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67 MB
  • 2024-04-27 发布

2017-2018学年湖北省宜昌金东方高级中学高二9月月考地理试题

  • 12页
  • 当前文档由用户上传发布,收益归属用户
  • 下载文档
  1. 1、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所产生的收益全部归内容提供方所有。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可选择认领,认领后既往收益都归您。
  2. 2、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本站不保证质量和数量令人满意,可能有诸多瑕疵,付费之前,请仔细先通过免费阅读内容等途径辨别内容交易风险。如存在严重挂羊头卖狗肉之情形,可联系本站下载客服投诉处理。
  3. 文档侵权举报QQ:3215808601
宜昌金东方高级中学2017年秋季学期9月月考 高二地理试题 本试题卷共8页,两大题52小题。全卷满分100分,考试用时90分钟。‎ ‎★祝考试顺利★‎ 一、单项选择题(共50分,下列各题的四个备选项中,只有一个是正确的,多选、不选或错选,该题不得分,选对一题得1分)‎ 读东汉时期“狩猎生产图”,上半部是弋射图,两个猎手正在向疾飞的群鸟弯弓瞄射。下半部是收获图,描写农夫们收割、采实、挑运的劳动场面。据此完成1~2题。‎ ‎1.“狩猎生产图”反映出的人类对自然环境施加的技术手段是 ‎ ‎ A.采集和渔猎 B.耕作和灌溉 ‎ C.采矿和冶炼 D.建坝与筑路 ‎2.关于这一时期人地关系的正确叙述是(  )‎ ‎ A.征服自然,试图成为自然的主宰 ‎ B.崇拜自然,对自然既恐惧又依赖 ‎ C.改造自然,开发利用土地、水等资源 ‎ D.寻求人地协调 大气中的臭氧分布在平流层中,在20~30千米的高空,臭氧含量最大,形成臭氧层。据此回答3~4题。‎ ‎3.臭氧层的破坏是由于(  )‎ ‎ A.大量燃烧煤 B.大气中硫氧化物增多 ‎ ‎ C.大气中氟氯烃增多 D. 大气中二氧化碳增多 ‎4.臭氧层中的臭氧减少给人类健康带来的危害有(  )‎ ‎ A.刺激人的眼睛、喉、鼻 B.使汞、镉等通过食物链进入人体 ‎ C.氟含量过多引起氟骨症 D.皮肤癌的发病率增高 读右侧漫画《危险》,回答下列5~6题。‎ ‎5.漫画中“危险”所指的环境问题是 ‎ A.水资源短缺 B.全球变暖 ‎ C.生物多样性减少 D.沙尘暴 ‎6.下列表述不正确的是 ‎ A.这种环境问题在干旱、半干旱地区尤其突出 ‎ B.造成这种危险的人为原因有乱砍滥伐、过度放牧、过度开垦 ‎ C.除中国外,这种环境问题比较严重的还有北非、西亚、美国、澳大利亚 ‎ D.为避免该环境问题的恶化,必须禁止人类的开发活动 ‎ 位于长江中上游的某茶厂,茶园面积600亩,每年4月、7月、11月要锄草三次,而久之茶园“消瘦”了,同时锄草需要大量的劳动力,困惑之际茶场主人想到“羊喜吃嫩草,却不吃茶叶”,于是把羊引进茶园,既节省了人力物力又保持了水土,肥沃了茶园。据此回答以下7~8题。‎ ‎7.茶园三次锄草中,导致水土流失最严重的是 ‎ A.4月 B.7月 C.11月 D. 4月和11月 ‎8.茶园“消瘦”的主要原因是 ‎ A.气温高有机质分解快 B.枯枝落叶少 ‎ ‎ C.表层土壤被大量冲走 D.微生物缺乏 ‎2011年3月15日中央电视台报导了用瘦肉精喂养的“健美猪”最终流入河南双汇肉制品厂事件,食用含有“瘦肉精”的肉会使人出现恶心、头晕、四肢无力、手颤等中毒症状,特别对心脏病、高血压患者危害更大。