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70.00 KB
  • 2024-04-27 发布

安徽省淮南市第一中学2019-2020学年高二上学期创新班开学考试历史试题

  • 19页
  • 当前文档由用户上传发布,收益归属用户
  • 下载文档
  1. 1、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所产生的收益全部归内容提供方所有。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可选择认领,认领后既往收益都归您。
  2. 2、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本站不保证质量和数量令人满意,可能有诸多瑕疵,付费之前,请仔细先通过免费阅读内容等途径辨别内容交易风险。如存在严重挂羊头卖狗肉之情形,可联系本站下载客服投诉处理。
  3. 文档侵权举报QQ:3215808601
淮南一中2018级高二上学期创新班开学考 历史试卷 一、单项选择择 ‎1.孔子主张对鬼神敬而远之,把讨论和解决人世间的实际问题放在中心位置,而老子重视天人关系,认为“道”是凌驾于天人之上的天地万物的本原,并提出“天法道,道法自然”的思想,两人不同的天人观 A. 是不同时代背景的反映 B. 孰优孰劣十分明显 C. 折射出两种不同的人生追求 D. 是继承与背离传统文化的结果 ‎【答案】C ‎【解析】‎ 材料“把讨论和解决人世间的实际问题放在中心位置”体现了孔子积极入世的人生追求;材料“重视天人关系”“天法道,道法自然”体现了老子无为而治的政治理念,因此两人不同天人观体现了两种不同的人生追求,故C项正确,BD项错误;两人都生活在春秋时期,故A项错误。‎ ‎2.孔子主张“克己复礼”“为仁由己”。朱熹对“克己”作如下解释:“克”意为“胜”,“己”指的是“身之私欲”。这种解释( )‎ A. 将人性置于天理之上 B. 以满足个人欲望为目标 C. 完全曲解孔子的本意 D. 与孔子本意不完全一致 ‎【答案】D ‎【解析】‎ 孔子提出的“仁”是“克己复礼”,而朱熹是从“存天理,灭人欲”的伦理角度阐述的,显然与孔子的原本思想不完全一致,故D项正确。朱熹是压抑人性,故A项和B项错误;C中“完全”的说法过于绝对。‎ ‎【考点定位】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孔子思想和朱熹思想比较 点睛:孔子主张“克己复礼”,使每个人的行为符合礼的要求。北宋时形成了以理为核心的新儒学体系——“理学”。朱熹是理学集大成者。他特别强调,理之源在于天理,而天理就是作为道德规范的三纲五常,它是人性的最高境界;并指出人性本来与天理一致,但被后天的欲望所蒙蔽,所以强调“存天理,灭人欲”。‎ ‎3.《韩非子·解老》:“凡法令更则利害易,利害易则民务变,民务变谓之变业。故以理观之,事大众而数摇之,则少成功:藏大器而数徙之,则多败伤;烹小鲜而数挠之,则贼其宰;治大国而数变法,则民苦之。是以有道之君贵静,不重变法。”由此可知 A. 法家思想力图以变法推动社会进步 B. 法家思想中存在着民本成分 C. 法家思想阻挠变法以维护自身利益 D. 法家思想重稳定而不重变革 ‎【答案】B ‎【解析】‎ 从材料中“治大国而数变法,则民苦之。是以有道之君贵静,不重变法”可以排除A选项,并看出《韩非子》中含有一定的民本思想,所以本题选择B选项。C选项错误,法家主张的就是变法图强;D选项错误,法家不是不重变革,而是要精简变革。‎ ‎4. 孟子发扬孔子开创的儒学,主张涵养“浩然之气”,倡导“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对后世影响极大。孟子这些言论所强调的是 A. 努力完善个人品德 B. 坚持个人独特性格 C. 勇于突破礼制束缚 D. 