 s时质点的运动方向均没有发生变化,故C错误。
D、根据图象与时间轴围成的面积大小等于位移,知0﹣2s内的位移大于0,0﹣4s内的位移为0,所以第2秒末和第4秒末质点的位置不同,故D错误。
故选:A。
9.
【解答】解:汽车从A点到B点,根据速度位移公式有:,
得:;
从B点到速度减为0的时间为t,根据速度时间关系式得:
所以经B点再过12s汽车停止,有:,故B正确,ACD错误。
故选:B。
10.
【解答】解:AB、由图得:=1+t.即x=t+t2,根据x=v0t+at2对比可得:v0=1m/s,a=1m/s2,可知质点的加速度不变,做匀加速直线运动,初速度为1m/s,故AB错误。
C、质点做匀加速直线运动,在1s末速度为:v=v0+at=1+11=2m/s。故C错误。
D、质点在第1s内的平均速度为:===1.5m/s,故D正确。故选:D。
二.多选题(共5小题)
11.
【解答】解:A、物体的速度变化量越大,速度变化不一定快,加速度不一定大,故A错误。
B、速度很大的物体,加速度可能很小,也可能为零,比如匀速直线运动,故B正确。
C、某时刻物体的速度为零,速度变化可能很快,加速度可能很大,故C正确。
D、加速度很大时,速度变化很快,可能很快变大,可能很快变小,故D正确。
故选:BCD。
12.
【解答】解:A、重力的方向总是竖直向下的,故A正确;
B、挂在绳上处于静止的物体,受到绳的拉力是由于绳的形变引起的,故B错误;
C、静摩擦力不仅能存在于两静止物体之间,也可以存在于两运动物体之间,只要二者相对静止即可,故C正确;
D、当两粗糙物体之间没有相对滑动但有相对运动的趋势时,两物体之间同样有摩擦力,故D错误。
本题选错误的,故选:BD。
13.
【解答】解:A、已知小球5s内的位移是50m,由x=得 g===4m/s2.小球在2 s末的速度是 v=gt=42=8m/s,故A正确。
BD、小球在第5 s内的位移 x5=x﹣gt42=50﹣442=18m,小球在第5 s内的平均速度是 ===18 m/s,故B错误,D正确。
C、小球在第2 s内的位移是 x2=gt22﹣gt12=m=6 m.故C错误。
故选:AD。
14.
【解答】解:A、物体做竖直上抛运动,是一种匀减速直线运动,根据位移时间关系公式,物体4s内的位移为:
x=v0t﹣gt2=204﹣1042=0
上升的最大高度为:h==m=20m,
物体前2s到达最高点,后2s回到抛出点所以位移大小是0.故A正确,B错误;
C、加速度大小为g,故速度改变量为△v=gt=40m/s,竖直向下;故C正确;
D、物体的路程为:S=2h=40m,故平均速率为:v==10m/s,故D正确;
故选:ACD。
15.
【解答】解:A、物体做初速度为零的匀加速直线运动,根据运动学公式有 v2=2ax,得 v=,得 v∝,所以物体到达各点的速率之比vB:vC:vD:vE=1:::2.故A正确。
B、物体初速度为零的匀加速直线运动,xAB:xAE=1:4,根据x=,得 t=∝,可得,tB:tE=1:2,知B点是AE段中间时刻的位置,根据某段时间内的平均速度等于中间时刻的瞬时速度,知物体从A到E的平均速度=vB.故B正确。
C、由t∝,可得,物体到达各点所经历的时间tE=2tB=tC=tD.故C错误;
D、因为vB:vC:vD:vE=1:::2,所以物体通过每一部分时其速度增量不等,故D错误。
故选:AB。
三.实验题(共1小题)
16.
【解答】解:(1)因为相等时间内的位移越来越大,可知纸带的左端与小车相连。
(2)开始记录时,应先给打点计时器通电打点,然后释放纸带让纸带(随物体)开始运动,如果先放开纸带开始运动,再接通打点计时时器的电源,由于重物运动较快,不利于数据的采集和处理,会对实验产生较大的误差;同时先打点再释放纸带,可以使打点稳定,提高纸带利用率,可以使纸带上打满点,所以用电磁打点计时器打点时应先接通电源,后释放纸带。故A正确,BCD错误。
(3)相邻点间还有4个点未画出,因此相邻计数点之间的时间间隔为T=0.1s。
根据△x=aT2得:
x6﹣x3=3a1T 2
x5﹣x2=3a2T2
x4﹣x1=3a3T2
则有:a=
代入数据得:a==0.4m/s2
匀变速直线运动中中间时刻的瞬时速度等于该过程中的平均速度,因此有:
vA===0.14m/s
故答案为:(1)左;(2)A;(3)0.4,0.14。
四.计算题(共3小题)
17.
【解答】解:以A物体为研究对象,其受力情况如图所示:。K]
则物体B对其压力 FN2=GB=20N,
地面对A的支持力 FN1=GA+GB=60N,
因此A受B的滑动摩擦力 Ff2=μFN2=20μ,
A受地面的摩擦力:Ff1=μFN1=60μ,
又由题意得:F=Ff1+Ff2=60μ+20μ=80μ,F=32N,
代入即可得到:μ=0.4.
答:接触面间的动摩擦因数为0.4.
18.
【解答】解:(1)公共汽车速度减到零所用时为:
间=1.5+=6.5s
在司机反应过程的位移为:
;
减速过程可视为反向的匀加速直线运动,位移为:
=;
故汽车的总位移为:=15+25=40m;
(2)小明在6.5s内的位移为:
<40+10=50m
故说明汽车停止时,小明还没有追上;则小明追上汽车的总时间为:
=
答:(1)公交车停止时离站40m;
(2)小明追上公交车所需时间10s
19.
【解答】解:(1)由汽车的v﹣t图象可得,
刹车后汽车的加速度大小[来源:学*
即为:
解得:t1=0.5s
(2)题意知相邻两根标志杆的距离L即为5.5s﹣7.5s位移,
速度时间图象中,面积表示位移,
由图象可得:
相邻两根标志杆的距离L为:
(3)速度时间图象中,面积表示位移,可得
汽车在0~5.5s内的位移
A杆距O点的距离xOA=x﹣L=85﹣16m=69m
答:(1)司机的反应时间t1为0.5s;
(2)相邻两根标志杆的距离L为16m;
(3)A杆距O点的距离XOA为69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