越来越多的人们期待厂家能生产更多更好的“绿色食品”。据此回答9~10题。‎ ‎9.肉制品厂家用牺牲人们健康来获取高利润的做法违背了可持续发展的(  )‎ ‎ A.公平性原则    B.持续性原则 C.共同性原则 D.公正性原则 ‎10.“绿色食品”是当今的热门话题。为了生产“绿色食品”,下列措施中正确的是 ‎ ①使用有剧毒的农药防治病虫害 ②引进抗病虫害的优良品种 ‎ ③在面粉中添加增白剂、防腐剂 ④利用作物害虫的天敌防治病虫害等 ‎ A.①②  B.②④    C.②③    D.③④‎ 下面左图为某地区地形图,右图为该地区人口密度分布情况图,读图回答11~12题。‎ ‎11.该地区主要的环境问题是 A.凌汛    ‎ ‎ B.水土流失    C.森林面积减少    ‎ ‎ D.泥石流频发 12.造成这种问题的人为原因是( ) A.人口密度超过土地承载力     ‎ ‎ B.A地区的人口密度高于B地区 C.人口密度在北部最合理 D.本区人口合理承载力较大 读“人类各发展阶段的人均每日能源消耗(包括直接消耗和间接消耗)统计图”,完成第13~14题。‎ ‎13.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前四个阶段人类消耗的能源主要是矿物能源 ‎ ‎ B.后三个阶段人类消耗的能源主要是生物能源 C.人类在各发展阶段都消耗一种类型的能源 D.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人均能源消耗不断增长 14.人类各发展阶段能源利用对环境产生的影响,正确的叙述是(  ) A.原始社会人类科用的能源虽然较少,但对环境影响较大 B.农业社会能源的开发利用可能导致土地荒漠化和水土流失 C.工业社会大量使用能源带来严重的环境污染,但生态问题得到缓解 D.现代社会崇尚美国的能源消费方式,能源利用率高,环境问题得到解决 下图显示了经济发展与环境质量之间的关系。据图回答15~16题。 15.18世纪60年代开始工业化起飞的国家中,最典型的反映出这种关系的城市是(  ) A.柏林       B.伦敦 ‎ C.旧金山    D.圣彼得堡 16.根据这种关系,发展中国家应认识到(  ) A.环境污染不可避免,只能采取“先污染后治理”的策略 ‎ ‎ B.后工业化阶段环境问题会自然解决 ‎ ‎ C.保护环境至关重要,必须杜绝兴建大量排污工业 ‎ D.可以采取措施减少或避免发展过程中的环境污染问题 莱茵河曾因汇集大量工业废水,水质恶化,成了“欧洲下水道”,鱼虾几乎绝迹,1963年沿岸国家成立“莱茵河国际管理委员会”,签订了严格的合作公约,要求工业废水必须无害化排放,严禁固体污染物排入莱茵河等。治理后的莱茵河又恢复勃勃生机。据此完成17~18题。 17.莱茵河水质曾恶化,主要是因为排入了大量(  ) A.生产污水         B.生活污水          C.河运污染物       D.固体污染物 18.沿岸国家实施合作公约体现的人地关系思想是(  ) A.崇拜自然         B.改造自然          C.征服自然         D.人地协调发展 在我国广大农村地区,随着生活能源消费结构的逐步改善,秸秆利用问题日益突出。下图是秸秆利用方式示意图。读图回答19~20题。‎ ‎19.既能提供生活能源,又有利于提高土壤肥力的秸秆利用方式是(  )‎ ‎ A.①  B.② ‎ ‎ C.③ D.④‎ ‎20.在农田里大面积焚烧秸秆的影响主要是(  )‎ ‎①引起大气污染  ‎ ‎②造成资源浪费 ‎③增加土壤有机质含量 ‎ ‎④阻碍农村能源结构调整 ‎ A.