敢于反抗专制暴政 ‎【答案】A ‎【解析】‎ 试题分析:孟子“浩然之气”、“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等思想体现的是对个人品德的要求,所以本题答案为A项。材料体现不出个人独特的性格,故B项错误;明清之际的启蒙思想家们反对礼教的束缚,主张反抗专制制度,故C项和D项错误。‎ 考点:古代中国的思想文化•百家争鸣•孟子 ‎5.战国时期除道、儒、墨、法四大学派之外,还有一些有影响的学派。其中主要有讨论合纵、连横的纵横家,提倡重农政策和探究农业技术的农家,研究军事理论的兵家,以及综合各派学说的杂家等。这表明当时 A. 社会分化加剧 B. 礼崩乐坏统治失序 C. 民本思想盛行 D. 诸子学说注重实用 ‎【答案】A ‎【解析】‎ 春秋战国时期百家争鸣,各家提出的不同主张适应了不同阶层的需要,说明这一时期社会分化加剧。故答案为A项。BC项材料不能反映,排除;D项说法绝对,不符合史实,排除。‎ ‎6. 据《史记》载:一日,魏太子下车,向一位新贵——宫廷文士田子方致意,竟未得到回礼。太子问:“究竟富贵者还是贫贱者应当骄傲?”田子方答:“贫贱者。”并解释,他随时都能在别国宫廷上被派上用场。这反映了( )‎ A. 士人为诸侯国所重用 B. 士人轻视功名利禄 C. 诸侯国内部等级森严 D. 忠君思想已经形成 ‎【答案】A ‎【解析】‎ 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通过历史现象分析历史本质的能力,对材料现象的准确分析是解题的关键,由材料中的“魏太子下车”可以判断是战国时期,“向一位新贵——宫廷文士田子方致意”“他随时都能在别国宫廷上被派上用场”等信息可以得出士阶层的不断崛起以及受到各诸侯国的重用,A符合题意;B在材料中无体现;“他随时都能够再别国宫廷上被派上用场”说明忠君思想并不浓厚,再加上魏太子致意竟不回礼等,排除C、D。故选A。‎ ‎【考点定位】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春秋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背景——士阶层的崛起 ‎7.《两汉三国学案》卷九记载:“夫汉家以经义断事,每有大议论、大狱讼、辙引经义以决之。”这表明 A. 儒学统治地位的已确立 B. 儒学运用于国家的政治生活 C. 汉代社会秩序较混乱 D. 儒家理念成为日常行为规范 ‎【答案】B ‎【解析】‎ 由材料“汉家以经义断事,每有大议论、大狱讼、辙引经义以决之”,说明儒学运用于国家的政治生活,故选B;材料没有体现儒学统治地位的已确立的信息,排除A;材料无关汉代社会秩序,排除C;材料没有涉及儒学与日常行为规范的关系,排除D。‎ ‎8.西汉初期,陆贾在其天人学说中,把阴阳家的“天人感应”说引入了进去;叔孙通等人把“礼”与形而上的“大一”“天地”“阴阳”“四时”联系在了一起;贾谊在其《新书·道德说》中则公开用《老子》的宇宙观作为其儒家道德论的依据。这表明,当时儒学 A. 具有成为汉代官方正统思想的趋向 B. 奠定了汉代新儒学的发展基础 C. 继承了先秦诸子思想的精华 D. 开始融合道家及阴阳家的学说 ‎【答案】D ‎【解析】‎ 陆贾、叔孙通融合阴阳家的思想,贾谊引用《老子》的理论,这为董仲舒的新儒学的发展奠定了基础,故B正确;西汉初期实行无为而治的黄老之学,儒学并未成为汉代正统思想,故A错误;材料反映的内容也不全是先秦诸子思想的精华,故C错误;材料也无法体现出这是儒家融合道家及阴阳家的学说的开始时期,故D错误。故选B。‎ ‎9.王莽建立新朝取代西汉,仅遭到朝野人士的零星反对;东汉末年既有割据一方的豪强,更有权势滔天的权臣,却大都不敢称帝。东汉末年这一现象出现的原因是 A. 权臣豪强对中央集权的畏惧 B. 当时社会对君权神授尊崇 C. 儒学忠君思想进一步理论化 D. 儒家“经世致用”思想的恢复 ‎【答案】C ‎【解析】‎ ‎【详解】据材料“东汉末年既有割据一方的豪强,更有权势滔天的权臣”,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当时的地方豪强割据一方,敢于对抗中央,故A项错误;君权神授思想是西汉董仲舒提出,属于儒家思想,B项没有C项准确,不是最佳选项,排除;随着董仲舒新儒学地位的确立,经过数百年发展,三纲五常尤其是其忠君思想在东汉被进一步强化,故东汉末年虽天下大乱,割据势力及权臣大都不敢公然称帝,故C项正确;儒家“经世致用”思想强调入世,关注与解决社会实际问题,与权臣豪强不敢称帝的现象无关,故D项错误。‎ ‎【点睛】解答本题的关键信息是“东汉末年既有割据一方的豪强,更有权势滔天的权臣,却大都不敢称帝”,联系所学西汉时期儒家思想正统地位的影响分析解答。‎ ‎10.孔子是儒家学派创始人,汉代崇尚儒学,尊《尚书》等五部书为经典,记录孔子言论的《论语》却不在“五经”之中。对此合理的解释是 A. “五经”为阐发孔子儒学思想而作 B. 汉代儒学背离了孔子儒学思想 C. 儒学思想植根于久远的历史传统 D. 儒学传统由于秦始皇焚书而断绝 ‎【答案】C ‎【解析】‎ 本题考查了汉代儒学的相关内容。《尚书》等五经是孔子编订的典籍,而《论语》则是孔子的弟子和再传弟子所记录的孔子的言论,属于后人编订。汉代将《尚书》等五部书尊为经典主要是因为儒学在汉代成为正统思想,而儒学思想植根久远,“五经”是早期儒家思想的集中体现,《论语》是记载孔子言行的著作,因此《论语》不在五经之中,故正确答案为C项。“五经”主要记载了古代的礼乐制度,不是阐发孔子的儒家思想,所以A项说法错误;汉代儒学是在孔子的儒学思想基础上发展而来的,并没有背离,所以B项说法错误;焚书坑儒使儒家思想遭受重创,但并没有因此而断绝,从汉代儒家思想成为正统思想即可得知,所以D项说法错误。‎ ‎【要点解密】‎ 汉代“外儒内法,剂之以道”的治国理念的形成 ‎1.形成过程 ‎(1)经过春秋战国时期的动荡,实现统一后的秦朝,难以用儒家思想实现大统一,而法家思想却能收到较好的社会效果。‎ ‎(2)历经秦末农民战争和楚汉战争的西汉,面临着生产遭破坏、社会经济凋敝的局面,实行道家的“无为而治”思想,有利于恢复和发展生产。‎ ‎(3)汉武帝时,国家稳定,步入正轨,不能再实行严刑酷法,而以比较温和的儒家思想为宜。汉武帝一方面接受董仲舒“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建议,另一方面“崇儒尚法”,逐渐形成了“外儒内法,剂之以道”的治国模式,即以儒家文饰政治,以法家支持政治,以道家调剂政治。‎ ‎2.发展 这种思想尤其体现在存在时间较长的汉、唐、明、清等封建统一王朝。‎ ‎3.影响 儒、道、法家的治国思想是中国古代极其珍贵的文化遗产,其精华部分对现代中国仍有借鉴作用。‎ ‎11.董仲舒在评论一件寡妇改嫁的案例时指出,依《春秋》大义,“夫死无男,有更嫁之道也”,故寡妇改嫁“皆无罪名,不当坐”。这折射出汉代 A. 司法判案“重情轻法”‎ B. 妇女的整体社会地位较高 C. 婚姻受礼教束缚相对较小 D. 妇女拥有婚姻自主的权利 ‎【答案】C ‎【解析】‎ ‎【分析】‎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董仲舒的思想。C项,董仲舒援引《春秋》,认为寡妇再嫁是可以的,这就比后世“设男女之大防”“一女不事二夫”不允许寡妇再嫁的程朱理学思想要宽松得多,显示汉代婚姻受礼教束缚相对较小。故C项正确。A、B、D项,题干中董仲舒是在“评论”这件寡妇改嫁案,并不是司法官,不能体现汉代司法判案原则;题干中“寡妇再嫁”仅为一个个例案件,并不能说明妇女的整体社会地位较高;题干中没有体现妇女拥有婚姻自主权利的相关信息。故A、B、D项错误。‎ 综上所述,本题正确答案为C。‎ 考点: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汉代儒学·对婚姻的影响 ‎【详解】‎ 请在此输入详解!‎ ‎12.孔子主张“克己复礼”“为仁由己”。朱熹对“克己”作如下解释:“克”意为“胜”,“己”指的是“身之私欲”。这种解释( )‎ A. 将人性置于天理之上 B. 以满足个人欲望为目标 C. 完全曲解孔子的本意 D. 