①② B.①③ C.② ③ D.① ④ ‎ 读我国某地区工业生产联系示意图,完成21~22题。‎ ‎21.下列关于该地区工业的说法,正确的是 ‎ A.企业因生产联系而集聚 ‎ ‎ B.该地区的工业多属于技术导向型工业 ‎ C.硫酸厂是该地区的主导企业 ‎ ‎ D.该工业多布局在东部沿海地区 ‎22.图示产业链最突出的优势是(  )‎ ‎ A.延长电厂产业链,提高其产品附加值 ‎ B.扩大市场规模,提高产品竞争力 ‎ C.吸纳劳动力就业,提高城市化水平 D.提高资源利用率,减少废弃物排放 我国“十二五”规划根据资源环境承载能力、现有开发密度和发展潜力,统筹考虑未来我国人口分布、经济布局、国土利用和城镇化格局,将国土空间划分为优化开发、重点开发、限制开发和禁止开发四类主体功能区。据此完成23~24题。‎ ‎23.以上划分是按(  )‎ ‎ A.单一指标划分的   B.自然指标划分的 ‎ ‎ C.综合指标划分的 D.地理位置划分的 ‎24.这种划分主要体现了区域的特点是(  )‎ ‎ A.整体性 B.差异性 C.开放性 D.阶段性 下图为“我国东部某地区土地利用状况的变化过程示意图”。读图回答25~26题。‎ ‎25.关于该地从Ⅰ阶段到Ⅲ阶段状况的叙述,正确的是 ‎ A.河流径流量减小 ‎ B.城市人口数量增大,乡村人口数量减小 ‎ C.该区域出现了城市化现象 ‎ D.农业生产产值下降 ‎26.影响该地阶段Ⅲ到阶段Ⅳ农业结构变化的主导因素是 ‎ ①政策  ②交通运输 ‎ ‎ ③劳动力  ④市场 ‎ A.①②   B.③④  ‎ ‎ C.①④    D.②③‎ ‎ 下图为甲、乙两个区域之间的经济要素流动示意图。读图,完成27~28题。‎ ‎27.关于甲、乙两个区域说法正确的是(  )‎ ‎ A.若甲表示我国的西部地带,乙表示东部地带,则箭头①表示粮食 ‎ B.若甲表示我国的西部地带,乙表示东部地带,则箭头①表示核电 ‎ C.若甲表示发达国家,乙表示发展中国家,则箭头①表示资金 ‎ D.若甲表示发达国家,乙表示发展中国家,则箭头②表示资金、技术 ‎28.该图体现的区域特征是(  )‎ ‎ ①综合性   ②整体性   ③差异性  ④开放性 ‎ A.①② B.②③  C.③④  D.①④‎ 读“2015年我国冬小麦收获期分布示意图”,回答29~30题。‎ ‎29.为监控焚烧作物秸秆着火点的分布,应使用的地理信息技术是(  )‎ A.GPS B.RS C.GIS D.GPRS ‎30.‎2014年6月11日,焚烧作物秸秆的着火点较多的省份可能是(  )‎ A.闽 B.赣 ‎ C.吉 D.豫 ‎ “牧童经济”是一个生动的比喻,使人们联想起牧童在放牧时,只顾放牧而不管草原破坏的景象。它是英国著名的经济学家K·E·博尔丁提出的一种现有的对自然界进行掠夺、破坏的经济模式。其主要特点是把地球看成一个取之不尽的资源宝库,并且进行无限度的索取,使自然生态遭到毁灭性的破坏,同时造成废物大量积累,使环境污染日益严重。据此回答31~32题。‎ ‎31.下列恶果不是由“牧童经济”造成的是(  )‎ ‎ A.土地沙漠化 B.大气污染 C.破坏性地震 D.温室效应 ‎32.下列经济模式不属于“牧童经济”的是(  )‎ ‎ A.刀耕火种,毁林开荒 B.南北水调,发展生产 ‎ C.围湖造田,开垦荒山 D.发展工业,任意排放 我国西北地区受海陆位置影响,形成了以干旱为主的自然地理环境。据此完成33~34题。‎ ‎33.西北地区自然环境的突出特征是 (  )‎ ‎ A.河流稀少,多内流河 B.风力作用强烈,气候干旱 ‎ C.干旱为主 D.