与孔子本意不完全一致 ‎【答案】D ‎【解析】‎ 孔子提出的“仁”是“克己复礼”,而朱熹是从“存天理,灭人欲”的伦理角度阐述的,显然与孔子的原本思想不完全一致,故D项正确。朱熹是压抑人性,故A项和B项错误;C中“完全”的说法过于绝对。‎ ‎【考点定位】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孔子思想和朱熹思想比较 点睛:孔子主张“克己复礼”,使每个人的行为符合礼的要求。北宋时形成了以理为核心的新儒学体系——“理学”。朱熹是理学集大成者。他特别强调,理之源在于天理,而天理就是作为道德规范的三纲五常,它是人性的最高境界;并指出人性本来与天理一致,但被后天的欲望所蒙蔽,所以强调“存天理,灭人欲”。‎ ‎13.程颐认为“格犹穷也,物犹理也,犹曰穷其理而已也。”下列各项中,与其一致的是 A. 由浅入深,有粗到精,进学则在致知 B. 发明人之本心,而后使之博览 C. 圣人之道,吾心自足,知行合一可也 D. 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 ‎【答案】A ‎【解析】‎ ‎【详解】“格犹穷也,物犹理也,犹曰穷其理而已也”,格就是深刻探究、穷尽,物就是万物的本原,认为物皆有理,只有深刻探究,方可得理;“由浅入深,由粗到精,进学则在致知”明确了求知的层次性,由浅入深,由近而远,由粗到精,融会贯通后,达到对普遍天理的认识,符合题意,故选A;“发明人之本心,而后使之博览”即毋须在读书穷理方面过多地费功夫,应该先挖掘自己的内心,不符合题意,排除B;材料信息与“知行合一”无关,排除C;“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意思是在朝廷里做高官就应当心系百姓;处在僻远的江湖间也不能忘记关注国家安危,与材料中的“格物穷理”无关,排除D。‎ ‎14.关羽因其忠义勇武,被世人称颂,至宋徽宗时被封为“忠惠公”,其后不断加封,到清代被封为“忠义神武关圣大帝”。这种现象反映了 A. 关羽的个人品德决定了民众崇拜的形成 B. 历代皇帝的好恶决定着崇拜关羽的取向 C. 对关羽的信仰符合官方意识形态的要求 D. 民众的信仰不断推高关羽“神”的地位 ‎【答案】C ‎【解析】‎ 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察的是对材料的理解分析能力。关羽的个人品德对民众崇拜有一定的影响,但不是决定作用,故A项错误;历代皇帝的好恶对民间崇拜起到一定作用,但也是决定意义,故B项错误;从材料可知,关羽“神”的地位的不断提升是政府适应民众需求而不断加封的结果,也就是说民间对关羽信仰符合官方的需要,故C项正确,D项错误;所以答案选C。‎ 考点: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汉到元政治制度的演变·官方意识形态的要求 ‎15.朱熹曰:“盖闻古之学者为己,今之学者为人,古圣贤教人为学,非是使人缀缉言语,造作文辞,但为科名爵禄之计,须是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而推之以至于齐家、治国,可以平治天下,方是正当学问。”由此推知朱熹认为治学应该 A. 使学生追求科举功名 B. 完善自我、成就理想人生 C. 为现实统治服务 D. 使学生造作文辞 ‎【答案】B ‎【解析】‎ 试题分析:考查材料阅读并提取信息能力。从材料的复句“非……但为……而推之以至于齐家、治国,可以平治天下,方是正当学问”可知,朱熹强调的是“而推之”以后的内容。故选B项。A、C虽材料也有信息支持,但是都不全面;D项就是他反对的,不符要求。‎ 考点: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宋明理学·朱熹的思想 ‎16. 北宋僧人契嵩说:儒教“大有为”而“治世”,佛教“大无为”而“治心”,二者皆“圣人之教也,其所出虽不同,而同归于治”。这反映了( )‎ A. 佛教主动适应社会现实 B. 儒、佛开始出现合流 C. 佛教成为社会主流思想 D. 儒学统治地位发生动摇 ‎【答案】A ‎【解析】‎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从题目和材料中获取历史信息并运用所学知识解读的能力。材料中二者“同归于治”,体现了佛教的“治心”与儒学的“治世”思想合流,佛教受儒学影响,主动适应社会,A项正确;儒、佛开始出现合流是在唐朝,B项错在“开始”;当时占据社会主流思想的儒学,C项错误;儒学地位发生动摇是在新文化运动时期,D项错误。‎ ‎【考点定位】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宋明理学——儒学新发展·三教合流 ‎17.明末思想家李贽是一位狂狷之士:他剃光头发留着长须,“儒帽裹僧头”,穿着亦僧亦儒的怪异服装;他讲学传道,却收女弟子。由此可见,李贽 A. 致力于儒学和佛教的融合 B. 认可明代妇女地位的变化 C. 力图冲破封建传统的束缚 D. 渴望得到超然物外的自由 ‎【答案】C ‎【解析】‎ ‎【分析】‎ 试题分析:材料 “讲学传道,却收女弟子”说明李贽违背传统的礼教,显然是想冲破封建传统的束缚,故C项正确;李贽批判儒家思想,不致力于儒学,故A项错误;材料没有涉及明代妇女地位的变化,故B项错误;超然物外的自由不是李贽追求的思想,且材料中没有体现,故D项错误。‎ 考点:古代中国传统文化思想演变•明清之际儒学•李贽思想 ‎【详解】‎ ‎18. 明朝中后期,王阳明学说在中国士大夫中流行。朝鲜来华使者对此不理解,认为“阳明敢肆己意,谤辱朱子,实斯文之罪人也”。结合所学判断,下列选项正确的有( )‎ ‎①朝鲜使者以程朱理学为正宗 ‎②王阳明心学超越了理学范畴 ‎③王阳明与朱熹观点明显不同 ‎④王阳明心学是对儒学的叛逆 A. ①② B. ②③ C. ①③ D. ②④‎ ‎【答案】C ‎【解析】‎ 试题分析:阳明心学属于宋明理学,是宋明理学的新发展,故②错误;阳明心学不是对儒学的叛逆,而应该是对传统儒学的继承与发展,故排除④;朝鲜学者把阳明心学与宋明理学区别开来,是以程朱理学作为了评判的标准(即①所述“正宗”),同时也看到了二者观点的不同,故选C。‎ ‎【考点定位】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宋明理学•宋明理学与阳明心学比较 ‎19.明末清初启蒙思想出现的社会原因是 A. 民间抗清斗争的迫切需要 B. 士人集中总结明亡的教训 C. 西方民主政治思想的传播 D. 理学束缚人性和思想发展 ‎【答案】D ‎【解析】‎ ‎【详解】明末清初启蒙思想出现的社会原因是理学束缚人性和思想发展,因此产生了对传统理学的反抗和批判,D正确;民间抗清斗争与明末清初启蒙思想的产生没有必然联系,排除A;B不属于社会原因,排除;C属于外部原因,不属于社会原因,排除。‎ ‎20.黄宗羲在《明夷待访录·学校》中指出,学校既是教育机构,还是权衡利弊的场所。针对当时的社会问题,学校应“小则纠绳,大则伐鼓号于众”。这表明黄宗羲 A. 主张建立权力制衡机制 B. 注重发挥社会舆论的作用 C. 已经具有近代民权意识 D. 认为学校应培养实用人才 ‎【答案】B ‎【解析】‎ 试题解析:本题主要考查黄宗羲思想,旨在考查正确解读材料的能力。根据题干中黄宗羲认为学校“小则纠绳,大则伐鼓号于众”可知他强调的是学校可以发挥社会舆论的作用,符合题意的是B项,A项在题干中没有涉及到,黄宗羲思想不具备近代民权意识,排除C项,D项中“实用人才”在题干中不能体现,排除。‎ ‎21.清初,思想家唐甄说:“人之情,孰无所欲!得其正而安之,不得其正而弃之,是为君子。”陈确说:“真正无欲者,除是死人,”但“人欲正当处即是理。”费密说:“欲不可纵,亦不可禁。”由此可知他们的共同主张是 A. 彻底打破理学的禁欲主义 B. 理性地把握人欲与社会秩序的关系 C. 把程朱理学作为统治思想 D. 