多高大山脉与盆地 ‎34.西北地区自然景观以草原和荒漠为主的根本原因是(  )‎ ‎ A.地形起伏大,高原山地广 B.远离海洋,深居内陆 ‎ C.水分条件自东向西逐渐变干 D.植被稀少,植被对气候的调节作用小 ‎ 读“我国塔里木盆地荒漠化发展地区分布示意图(阴影部分表示荒漠化发展地区)”,完成35~36题。‎ ‎35.近几十年来该地区荒漠化速度加快的主要原因是 ‎ ‎ A.气候干旱,降水稀少 ‎ ‎ B.工业化和城市化的迅速发展 ‎ ‎ C.人类不合理的生产活动 ‎ ‎ D.大量开采铁矿和有色金属矿,破坏植被 ‎ ‎36.针对该地荒漠化问题,下列治理措施中正确的有 ‎①控制人口增加,少数地区可以进行生态移民  ②控制农业规模,合理用水 ③对已经严重荒漠化的土地进行封沙禁牧  ④在荒漠化土地上,大量种植需水量大的树木,防风固沙 ‎ ‎⑤扩大水田面积,利用水田等人工湿地调节当地气候 ‎ A.①②⑤ B.①②③‎ ‎ C.②③④ D.③④⑤‎ 地处干旱区的宁夏银川市,其周边地区曾广布湖泊,明清时有“七十二连湖”的说法。20世纪80年代银川周边湖泊所剩无几。1999年开始,银川实施恢复湿地的计划,下图示意银川周围目前的湖泊分布。据此完成37~38题。‎ ‎37.20世纪80年代银川周边湖泊所剩无几的主要原因是 ‎ A.泥沙淤积 B.气候变暖 ‎ C.排水造田 D.黄河来水量减少 ‎38.疏浚、恢复湖泊湿地,对银川环境的直接影响是 ‎①增强城市排污能力  ②增加城市空气湿度 ‎ ‎③美化城市环境  ④增大城市气温年较差 ‎ A.①② B.②③ ‎ ‎ C.③④ D.①④‎ 山西是我国重要的煤炭基地,号称中国的“煤海”,但一煤独大的经济格局给山西造成的困局也是有目共睹的——“挖了一山煤,污了一河水,冒了一股烟,留下一堆灰”。因此,合理开发和利用煤炭资源直接影响着山西的可持续发展。据此完成39~40题。‎ ‎39.有关山西煤炭资源开发利用的叙述,错误的是(  )‎ ‎ A.位于我国中部地区,距消费市场近 ‎ B.我国以煤炭为主的能源消费结构为山西煤炭提供了广阔的市场 ‎ C.黄河流经山西,为山西煤炭外运提供了便利的水运条件 ‎ D.山西有多条铁路通往东部,为晋煤外运提供了较好的运输条件 ‎40.“挖了一山煤,污了一河水,冒了一股烟,留下一堆灰”,这说明以煤炭为主的经济结构给山西带来了严重的(  )‎ ‎①大气污染  ②水污染  ③固体废弃物污染  ④噪声污染 ‎ A.①②③ B.②③④ ‎ ‎ C.①③④ D.①②④‎ 下图是位于干旱地区的民勤县东湖镇正新村治沙村民利用装入沙子的编织袋构成的沙障。据此,完成41~42题。‎ ‎41.村民构筑沙障的主要目的有(  )‎ ‎①削弱风力  ②增加旅游景观 ‎ ‎③截留水分  ④压沙造林 ‎ A.①②③ ‎ ‎ B.②③④‎ ‎ C.①③④ ‎ ‎ D.①②④‎ ‎42.沙产业是积极利用沙漠、戈壁的土地和风光资源,在科学技术的支撑下,变沙害为沙利,向沙漠要效益的新兴产业。下列适合在宁夏发展的沙产业有(  )‎ ‎ ①沙生中药材产业  ②沙区生态经济林产业  ③沙区粮食产业  ④沙漠旅游休闲业 ‎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③④ D.①②④‎ 下图示意1990—2000年、2001—2010年世界各大洲(除南极洲)森林面积的净变化(单位:每年百万公顷)。读图,回答43~44题。‎ ‎43.根据上图并结合所学知识判断,近几十年世界森林植被减少最多的是(  )‎ ‎ A.亚寒带针叶林 B.热带雨林 ‎ C.亚热带常绿阔叶林 D.温带落叶阔叶林 ‎44.