顺应资本主义萌芽要求构建新思想 ‎【答案】B ‎【解析】‎ 由“得其正而安之,不得其正而弃之,是为君子”“人欲正当处即是理”“欲不可纵,亦不可禁”可以看出三个人是要求正当地把握人欲和社会秩序的关系的,故本题答案选B项;A项中的“彻底打破”说法错误;C项错误,程朱理学是主张“存天理、灭人性”的,与题干描述不同;D项错误,题干描述的三人的思想不是新思想的表现。‎ ‎22.清代有女诗人作诗曰:“人生德与才,兼备方为善。独至评闺才,持论恒相反。有德才可骇,有才德反损……我意颇不然,此论殊褊浅。”这反映了在清代女性中 A. 男女平等思想被普遍接受 B. 德才兼备成为主要的评价标准 C. 出现了对传统伦理思想的反思 D. 产生了维护自身权益的诉求 ‎【答案】C ‎【解析】‎ 试题分析:‎ 材料只是举一例,不能得出“普遍接受”的结论,故A项错误;材料反映的是一位女诗人的观点,不是“主要的评价标准”,故B项错误;由“我意颇不然,此论殊褊浅”可知作者对传统的女性歧视的反感,故C项正确;女诗人主要是对传统女性德才观的不满,不只是自身的权益,故D项错误。‎ 考点: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明末清初思想活跃局面·对传统文化的反思 ‎【名师点睛】明末清初思想活跃局面影响①对传统儒学的批判继承,使我国传统文化重新焕发了生机,对后世产生了巨大影响。②对君主专制的批判,经世致用的思想,构成中国早期启蒙思想的源头,具有解放思想的历史进步性。③在君主专制强化、传统儒学文化根深蒂固的影响下,在当时没有形成主流,影响有限,直到鸦片战争后才被重视。‎ ‎23.在公元前9至前8世纪广为流传的希腊神话中,诸神的形象和性情与人相似,不仅具有人的七情六欲,而且还争权夺利,没有一个是全知全能和完美无缺的。这反映了在古代雅典 A. 宗教信仰意识淡薄 B. 人文思想根植于传统文化 C. 理性占据主导地位 D. 神话的影响随民主进程而削弱 ‎【答案】B ‎【解析】‎ 试题分析:根据“诸神的形象和性情与人相似,不仅具有人的七情六欲,而且还争权夺利,没有一个是全知全能和完美无缺的”可知,神话文化中凸显的是诸神的人性而非神性,具有早期的人文思想,故B项正确。结合题中信息与所学知识可知,宗教信仰意识淡薄与此无关,排除A;题中突出的是诸神的人性而非理性,排除C;公元前9至前8世纪,雅典民主还没有确立,排除D。‎ 考点:古代希腊、罗马·西方人文精神的起源·人文思想根植于传统文化。‎ ‎24.普罗泰格拉认为,道德并不神秘,正如技艺一样,它是人在从事私人事务和公共事务中的智慧的表现,它能调解家庭关系,帮助人们更好地参与城邦国家的事务。他指出,公正、智慧、节制等是人们必备的品质,人和人之间应以尊敬和正义为原则。普罗泰戈拉的伦理思想 A. 有力支持了雅典民主政治的发展 B. 为不同流派的思想家们继承发展 C. 支持了苏格拉底的“先天道德论”‎ D. 有破除传统神学观念的启蒙作用 ‎【答案】A ‎【解析】‎ 从材料“道德……是人在从事私人事务和公共事务中的智慧的表现,它能调解家庭关系,帮助人们更好地参与城邦国家的事务”“公正、智慧、节制等是人们必备的品质,人和人之间应以尊敬和正义为原则”可以看出,普罗泰戈拉的伦理思想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雅典民主政治的发展,故A项正确;B项材料中没有体现出;普罗泰格拉反对苏格拉底的先天道德论,故C项错误;智者学派把人从神和自然的状态中解放出来,但是由于生产力水平的限制其并未完全摆脱宗教的束缚,故D项错误。‎ ‎25.古希腊的宗教是由诗人、艺术家以神话故事为主要内容创造出来的,并且各城邦分别建立起他们自己信仰的神。他们对神的祭祀仪式非常简朴,祭司从普通民众中进行选任,没有专门的祭司阶层,也没有统一的宗教信条的束缚。古希腊的这种宗教观 A. 孕育了人文主义传统 B. 推动了商品经济发展 C. 促进民主政治的确立 D. 促使了基督教的产生 ‎【答案】A ‎【解析】‎ 根据题干可知“宗教是由诗人、艺术家以神话故事为主要内容创造出来的”体现宗教是神性与人性的结合;“没有统一遵守的统一的宗教信条的束缚”体现了公民思想的自由;故古希腊的这种宗教观孕育了人文主义传统,故A项正确。因为商品经济的发展,才有孕育人文主义的宗教观念,排除B。因为商品经济的发展,促进民主政治的确立,排除C。D项错误,排除。‎ 点睛:材料“宗教是由诗人、艺术家以神话故事为主要内容创造出来 ‎”“没有统一遵守的统一的宗教信条的束缚”是解题的关键。‎ ‎26.古代,中西思想既有差异,也有相当接近的地方。如“注重人的全面发展、培养人的道德自觉”和“有益于人类、培养善人”的思想即属于后者。下列学派中接近上述思想的是 ‎①儒家学派 ‎②墨家学派 ‎③苏格拉底学派 ‎④智者学派 A. ①③‎ B. ②④‎ C. ①②③‎ D. ②③④‎ ‎【答案】A ‎【解析】‎ ‎【详解】儒家思想主张“道德自觉”,另外“善人”是先秦儒家思想中比较重要的一个概念,即一种兼具道德与地位的人物,而不是一般意义上的善良之人,①符合题意;墨家学派主张“兼爱”“非攻”“尚贤”“节俭”的思想,在题干中无体现,排除②;苏格拉底学派重视道德、知识,重视教育,提出美德即知识,③符合题意;智者学派主张“人是万物的尺度”,而忽视了道德,④不符合题意;故选A;②④不符合题意,排除BCD。‎ ‎【点睛】解答本题的关键信息是“注重人的全面发展、培养人的道德自觉”“有益于人类、培养善人”,联系所学儒家思想、苏格拉底的思想分析解答。‎ ‎27. 古希腊悲剧《被缚的普罗米修斯》讲述的是,普罗米修斯为人类盗取火种而遭到主神宙斯严厉惩罚的故事,剧中借普罗米修斯之口说:“说句老实话,我憎恨所有的神。”该剧深受雅典人的喜爱。这反映出当时雅典人 A. 宗教意识淡薄 B. 反对神灵崇拜 C. 注重物质生活 D. 强调人的价值 ‎【答案】D ‎【解析】‎ 试题分析:在古希腊雅典随着民主政治的发展,出现智者学派,提出“人是万物的尺度”,强调人的价值。古希腊雅典并没有宗教,崇拜的古希腊神话诸神。排除AB.注重物质生活材料并没有体现。排除C。‎ 考点:西方人文精神的起源及发展.西方人文主义思想的起源 ‎28.古希腊某一思想家认为,“一切别的东西都系于灵魂,而灵魂本身的东西,如果它要成为善,就都系于智慧。”该思想家 A. 提出“人是万物的尺度”‎ B. 使哲学成为一门研究“人”的学问 C. 鼓励人们独立理性思考 D. 在自然科学领域取得卓越成就 ‎【答案】B ‎【解析】‎ 材料中“如果它要成为善,就都系于智慧”强调了善恶与智慧(知识)之间的具有直接紧密联系,这与古希腊哲学家苏格拉底“美德即知识”内涵一致,苏格拉底对人性本身的研究,是人类精神觉醒的一个重要表现,使哲学成为一门研究“人”的学问,故B正确;A是普罗泰戈拉的思想,故排除;C是柏拉图的主张,故排除;亚里斯多德在自然科学领域取得卓越成就,故排除D。‎ 二、非选择题 ‎29.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孔子极为倡导仁人君子之道。从理想人格的意义讲,孔子所谓的仁人君子不仅应关切个人自我道德品格修养,具备忠信、孝梯、克己、札让、好学、知勇、仁恕等诸美德,而且更应怀抱经世济民的情怀,“老者安之,朋友信之,少者怀之”,“修己以安人”,“修已以安百姓”。‎ 材料二 君子之为学也,非利己而己也,有明道淑人之心,有拨乱反正之事,知天下之势之何以流极而至于此,则思起而有以教之。‎ 近世,号为通经者,大都皆口耳之学,无得于心,既无心得,尚安望其致用哉?‎ ‎——顾炎武《顾亭林诗文集》‎ ‎(1)材料一中,孔子心目中的“仁人君子”应具备怎样的品德?结合所学知识,简述孔子的政治抱负。‎ ‎(2)材料二中顾炎武提倡的治学目的是什么?他的学术实践在当时有何意义?‎ ‎(3)上述两位思想家的主张有何共同点?结合当今时代,谈谈你的认识。‎ ‎【答案】(1)品德:注重个人自我修养;具有经世济民情怀。抱负:改变春秋时期天下大乱的政治局面,主张“克己复礼”,匡正社会秩序。‎ ‎(2)目的:经世致用(明道救世)意义:批判空谈,开朴实学风先河。‎ ‎(3)共同点:强调社会责任感。‎ 认识:社会责任感是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传统之一,当代青年应该继承和发扬这一传统,肩负起民族振兴、国家富强的重任。