亚马孙热带雨林面积减小直接导致的后果是(  )‎ ‎ A.海平面上升,淹没沿海地势较低的地区 ‎ B.全球二氧化碳和氧气的平衡受到破坏,大气中二氧化碳的含量上升 ‎ C.产生厄尔尼诺现象,亚马孙平原形成洪涝灾害 ‎ D.中纬度地区降水增加,欧洲西部形成干旱少雨的气候 读汉江流域示意图,完成45~46题。‎ ‎45.若在汉江流域①区域大力发展种植业,可能会出现的问题是(  )‎ ‎ A.丹江口水库加速萎缩 ‎ B.①区域土地荒漠化、盐碱化加剧 ‎ C.汉江河流径流量的季节变化减小 ‎ D.汉江下游地下水位下降,部分植被枯萎 ‎46.为缓解汉江流域②区域人地矛盾,下列做法符合区域可持续发展的是(  )‎ ‎ A.围湖造田,扩大耕地面积 ‎ ‎ B.发展水产养殖和农产品加工工业 ‎ C.从②区域向①区域移民 ‎ ‎ D.修建电站,开发水能资源 下图为雅砻江干流某河段梯级开发示意图。读图,完成48~49题。‎ ‎47.通过对雅砻江进行梯级开发,该流域适宜发展的工业是(  )‎ ‎ A.甘蔗制糖 B.精密仪器 ‎ C.高档家具 D.有色冶金 ‎48.雅砻江水电开发受季节影响较大,针对“丰枯不均”的现象,开发时应注意(  )‎ ‎ A.统一管理,科学调度 ‎ ‎ B.修高大坝,增加库容 ‎ C.招商引资,扩大开放 ‎ ‎ D.疏浚河道,发展交通 读山西省煤炭的综合利用示意图,完成49~50题。‎ ‎49.围绕能源开采,山西省构建的产业链是(  )‎ ‎①煤—电—铝 ‎ ‎②煤—焦—化 ‎ ‎③煤—气—液 ‎ ‎④煤—铁—钢 ‎ ‎⑤煤—电—钢 A.①②③ ‎ B.②③④‎ C.①②④ ‎ D.③④⑤‎ ‎50.山西省构筑的三条产业链依赖的自然资源除煤炭外还有(  )‎ ‎ A.铁矿石、铝土矿 B.铁矿石、石灰石 ‎ C.石油、石灰石 D.石油、铝土矿 第Ⅱ卷(非选择题 共50分)‎ 二、综合题:本卷共2小题,共50分。‎ ‎51.阅读材料,回答下列各题。(22分)‎ 材料一:图甲为“内蒙古自治区简图”,图乙表示内蒙古自治区不同经度的植被(包括森林、草原和农作物)覆盖率的变化情况。‎ 材料二:内蒙古有富煤之忧,窝电之困。内蒙古“十二五规划”提出“煤从空中走”和 “煤—电—用”一体化发展战略,围绕“用”这个核心进行规划,主要有:煤—电—冶(有色金属冶炼);煤—电—化(重化工业);煤—电—热(热电联产);煤—电—建(建材产业)等多条循环经济产业链。‎ ‎(1).图甲所示的植被覆盖率空间变化的主要特点是____,分析该特点形成的主要原因。(6分)‎ ‎(2).河套平原被誉为“塞外江南”,其发展农业的有利自然条件主要有:地势平坦、________和______________。(4分)‎ ‎(3).呼伦贝尔地区主要的农业类型是 。保护该地区生态环境的主要措施有?(3分)‎ ‎(4).内蒙古自治区提出“煤从空中走”,将输煤变为输电,试评价这种做法对内蒙古自治区产生的影响。(5分)‎ ‎(5).请从区域可持续发展的角度,分析内蒙古建设多条循环经济产业链的意义。(4分)‎ ‎52. 加拿大地广人稀,西南部地区地形复杂,欧肯那根河谷是世界著名的冰酒产地。根据加拿大西南部某地区示意图,结合所学知识,完成下列问题。(28分)‎ ‎ ‎ (1) ‎.维多利亚所在地气候类型的特点是____ ____;‎ 位于草原地区的梅迪辛哈特气候类型是___ _____。(6分)   ‎ (2) ‎.从温哥华到梅迪辛哈特,水平方向上自然景观主要表现为由森林到草原的变化,这体现了__ ______的地域分异规律,其主要影响因素是___ _____。(4分)‎ (3) ‎.冰酒是由富含糖分的优质葡萄,成熟后在树上经自然冰冻,再采摘酿造而成。