‎ ‎【解析】‎ ‎【详解】(1)品德:根据“不仅应关切个人自我道德品格修养”得出注重个人自我修养;根据“更应怀抱经世济民的情怀”得出具有经世济民情怀。抱负:根据所学可知,孔子主张“克己复礼”,匡正社会秩序。‎ ‎(2)目的:根据“有明道淑人之心,有拨乱反正之事,知天下之势之何以流极而至于此,则思起而有以教之”得出经世致用(明道救世);意义:结合所学可知,顾炎武批判空谈,开朴实学风先河。‎ ‎(3)共同点:根据“更应怀抱经世济民的情怀”“有明道淑人之心”概括得出强调社会责任感。‎ 认识:综合材料,可从社会责任感是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传统之一,当代青年应该继承和发扬这一传统等角度分析总结。‎ ‎30.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孟子》中记载了孟子与其学生关于法律问题的讨论。学生问:“舜做天子后,假如其父杀人,舜的法官该怎么办呢?”孟子回答:“抓起来就行了。”学生又问:“难道舜不阻止法官吗?”孟子说:“舜怎么能阻止呢?法官是按职责办事。”学生问:“那舜又该怎么办呢?”孟子说:“舜应当放弃天子之位,毫不顾惜。然后偷偷也背上父亲逃到海边住下,一辈子都很快乐,把曾经做过天子的事情忘掉。”‎ ‎——据《孟子》‎ 材料二 公元前399年,苏格拉底被雅典陪审法庭以亵渎神明与蛊惑青年的罪名判处死刑。他与他的弟子们都认为判决不公。当弟子们安排苏格拉底逃走时,他却认为,虽然逃走是一种正义,但审判过程符合雅典法律程序,遵守合法的判决也是正义的要求,而且是更大的正义,因为如果拒服从判决,就等于践踏法律,倘若人人都以自己认为的正义为借口而任意践踏法律,社会秩序将混乱不堪,城邦将无法存在。最终他选择在弟子面前饮下毒药,从容赴死。‎ ‎——摘编自(古希腊)柏拉图《苏格拉底的申辩》‎ ‎(1)结合材料及所学知识,概括孟子和苏拉拉底的法制观念。‎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两种法制观念产生的社会背景及其共同的历史价值。‎ ‎【答案】(1)孟子:治国需要法制;权力不能干预执法;当法律与人伦冲突时,维护人伦。(5分)‎ 苏格拉底:守法是正义行为;法制关乎城邦存亡;法律至上,严格守法。(5分)‎ ‎(2)社会背景:战国时期,各国变法图强,法律的权威地位逐渐确立;宗法观念的影响;儒家伦理思想的影响。(6分)‎ 古希腊工商业相对繁荣;城邦民主政治高度发达;各种社会思潮活跃;法律作用突出。(6分)‎ 历史价值:他们的法制观念分别对中国和西方法制发展产生深远影响;是人类思想发展史上的宝贵遗产。(3分)‎ ‎【解析】‎ 试题分析:(1)本题考查中西方思想文化的对比。从材料一中“孟子说:“舜怎么能阻止呢?法官是按职责办事。”,可概括孟子的法制观念是治国需要法制,权力不能干预执法,从“孟子说:“舜应当放弃天子之位,毫不顾惜。然后偷偷地背上父亲逃到海边住下,一辈子都很快乐,把曾经做过天子的事情忘掉。”,可知孟子的观念是当法律与人伦冲突时,维护人伦。孟子的主张体现传统的中国式思想,忠孝很重要,因此在不能违背法律的同时要注意孝行,因此才会有放弃天子地位来救父亲的行为。从材料二“遵守合法的判决也是正义的要求”,可概括苏格拉底的法制观念是守法是正义行为。苏格拉底的思想主要是源于民主政治的法治理念,是城邦政治的产物。主张大义为先,因此不会违背应有的“大义”,法律至上。‎ ‎(2)本题考查对所学历史知识的掌握。回答社会背景时需要从政治、经济和文化角度来回答背景。针对他们的不同要分别分析背景对他们的作用。对于历史价值的评判,主要是针对当时的社会价值和对后世的价值来谈。要充分肯定他们思想的重要意义,给出最中肯的评价。‎ ‎【考点定位】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春秋时期的百家争鸣·孟子的思想;西方人文精神的起源·智者学派·苏格拉底的思想主张 ‎ ‎ ‎ ‎

相关文档