欧肯那根河谷是这种自然冰冻葡萄的产地,分析其自然原因。(10分)‎ ‎(4) .加拿大西部草原地区历史上由于过度开垦与放牧,加上连年干旱,植被遭到了破坏,土地资源退化。为应对这种危机,当地可能采取哪些措施?(8分)‎ 参考答案 BCCDD; DBCAB; BADBB; DADDA; ADCBC; CCCBD; CBCBC; BCBCA; CDBBA; BDACA ‎51. (1)植被覆盖率自东向西逐渐降低,在107°E附近植被覆盖率明显升高(1分) 降水量自东向西递减,107°E附近(河套平原地区),由于水资源较为丰富,耕地比重大,植被覆盖率升高(2分)‎ ‎(2)光照资源丰富 灌溉水源充足 土壤肥沃(任答两点得4分)‎ ‎(3)畜牧业(1分) 合理放牧,规定合理的载畜量;建人工草场;合理利用水资源(任答两点得2分)‎ ‎(4)利:延长产业链,提高经济效益;减轻运输压力,减少损耗,节约运输成本(2分) ‎ 弊:加重当地环境污染;加剧水资源紧张状况(1分)‎ ‎(5)提高资源利用率,降低生产成本;延长产业链,增加经济效益;减少废弃物排放,减轻环境污染;增加就业机会(从经济、社会和生态三方面来谈)‎ ‎52.【答案】(1)全年温和多雨 温带大陆性气候 ‎(2)经度地带性(由沿海到内地) 水分(海陆分布)‎ ‎(3)地处河谷地区,热量充足;位于河谷,多河没滩平原,地形平坦,灌溉水源充足;土壤肥沃;处于山脉风坡,降水少,晴天多,昼夜温差大,有利于葡萄养分积累;地处中纬高山气候区,夜晚大气逆辐射弱,利于形成冰冻;地处高山河谷地区,葡萄病虫害较少.‎ ‎(4)退耕还林还草;兴修水利设施;合理利用水资源;利用生物措施和工程措施构筑防护体系;合理放牧,种植人工草场;防治土地退化;发展节水农业,采用喷灌、滴灌技术;实行轮牧、舍饲养殖,限制载畜量,种植人口草场;封育沙漠化的弃耕地和草场退化,恢复植被等。‎ 参考答案 BCCDD; DBCAB; BADBB; DADDA; ADCBC; CCCBD; CBCBC; BCBCA; CDBBA; BDACA ‎51. (1)植被覆盖率自东向西逐渐降低,在107°E附近植被覆盖率明显升高(1分) 降水量自东向西递减,107°E附近(河套平原地区),由于水资源较为丰富,耕地比重大,植被覆盖率升高(2分)‎ ‎(2)光照资源丰富 灌溉水源充足 土壤肥沃(任答两点得4分)‎ ‎(3)畜牧业(1分) 合理放牧,规定合理的载畜量;建人工草场;合理利用水资源(任答两点得2分)‎ ‎(4)利:延长产业链,提高经济效益;减轻运输压力,减少损耗,节约运输成本(2分) ‎ 弊:加重当地环境污染;加剧水资源紧张状况(1分)‎ ‎(5)提高资源利用率,降低生产成本;延长产业链,增加经济效益;减少废弃物排放,减轻环境污染;增加就业机会(从经济、社会和生态三方面来谈)‎ ‎52.【答案】(1)全年温和多雨 温带大陆性气候 ‎(2)经度地带性(由沿海到内地) 水分(海陆分布)‎ ‎(3)地处河谷地区,热量充足;位于河谷,多河没滩平原,地形平坦,灌溉水源充足;土壤肥沃;处于山脉风坡,降水少,晴天多,昼夜温差大,有利于葡萄养分积累;地处中纬高山气候区,夜晚大气逆辐射弱,利于形成冰冻;地处高山河谷地区,葡萄病虫害较少.‎ ‎(4)退耕还林还草;兴修水利设施;合理利用水资源;利用生物措施和工程措施构筑防护体系;合理放牧,种植人工草场;防治土地退化;发展节水农业,采用喷灌、滴灌技术;实行轮牧、舍饲养殖,限制载畜量,种植人口草场;封育沙漠化的弃耕地和草场退化,恢复植被等。‎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